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礼记》:这六大说话之道,是一生的修行!

  • 作者: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 分享到:

《礼记》的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流畅,字里行间无不体现中华礼仪之美!向古人学习,学的是举止上的礼仪之美,学的是适时而言的说话之道,更是待人处事上的为人之智。
一、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
译文:处于一定的职位,而没有在那个职位上所应该提供的意见,是君子就应当感到羞耻;有那样的言论,却没有那样的行为,是君子就应当感到羞耻。
人生在世,就必须也应当要对生活、对工作、对社会、对国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只有大小之分而无轻重之别。
孔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过来讲,人在其位,则必谋其政。
人处于一定的位置角色上,就应该有符合那个位置角色的言行。
《礼记》中还有句话,“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父母,看到子女的缺点却不指正,那就是“父之过”;
作为教师,见到学生不上进却不管教,那就是“师之惰”;
作为朋友,发现朋友的过失却不点明,那就是“友便佞”。
二、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译文:说话必须首先要体现诚信,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
《道德经》中说:“轻诺必寡信。”意思是那些轻易发出的承诺,很少会被兑现。
言行便是人品,诺言加身,便要用心去完成。小信诚则大信立,若一再食言而肥,又如何取信他人。
中正的人,话一旦说出,便要将他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用心去做,事有归着。
唯有诚信重诺,真心待人,方能万事顺心,福运临门。
三、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译文:如果每开口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就不会口出恶言,招致别人的辱骂。因为你去骂别人的时候,别人也会愤愤不平地回骂你,这样,就使父母遭受到辱骂了。不辱没自己的名声,也不让父母蒙羞,这才可称得上是孝了。
曾子说“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反过来怎样对待你。
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有什么事加在你身上你不乐意的话,就不要把相同的事加在别人身上。
朱熹注解这段话时说:“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未尝不同,则道之不远于人者可见。故己之所不欲,则勿以施至于人。”
朱熹的意思是,以自己的心去忖度别人的心,别人的心与我的心并无不同。那么,为人之道并不遥远,从自己的心出发就可以了。所以自己所不愿意的,就不要加诸别人身上。
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关系,一定要互相体谅,将心比心,感同身受。
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自己不愿听的恶言恶语,就不要跟别人说。说话时温文尔雅,不急不躁,心平气和,沟通的效果自然会很好。
四、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译文:有德行的人谨慎说话,注重干实事,说到做到;品德低下的人妄言妄语,抢先说大话,说到做不到。
孔子说:“仁者,其言也讱”,“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所谓讷言,就是忍而少言,谨慎慢言,说话前要三思,切勿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也不要饶舌话多,滔滔不绝。
越是聪明的人,就越懂得在适当的时侯、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对谁能说真心话,对谁只说客套话,什么场合该闭嘴,什么场合该开口。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说:你的话应该像黑夜的星星,不应该像除夕的爆竹——谁稀罕那彻宵的爆竹呢?言不在多,希言则贵。
知易行难,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去行动。
五、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译文:侍奉先生,如果先生问话,一定要等先生问完,再回答,不要插话。若多人同侍长者,长者向众人发问,侍坐者当先看看周围,待他人来回答,不宜率然抢先回答,要察言观色来对答。少顷,若终无人说话,再来回答长者的问题。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讲规矩,礼尚谦。
在与长者说话时,如果还没有轮到自己说话,不要急着先说,这是极其不礼貌不恭敬的行为,也是急躁轻率的表现。
同样,在与别人交流时,出于对对方的尊重,最好不要主动打断别人。
孔子曾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与人交往,对方没说完就打断别人抢先说,是急躁;该自己说了还不说,是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就冒然说,是“眼瞎”。
六、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译文:说话有事实依据,做事有法度规矩。所以,活着的时候,无人能改变他的志向,死后也无人能剥夺他的美名。
人的主要活动方式,不过言与行两种。
古人云,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牢记一个“谨”字,所犯的错误会越来越少。
说话必须要真、要实、有根、有据、有实质内容;不信口开河,不捕风捉影,不胡言乱语,不虚假夸张。
做实事,做好事,言行一致。不只说不做,不避重就轻,不损人利己,不违纪犯法。
这很不易,但只要不断加强道德修养,磨炼意志,必会不断提高做人的层次,进入更高的境界。
素材来源网络,本文仅作公益分享,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络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