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中观宝鬘论释

  • 作者: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壬二、认清证悟空性之有境心后破其成实:

若谓谁见心,名言中说心,

无心所无心,实无不许俱。

假设对方说:如果心心所、所领受能领受一切都无有体性,那么由谁来见心呢?因为,如果心也是所知,则必然可见。

驳:说体性不存在并不是破名言,因此在名言中足可以说“我的心这样这样,他的心如此如此”。因为这并不是真相,心也是观待而安立的缘起。心所不存在心不会生起,无有心也不会生起心所,可见实际并不存在体性成立的情况。也并不是由心本身见到心本身的真相,因为自己不会对自己起作用的缘故。再者也不承认两个心同时一起产生。

如果对方说,这样看来,以所谓的名言来见心心所合情合理。

假设前面产生的“快乐的心”是常有,那么后来出现时也将见到,如果没有常有的心,又见什么呢?由于一起产生的事物会立即坏灭的缘故,所缘与能缘不存在。也有解释说:由于无有本体的缘故,不承认不相观待而俱生的情况。

庚二(大小乘所说空性)分二:一、仅得解脱亦需证悟无明之对治——空性;二、大小乘之差别。

辛一、仅得解脱亦需证悟无明之对治——空性:

如是真如中,知无众生已,

犹如无因火,无住取涅槃。

上文中已阐述了爱的对境——自相的受不存在,诸如此类在真如中,于受等坏聚五蕴假立的有情或人我仅仅知道轮回的根本——俱生坏聚见无有独立自主性还不足够,认识到无有自性成立的真义并且了达一切蕴均非恒常后再进一步修习,结果犹如无有因——薪柴的果——火不存在一样,投生世间的因——无明我执所生的一切业前世已灭尽无遗,并且引生后世的因——新积的业不存在,再加上依处或所依蕴不存在,由此无取而获得涅槃。因此要百般努力。这以上是分别进行的教诫。

在此详细宣说受是爱的因,爱则是引生有的主因。《释量论》中云:“无明乃有因,未言唯说爱,能引相续故,无间故业非。”认为“我”是我执俱生坏聚见的所缘,如上所述,即是依于五蕴而假立的我。它仅是名称而已,对于无实执为有实的耽著需要依靠证悟无我的智慧加以摈除。《释量论》云:“对境未摈除,不能断除彼。”通过详细分析并加以修习,便能打破坏聚见的执著相及对境。《入中论》中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由此可知,我执无明一经断除,就不再累积爱恋色等之业,从而便获得解脱,这只是声闻缘觉获得的主要解脱之道。声闻部所承认的无我并没有切合真正的要义。正是考虑到这种解脱并不是能断除烦恼的方便,具德月称菩萨才以“缘色转故生贪等,以未达彼本性故”来加以批评。坏聚见是对坏灭、聚合的蕴视为假立的我,由此称为坏聚见。

对此,有些论师说这就是指声缘也证悟了细微法无自性的意义。

有些人则说:这是指,通达了众生无我、色等不成立常有与整体是以无明之缘而积业所致,因此断除业和烦恼才能解脱,单单是断除三有之因的方便,在声缘乘中也具有的意义。而证悟人无我与证悟色等刹那性也属于空性的范畴,所以这里所讲的一切密意是指证悟粗大的空性。

辛二、大小乘之差别:

菩萨具如此,而许定菩提,

彼唯以悲心,受生至菩提。

大乘中所说的缘起空性之义,从空基的角度来分,则有十六种,并归纳为四种,地和波罗蜜多等深广见行圆满的菩萨由于具备这样的功德,因而被承许必定获得圆满菩提果。

如果有人问:那么,轮回的因——我执所生的业和烦恼穷尽难道不成了像声缘一样舍弃轮回吗?

答:尽管从自利方面而言获得了灭尽业和烦恼之无漏涅槃的安乐,但菩萨对之也不屑一顾,并如毒般抛弃后,不舍轮回,大菩萨以智慧解脱所取能取,但完全是以诸多善巧方便与大慈大悲的驱使,乃至一切有情没有获得菩提之前一直于三有中受生,犹如日月无有疲厌运行空中、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一般住世。《优波离请问经》中云:“知此无有自性法,彼等勇士趣涅槃,虽享妙欲然无贪,断除诸贪能调众。”前面引用《经庄严论》的教证中云:“具诸大方便,惑成菩提支,息灭轮回乐,佛子不可思。”这就是通达诸法无生的功德所在。

己二(制止舍弃大乘法藏)分二:一、广说;二、摄义。

庚一(广说)分四:一、不应舍大乘之理由;二、建立大乘是佛语;三、小乘中所说大乘道果并非圆满;四、宣说三乘之必要。

辛一(不应舍大乘之理由)分二:一、诋毁大乘之过患;二、是故不应嗔恨。

壬一(诋毁大乘之过患)分三:一、诋毁大乘之情形;二、诋毁之因;三、诋毁之过患。

癸一、诋毁大乘之情形:

佛于大乘中,宣说菩萨资,

于彼了不知,极嗔而诋毁。

在建立大乘是佛语之前,首先陈述他者妄加诋毁的情况,善逝佛陀在大乘法藏中已广泛宣说了菩萨的二种资粮,然而对大乘的圆满道果一窍不通愚痴的诸声闻部全然不知其义,而极度嗔怒断言诋毁,这是极其不合理的。

癸二、诋毁之因:

不晓功与过,或功作过想,

抑或嗔功德,致使谤大乘。

诽谤之因——愚昧即是以下这些,对菩萨抛下自利而专心致志利他的功德以及全力以赴谋求一己私利并且损害他众的过失一无所知;或者,将功德误解为过失;或者,嗔恨饶益他众的功德,就是由此而导致诋毁大乘的,因为除了这三种原因以外再无其他因素。《念住经》中云:“尽知过与功,乃为智者相,功过全不晓,即是愚者行。”

明知损他过,利他乃功德,

诽谤大乘人,称之嗔德者。

如果有人问:诋毁大乘的人为什么是嗔恨功德者呢?

明明知道无有悲心而损害他众是过失,以大悲方便利益他众是功德,却仍旧对完全涵盖殊胜方便智慧的大乘宗派妄言诽谤的人,理当被称为嗔恨功德者,因为大乘经论中圆满宣说了否定他过、肯定功德的方便智慧,而小乘的经论只是片面提及,由于自身种姓、根基低下而远离殊胜方便智慧成为声闻不能堪为大乘法器,致使诋毁其他大乘善缘法器,拥有佛语的菩萨成办二利的功德处,经中说:“须菩提,此外,住界者 ,趋入无学之法,于有情置之,三有视如烈火,于彼深恶痛绝,三界之分别,刹那也不喜成办,不欢喜世间者,非为佛陀之法器。须菩提,后际俱胝劫披大盔甲不畏不惧三有、三界之行境,离垢,轮回作乐园想,作无量殿想,远离希求贪著三有者,堪为佛陀之法器。”由于一味沉湎于共同宗派而不具备不共深法的缘分,自己不信解而信口雌黄等,也归属于这类人当中。

癸三、诋毁之过患:

不顾自利益,一味喜利他,

功德源大乘,嗔彼遭焚毁。

具信以误持,嗔恨另一方,

信士尚说焚,何况由嗔离?

菩萨不顾自己的利益而一味喜爱利他,菩萨所修的圆满功德犹如大海般的源泉就是大乘,《经庄严论》中云:“所缘及修行,智慧勤精进,善巧方便法,真实成就大,佛陀事业大,具此七大故,决定称大乘。 ”其中前五者是因——道,后二者是果。嗔恨大乘的慎恨者自己将长久在无间地狱中被焚烧,因为已造下无与比拟的滔天大罪之故。不仅如此,而且对甚深空性有信心者因错误受持而理解成(空性就是)无有因果的意思,另一种是,具有邪见者由嗔恨空性而舍弃空性,在这二者当中,经中说无视因果而诚信空性者尚且也由断见所感而在恶趣中受焚,无有智悲而存心嗔恚者背离空性智慧波罗蜜多之义被焚烧就更不言而喻了,必定被焚烧。因此,即便无有胜解心而受持,但切切不可诽谤甚深之义,有关这方面的教证前文中已引用过。《梵施王请问经》中云:“开显善说之正法,罪行境者执非理,无信于法起怀疑,多俱胝劫成疯子。”《宝箧经》中说:未来之出家众舍弃深法而堕入无间地狱,于多劫中感受无量痛苦,设若转生为人,也会屡屡投生为天盲,或转为无舌、面目歪曲、上身驼背、声如犬吠,恒常被饥渴所逼、身体黑瘦、兔唇、众人不悦等等有不可胜数的过患,书之不尽。

壬二(是故不应嗔恨)分五:一、以小苦亦可除大苦合理;二、于暂时虽有微苦却能除大苦之大乘行为不应嗔恨;三、为大乐努力合理而贪著小乐不合理;四、理当喜欢大乘;五、摄义:

癸一、以小苦亦可除大苦合理:

如医术中说,以毒能攻毒,

小苦除大苦,如是何相违?

如果对方说:理当嗔恨大乘,因为,大乘中布施头颅等苦行艰巨,无法忍受,并且难以证悟。

驳:这种论调实不应理,比如,按照《大悲医疗术》中所说,依靠暂时引生疼痛的毒能够去除致人于死地的毒。同样,以今生的微小痛苦可遣除不利于未来的剧烈痛苦又有何相违呢?绝对不相违,因此应当欢喜。

癸二、于暂时虽有微苦却能除大苦之大乘行为不应嗔恨:

共称一切法,意主意先行,

虽苦以益心,行利岂无益?

虽然是痛苦的事,但作为智者也不应该对此嗔恨,因为以微乎其微的痛苦也能够成办广大利他之事,以善意引发的身语业也成为善法,诸法之前意先行,大乘经典中一致共称“意为主”。《宝云经》中说:“世间心绘画,以心不见心,善或不善业,皆由心所积。”又云:“诸法心引导,意主乃意行。”因此,以菩萨的难行之苦想利他也是意占主导,因此以饶益的意乐行持利益之事,无有世间的损害而利济世人,怎么会无有利益呢?必将有利。在世间中,只是以好心好意而做某些事的人,即使没有利益别人,却也被视为帮助,更何况说切实有利于他众呢?尽管并未直接付诸于实际行动中,但如果具备一颗善良的心,那么与直接利他一模一样。《菩提心释》中云:“无力行利他,然彼心恒行,具有何意乐,彼即实地行。”《宝云经》中也说:“心是诸法之先行,若彻知心则彻知诸法,心性自在则诸法自在。”《华严经》中指明:“菩萨之一切行为依赖于自心。”又云:“成熟调伏一切有情依赖于自心。善男子,我如是思维,当以一切善根令自心性稳固;当以一切法云普皆滋润自心;自心由一切成障碍之有法中得以清净;当以精进令自心性坚固。”自相续成熟的菩萨毫不费力调化他相续,并由于菩提心纯熟的缘故一切所行无不成为利他。如云:“善巧真方便,无不成利益,若知善配制,无不成妙药。”

苦利后尚为,何况为自他,

安乐与利益,此法是古规。

作为菩萨,如果对他众有利,纵然是无间地狱尚且也能欢喜趋入而忍受,更何况安忍为正法苦行的微小痛苦了。比如,应用针灸、火烧等措施虽然就眼前来说不快乐,但由于能消除后来的重病而大有益处,如此尚且理所应当实施,那么成为自他暂时究竟我的大乐与大利之因,现在修法的少许痛苦,理当承受更何须说呢?这是不言而喻的。安乐不仅是针对未来,就是对眼前也有帮助,婆罗门子星宿,以菩萨接触的威力而获得利乐,这是印度注释中出现的。为了消除其他的剧苦,对怨敌的无理取闹以及难行之事等损恼,自己要有承受痛苦的毅力,此法是三世诸佛往昔的优良法轨、纯净之道,并非是置有利自他之外诸如依于难忍五火一类的有害道,说明确凿的依据是为了令人诚信,就像讲述以前安忍仙人等的传记一样。

癸三、为大乐努力合理而贪著小乐不合理:

若舍小安乐,能见大安乐,

愿王见大乐,抛弃小安乐。

假设竭力舍弃、彻底放下瞬间灭尽、不成为大乐之因眼前的小安乐能见到后来得到大安乐,那么菩萨照见未来的大乐对自他有无边利益,毅然放下蝇头小利暂时的安乐而承受大乘道的苦行与痛苦等来修行,这是善巧方便的殊胜道。比如,在世间上人们着眼于未来而承受暂时的艰难困苦,奋发图强,结果也会大功告成。菩萨修法的苦行绝对是安乐之因,可是愚昧无知、无有耐力的人们却忍受不了修法的饥渴等苦行,反而去忙碌大苦之因——眼前的小乐。比如:一只乌鸦进到大象死尸的腹内啄食,突然间大雨倾盆,结果大象的尸体被冲到湖里,乌鸦也葬身其中。

设若不安忍,医师为病愈,

予药于患者,此非应嗔处。

假设忍耐力微弱到连为了大乐舍弃小乐的这一点痛苦也忍受不了,感到忍无可忍而非舍不可,那么为了治愈重病,医生不考虑小小的不舒适而以慈悲心肠给患者苦辣涩味等的药物,对于根除大病的方便、给以后带来安乐的药物,也不该忍受而需要扔掉,但不该扔掉,因为依靠此药能消除重疾之故。《经庄严论》云:“如药嗅则臭,品尝则香甜,法亦有二种 。”对此深道的要诀与方便懵然不懂、毅力薄弱的那些人只是毫无意义地妄加诽谤。其实,并不是说凡是入大乘者一开始就要实地奉行布施头颅等难行之事。从初学者到修到最高层次之间的道次第也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一步步加以引导,就拿布施来说,最初也只是布施青菜、一把糌粑,将一瓢食物也观想许许多多而布施众多对境,如此修心,前文中也已讲过,极度修习者把他人视为痛苦的事也看成安乐的道理。正如《圣雄长者请问经》中所说:“当远离如撕松柳絮般之心。”心不要怯懦,心要坚强,不要认为像修法这样的苦行我实在忍受不了而自轻自贱,如果能藐视痛苦转为道用而修习,那么即便是巨大的痛苦也会变成修道的助伴,而成为欢喜之因。又如云:“于道诸怀疑,障行解脱道。”恐惧也与耐力小一样会成为修道的障碍,就像在世间上,有怯懦心理的人们也不能策励从事,因此成办大事也会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凡成损害者,智者见有益,

一般与特殊,论中皆赞许。

此外,在低劣众生的眼里看成是违缘灾害的事,而在精进行持菩萨行的有些善巧方便修习安忍者看来,绝对是成为善法顺缘的事。所以,切莫因害怕小苦而失去大乐。为什么呢?修行达到登峰造极境界的菩萨才能做到布施头颅等难行之行,甚至连没有这种修行境界的菩萨也承受不了,更何况说声闻呢?诚如《入行论》中所说:当前赴沙场时,有些懦夫看见其他伤员的血也承受不了而昏迷过去,可是作为英雄即使看到自身流出的鲜血也会更加坚强不屈而大获全胜。

如果有人问:这样一来,难道不是与所说的“轮回是苦性故皆当断除”的教证相违了吗?

答:一般来说,的确如此,但在特殊情况下,虽然菩萨安住在轮回中而表面看起来似乎有历经苦行等少许情节,但唯一是自他安乐之因而丝毫不存在痛苦与伤害。例如,通常而言此毒是有害的,但经过善加配制的毒是大营养,这是就特殊情况来说的。可见,了知一般与特殊而开遮的差别是所有经论中一致高度赞叹的,因而要精通一般与特殊的意义,这是从名言的角度安立的。如果在胜义中轮回的痛苦本性真实成立,则无法断除,从而导致谁也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再者,如果一者感觉痛苦真实成立,那么对于一切众生来说也需要成立,如此一来,菩萨就不能为了遣除痛苦而住于轮回中,但实际上,了知痛苦无有自性,并且以善巧方便在名言中足可遣除于众生迷乱心识前显现的痛苦,由此菩萨才安住于轮回中。

癸四、理当欢喜大乘:

大乘之中说,先具大悲行,

无垢之智慧,有心谁谤彼?

菩萨以大悲摄持的如海行为及无垢方便智慧而成为一切众生之至亲的道理,大乘《华严经》等经藏中完整地阐述先具备“愿一切有情离苦的大悲”作为前提一切菩萨的圆满行为,以及证悟究竟空性、无有四边之垢的智慧,对此,有心的智者谁会诽谤大乘呢?不应当诽谤。这里与前面所说的无二智及《入中论》中所说的无二慧,并非仅是破除实有的无遮,而是不耽著有无二边的智慧,菩提的这三种因无有固定顺序。获得无上菩提之因这样的圆满大方便智慧在小乘中并没有宣说,即便已经稍加提及,也并非不属于大乘中。因此,诽谤大乘者实际上也已诽谤了你们自己的法藏。菩萨肩负利他重任的功德尚且不可思议,更不必说其他行为了。《念住经》中云:“非心皆领受,大悲为庄严,彼伴成此世,美名普周遍。”又云:“布施诸有情,唯一慈心胜。”月称菩萨说,普度众生的这一誓愿不能离开无二智慧,诸位声缘圣者如果也具备这种智慧的话,也就成立能够具有此誓愿。此外,《宝箧经》中说:“文殊,如此,轮王宝以黑沉香、象之精华涂敷,即刻一切军队住于空中,如是以发菩提心沉香涂敷之菩萨,一切善根超越三界,成为善逝之智慧、虚空之行境、一切无为法之究竟。善男子,犹如聚树花中或芝麻油中散发之芳香,瞻波伽花、肉蔻花薰染百千日中之衣服或芝麻油中亦不会发出。如是以一切遍知心持续一生熏染之菩萨功德妙香,散发于十方佛陀面前,百千劫中修行之一切声闻、缘觉亦不会散发出无漏善根与法之智慧妙香。”可见,诋毁宣说如此深法之宗极不合理。

癸五、摄义:

于极深广义,懈怠未修行,

自他之诸敌,由痴谤大乘。

菩萨行极其广大卓越、实相之义格外甚深,仅仅听闻便心惊胆战,进而懈怠的人,自己以往未曾精通、修习大乘法藏,以致于妄加诽谤,这是自他不共戴天的敌人,所有这样的冤家对头,都是因为自身极其愚痴才这般随心所欲地诋毁大乘,实在是可悲之处。《经庄严论》中云:“由小信界伴,不解深大法,由汝不解故,成我无上乘。”声闻部的能乐比丘撰写有一万二千颂的《正理庄严论》来遮破大乘,对此阿阇黎龙树菩萨已经予以驳斥。

辛二(建立大乘是佛语)分三:一、宣说波罗蜜多之行;二、需接受圆满宣说大菩提道之大乘;三、从中了知佛之圆满殊胜性。

壬一(宣说波罗蜜多之行)分三:一、大乘法藏无有少许过失;二、宣说大乘之摄义;三、是故大乘成立为佛语。

癸一、大乘法藏无有少许过失:

施戒忍精进,禅慧悲体性,

彼即是乘故,此岂有谬论?

一般而言,菩萨行无量无边,但归纳起来,那就是摄受共不共所化众生的六度万行。菩提同品行、四摄之行、神通神变行这一切如果完全概括,即是已入之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度。如果所依发心与因大悲及助缘无分别智慧的一切体性即是大乘,那么由于佛在大乘法藏中已经圆满宣说了这些的缘故,此大乘怎么会存在邪说谬论的成分呢?丝毫也不会存在,因此应当视为正量。不仅如此,而且你们的法藏是佛语的理由“在律藏中出现,符合经藏,与论藏不相违”,这也可包括在大乘的内容中。《劝发胜心经》中说:“弥勒,此外,当以四因了知一切辨才乃佛所说。何为四因?弥勒,此辩才具义而非不具义,具法而非不具法,能灭烦恼而非能增烦恼,宣说涅槃功德利益而非宣说轮回之功德利益。弥勒,若具此等四法,则如前当知。弥勒,比丘或比丘尼,优婆塞或优婆夷,具足此等四因之辨才,无论辩论与否,善男子,善女人诸信士于彼等当起佛陀想,作本师想而闻受妙法。何以故?弥勒,任何善说,彼等皆是佛所说之故。弥勒,彼由嗔恨补特伽罗故而言‘此等非佛所说’,舍弃彼等四辩才,于彼等不起敬心,即舍弃佛所说之一切辩才,以舍法而贫乏正法之现行业将趋向恶趣。弥勒,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任何信士欲由贫乏正法之业中解脱,切莫由嗔补特伽罗故而嗔法。以四因不违法性即是真实善说之法相。”此经义在《宝性论》中以偈颂说道:“何者具义与法系,能断三界烦恼语,显示寂静之利益,即是佛语余反之。”嗔恨法与补特伽罗,也有为恶友所欺、我执无明的业为前提所导致的。诸如,舍卫国的帕吉波国王以往昔宿业想毁灭释迦城,生起嗔恨一举消灭。《文殊根本续》中云:“善说之法谁听受,佛陀所说无怀疑。”可见,凡是理由充分并是三观察清净之法,都直接间接是佛语,属于佛语,因此,所有欲求自我善妙者都万万不可随随便便妄加罪名。如果观察,与上述理由紧密相联,则必须如同佛语一样看待。此外,需要以三观察来抉择,圣天论师说:“何义依教理,善加真实说,前后无相违,正士尽持受。”也并不是说不经认真观察而仅以恭敬之心这样做的,否则就分不清好坏而无法了悟有必要性的要诀。《藏幻钥经》中云:“汝等诸眷属,如烧砍磨金,尽察我之语,当取非因敬。”

癸二、宣说大乘之摄义:

施戒行利他,勤忍为自利,

禅慧解脱因,总摄大乘义。

从六度各自的作用或者功效的角度而言,由于十善的戒律与施舍一切财物的布施能成就增上生之身体与受用,因而暂时利他,喜乐善法的精进与安忍苦行观待暂时而成办自利。心平等安住的禅定与如理如实了达实相的智慧二者是解脱之因,可见,这就是六度及其作用。这是简明扼要宣说大乘藏的法义。通过这些也容易了解作用与自利、他利的差别。详细内容,恐繁不述,因而当从其他论典中得知。

以布施等方式令安乐的慈心、愿离六度之违品的悲心、具足六度或具其一的喜心、无有具布施之快乐而贪执及具无布施之痛苦而嗔恨的舍心,以布施招集,以爱语宣讲六度,令他行持,自己也行持,六度既具足四无量,也具备四摄。三学二资粮也是六度的分摄,慈悲、菩提心、回向等是初中后不可缺少之法,实际也包含在六度当中。所以,如果受持这些意义,就是受持大乘义,如果受持宣说此等的论典词句,就是受持大乘的论典与词句。意乐加行圆满而勤行此六度,即称为安住大乘之菩萨。《地藏十轮经》中说:“大乘即护持超胜之净戒;具足超胜之妙行;依于超胜之惭愧;于后世苦果极度恐惧;一切不善之法悉皆舍弃,欢喜策励奉行一切善法;慈悲周遍一切有情;为利乐一切有情而精进;救度一切有情脱离轮回痛苦;不顾自身之安乐而力求利乐一切有情。此等即称安住大乘者。”相反,只是徒有虚名而并不是真正的大乘行者,《地藏十轮经》中云:‘失毁戒律喜罪者,闻受大乘胜功德,求名图利诩大乘,如驴身披狮子皮。’又云:‘欲速获得胜菩提,励力行十善业道,不谤我法极力护’……”

思维此中所说的道理后应当恭敬大乘。

癸三、是故大乘成立为佛语:

二利解脱义,略言佛圣教,

唯六波罗蜜,故此是佛语。

利益自他之因暂时与解脱的一切意义,略而言之,即小乘法藏中佛陀所说的这些圣教连同地道的安立等一切法义,无余包含在六度当中。你们的法藏难道不也是不同程度地具有不贪资具、法施、断七所断及从属的戒律、不违越沙门四法的安忍、犹如头上着火般的精进、禅定及证悟无我的智慧等这些吗?这些内容都是一位说者,只是针对所化众生根基的不同,为一个目的而宣说的,而对此争论是不是佛语只不过是愚者的做法罢了。由此可见,此大乘法藏依教理成立是佛语,应当承认这一点。五百世受生为班智达的大智者世亲菩萨最初趋入声闻宗派,待到根基锐利之后通达大乘并净除对大乘所作诽谤的障碍,至尊弥勒菩萨授记说:“如果着重弘扬大乘并多著注疏,则后世可面见本尊。”

壬二、需接受圆满宣说大菩提道之大乘:

菩提之大道,福智之自性,

佛说大乘教,愚盲不纳受。

他们声闻学人不接受大乘的缘由:对于无上菩提大道福德智慧二资粮的自性是佛陀在菩萨乘法藏中所宣说的此大乘二资粮的完整自性不能理解,致使诸愚盲者不接受。这是宣说前文内容结尾的道理。如果对本论中所含有的一切教言能够接受,那么也就能接受详细宣说与此类似的二资粮的大乘,而不致于诽谤。

壬三(从中了知佛之圆满殊胜性)分三:一、色身与法身之无量因乃大乘中所说;二、小乘中所说之刹那无常尽智与大乘中所说无生智二者于空性中一义;三、若示未通达大乘之义则不破不立而不应嗔恨。

癸一、色身与法身之无量因乃大乘中所说:

功德如虚空,说佛德无量,

佛陀殊胜性,大乘说忍此。

究竟果位的因——功德如虚空般超越所量对境,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因此,如来果位的断证功德也无量无边,这是佛陀亲口所说。为什么呢?对三界怙主大尊胜佛陀的如海功德本体唯有大乘中才予以宣说,希望对此堪忍接受。如果不接受作为因的大乘法,也就同样不能容纳作为果的佛陀功德。

圣者舍利弗,亦不知戒蕴,

故佛优胜性,无量何不忍?

如果有人问:那么,佛陀的功德如何不可思议呢?

往昔,目犍连尊者想测量佛陀的语密之边而前往西方,越过了九十九恒河沙数世界,到达了光辉幢刹土,以佛陀的威力感召而来到光辉王如来面前。光辉王如来告诉他,由于佛语等同虚空边际的缘故,不用说衡量它的边,就是再来也办不到。目犍连尊者听后顶礼佛陀才返回自己的境内。释迦佛问舍利子:“了知佛陀之戒蕴等边否?”尊者答言:“不了知。”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姑且不论佛陀的无量功德,就连佛语一音之边、单单的戒蕴也未了知,那么你们为什么不接受佛陀大尊胜的功德及其因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呢?理当诚信接纳。原因是:佛果的无量无边功德,无因也不可能产生,也并非是随心所欲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依靠无量因为前提而产生。如果诚信因果之间有着随存随灭的关系以及佛果的无量功德,那么必然对这些的因——甚深二资粮坚信不移。因此,也必然对宣说圆满因果的大乘经论诚信而断除诽谤,这一点依理成立。

癸二、小乘中所说之刹那无常尽智与大乘中所说无生智二者于空性中一义:

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

尽智无生智,实同故当受。

因此,大乘法藏中所说诸法自性无生的灭法与其他声闻部你们所许佛语的小乘法藏中所说的无常无坚刹那毁坏、灭尽、补特伽罗独立自在成实空性的灭法二者,也就是尽智与无生智实际上是一个,为此希望接受。其原因是,作为因的业惑我执灭尽、果蕴不复产生的法性与自性无生的法性意义相同,所以认为无我与空性不同而畏惧实不合理。

空性佛陀体,如是依理观,

二乘智者前,如何不等同?

所谓的空性,道的所缘与佛陀在大乘中所说的大法身的本性,如果以理观察分析,则大乘与小乘法藏中所说的无我法界并无有不同之处,在诸位智者面前为何不平等呢?本是同等的。人(即补特伽罗)无我空性也叫做法身,圣者江哦耨说:“我已见到佛陀法身,仍然想见到色身。”《巴萨能现王请问经》中云:“我之法身如意宝,由边来敌所偷盗,藏于相之密丛中,令我仍缚漂轮回。”诸法的实相,命名为法身,证悟其中少许也称为法身并无相违之处,就像下旬十四天的月亮也叫做月亮、小小容器内的空间也同样是虚空为此也称为虚空一样。又如《智光庄严经》中云:“恒无生法即善逝,一切万法如善逝,凡夫执著为相状,享受世间无有法。”

如果细致分析此处的意义,则声闻部将大乘中所说的自性无生的缘起空性和他们自宗的无生二者视为不同,进而对空性及宣说空性的大乘加以诽谤,正是为了制止他们的这种诽谤才出现了这些论典。此外,《六十正理论》中说:诸声闻部声称:有为法的蕴无常,苦及苦因灭亡,相续中断将获得灭谛涅槃。而不承认了达蕴等诸法自性无生而获得涅槃灭谛。

如此一来,你们的两种涅槃也不合理,原因是,“谁者将现前”说明无余涅槃不应理,“了知者如何”说明有余涅槃也不应理。此论的注释中引用大乘经中说:“无余断除此苦,必定断除,得以清净,远离有漏贪,称为灭、寂静、隐没;不以他苦而结生,而此生即是寂灭等涅槃。”再有,“小乘经中也说:最后有时,诸阿罗汉生已穷尽,依于梵行。此有不会受生他有。”

对此,有些智者说:当时认为生已穷尽与灭亡的智慧需要解释成自性无生,否则与前面经中所说相违。

声闻部虽然否认诸法无自性,但必然承认智慧不执著我与我所,恒常与整体不成立。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则认为灭尽我之生的执著自然出现,这样一来就成了我执,结果将无有解脱。因此,务必要知道,补特伽罗无实有、蕴等之法不存在恒常、稳固的自性。《象力经》中云:“设若诸法有自性,如来声闻当了知,永恒诸法不涅槃,智者永不成无戏。”可见,声闻如果证悟了诸法的支分人无我体性为空性,则可称为证悟法无自性,因为我是体性的异名。如果没有证悟此理,那么就成了连细微人无我也未证悟,龙猛师徒也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说需要证悟无自性。

总的来说,声闻、缘觉的解脱也是来源于无自性的空性。这里,常有、稳固、永恒、不坏等梵语都是“夏秀达”,所以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声闻部的宗派,会招致如下过失:蕴无余灭亡、相续中断时不存在现前灭谛的作者,有余涅槃时由于蕴不灭的缘故,也就不存在所了知所现前之蕴灭亡的情况。实际上与前面经中的说法并不相违,原因是,获得见道以后证得涅槃的方式虽然不明显,但如果“无余断除此苦”中的“此”是表示近的词,代表有余阶段,讲解成圣者的入定为无余,后得为有余,那么入定平等趋入无我实相时即是灭、寂,如同说现法寂灭与身现证一样。通达有为法刹那灭亡以及无我的一切灭,都与大乘中的无生灭自性相同,如前所述一样。《六十正理论自释》中也是这样建立的。关于后得教诫他人得入定之寂灭的公案:舍利子尊者因为在马胜尊者面前闻受缘起无生的四句而获得见道,自己享用现法寂灭等,为他人再次重复念诵而出现了此《随念经》。后来,佛陀为长爪梵志说法时,舍利子证得阿罗汉果位而不再结生到后有,正是考虑到这一点,才说“此有不会受生他有”。

印度中观论师桑吉根嘎说:“大乘自宗的观点,是讲诸法自性无生的涅槃,现前的智无自性也不可能使相续中断。所以,入定灭谛一味也是在名言中才成立所知能知的关系,因此无有常断等任何过失。上述的舍利子仅是范例而已,一切声闻并不是都如法炮制。一般而言,声闻、缘觉虽然也有了达法无我的,但由于所知障并没有完全灭尽的缘故,不具备圆满智慧,也就是说,并非完全了达具有无勤无相自性的法无我。”

如果有人问:那么,阿阇黎龙猛菩萨不是说“未证悟无相,汝无有解脱,故汝大乘中,彼已全整说”了吗?

这是说需要通达蓝黄等一切相为无常、苦等的意思,而《十地经》中说细微无相是大乘解脱之因。无漏业所引发的细微耽著是相状之戏论,如《慧海请问经》中说:善巧方便的善根假立为烦恼,对此一切有着是法的细微耽著。

因此,大乘的观点最初就具足无生缘起离戏十六空性的法相,即是一切种智的不共因,这在全论前后均有说明。可见,“上述并非声闻缘觉安立的本义,有为法刹那也不住留而灭尽,灭尽以后不复产生,犹如油尽的油灯不会燃烧一样,也属于大乘所说的无生中,依此而断除业惑之后引向解脱道,声闻、缘觉也有证悟法无自性的情况”,这是龙猛师徒的一致密意。麦彭西宁上师说:“无生与刹那无有任何本质的差别。”

癸三、若示未通达大乘之义则不破不立而不应嗔恨:

如来密意说,非易了知故,

说一乘三乘,中立护自身。

中立无成罪,嗔罪不成善,

故欲己善者,切莫嗔大乘。

如来以密意所说的一切圣言,有一般与特殊、文从义顺 、文义悖谬 等许多情况,因此,并非智慧浅薄者轻而易举便能理解的。为此,大乘的多数论典中说归根到底为一乘,而另有说究竟三乘,后面的说法是带有密意而说的,因此是不了义。前面的说法不含有密意,所以万万不可妄加诽谤。按照法界而言,由于众生的自性住佛性无有差别,故而究竟只有一乘,这一点依理成立,而各自分开的三乘不合理。观待所化众生的意乐而宣说三乘这并非是真实了义的,《楞伽经》中云:“为引诸凡愚,我说乘分类,然乘无安立,我言唯一乘。”根据众生积累资粮、智慧高低的不同而安立三乘。比如,为了解除长途跋涉旅客的疲劳,而次第住宿、行进。同样,轮回的路途遥遥,为了让疲惫不堪、无力勤行甚深之道的智慧低下者暂时休息而使内心不再流转,而说三乘,因为《楞伽经》中说:“此外,大慧,烦恼障与业习气未断之故,于一切声闻、缘觉未说一乘。未证悟法无我、未断除有实之死堕故说三乘。”又云:“通达一乘非我莫属,而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等未得,尽断所取能取分别永不复生之故说一乘……”

另外,所有声闻、缘觉的无我本身也与法界相同,因为上行梵语中称那雅那,所以仅从是乘这一点是相同的,所有声闻缘觉暂时尽管已经得到解脱,但与大乘的究竟解脱比较起来,只是相似的解脱。关于究竟一乘,《妙法白莲经》中云:“授记舍利子未来时成佛,名号莲光佛。”此经中又云:“如此说涅槃,汝脱轮回苦,汝仍未涅槃,当觅佛此乘。”可见,经佛陀劝请而令诸位声闻起灭尽定。《三摩地王经》中云:“一切众生将成佛,此无任何非器众……”《吉祥鬘狮吼经》中说:诸位声缘阿罗汉,如挥刽子手之宝剑般畏惧轮回,他们还没有灭尽生,由于未断除生而距离涅槃遥远,他们还有若干所要断除的法。其中宣说了有关的许多道理。

如果有人问:那么,为什么对他们宣说尽智与无生智呢?

那说明此经中是不了义,宣说声闻缘觉的证悟与解脱智也并非究竟而是不了义的。本论中说大乘的无生与尽智、无生智一致,也很明显是指在有必要情况下的不了义说法,而且也指明并非所有见解都与大乘相同。《楞伽经》中说:所有声缘因断除业惑而不转轮回,也就是说暂时从无漏法界中不退转,把他们称为不可思议的士夫,他们的断证与解脱均不究竟,如同火灭一般涅槃而尽劫数之中安住于清净佛刹莲花苞中,后来依靠无量光佛等诸佛的光芒激发而醒悟后步入大乘。此经中阐述了许多这样的道理。如果对佛陀所说的一切密意不能如实决定通达,那么绝对应当保持中立而维护自己,以免毁坏自己。不起怀疑、不置可否永远也不会成为罪业,经中说:“处于中立我不说谓舍法者。”以自己未通达作为理由,而嗔恨正法实在是罪大恶极,丝毫也不会成为善事。所以,凡是欲求自我完善的众生都切莫嗔恨大乘,对此万分谨慎至关重要。由此可见,实在不该由耽著自道是至高无上的终点而嗔恨大乘道进而加以诋毁。我们务必要想到,此大乘是最终一切有情走向不住一切之涅槃法界的唯一寂静门,而依于如来言教本该生起恭敬心。《摄集经》中云:“如是无怯趋入菩提心,此乃一切正士胜盔甲,何故此谓大乘之菩提,驾彼令诸有情至涅槃。”

辛三(小乘中所说大乘道果并非圆满)分三:一、声闻法藏中未圆满宣说菩萨行;二、仅以四谛及道品不能成佛;三、智者理当信受大乘法藏为佛语。

壬一、声闻法藏中未圆满宣说菩萨行:

声闻彼乘中,未说菩萨愿,

行为及回向,岂能成菩萨?

假设有人怀有这样的疑问:只要依靠声闻乘就能获得佛果,此殊胜因有什么用呢?

大小乘的所有道并非都是共同的,宣说声闻乘的小乘法藏中并没有宣说菩萨的十大誓愿等。大悲等、十地、十度、二资粮、不可思议的法性等无边甚深见解、广大行为,以及菩萨的善巧方便、威神力非凡夫与声缘思维所及的一切特法,在大乘中才有宣说,然而小乘中对这样的见行及殊胜回向等并未详细说明。小乘中只是提及通过实修历经三大阿僧祇劫方得成佛,又岂能成为圆满修道的菩萨呢?不可能成为。“普得清净诸行海”并非像声闻行为那样有限,而是无边无际、不可包容,因为轮回无边的缘故,利益对境众生的善行也无有限量。假设小乘承许除了他们自己所说以外成佛的殊胜因并不存在,而且只有靠这么实修才能成佛,那么你们也已经成了与菩萨力量相同,由此发殊胜菩提心后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为何不能成佛?因为成佛之道你们自己就具有的缘故。对方必须承认这一点。此外,于染污法方面来说,小乘认为染污法是三界,于其中会成为烦恼者;菩萨不刻意断除烦恼,虽然安住于三界,却不成为染污者,这是不可思议的方便。对于清净法,概括而言,(小乘、大乘分别是)以广大、殊胜的意乐而进行修智慧。小乘具足一味热衷自己涅槃而竭力摆脱贪执三有及世间受用之烦恼所致的广大意乐;菩萨具备以大悲善巧方便为前提观照有情而缘大乘殊胜见行的殊胜意乐。因此,菩萨的此道与声缘迥然不同。如云:“对于菩萨等持的名称,诸声缘尚且不知,更何况入定于彼等持。”这已体现出一切见修中,大乘更为超胜。不仅如此,而且菩萨的每一度又具足六度,以这种方式实修的方便多种多样,可见,只是持戒的边际尚且也无法想象,那么其他所有行为就更不言而喻了。《宝云经》中云:“善男子,菩萨如何以菩萨之学处律仪防护?如是观察,仅依别解脱戒我不能成就真实圆满菩提真实圆满佛果,而如来于佛经及彼等中具有之菩萨行为及菩萨学处,我当学修……”其中作了广说。别解脱戒只是代表,四念住等其余所有共同道也要这般了知。

加持成菩提,佛陀未曾说,

此义较佛胜,正量他谁有?

此外,菩萨为了自他获得无上菩提,甚深愿力等的加持或所依均圆满,这在小乘的法藏中佛陀并未说明,因为一切声闻暂时不能堪为此法的法器之故。关于此义,比如来佛更殊胜的无欺正量他者谁会有呢?谁也不具有。所以,凡是恭敬佛陀者切切不可舍弃佛所说的大乘法藏,否则就不是如来的随行者。《梵施王请问经》中云:“乃于此教信仰者,何者不信此圣教,非我随行我非师,圆满行道因即信。”又云:“彼等无信出家已,亦谤引导之教法,彼于此教不深入,仅著法衣称比丘。”世尊言:“大王,此等四者于此教出家是险隘。何为四者?即不敬佛陀者、诽谤妙法者、嗔恨说法者、无有精进(指不闻思修行)而接受信财者彼等四者。”

壬二、仅以四谛及道品不能成佛:

加持四圣谛,及菩提分道,

共同声闻中,佛果以何胜?

如果有人说:在三大阿僧祇劫中只是修四圣谛与三十七道品即能获得佛果。

驳: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这些并不是与小乘阿罗汉不共同的法、具有殊胜功德佛陀的圆满因。获得声闻的所依、无常苦等圣谛的一切意义以及具足念住等菩提分法的修行或与之相关的这所有道,是与声闻共同的,如此一来,佛陀的不共特法的一切果又以什么因而超胜呢?应该成了无有高超之处,因为共同因中不可能产生出不共之果,而且不共因中必然产生不共果,而以上这些不具备这一点。正由于一切见修行方面,大小乘有着悬殊的差别,因此果也必然有差距。如果因无有差别,那么果也不会有差别。实际上差别是极其显著的,犹如太阳与萤火虫一般,水滴与大海的比喻等。经中说:“世尊言:迦叶,譬如以分为百瓣之发梢之尖取酥油滴而其有限量,如是声闻,独觉有缘之无为法智慧薄弱、有缘。迦叶,犹如由米堆之中蚂蚁所携带一粒米般,迦叶,声闻及独觉将有缘视为无漏之解脱果……”不仅佛陀与阿罗汉之间存在着差别,而且大乘胜解行菩萨的无缘智慧与福德力也胜伏一切声闻缘觉,功德更胜一筹。关于这一点在《楞伽经》中有宣说。《经庄严论》中也说:“具慧声闻众,大义广大善,无边恒不断,不了而胜伏。”《醒声闻乘语》中说:“慈心大慧之大乘者宁可破戒,也并非具戒怯懦之低下声闻乘可比。粪便内光芒万丈的如意宝也殊胜无比,而金子内存有的具光假宝也并非如此,信解大乘者即便有业惑垢染所遮障,功德也是依他乘而除垢的圣者所不及,太阳的无比光芒纵然为云所蔽,但无云的萤火虫又岂能具有?”之所以有这样的差距,就是由于一切资粮唯大乘独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