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精进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十》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如云:“我应除自他,无量诸过失,然尽一一过,须经诸劫海,未见我有此,断过精进分,堕无量苦处,我心何不裂?”】

如《入行论》说:自他的无量过失,我都应当一一遣除,因为我初发心时立下了这样的誓言。然而,遣除其中每一种过失,都要经历如海的时劫,却不见我有一分断除过失的精进,若不加以对治,最后一定会堕入无量痛苦的恶趣深渊。想到此处,我的心为何不碎裂呢?我的心实在太坚硬了!

我应勤引发,自他众功德,然修一一德,须历经劫海,我终未能起,修此德 [1] 一分,我将难得身,空弃实奇哉。”

同样,自他解脱及一切种智的众多功德,我都应当精勤引发,因为我初发心时就立下了这样的誓言。然而,成就每一分功德都需在如海时劫中精勤积资,但我始终未能成办一种功德的一分正因。人身如此难得,我却无意义地荒废,这实在很荒唐。

总之,一遍又一遍地思惟善业的利益和不善业的过患,就能生起对因果的深忍信。

实际上,三士道都是以深信因果为基础:

首先宣说十种黑白业果,建立下士道;其次宣说苦集灭道染净两重因果,建立中士道;最后宣说发菩提心、行六度四摄的大乘因果,建立上士道。若对因果有信心,就能生起由下至上、从粗到细种种取舍的欲。

欲有多重要呢?比如,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人心中的欲,而能让我们精进行道的动力唯一是善法欲。有了善法欲,精进自然就能发起。

《大智度论》中说:“菩萨有三种思惟:若我不作,不得果报;若我不自作,不从他来;若我作者,终不失。如是思惟,当必精进,为佛道故,勤修专精而不放逸。(菩萨时时作三种思惟:一、如果我不做,不可能无因得果;二、如果我不自己做,不可能从他处得果;三、如果我做,终究不会空耗。这样思惟之后,一定会发起精进,为了成就佛道,一心勤修而不放逸。)”这也是基于对业果的深忍信,菩萨深深知道,自己若不努力,怎能让自他离一切过、证一切德?思惟之后,为了成佛度众生,日夜炽燃精进,不浪费分秒时间。

弥勒菩萨在《大乘庄严经论》中教诫:小乘人只为自己断烦恼,也知道成办此事需如两木不断摩擦才能出火一样,无因不可能得果。菩萨反观自己的承诺是要断除自他一切众生的业惑,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理应比声闻精进百倍。这也是由思惟业果而发起胜解力。

《观心疏》中说:“夫欲建小事,心不决志,尚不能成,况欲排五住之重关,度生死之大海,而不勤劳,妙道何由可具?(若不决心奋发,小事尚且不成,何况要破五住烦恼的重关,度越生死大海,不勤修如何成就妙道?)”

亥二、发坚固力分三:一、坚固力的体相 二、坚固力生起之理 三、摄义

金一、坚固力的体相

【坚固力者,谓于何事发起精进,即于彼事究竟不退。】

“坚固力”,是指对于某事发起精进之后,就对此事究竟不退。

在大乘道中,能不退失所行善法而坚持到底的心力,叫坚固力。

金二、坚固力生起之理分二:一、观察之后趣入 二、生起三种慢

木一、观察之后趣入

【此初不应率尔而行,当善观察,见其能办次乃进趣,若不能者则莫趣入。与其既行中间废舍,莫若最初不趣为胜。】

最初不应轻率而行,应当仔细观察,见自己能够成办之后,才可以趣入,如果没有能力成办,最初就不要趣入。与其行至中间半途而废,不如最初不趣入为妙。

【其因相者,以于中间弃舍誓愿,若成串习,由此等流,则余生中亦弃所受学处等故,于现法中增长众恶,于余生中增长苦果。】

“须先观察然后趣入”的理由是:如果行至中途就舍弃誓愿,一旦养成习惯,以此等流作用,来世也会舍弃所受的学处等,由此当生增长许多恶业,在余生中增长苦果。

“当生”指舍弃誓愿等的那一生,“余生”指那一生的来世。以当生增长恶业为因,其来世自然增长苦果。比如,今生弃舍誓愿,现前就增长恶业,在今生的来世增长苦果。若以等流力导致第二世也舍弃学处,则在第二世的当生增长恶业,在第二世的来世增长苦果。

【又因先思作此事故,未修余善,退舍先作,其果下劣,即此一事亦未究竟,故其所作终无圆满。】

又因为首先是考虑做这件事,决定之后,将精力和时间都投注其中,因此放弃了修习其它善行的机会。如果中途又放弃,则此善业之果会极为低劣,这件事也没有究竟完成。因此,所做诸事终究没有一件圆满。

比如,某学生考大学填志愿时,没有慎重考虑,随便填了数学系。学了两年后,学不上去,便转到物理系。这样两年的宝贵时间都浪费了,学习成果也可想而知,而且以后一见数学就不喜欢。像这样,做事常常做到一半就舍弃,如此养成恶习,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可见,一开始慎重抉择极其重要,凡事养成慎始慎终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

【总之誓作何事,其事未成亦障余事。由其等流,令其誓愿所受律仪亦不坚固。】

总之,不论下定决心做什么事,假如这件事没有完成,也会障碍其它事的圆满。由此等流或习惯性,会导致誓愿受取的律仪也不坚固。

[1] 原文“得”应改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