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甲四、末义

《随念三宝经释讲记.无尽吉祥妙音讲记》 ︱ 智圆法师.译讲 ︱

(观想之后,就是承诺,也就是发起皈依心。皈依的自性就是誓言,这里也是从密宗的角度讲,乃至成佛之间,唯一皈依三宝的总集根本上师。)

承诺的次第。

观想完毕,应当思维:从今起乃至菩提果之间,我只皈依您,

您明白!您了知!除了大恩上师您以外,甚至在梦中也不寻求其余的皈依处。这是把上师观为导师佛陀而作的皈依,如云:“心转向上师,乃是皈依之究竟。”那么,在显教当中,把佛观为导师,把法观为正道,把僧观为助伴。和这个类似,这里观想三宝总集的上师之后,唯一皈依您,唯一祈祷您,唯一依止您。这样作意。

依教奉行,

就是对法观为正道之后实修。显教共同乘按佛语实修的随顺分,以不共大圆满来说,就是承许按根本上师所说那样去行持之外,再没有一个更殊胜的法。所以在一切密续当中,假如上师的语言和佛的善说有抵触时,需要按哪个来行持呢?这时决定要听上师的,决定要按上师所说那样行持。对自己的根本上师具有视为真佛的信心的人,如果仅仅按上师的语言那样进行修行,那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全是学作一种不善的行为,但是实际意义上,全都成为善法,就像大成就者那洛巴依止帝洛巴时,那洛巴有过十二种大苦行、十二种小苦行,有二十四种苦行,这一切当中,这个肯定是真法,那个肯定是善法,这样的一个也没有,但仍然成为成佛的殊胜因缘。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当中,还有一些类似的传记。

总而言之,对根本上师具有视为真佛、按根本上师所说那样修行,比修其他很多的法门更为殊胜,所以按上师所说那样实行,就是将法观为道。

《普贤行愿品》当中的“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和“与见行相同的诸位道友一并不断勤修”相同,是讲因皈依。“在未得怙主上师果位之前”,是讲果皈依。《宝性论》中说:“了义之中诸有情,皈依唯一是佛陀。”按显教大乘的观点,所谓果皈依,就是决定修习究竟佛果之想,在这个里面也包括了。因为所谓法,就是佛相续中的功德,所以包括在“欲修究竟佛果”里面。所谓僧,是积聚一切功德,这也包括在那里面。

此处,以金刚乘来说,三宝的总集自性是上师,那么“在未得怙主上师果位之前”,也就是说,在没有获得和根本上师同等成就之间精勤修行的誓言,这就是果皈依。这样承诺,它和显教的因皈依及果皈依,有相似之处,所以叫做“显教共同的皈依法”,所以以共显教的这种道理,向三宝总集的上师作皈依。

总而言之,所谓皈依,就是一种誓言。这种誓言,主要是需要心里不散乱、专注来念诵皈依偈。如果心里散乱不专注的话,仅仅是空口念多少皈依偈,也没有很大的意义。假如真正具有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三宝的的誓言,那从这以后,无论是哪一种补特伽罗,在他的相续当中已经产生了皈依戒。从此之后,就叫真实的佛教徒。

但这个不是那么容易,比如在文化大革命那段时期,大大小小的事情,我们彼此都很清楚,甚至对于一切过失断尽、一切功德圆满、具有善巧方便和大悲的我等大师,也公然抨击说“十二相全部是假的”,诸如此类,做了很多的毁谤。现在自己的心放松下来想一下:呀!比如今天,制定一个大的法律,规定一条:舍弃三宝者不杀,否则现在就枪决,这时候自己心里不舍弃三宝,还能做到吗?口中说不舍弃三宝,还说得了吗?如果做得到的话,你的名字就叫做真正内道的佛教徒。否则,在相续当中没有生起这个之间,不但是念十万遍皈依偈,就是念一亿遍,也不能真正得到佛教徒的名称。

这样的誓言如果真正具有,即使仅念三遍皈依偈,也能在相续中产生皈依的戒体。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知道,就像堪布根霍所说那样,祈祷和皈依这两者需要详细地辨别。也就是说,所谓的皈依,是一种誓言,而所谓的祈祷是你知,你明了,我欲求所求之义的一种希求。没有作皈依也可以作祈祷,但是皈依后再作祈祷的话,加持会增大一百倍。

所以,了知一切三宝总集的自性是根本上师之后,以此,把根本上师和文殊勇士观为无二无别,然后在一种坚固的信解当中皈依上师,修行上师的教言,以及接触一切上师心爱的金刚道友之后,修习正道之想这样的承诺,起码要念一万遍皈依偈。对着重闻思的你们来说,做这一点也不会没有时间。假如昼夜只是以因明当中的“遣余”度日子,而没有作真实皈依的话,遣余辩论的最终结局,只是成为非佛教徒,那一切正道都将无法建立。所以,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这是最根本的。成为佛教徒之后,再是什么都没有关系,不然就是通达五部大论,不必翻书也能全都讲得下来,说实在话,要说是真正的佛教徒,还不敢决定啊!凭一个傲慢说:“我们是大德,是智者,对我们不叫佛教徒,对谁叫佛教徒?”实际意义上,观察自相续时,如果对三宝从心底深处没有一种信解以及发誓承诺,那根本不能叫做佛教徒。仅仅以通达五部大论,以及有很多信众恭敬承事等,哪里能决定成为佛教徒呢?所以,如果仔细观察自心的话,确实是很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