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缘起品

《宝性论讲记 一(未定稿)》 ︱ 弥勒菩萨 / 造颂 全知麦彭仁波切/科判 ︱ 益西彭措堪布 / 译科并编释

以上讲了三相根据来成立了灭谛具有不可思议之功德,也就是成立法宝的第一种功德。所以说灭谛不是心思量境、非言语诠说境、唯一是各别自证的境界。由这三种根据足以说明“灭谛”不可思议的功德。《罗候罗赞佛母经》中云:无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灭虚空体,各别自证智境界,三世佛母我敬礼。”《华严经》云:“佛法微妙难思量,一切言说莫能及,非是和合非不合,体性寂灭无诸相。”南泉禅师也说:“如来道场所得法者是法非法,亦非非法,我于此法,智不能行,目不能见,无有行处。”如是表明了灭谛不可思议的境界。

接下来关于不二、无分别这二相功德,也就是有关法宝所具有的第二第三种功德,颂词中是以“寂灭”来表诠的。

②为什么说灭谛“不二”呢?“二”是指烦恼和业两种杂染,由于寂灭了轮回的根本业惑,故为不二。

③为什么说灭谛“无分别”呢?“分别”就是业惑之因——非理作意,由于一切业惑都是因非理作意而集起,所以非理作意是一切业惑之因。一旦寂灭了非理作意,就是无分别,这两条合起来以“寂灭”宣说。《不增不减经》中说:“舍利弗,如来法身清凉,以不二法故,以无分别故。”以上是属于灭谛所摄的三种功德。

接下来再讲属于道谛所摄之三种功德:即清净、显现、对治,也是属于法宝所具有的第四、五、六功德。上述灭谛是从所证的法身之果而言,这里的道谛就是能得法身之因——见道和修道之功德来讲。

④以什么根据安立道谛是“清净”呢?是以无垢安立为清净的。因为没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等习气垢障,自然就是清净之功德,由道谛能断除一切垢染之故。

⑤以什么根据安立道谛是“显现”呢?以智慧具光明安立为显现,因为具足远离所知障的一切智智光明,所以是显现之功德。

⑥以什么根据安立道谛是“对治”呢?由于能够破除一切攀缘境之贪欲、瞋恚、愚痴等黑暗,所以是对治。这里所对治的就是缘悦意境而生贪欲心,缘不悦意境而生瞋斥心,缘中庸境而生愚痴心, 对此三毒烦恼要力行对治,所以道谛具有如是显现对治的功德。

有关道谛的显现和对治功德,弥勒菩萨在《辩法法性论》中说:“令远离烦恼,无所知二障,其后所得智,而能正悟入,一切所知相。”以无分别智慧能令二障远离,就是对治之功德。以无分别智之后得,无误了知一切诸法的智慧,能正确悟入一切所知相,就是显现的功德。以上分解了法宝的六种功德,最后弥勒菩萨说:“如是法日我敬礼。”就是对于这样具有殊胜功德之圣法日轮,我恭敬顶礼。

已二、别说彼义:

不思不二无分别,清净显现对治故,

何法依何离贪欲,具二谛相是为法。

在这一偈颂当中,把前两颂赞叹的内容安立为六种功德。

1、以名言和分别心无法思议之功德;

2、没有业惑二者之功德;

3、没有业惑之因——非理作意之功德;

4、清净烦恼障之功德;

5、离障且显现智慧光明之功德;

6、遣除三毒之对治功德。

故于该颂词的前两句中讲到,不思、不二、无分别、清净、显现、对治。颂词的后两句是关联前两句而讲:由于不思、不二、乃至于对治的缘故,前三者果的“何法”是离欲的灭谛,后三者因的“依何”是能离欲的道谛,具有如是灭道二谛的体相,就是真实圣教法。所以圣法就是离欲之法,它包括离果和离因两方面。所谓的离果,就是已彻底离欲的证法——灭谛;所谓的离因,就是离欲之因“道谛”。

再以道谛和灭谛作分基,每一种又可分出三种功德,在离欲之果的灭谛中具有不可思议、远离业惑、离非理作意的三种差别功德。如是六种功德都是以道谛和灭谛作为分基的差别功德。在离欲之因的道谛中具有清净、显现、对治三种功德。因此接下来的这一偈颂中就讲彼等摄于二谛中。

已三、彼等摄于二谛中:

远离贪欲自性者,灭道二谛所摄取,

如其次第彼等亦,应以三三功德知。

远离贪欲的自性是圣教法,其由离欲之果的灭谛和能离欲之因的道谛所摄,彼等二谛分别是以三种三种功德作了圆满宣说而应如是了知。也就是此二谛依次以不思、不二、无分别三种功德宣说了具有二种清净的灭谛之义;又由清净、显现、对治三种功德宣说了能净的道谛之义。需要了知,此灭谛的三种功德和道谛的三种功德说为二谛所摄,非胜义谛与世俗谛而是灭谛与道谛。

己四、广说彼等对应:

不思量故无言故,圣者自证故不思,

寂故不二无分别,净等三者犹如日。

这一偈颂当中再把前面赞叹法宝的根据和后面所说的分类作对应而宣说。以执著四边的分别念不能思量故,以音声、语言、名词、章句等无法言说故,唯一是以圣者的根本智慧方能自证故。由这三种根据足以表明,凡夫分别心于灭谛不可思议。寂灭业惑故,是不二义。寂灭非理作意故,是无分别。能以现前如是灭谛的,唯一是具有清净、显现、对治三相功德之道谛。由于这三种相与日轮较为相似,故说犹如日轮。如何相似呢?

1、日轮远离云层的遮蔽,和道谛远离随烦恼的垢障相似;

2、日轮的光明能照见大地的形形色色,与道谛智慧能照见一切所知相相似;

3、日轮的光明能对治黑暗,与以道谛智慧能对治见真如的一切障碍相似。

所以用日轮来加以比喻说明。

戊三、(持此法僧宝之体相)分三:

以赞叹说僧宝、

彼等功德摄于二种中、

广说彼等对应。

今初(以赞叹说僧宝)者: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

真实证悟诸有情,无我真实际寂静,

见众如来常随逐,具有无障净智者,

见众清净遍无量,如是具慧我敬礼。

这二颂当中赞叹了僧宝的两种功德:1具有如所有智之功德;2具有尽所有智之功德。如所有智是从见法性的角度而言,尽所有智是从见法性周遍于有法的角度来讲的。其实法性就是一切有情“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有法就“无量有情”。下面对照颂词一一解释:

“此心自性光明故,照见烦恼本无实”。就是指不退转的大菩萨现前了对治法的自性光明故,照见了所断的烦恼本来无生,现前自性光明,就是现前法性如来藏。这里的光明,并不是有为的灯光、太阳光等,因为这些都是因缘所作的生灭法,有生有灭有变化,故不是自性光明,只有现前了心的自性光明,才能安立为大乘僧宝的名称。自性光明一旦显露,自然就会具有智悲等功德,就能照见一切烦恼本来寂静。需要了知,并不是解脱实有的烦恼,而是烦恼自性本空,是本来无生大空性的本体。

“真实证悟诸有情,无我真实际寂静”。这两句是讲菩萨得到照见有情法性的如所有智,真实证悟了一切有情的法性。诸有情的法性是什么呢?就是包括我们在内的一切有情,本来就没有人我与法我的存在,本来就是寂灭戏论的真实际,如是证悟了一切有情无我寂静的法性,就是如所有智。

“见众如来常随逐”:这一句是讲菩萨得到尽所有智,就是见到如来法身周遍随逐于一切有情众生。从见到法性周遍有情的角度,即是具有尽所有智。《华严经》云:“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如是了知这许许多多的境界,全都是如来的境界。又经云:“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国土”。

“具有无障净智者”:这一句是把上面的两种智慧合并起来讲,菩萨具有出世间的殊胜智慧。这里的无障,即是没有两种障碍,从没有烦恼障的角度说为“无著”,从没有所知障的角度说为“无碍”。如是依次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达到无著和无碍的自性,就是具有出世间的智慧。

“有情清净遍无量,如是具慧我敬礼”。以出世间智慧了知法界一切有情本来清净,以及本来清净法界周遍无量有情,对如是具有如所、尽所二种殊胜智慧的僧宝,我恭敬顶礼。

己二、彼等功德摄于二种中:

如所尽所各别证,智慧见者清净故,

具慧不退之僧宝,定具无上之功德。

以上所讲大乘僧宝的功德,在这一偈颂当中归摄为两种,就是如所有智的功德和尽所有智的功德。

首先解释颂词的前两句,大乘僧宝具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智的功德。什么原因呢?即各别自证智慧之所见本来清净故。所谓的各别自证智,就是不共于其他而是自己各别内证的智慧,因为各别自证智的所见——有情的真如法性,本离烦恼的染著而清净,所以大乘圣僧具有如所有智的功德。因为各别自证的所见——有法、一切有情周遍具有法性,以所知的阻碍清净,所以大乘圣僧具有尽所智的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