第五校量功德品
《宝性论讲记二(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
己二、得入道利益分二:
一、生起无上菩提心之利益;
二、入六度加行之利益。
庚一、生起无上菩提心之利益:
如此不可思议境,信有如我亦可得,
得果具足诸功德,于此由信胜解故,
欲勤正念及静虑,智慧等诸功德器,
菩提心于此等中,定当恒时善安住。
第一颂是讲:指三种信心:“信有”对于存在不可思议的四金刚处境界深信不疑。信“如我亦可得”对于自他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都能获得无上菩提深信不疑。信“得果具足诸功德”对于无上菩提果具足二利究竟圆满的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功德,能恒时任运行持普度一切法界有情的无边利生事业深信不疑。
第二颂是讲:“诸功德器”指菩提心。“欲”指对于圣法的欲求;“勤”指对于善法的精进;“正念”指对于所缘不忘失;“静虑”指一缘安住;“智慧”指辨别诸法的智慧。以这五种功德为代表的不可思议诸多功德的源泉所依,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把菩提心比喻为诸功德之器。
因为相信不可思议境界存在,相信自己也可以获得,相信得果具有圆满的功德,由于具有了如是三种信心而生起了胜解,这样欲、勤、正念静虚、智慧等种种不可思议功德之器——殊胜菩提心,会在菩萨相续中恒时安住,以此很快就会成无上菩提果。
庚二、入六度加行之利益分四:
一、圆满波罗蜜;
二、彼等摄于三类福中;
三、认定违品二障之体相;
四、获殊胜对治之智慧。
辛一、圆满波罗蜜:
彼者恒住菩提心,故彼佛子不退转,
圆满福德波罗蜜,以及诸善得清净,
福德五种波罗蜜,于此无有三轮执,
是故彼等皆圆满,断除违品是清净。
第一颂讲:由于安住菩提心,前五种波罗蜜多圆满并且清净。即菩萨恒时安住在菩提心中,所以会在无上菩提中不会退转,由殊胜发心的推动,以福德聚集所摄的前五种波罗蜜多,能够得到清净圆满。
第二颂讲:圆满清净的善根。“福德”指布施等。由于前五种波罗蜜无有能作、所作、作业的三轮分别,故彼等波罗蜜多可圆满断除布施等违品的悭吝等,远离五种障碍,故而善根得以清净圆满。
辛二、彼等摄于三类福中:
施所生善是施福,戒所生善是戒福,
忍定二种是修福,精进遍行于一切。
在福德分的五种波罗蜜中,布施所生的福德属于施类福;持戒所生的福德属于戒类福;安忍和禅定所生的福德属于修类福;勇悍精进呢通行于施类福和戒类福以及修类福,所以也可以归摄在三类福当中。
辛三、认定违品二障之体相:
三轮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所知障,
悭等虚妄分别心,承许彼为烦恼障。
所知障指对于能作、所作、作业三轮的虚妄分别心,烦恼障指悭吝、贪欲、嗔恚、懈怠、散乱等的虚妄分别心。悭吝是布施度的违品,贪欲是持戒度的违品,嗔恚是安忍度的违品,懈怠是精进度的违品,散乱是禅定度的违品。所以,三轮虚妄的分别是所知障;波罗蜜多的违品是烦恼障。
从大乘对修行波罗蜜多作障碍的角度来认定二障体相:所知障的三轮分别是圆满波罗蜜多的障碍,烦恼障的悭吝、贪欲等是清净波罗蜜多的障碍;即圆满波罗蜜的障碍是所知障,清净波罗蜜的障碍是烦恼障。下面举例说明:
比如作布施,现在我把我的茶杯送给张三,但是心里还有一种不愿意给他的的悭吝,因为在布施中有悭吝烦恼的杂染,导致我布施的心不清净,它是烦恼障,是清净布施波罗蜜多的障碍。如果在布施过程中,心里面分别:能布施的就是我,领受布施的就是张三,我给了他一个杯子,高档的!很多人没有的一个杯子!这样有三轮虚妄的分别念,是三轮分别的所知障。这种三轮分别会导致布施度不能真实圆满,不是真正三轮体空圆满的布施度,所以是圆满布施波罗蜜的障碍。其他持戒度等依此类推。
辛四、获殊胜对治之智慧:
若离智慧无余因,能断烦恼所知障,
是故智慧最第一,慧依闻故闻最胜。
此说明唯有殊胜智慧度才是二障的真实直接的对治法。智慧度超过前五度,而如理听闻四金刚处就是智慧增长的根本,所以对于四金刚处如理听闻超过布施等三类福德。
如果离开证悟真实义的智慧,就没有其它能够彻底断除二障的因,所以离开智慧的布施、持戒等,最多只能压制粗重烦恼,无法断除二障的种子,只有以出世间的智慧度才能断除二障的种子以及习气,“是故智慧最第一。”所以智慧完全超过福德资粮所摄的前五种波罗蜜。接下来“慧依闻故闻最胜,”指能够增长智慧的依处就是如理听闻宣说四金刚处意义的甚深了义经论典,相对于布施、持戒、修持三类福德来讲,此听闻功德最为殊胜。
这一次圆满传讲了《宝性论》。《宝性论》的内容很深,是摄集佛语精要专门阐释四金刚处的无上论典。诸位道友都如理作了听闻,一般没有听闻理解这样甚深的四金刚处意义的人,虽然在很长的时间中,下很大的功夫修积布施等三类福德也没有办法和我们如理讲闻《宝性论》的善根相比,如此不可思议的善根已经种在诸位的八识田中了,此乃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的慈悲加持所致,应深感为念。
乙三、圆满作业分二:
一、广说所讲之义;
二、由讲解之方式摄义而宣说。
丙一、广说所讲之义分三:
一、如何造论之理;
二、断损害正法之理;
三、回向造论善根。
丁一、如何造论之理分五:
一、依何而说;
二、为何而说;
三、依如何宣讲之理而说;
四、所讲经典之体相;
五、恭敬顶受彼之等流。
戊一、依何而说:
如是依于正教理,
这五个科判讲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一、造论的依据;二、造论的目的;三、造论的因缘;四、佛经(经典)的体相;五、顶受经典等流的论典。
颂义是讲造论的依据。补处弥勒以上宣说了甚深的观点,那么七种金刚处是依靠什么来宣讲的呢?是依靠正教和正理无误宣说的,不是凭自己的分别念臆造的。
首先正教内容:
本论的七金刚处是依靠《陀罗尼自在王经》、《佛说如来藏经》、《胜鬘经》、《不增不减经》、《度一切诸佛境界智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经。这些都是宣说大乘殊胜如来藏法门的了义中之了义的清净经典,(汉文的大藏经里都有,可以详细对照阅读。)本论内容都有教证依据,且颂词大都是由经典的内容归纳摄集而成,“如是依于正教理”。
依于正理内容:
七金刚处是依靠暂时“因之作用理”、“果之观待理”和“证成理”以及究竟“甚深法性理”这四种理证宣说的,《解深密经》中有非常具体的论述。
戊二、为何而说:
为令自心纯一净,具信善圆之智者,
亦为摄彼宣说此。
此从两个方面宣说造论的目的。其中第一句是从自利的角度讲;后二句是从他利的角度讲。
“为令自心纯一净”即为了获得自利圆满法身的功德。“纯一”指一真法界,“净”指所断障垢极为清净的功德。补处弥勒菩萨说:“我是为了让自己获得纯一法界——所断障垢极为清净的究竟法身涅槃而宣说了这部殊胜论典。”
“具信善圆之智音,亦为摄彼宣说此”即同时也是为了摄受那些具有坚固信解、善根圆满的智者们而宣说的。“具信善圆之智者”是讲具有殊胜缘份的所化者的法相。“具信”指对于极其殊胜的四金刚处具有不可动摇的信解,“善圆”指由于这种殊胜信解能获得极为圆满的善根,这是一种超过布施等三类福德的善根。
总之为了自利法身究竟和他利利生功德究竟的目的,补处弥勒菩萨宣说了这部《宝性论》。魏译本的颂词中很明显地说明了这两种目的:“我此所说法,为自心清净,依诸如来教,修多罗相应,若有智慧人,闻能信受者,我此所说法,亦为摄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