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精进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十》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此由轻毁诸烦恼故,欲为摧伏,故假名为烦恼我慢。】

这是由于轻蔑诸烦恼的缘故,而想摧伏烦恼,因此假立“烦恼慢”的名称。

小结:

若具有上述的自信心——烦恼慢,再大的违缘也无法作障碍,所以必须发起坚固的烦恼慢,来摧伏烦恼。为了从八万四千烦恼中获胜,菩萨以雄猛心胜伏一切烦恼而成为大勇士。

内心轻蔑烦恼之后而想摧伏烦恼的勇气,与慢相似,所以叫“烦恼慢”。

【诸作释者虽有异说,然觉此说与论相符。】

注解《入行论》的论师们虽有不同的说法,但我觉得这样解释符合该论本义。

金三、摄义

以下总结“坚固力”的内容,归纳了三种慢及观察之后趣入的要点,最后标出修心之量。

【如是应断希望于他,当擐誓甲愿我自作;此复觉其非余所能,惟我始能自负其任;如是见已,正修之时令心坚固,惟应向外摧伏烦恼,不令烦恼向内摧伏;更思中途弃舍誓愿所有过失,善思择已,随所作事,一切誓愿悉愿究竟。】

如是应当断除希望他人帮助的依赖心,而披上誓愿铠甲,下决心独自完成(业慢);其次,觉得自他二利不是其他人所能成办,只有我能肩负此任(功能慢);这样见了之后,正修时让心坚定稳固,只允许我向外摧毁烦恼,而不许烦恼向内摧伏我(烦恼慢);又思惟中途舍弃誓愿的过失,谨慎思惟抉择之后,不论做什么事,凡是所发的誓愿,都愿它究竟(观察之后趣入)。

【乃至未获坚稳以来,净修其心。】

对上述内容乃至未获得稳固定解之前,一直要净修此心。此即修心之量。

亥三、发欢喜力分二:一、欢喜力的体相 二、引发欢喜力的方便

金一、欢喜力的体相

【发欢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乐胜解之力,精进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谓由成就坚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时欢喜而入,已趣入时,于其事业不欲断绝无饱意乐者,即欢喜力,故应引发。】

发欢喜力:精进没有生起时,以猛利欲乐的胜解力,能让精进生起(胜解力的作用);精进生起之后,能让精进不退失的正因,是成就坚固力或我慢力(坚固力的作用);最初趣入时欢喜而入,趣入之后对于所作事业不想中断的无饱足意乐,即是欢喜力(欢喜力的作用),所以应当引发。

趣入时若无欢喜心,趣入后只能保持三天热情,这是没有欢喜力的表现。

欢喜力是最初积极投入善法的动力,又是行善坚持不断的保证,修任何善法都不可缺少,所以要遵循方法引生欢喜力。

金二、引发欢喜力的方便分二:一、无饱足心之相 二、于因无饱足

木一、无饱足心之相

【应发何等无饱之理,如云:“此于所作业,如欲游戏乐,应著其事业,喜此业无饱。”谓应励力发起喜心,如同小儿游戏之业,无饱足心。】

应当发起何种无饱足之相呢?如《入行论》说:“菩萨对自己所作的善法,要像孩童盼望玩游戏的乐趣那样,极其热爱,永无满足。”这是说,应当努力发起欢喜心,像孩童玩游戏那样,没有满足。

木二、于因无饱足分三:一、行善决定能生安乐果,理应无饱足 二、行善能获暂时究竟无罪安乐,理应无饱足 三、故应发起无饱足意乐

水一、行善决定能生安乐果,理应无饱足

【又如乐果无所饱满,其因之业亦应无饱。】

如果我们对安乐没有满足,则对其因——能生安乐的善业,也应当没有满足。

【如诸俗人于安乐果能不能得尚有犹豫,且策励转,况行此业决定能生安乐之果。】

世人所作的事业能否获得安乐还不决定,但是他们尚且那么努力,何况我们行善决定能生安乐果报。

由无欺的因果律,行善决定得安乐,丝毫不会生苦果,因此,行善最能得利益,也最有实义。

【如云:“成乐否无定,尚为乐作业,若业定感乐,不修云何乐?”】

前二句是说世间人,后二句是说菩萨,由此对比说明菩萨应当踊跃修善。

如云:虽然做世间的事业不一定能获得安乐,但世人尚且为了追求安乐而辛勤劳作;如果菩萨的事业不论暂时还是究竟,决定能获得安乐,那么不修善业怎么能得安乐呢?

水二、行善能获暂时究竟无罪安乐,理应无饱足

【又以此理亦不应饱足。】

而且,由于以下的道理也不应当满足。

【如云:“诸欲如刀蜜,尚且无饱足,况福感乐果,寂静何故饱?”】

如《入行论》所说:五欲的快乐犹如刀刃上的蜂蜜,利益小而苦患大,追求这样的欲乐尚且没有满足心,何况修福业唯一感召安乐之果与寂静涅槃,为何要满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