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持名
(五)持名
(五)持名
愿能导行,即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言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持名是横出三界的妙行。别的修行是难行道,持名是易行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名以召德’。这个名字,就给你召来了万德。阿弥陀佛名号,称为万德洪名,由于这是万德庄严所成就的佛名。万德不圆满,怎么能成佛?即成了佛,名叫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名号乃是万德所成的。如蜜蜂采集了多种鲜花,酿成了蜜,我们吃的是蜜,不要直截吃花粉。我们念佛,同于持蜜。
这是佛采集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们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佛的名号就是蜜,这是万德庄严圆满的果实。佛成了佛了,成就了名号,所以这个佛号就具有了万德。你念这个名字,就招来名号中的万德。
如果还不容易体会,请再听几个比喻。例如人们修房子,房上有了师傅,你作他的助手,师傅说我要灰,你就把灰给他拿上去了。要瓦刀,就把瓦刀拿上去,要榔头把榔头拿上去。师傅说的都是名字,但依靠名字他就招来所要的物品。说灰就招来会,说瓦刀就招来瓦刀。所以你念阿弥陀佛就招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无量功德,这个名字就这么重要。
再有道绰大师《安乐集》中举两个例子。他说人要是被狗咬伤了,有个治法。把虎骨弄热,然后按在被咬的地方按摩,就能治好。但是在得不到虎骨时,就可把自己的手弄热,然后按在被狗咬的地方,嘴里念老虎来了,老虎来了,也能治好。这不就是名字的作用吗?底下还有道绰大师亲自实践过的例子。扭伤了脚可以用木瓜弄热之后揉脚。如无木瓜,就口念木瓜,道绰大师本人脚伤就是这样治好的,把手弄的很热,按在伤处揉,嘴里念‘木瓜’‘木瓜’,真的好了。这就说明了名字能起实际作用,即是‘名以召德’。由于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议。
佛的功德是凡夫所不能想到的。大家都知道,在佛成道之前,魔来扰乱,可是魔所变的美女到佛前面就变的丑陋不堪。又用种种武器向佛进攻,但一切武器到了佛的跟前都停在空中,它的尖端都是莲花。魔就惊奇了,问佛有什么功德,能有这样威力。佛说你要问我的功德,地神知道,你问地神。于是地神就出来证明说,这个婆娑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佛当年为了救度众生,舍弃生命而流血的地方,可见佛的功德难思。这个德咱们还能够理解,至于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的那个德,就更不可思议了。彻底打破无明,这个德怎么能思议得到呢?所以《要解》说:‘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又‘名号不可思议’所以你散心念佛,仍能成为成佛的种子,何况执持名号到达一心不乱,为有不往生极乐世界之理!一旦往生净土,从此不再退转。不退转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到了念不退,念念契理,纵容中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亦即如来的果海。那还不成佛啊!念不退是别教初地菩萨和圆教初住菩萨才能证到的境界。往生的人不再堕凡夫地,叫作位不退。常住大乘,不堕二乘,叫行不退。凡是往生的人都证位不退,同时圆证三不退,可见持名功德,真实不可思议。
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径路,而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要解》说:‘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观像如《般舟三味经》里所说,专看佛像,这叫观像念佛。观想就是《观经》里所说,观日,观水,观佛相好等等十六观。这叫观想念佛,都是净土的行。还有五悔,是(1)忏悔,(2)劝请,(3)随喜,(4)回向,(5)发愿。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所有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净土。但其中有正有助,信愿持名是正行,至于礼拜,供养等等都是助行。正助齐修如同众宝俱备,但持名念佛乃宝中之王。
《要解》说:‘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在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唯有持名念佛这一个方法,能广泛摄收种种根机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及五逆十恶,都能契合,引导往生。所以说‘收机最广’。至于‘下手最易,呢?’人要开始修行,总得开步走,从原地迈出头一步,这就是‘下手’。持名是最容易下手。刚会说话的小孩会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可见‘下手最易’。由于持名法门是这样殊胜,所以‘释迦慈尊无问自说’。《阿弥陀经》没有人提问,是佛主动对众生开示,这是特点。例如《金刚经》是须菩提问‘云何应往,云何降服其心’,《观经》是韦提希夫人问,那是有人提问。唯独《阿弥陀经》没有人问,是佛自说,可见法门太殊胜了,没有人会问到这里。于是佛就兴大悲,悯有情,主动告诉大家,乃‘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舍利弗在阿罗汉弟子中智慧第一。正因这个法门,须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奉行。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要能具足刚研究过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可思议的智慧。为什么能怎么说呢?《阿弥陀经》讲了,这个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不光说这个地球上的人类难信,乃是说一切世间,包括各各刹土,各各种类的有情,不但包括凡,也包括圣,一起都难信。既然如此,你能信难信之法,就说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间小聪明,所以这个法门特向大智的舍利弗拈出。《要解》用‘拈出’这两个字,很有深意。禅宗常说释尊拈出花那桩公案。《要解》用了这个拈字,表明释尊说法,同拈花案的拈出并无二致。于是《要解》就倾吐肝胆,称性赞叹这个持名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三句话都是佛之知见。所以印光大师极赞《要解》说,纵释尊亲作也不能过之。
第一句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什么叫方便呢?通俗说来,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法华玄赞》说:‘施为可则曰方,善逗趣宜曰便。’就是说,可以作为标准的行动叫做方,善于启发众生的根器的,叫做便。又《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这就是说,能调理众生,道引他们归趣到无上正觉,叫做方便。现在《要解》说持名是方便中的第一,就真实显出持名的殊胜。为什么说是第一呢?由于其他大乘的法门多是先悟后修,见道,修道,而后证道。粗浅说来就是看清了路,才能走路。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证道。没有看清路就要走,这就叫盲修瞎练与‘煮砂作饭’。所以圆教须先悟才能修,至少应有个解悟。于是这下手就难了。下手都不容易,不要说证悟了。可是圆教中唯有持名法门下手最易,你只要信愿持名就决定往生。再推一步说,你纵然信愿还稍欠缺,但你不是会念佛吗?你念一句佛都有无量功德,散称都成为佛种,所以这个下手最容易,你念佛一句都有不可思议功德。由于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极殊胜,所以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密部《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悲心很重要。《普贤行愿品》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的智果。‘菩提为因’,菩提是觉悟。前以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得菩提。以菩提为因,就是以觉悟为因,自然感得觉悟之果,就在于究竟利他的方便上。但能信愿持名,便生净土生三不退。这是方便。倘若没有这样的方便,众生就找不到一个能做到的方法,而得解脱,那么度生之愿都变成空说。所以‘究竟’之果就是在这个‘方便’之法上。蕅益大师赞叹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这话很有份量啊!持名法门是第一方便,还可从《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得到证明。大势至菩萨说,过去有佛叫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味。所以他就打了一个比方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我们不想母亲,不愿意回来,那母亲想念有什么用。如果‘字若忆母,如母忆时’于是‘母子历生,不相违远’,母子便不会在分离了。这个比喻就说持名的方便,这可从凡夫的生灭心下手。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念念生灭,能从这个心下手,那就容易了。至于其他圆教法门,例如《圆觉经》说:‘以生灭心,而得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可见拿生灭心想去分辨圆觉,那圆觉之性就随著人的生心而流转了,也就有生有灭了,所以说不容易下手。唯有超胜独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可从众生的心下手。《念佛圆通章》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经中说明了就是从众生心下手。就是从我们现在念佛的这个心,就这样一声接一声的念佛,就必定见佛。专诚勇猛的当下就见佛,就与佛相去不远了。这里所说‘必定见佛’已极殊胜,下面还说‘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就更微妙。就是说不须再用其他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得到开明,开悟。悟得彻底那就是彻悟。如果能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破尽四十二品无明,那就是究竟佛。至于这个心怎样开呢?就是念佛嘛!你就是想像念母亲那样,念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见佛,并且还会‘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开明。十方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这自心所现,这个心要开明了,既是禅宗的大悟。可见禅净本来无二。这以下又打个比喻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在香厂里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带有香气。从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里,衣服拿出来穿时,就是香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气,所以说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还有比这更方便的吗?念佛是小孩都会的,而所得的妙果,是无比殊胜。
大势至菩萨又说,我就是‘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没有靠别的方法。就从这个念佛的心入无生法忍了。‘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大势至菩萨就在这个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归到净土。所以我们念佛,就得到大势至菩萨加持摄受。今天大家能够参加道场,正是由于大势至菩萨的摄受。末后大势至菩萨说:‘佛问圆通,我无选择。’这表示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平等不碍差别,若论应机,那念佛就是第一。所以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于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续。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这里所说的‘三摩地’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严大定。它在果界叫做‘大佛顶’,在因性叫做‘首楞严’。‘首楞严可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修‘首楞严’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既是如来。大势至菩萨说,欲入首楞严大定,在一切圆通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由上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与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所以《要解》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了义中无上了义’。‘了义’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注解中的‘分明显了’,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其中的了字,也既是了因佛中的了字。台教说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是心是佛’。二缘因,即‘是心作佛’。三了因,即‘究竟成佛’。这三因佛性也有个比方。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上古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钻了木头才能取出火来,所以钻木就是缘因佛性。那么什么叫了因果佛性呢?火出来了,木头也烧尽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以下再引证几段经文,《宝积经》说:‘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分别,是名了义。’又《涅槃经》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维摩经》《宝积经》也都有同样的指示。所以佛教中‘四依’非常重要。‘四依’就是依智不依识,依意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我们不能依靠意识。在第八识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都没有问题,出生毛病的在于第六和第七识。第六识就是要分别,第七识就要执我。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忍贼作子。所以要依靠智慧。《大智度论》说:‘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识,策发真智。’这就是‘依智不依识’的道理。
‘依义不依语’。语是语言,义指真义,既是中道第一义谛。这本来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所以对于经里的文句,应当深入思维其中的实义,而不是死抓住这一句的语言文字。如果这一句被你执死了,你自己也就被这一句执死了。所以禅宗说死于句下,就是说你在这一句下死了。所以不应该依语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实之义。
‘依法不依人’。学法求学,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依靠法可以入道。关键是法。凡夫所说,若能契于正法,也应信受奉行。假令有人虽能显现如佛之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于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我们只是看他的法任何,是不是契理契机。《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经云:‘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怎么认清善知识呢?应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来选择的。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都是佛经,经就有‘了义’与‘不了义’的分别。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涅槃经》说:‘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说《法华》时就改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又例如大乘始教,说修行三大阿僧祗才可以成佛,但阐提不能成佛。这是因为当时众生根器不够,只有这样说才容易接受。但到后来开权显实,就说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成佛。这不就是矛盾吗?那么依那个呀?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我们应依了义教所说,人人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这是实说。当我们发现经典中有矛盾,我们只能依了义的经典。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用得经典,既是了义经。我们现在正念的《阿弥陀经》,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的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要解》说:‘离一切相,既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既是实相。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所以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要光是离一切相,那就成声闻乘的偏空。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全妄即真,没有一相不是实相。以至于一毛一尘,一一都是体法界。所以《要解》说:‘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这就是说极乐得正报依报,法身佛,报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实相得全部理体。又说:‘乃至。。。能信所信,能原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印之所印。’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圆顿中至极圆顿’。释尊一代教化,华严宗把它分为五类,叫做五教。即小,始,终,顿,圆。(1)小乘教说灰身灭智的涅(般+木)法。(2)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3)终教。说真如缘起之理。开权显实,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右为氏)劫。(4)顿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不论阶梯,但以顿彻理性为教。《华严玄谈》说:‘顿诠此理,故名顿教。’又说:‘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既是说此教无言离念,合于禅宗。释尊拈花,迦叶微笑,拈花这一脉,因达摩东来,盛传于我国,至于显示顿教之理,不独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经典中也常透露。例如《圆觉经》‘知是空花,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首楞严经》中的‘狂心自歇,歇即菩提。’都显示不必安排,不须造作,直下便了,不历阶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顿法。(5)圆教。是大乘中演说实法登峰造极之教,专接最上利根之人。圆是圆融自在,一切无碍之义。又是圆满俱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圆全俱足之义。《华严》与《法华》都属圆教,宣说圆融俱德的一乘法。至于天台判教,分为藏,通,别,圆四教。对于圆教亦称圆顿教。所云顿者,顿极与顿足之义。由于诸法圆融,所以于一法中,可以圆满一切法。一念开悟,就可顿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圆顿。可见圆顿的法极端殊胜。在《要解》中说,持名一法,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也既是说,持名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蕅益大师为我们开示了佛的知见。如果圆字还很难懂,再打个极粗浅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圆球推不倒,圆球无论怎么样转动,它都是直立不倒。从这粗俗之例,可使我们初步体会,圆体是圆转自如,立处皆真。旋转是随缘,不倒是不变。众生流转是随缘。佛性不增不减是不变,故随缘而不变,不变又随缘。从这个比方,我们或可粗明圆融自在之义。可见我们的知见,若能契合圆宗,我们的见地也就圆融无碍随处皆真。更应注意的是,大师开示了佛的知见,直指持名之法最极圆顿。我们如能真实信受,既是接受了佛的知见。也既是说如来果觉的知见,化入我们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觉入我的心,故我因心顿含果觉。
以下《要解》为申明前义,引证了元中峰(去山旁)国师与莲池大师所说‘明珠投入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之语。明珠指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叫做清水珠。把清水珠投到一盆污浊的水里,这盆污水就澄清了。这是一个比喻,浊水与我们的乱心,我们在乱心中念一句佛号,佛号就如清水珠。这句佛号投入我们的乱心里面,乱心就不得不立即清净了。所以说‘乱心不得不佛’也既是说,我们的乱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接了当,不可思议。所以《镜宗录》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观音法,自己就是观音。所以密宗与净宗都属于果教,都是从果修的,凡夫念佛,既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譬如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除病虫害,收割,脱粒,磨粉,然后蒸成馒头,这就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劫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都是佛的果实。我们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馒头,馒头已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只是吃,佛号已成实,我们享受现成,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所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可见信愿持名之法,真实是第一方便,无上了义,和最极圆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