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丙一、破除不忍怨所作害

《安忍波罗蜜》 ︱ 益西彭措法师.编述 ︱

戊二、显示理应悲愍分二:一、依《菩萨地》别说 [1] 二、依本论合说

第二,理应悲愍者。

“理”是道理,即众生都是亲人而且都是刹那坏灭、三苦随逐的本性。由于这些道理,菩萨本应悲悯众生,怎么能对众生起嗔心呢?

已一、依《菩萨地》别说分三:一、宿生亲善想 二、无常想 三、苦想

庚一、宿生亲善想分二:一、修宿生亲善想 二、依想堪忍

“宿生亲善想”,即一切有情过去生都是自己亲爱之人的观想。

辛一、修宿生亲善想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习宿生亲善之想?

菩萨对怨害有情如何修习宿生亲善想呢?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

诸菩萨应当这样学修。

所谓修大乘,就是学做菩萨、学修菩萨行,对凡夫而言,这必然会有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如果学好了,自己的心态、行为就会完全转变。修学的方法就是如理观察思惟。修行人的成长须从如理思惟开始,首先生起由思惟所成的智慧,然后依正法调整自心,如此就能成就品德。所以,首先是培养智慧,其次是造就德行。

以下教导我们,如何通过观察来转变观念。

非易可得少分有情,经历长世昔余生中,未曾为我若父若母、兄弟姊妹、亲教轨范、尊似尊 [2] 等。

应当思惟:在茫茫人海中,不容易找到少数几个人,在往昔漫长的轮回转世中,不曾作过我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亲教师、轨范师、尊长、似尊等等。

因此,我们所遇到的有情,几乎都是前世的亲人或师长。思惟此理之后,须明白:一切怨敌无不是亲人(原先认为是怨敌的,其实无不是自己的亲人)。这是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内心若能肯定、深信这一点,以下的安忍就会生起。

辛二、依想堪忍

如是如理正思惟故,于有怨害诸有情所,舍怨憎想,住亲善想。

“如理思惟”:“如”是符合,符合道理的思惟就是如理思惟。这是道次第修法的关键。本论从最初讲到现在,都是依循如理思惟之路教导学人一层一层地转念,对此务必要有所领会。

像这样合乎道理地思惟,不知不觉就会转变观念,即对怨敌舍弃怨恨的想法,安住在他是很亲爱、很和善的观想中。

有了这一层基础,安忍就能水到渠成地生起。所以,并不是要你强忍硬忍,这其中有许多善巧方便,若能按照方法训练纯熟,安忍也不难做到。这就像射箭一样,通过反复练习之后,就很容易射中目标。

依亲善想,于诸怨害悉能堪忍。

亲善想串习坚固之后,内心就能安住亲善想中,这时心很柔软,要残忍也残忍不起来。这样,当怨敌伤害自己时,依靠亲善想,自然就能安忍了。

庚二、无常想分二:一、修无常想 二、依想堪忍

辛一、修无常想

云何菩萨于有怨害诸有情所修无常想?

菩萨对于怨害有情如何修习无常想呢?

谓诸菩萨应如是学。

菩萨应按这样修学(思惟观察)安忍。

此处修法的基础是细无常观。我们常说前前是后后的基础,人天乘和声缘乘除了发心微小不可取之外,都是趣入大乘的共道基础。比如:业果、无常、苦、人无我等基础奠定好了再来修学安忍,确实是水到渠成;相反,前面的基础若不稳固,就不易进入大乘的修法,无法深入体会。(为了引导初学者奠定趣入上上道的基础,全知麦彭仁波切撰写了《净心法要》,内容就是修习不净、无常、苦和无我。有此定解后,再加上菩提心和空性见,就可以真正趣入大乘了。)

诸有有情若生若长,一切无常皆是死法。

三界有情不论是生是长,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等一切法,都是刹那生灭、都是死法。

此处的“死”,应理解为刹那灭,所以是非“死”不可。三界的有漏法都是如此无可奈何,怎不让人悲伤?

极报怨者,谓断彼命。是诸有情,命念念断,智者何缘复欲更断。

以牙还牙,叫报怨。报怨的极至,就是断绝对方的命根,所以说“极报怨者,谓断彼命”。

既然有情的生命如油灯般刹那即灭,智者有何理由还要断绝他的命根?

如是生死性无常法诸有情上,其有智者尚不应起有染浊心,况当以手块杖加害,何况一切永断其命。

“生死性无常法”:有情的生命从体性上来说,都是生死性、不常住的法。

对于像这样生生死死、体性不常住的有情,有智慧的人尚且不应生起损害的染污恶心,何况用手、石块或棍棒加害他,更何况做出断绝有情生命的事。

见到有情刹那刹那地死亡,怎么忍心在这样的死法上再添一刀呢?比如,见到生命垂危的人,你忍心再用刀去砍他吗?能起“我要让他痛苦”的念头吗?有智慧的人谁会起这样的恶念呢?

[1] 此科判是本讲记所拟。

[2] 似尊:类似于尊长的人,虽不是尊长,但与尊长的功德相仿、相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