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二、观察的方法第一个观察,是观察自他利害。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867
  • 分享到:
二、观察的方法
(一)第一个观察,是观察自他利害。
1、总的原则。如果对自他双方都有直接和间接的利益,原则上任何事情都可以做。
为什么说原则上呢?因为我们往下还要观察一些其他内容,所以只是强调原则上可以做。
大小乘的原则是不一样的——如同一个倒立的金字塔,顶宽下窄。小乘戒律制定得清清楚楚,只要超越了这个范围,不谈什么对众生有利或是无利,不允许的就是不允许,因此在每一个言行举止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而大乘佛法的重点,就是利益众生,只要没有任何自私心,纯粹为了利益众生,无论是戒律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也罢,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宽松,都留有余地。不过,这个宽松度需要有菩提心作基础,有了稳固的菩提心基础,做起事情来,从表面上看无论是善还是恶,实际上都是大乘佛法。尽管如此,这个余地我们一定要清楚,不是说大乘佛法不需要戒律,而是强调它需要有菩提心的基础!这是第一句话。
2、任何事情,只要对自己或他人有伤害,即便看起来是善法,原则上都放弃。这里讲得比较笼统,详细的细节,下面还要分析。
3、任何事情,如果对自己有利,却对众生有害,原则上要放弃。无论是做这件事的过程,或者是最后的结果,只要对众生造成伤害,原则上不能做。
大乘佛法一再强调自轻他重,自轻他重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一个理论,它是一种高尚、切实的行为。只要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都应该了解并修持这个修法。
4、任何事情,在做的过程当中,假如对自己有伤害,但是对众生却有利益,我们选择做还是放弃呢?也许很多人会说:“要做!”,但实际上面对这个难题,我们还是需要慎重考虑。
虽然从高层次的大乘境界来说,如果对众生有利,则哪怕对自己有伤害也应该做,然而,倘若从细节上详细分析,则佛也没有这样要求所有的大乘行人。
佛的意思,是要让我们根据自己学佛的层次来判别决定,观察自己属于哪一个阶段,然后再作不同的选择。
大乘修行人的修行境界,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刚刚起步学习大乘佛法,正准备发菩提心的时候。像我们这里的很多人一样,还没有进入到大乘的资粮道、加行道,目前还不属于真正的大乘修行人,但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乘修行人;第二个阶段,是处于大乘资粮道和加行道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从一地到十地的菩萨。十一地,就是佛。佛是不需要这样观察的,除了佛以外,其他的大乘修行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的人,虽然听闻了很多大乘佛法,内心也很羡慕大乘修行人,喜欢大乘修法,但毕竟自己还没有发起标准的菩提心,还没有真正走上大乘道,连资粮道都没有开始,更谈不上五道十地了。即使不久的将来,会很快在心相续中生起世俗菩提心,可是,现在还不是菩萨,只是一个预备的菩萨,是还不具备标准菩提心的凡夫。
佛告诉我们,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就好比是一棵刚刚生长出来的药树苗芽,需要好好保护。如果能善加保护,使它茁壮成长,将来它长大以后,就可以制药,解决许多人的病苦。
打个比方说,假如一个病人患了一种特殊的病,需要吃一种特别的药才能治好他的病,然而,在任何一个药房里,都没有现成的这种药,只有栽培药苗并使其长大以后,病人才有机会服用这个药。那么,在这个药苗还没有长成之际,保护这个苗芽是不是为了保护这个病人呢?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我们也不能出于纯粹自私的目的——为了偷懒,或者因为害怕麻烦,而把自己说成是药苗,这是不合理的。只有有了菩提心,才可以说“保护自己是为了保护众生”,这才符合实际情况。
换言之,这一阶段的人首先不要急着去饶益众生,保护自己最关键,因为这个阶段的人,还没有太多的能力去利益众生,利益众生的结果也不是很理想,不但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反而会在饶益众生的过程当中,因众生的不理解等等,而使自己受到伤害。而且这个伤害很可能会成为根本上的伤害——使自己生起厌烦心,认为大乘佛法发菩提心利益众生很难,进而退失大乘发心,转修小乘佛法。
一旦退失,就不一定有再次修学大乘的机会了,至少在这一生当中不一定有修学大乘的机会了,这的确非常可惜,所以,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还是尽量不要伤害自己。这里所说的“不伤害自己”,并不是说不要自己受苦,不要自己辛苦,而是要保护自己学佛的积极性,保护自己的菩提心、慈悲心,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所在!这一点非常重要!你们一定要记住。
譬如说,本身财布施是很简单、容易的,不过,假如在财布施的过程中遇到了骗子,我们能做到他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吗?肯定做不到。如果做不到,是不是就违背了大乘佛法的原则呢?如果是。那我们这些刚刚起步的人,就根本没有办法修学大乘佛法了?于是,我们就会被这些问题困扰住。
再举个例子,如果有人向我们索要车子、房子等贵重物品,我们即便给他了,在物质生活方面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真的要忍痛割爱把房子、车子给别人,心里还是没有办法接受。
因此,有些人会觉得学修大乘佛法与现实生活之间,不但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处处充满了矛盾,此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其实,大乘佛法留有这样的选择余地,需要这样的过程,并不是说今天发了菩提心,就一定要马上将身体等所有自己最珍惜、最喜爱的东西布施出去,而是根据自己的心力,能够承受多少,就布施多少。这样选择回避,并不违背大乘佛法。
当有一天我们心里生起了真正标准的菩提心,证悟了空性,得到了菩萨一地的果位,那时,连自己的肉体都可以欣然布施,其他身外之物就更不在话下了。从那以后,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利益更多的众生了。
第二个阶段,就是菩萨五道十地里面的资粮道和加行道。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虽然也是凡夫,但已经有了标准的菩提心,对空性等大乘观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丰富的修行经验与体会,虽然还没有达到一地以上的菩萨境界,但相对第一阶段的人来说,利益众生的条件也比较成熟。
如果这一阶段的人在发心过程中受到损害,就需要观察自己与众生的利害轻重。
比如说,如果做一件事情对众生有利,对自己有害,但自己的菩提心却不会因此而退失,修学大乘佛法的积极性也不会受影响,只是在生活上或其他方面受到一些伤害,然而对众生不单是生活上的帮助,而且对他以后走上解脱道、获得佛的果位有相当大的利益,那么就一定要去做。
下面讲第二、第三个观察时,还要针对这一情况作详细讲解。
第三个阶段,就是菩萨、圣者的层次,大乘佛法的圣者,是已经超越了凡夫境界,证悟了一地以上的菩萨。
菩萨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完全不考虑自己。因为菩萨已经真实地证悟了空性,所以不会有太大的痛苦,即便有也不会退转,学习大乘佛法的积极性永远也不会受到损坏,只要对众生有利,任何事情都可以做。
以上所述,是第一个观察的内容。第一个观察告诉我们,停留在第一个阶段的人,可以回避许多事情,尽管对众生有利,还是可以不做。即使不做,也不会违犯大乘戒律。佛也允许在这个阶段保护自己,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