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普贤行愿品备忘录讲记 二

《普贤行愿品备忘录 讲记(二)》 ︱ 法王如意宝.讲授 ︱ 益西彭措法师.译讲 ︱

这是无上果位的量,也是我们真心希求之处,所以叫“圆教”——不再落在分别心片段的善里面。那么这一条通了以后,就知道无上的普贤行海在哪里做,祈愿处在哪里,为什么说无上行愿在这里,无上回向在这里,这一切就都通了。通了以后,“普”字就大致懂了。

“贤”就是指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请佛住世、请转法轮、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等。整个这些就叫做我们内心的贤,也就是善的力量。善的力量要配在“普”字上,让它一时圆遍到十方三世上面。虽然我们没有现证这个境,但是知道无上果地的普贤行海就在这里。这样才明白,原来《华严》以普贤为长子,他是最大的,因为代表一切善行到了无上地步,它是无上佛果证成的标志,当然我们要一心往那儿去。

因此,不要十大愿王而专取偈颂的说法是不对的,这是根本上的颠倒。应当首先了解十大愿王,再入到偈颂里面去修。你不要畏难,我们为着整体教法的缘故,必须得“大、方、广、佛、华、严”等一个字、一个字地解释,然后四法界也要说,不可思议也要说,两种解脱也要说,这些暂时不懂不要紧。说法不是针对一个人,如果我们做随堂开示,是针对某人具体的问题,你会感觉有一些切身效果。但是讲大法的时候,是要针对它的高度来说,如果我们把甚深的法讲浅了,就会有谤法的过失,变成损减谤。本来无上大法却解释成小学生的水平,这怎么行呢?那不是混乱宗旨了吗?跟人天乘的法有什么两样?或者跟小乘善有什么两样?或者说跟一般大乘权教的善有什么两样呢?这样解释是不行的,必须到达法门的相应高度来宣讲。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方向在哪里,大致上是了解了。从这里你就可以开始祈愿,一心往那个地方祈愿。不要感觉难,一看到就有一种习惯性的反应:为什么讲一些我听不懂的?我现在是一个初学的人,为什么对我说这些?你不要这样想。人虽小,但可以有无上的志趣。虽然没有证到,但别人稍微点一下,有智慧的人就知道方向了。

这并不要求你全部懂,一切都由信心证入。你小的时候,大人的事都懂吗?但是你通过感觉会想:我要做大人的事。如果什么事都要全部懂才肯做的话,那世上很多事就不必做了。我们连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分析不来,但你感冒了会吃药;你对轻轨懂吗?但你还不是坐上去?就是因为相信。你对这世上的事儿懂几点?方方面面追究的时候根本就不懂,但你依然在生活,依然按照正确的规则在操作。同样,无上的普贤行海当然是唯佛才证知的事情,那为什么我们可以学?就是因为文字可以指引一个方向,我们就往那边走。小学生不知道未来读到最高课程是什么样子,但他通过一点零星的听闻以后,就知道往哪儿走了。所以大家放下包袱,自己要有信心,有好乐,愿意往无上果地方面发希愿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超越,因为在观念上有了飞越。

现在这个时代问题太大了,必须普贤行愿大法才能搞定。其他善法无量劫来一点一点地积累,不如在最大最深的地方生一个信心的效率大。认识了这一点,我们的劲头就起来了。那是什么原因呢?刚才解释了“普”,也就是通过圆教的指示,已经知道自己本身是法界,这样一次性起心的时候,把法界所有的量都作意到了,是不是一个刹那已经是十方三世的量了?而过去落在生灭心的量里——我们陷在迷梦里一刹那起一个念头,这叫做“生灭心”,它是因缘所现的,都是幻化的、假的。在这个量里,我们的心做事时,只能想到一点一点地积累,就好比做加法一样。没有无上圆教的指示,我们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是什么。

这才知道什么叫“一念一切悉皆圆”,才知道对于十方三世佛一个一个地呈献各种殊胜供养,经过无数劫,不如对于普贤法界信解以后,一次性发供养心的功德大。因为这两者在见解上不同,在善根的量上不同。前者的想法是一个加一个来进行,后者的想法就像前面说的,像核爆炸一时间辐射极广大的区域、或者像卫星发射一下子覆盖大片区域一样。根本点在于了解了自己的心含裹十方三世,一起了这个量就叫做普贤的祈愿。所以普贤敬、普贤喜、普贤赞、普贤回向、普贤随学、普贤恒顺等,全部要加一个“普”字,必须在这个量上祈愿。这样我们一下子就达到了凡夫位上所能有的飞越。

像这样,由于心量打开的缘故,顿时就出现了转机,以这样圆遍的量,就翻转了一切颠倒狭小的恶行。那些都是以狭隘的心认为这个是我、那个是他,起各种对比、计较,之后发生无数恶行,全部障蔽生命力,所以果报上通通极其衰损。但是我们一翻转过来,以普贤行愿印持,发动善愿,我们的心顿然间就变得万善充满,一下子成了相应整个法界量的程度。这样,只要念一个偈颂,就能够除灭恒河沙数的罪业,这就是基于深信心。(所以,千万不要颠倒经的宗旨,把它讲成一种下层的法,那会造成损减谤。谤法时时会发生,凡是讲得不正确都有很大罪过。)

有人问:怎样才能很快地出生效果?

我想因上要有两个快:观念转得快和方向转得快。观念上有一真一假。真心是法界心,遍于一切处,应该在这个层面上祈愿。假的是由于无明错乱因缘变现的一刹那、一刹那的心,要知道它是颠倒的、无而现的迷梦般的幻觉,完全属于病态,不能随顺。所以胜解了真心,这时你会一心希求证到普贤果海。而且要分清一善一恶,知道这样做是颠倒的,不合乎本性;那样做是贤善的,合乎本性。这样就一心趣入善、趣入普。

其次方向转得快。就是在缘起上看到:我按照颠倒的方向就往下走,往封闭本性、衰损的地方走,即使往人天或小乘的善道上走也没有合到本体,无数劫也成不了佛。但是,如果一开始就往法界本性上走,就能够快速成佛,这完全是开发我们的心,不绕弯路,不走邪路。这样发愿,这样趣进,就会越来越开发,最终就合到法界量、回来了,这时就出现了无边的功德海。

观念上一旦认清,方向就转得快。像我们看电视、听收音机,不喜欢这个频道,马上会换一个频道或者关掉。那么现在为什么不转自己内心的频道呢?如果内心的频道对准了贪欲、嗔恚、自我等等,那就不可能不变成错乱的循环,不可能不陷在不贤、不善、不遍、不普的境地当中。这个方向实际是背离本性的。转的快是说,知道了内心的频道接通的全部是恶趣、生死后,就非常机灵地马上转频道,也就是对准《普贤行愿》来发愿,建立缘起。

整个《普贤行愿》就是引导我们往最正确、最快速证到法界的方向上走,丝毫不落在分别心的片段里,所以它一时圆满周遍,我们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走就不会偏到其他路径里。如果懂了这些后,马上就能转观念、转方向的话,那我们就真正开始把行愿接纳在自己心里了,之后一次一次地印定好,生怕自己的方向走偏走邪,这样就会很快出现效果。

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具体操作让它达成实效?

我想应该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上等的情况,一种是一般的情况。上等情况要把握“信、欲、勤、安”四字诀。一定要知道缘起上怎么开发心力,怎么能够念念不断地执持它,由此引生无量的善根。这上的根本是要出胜解,它是一切善心善愿的根本。胜解一出来,心就再也不怀疑,这时没有人能动摇你的信念,所以要从胜解里出信。比如说发“摄持圣教愿”、“利乐有情愿”,经过思维以后确认这是根本的愿,是一切众生利乐的根本,我必须发。这时我们的心会定,就叫出了胜解。特别强大的解出来后就完全定了。定了以后,就再不会犹豫不决、左顾右盼,会一心欲求做到这一点。这样,欲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动力。有了欲再去念,每一次发生的心力就很大,跟过去没胜解的状况完全不同。一个人有发自内心的信欲的力量或者强大观念的力量时,他的心力就开出来了。

所以胜解一得到,欲马上出来。胜解没得到,心被蒙昧、怀疑、邪解等障蔽,这样源头上没打开,欲就出不来,心力也出不来,这样每一次念就很疲软,或者在外面飘。而胜解一旦建立了,会从内心深处出现动力。有了欲就能保证恒时按这样行持,一遍又一遍地这样作意、发愿,每一次功德完成后都会往这个方向回向。

对于《普贤行愿》里一条一条支分的愿,我们如果通过闻思发起了抉择力,对它通盘地确认,心里产生“决定是这样、不可能有更圆满”的认识后,对于所有愿的内容就会认定:每一条都是极其重要的,每一条都是菩提道修证方面的最关键愿。这样心里会全部确定下来,再也不会变动。

我们要以胜解为根本,连锁性地发动信、欲、勤、安四种心,这样我们的心就算趣入到它的发展轨道里了。内心按照这样一条路径去逐步地开发,心力就会源源不断地出来。由于它是内在真实发出来的,所以每一次就有一种渴仰,在这种情况下,一念当中就超过了无数财供养的功德。

决定愿义的时候要分成很多部分,每个部分都是一个完整的内容,所以学习时要一个一个地透过。每个部分首先抉择认定愿的内涵,文句表达的意义、在心上怎么对应,这些全部搞清楚以后,念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犹豫、糊涂,完全知道这一愿在什么要点上发。之后心里多次地念长行、偈颂,这样加持就明显出来了。为什么要反复地念?因为越念心越专一,越能呈现出愿的内涵,多念几遍,心就开始很深地在愿上走了。

如果抉择力不够,难以发生胜解,那就要用最恭敬、最诚挚的心一遍一遍地念。由于心诚的缘故会出现很多功德,而且以心诚的缘故,会真实纳受在自己心里,即使现前不太懂,但终究会懂得。

这里是一组一组的愿,每一个都相当重要,我们要一个一个把它认定好。怎么来认定?它是总持句,在一颂乃至一句里面有很多内涵。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很简略,那就很难挖掘出它的深义。所以,最开始思维的时候面要宽、要细致,把各个点都搞清楚,之后会拿到它的心要。也就是在很细致地观察、抉择、分析以后会出现心要,的确会在内心还原那个愿。

譬如说依止善知识愿,发愿的关键就是:为我显示普贤行的善知识,愿我与他一切生不分离,不分离的时候,我尽可能以意乐和加行做三种让师长欢喜的事,这又有很广阔的内涵。这样,首先能够广一些、深一些了解的话,最后就能抓住它的愿义,知道这摄尽了一切依师的愿。之后断定了就不发生怀疑,也没有别的想法,凡是说到一切依师的愿就在这一颂里。这样决定以后就知道,这是无数菩提行海全部摄集的大愿,不会见异思迁认为还不足够。也会知道天下所有的菩萨愿,其实都是普贤行愿,只不过是其中某一个侧面、某一个支分、某一个重点而已。

像这样,其他方面的出家愿、守持净戒愿、不忘失菩提心愿、说法愿、随学诸佛愿、依文殊智成满普贤行的发愿、净土愿等等,就我个人的体会来说,首先是要很细致地抉择。当我很细致地全部抉择以后,我的心就全部定了,这以后才开始有唯一行普贤行愿的心,之后算是真实地想这么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