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精进波罗蜜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十》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然若未近此之方隅,仅由见于极长时劫,须正修学无边诸行及多难行,便作是念“谁能如是”,故妄说云求速近道。此于愿心间接损害、正损行心,令大乘种渐趣劣弱,故于成佛反极遥远。】

但是,如果没有接近这方面,只是因为见到必须在极长时劫中修学无边诸行和极多难行,就心想:谁能这样做呢?因此虚假地说要寻求更快速的捷径。如此间接损害了愿心,直接损坏行心,而使自己的大乘种性逐渐趣于下劣羸弱,因此反而距离成佛极其遥远。

此段宣说了对于菩萨行时间久远、学处无边、众生难度、六度难行等,心中回避不愿承担的心态。其实,发菩提心就是荷担度一切有情成佛的重担,放弃了发心重担,就会损害菩提心;而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种子功能若被消减,当然就离佛果越来越远。

而且,本论在讲仪轨受法时说:“如是以佛菩萨知识为证,立彼等前立大誓愿:未度有情令度脱等。次见有情数类繁多,行为暴恶,或见长久须经多劫励力修行,或见二种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为怯弱缘,若更舍置发心重担,较别解脱他胜之罪,尤为重大。”所以,舍弃发心重担,罪过比别解脱的他胜罪还严重。

【以与龙猛、无著抉择如来密意、最极增长菩提心力所有道理极相违故。】

因为这与龙猛、无著菩萨抉择如来密意、最极增长菩提心力量的道理极其相违。所以,这是背道而驰的做法,只会减弱菩提心的力量。

大乘分有龙猛甚深见和无著广大行二大车轨。龙猛菩萨的《宝鬘论》和无著菩萨的《菩萨地》等中,都抉择了佛陀的密意,开示这一最大量增长菩提心力量的秘密。我们的修行若与二大车开示的道理相违,那么是增长或损减大乘善根呢?是否南辕北辙、愈趋愈远呢?

【如是若仅怯弱而住,全无所益,反渐怯劣,故应善知诸能修证菩提方便,策举其心,则办诸利如在掌内。】

面对浩瀚如海的菩萨万行,如果只是让自己消极地停滞于怯弱的心态中,则不仅没有任何利益,反而让自己逐渐怯弱羸劣。所以,首先应主动了解修证菩提的方法,然后提起心力,则成办诸利就如握在手中一样容易。

【如《本生论》云:“怯弱无益脱 [1] 匮乏,是故不应徒忧恼,若依能办利聪睿,虽极难事亦易脱。”】

“匮乏”是指功德法财、道果成就的贫乏。

“匮乏”是指功德法财、道果成就的贫乏。

如《本生论》说:怯弱对我们毫无利益,它并不能让我们脱离匮乏,所以不必无意义地忧恼。如果依靠能成办义利的聪睿,哪怕极其困难的事,也很容易从中解脱。

【“故莫恐怖莫忧恼,如其方便办所作,智者威坚而策举,办一切利如在掌。”】

因此,不必恐慌,不必忧恼,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成办所作。通达方法的智者不畏艰难、意志坚定,鞭策自己振奋心力,如是成办一切义利如握掌中。

【圣者无著数数说为当具二事:一、虽善了知于广大法学习道理,应无怯弱;二、于下劣功德,不应喜足。】

圣者无著菩萨反复强调说,应当具备两点:一、虽已了知如何学习广大法藏的道理,但内心不应怯弱;二、不应对下劣功德感到满足,即不应得少为足。

《菩萨地》说:“若诸菩萨闻说种种最极广大、最极甚深、不可思议、不可度量菩萨精进,不自轻蔑,心不怯弱,不于所有少分下劣差别证中,而生喜足,不求上进,是名菩萨不退弱精进。”

【然现在人若生少分相似功德,或生少分真实功德,便觉已进极大道位,计惟修此便为满足。若为智者知道扼要,依于教理善为开晓,谓此虽是一分功德,然惟以此全无所至。果能了解,意必怯退。】

但是,现在人生起少分相似或真实功德,便感觉自己进证了很高的道位,认为只要修这一点就足够了。如果有智者了知圣道的扼要,按照教理开导他说:这虽然是一分功德,但仅凭这一点哪里也到不了(依靠这少分功德不会有任何成就,无法证入五道十地任何道位)。果真能够了解这一点,内心必会怯弱、退屈。

【是故能于一分功德不执为足,更求上胜,及知须学无边学处而无怯弱,极为稀少。】

因此,既能不满足于一分功德而更求上进,又能在了知必须修学无边学处之后心不怯弱,这样的人极为罕见。

以上讲了大乘菩萨应当具有无厌足和无怯弱的勇悍,这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言教。

佛在《六波罗蜜多经》中对慈氏菩萨说,在听到众生无边际、佛果功德无边际时,不仅不应怯弱,反而要发起猛利誓愿,永无疲厌地取证。

佛说:“譬如有一位菩萨寿命无量,他往东方走过了无量三千大千世界,让所经国土的每一位有情都得证大涅槃,并在无量阿僧祇劫中如此广度众生。在我看来,此菩萨所度化的众生如指甲上的土那么少,而东方世界未被度化的众生,如大地土那么多。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的世界,也是如此。即使有情这样无量无边,菩萨也没有厌舍、退转之心,始终一如既往地精进不息。

[1] 原文“悦”应改成“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