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丁七、思维猛利欲而修无常

《系列三.大圆满龙钦宁体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讲记五·寿命无常3(未定稿)》 ︱ 嘉维尼固尊者 讲授 华智仁波切  记录 益西彭措堪布 译讲 ︱

十一、想与分别

自己心里的念想、分别此起彼伏,根本靠不住,去检查只不过风一动,念头随便起,没什么实义。因此应当去学贤善人品,也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见广识博、谦下宽容等等。

思考题

1、

“恒时劝勉自心行十法行”一科中:

(1)“忆念”“正知”的涵义是什么?怎样引生忆念、正知?

(2)怎样劝勉自心修真实法?

(3)怎样发展取心要欲(根据原文具体观察)?

(4)细致思维本科法义,归纳修法要点。

十二、觉受现证

觉受和现证无常故,当送达法性尽地。

“觉受”,指随着修会出一些诸如不起念头、轻安、心清明等的感受,但这些还会消失,不是真的,就像影子跟随人一样。“现证”,指亲证了五道十地的相应功德。资粮、加行二道的现证是无常性,出世间见、修二道显出的明分是无为法,不是无常性。后得位积资净障出现的各种功德,也有逐级向上的变易,前面没有的后面出现,后面有的再往后增长,有“由少分到多分到满分”的变易,从缘起现相上看会有无常性。以这个缘故,在修道上要达到法性尽地为止。如果已经送达大圆满最高果位,那就达到了永乐之地,这是真常大乐之地,是我们要求证的地方。

真实法取到极处时不必再修死的悲观

彼时生死之媒已倒下,已得乐死之把握,已持无死之坚地,如雄鹰高空远飞一样,所以从那以后不需要修“会死哟”这样的悲观。

“彼时”,指前面十二项都做到了,以至最后达到法性尽地的最高境界,由此就会有后面“生死之媒倒下”等大自在的境界。

“生死之媒已倒下”,就像媒婆能将男女双方联姻,譬喻生和死之间的联结已经倒下,生也不必要,死也不必要。“已得乐死之把握”,指以前乐生恶死(喜欢生厌恶死),感觉无法把握死,对此有非常深的恐惧,现在证了无死的果位,所以没有了死,归于寂灭之乡,这是非常欣喜的事。到了法性尽地,已经得到欢欣乐死的自在,没有死的恐惧了。“已持无死之坚地”,指开始执掌本性的国政。本性之地没有生灭、断续、迁变,叫做“坚”。“持”指过去背觉合尘迷失了本性,现在回来了,而且住在本位不再迷失。“如雄鹰高空远飞一样”,这是指佛地非常高,一举数万里。表示住在法界中刹那不动摇的同时,能遍在十方三世行一切佛事业,这种作事业的量是不可思议的。

以这个缘故,从此以后再也不必修“我会死哟”这样的悲观心。死的事情没有了,一切都是大安乐、大自在,还需要修什么呢?好比有病要修悲观之心,寻求从病中脱出的方便,之后精勤于治疗、恢复。当已经没有病,还需要修“我有病、我很苦”吗?不必了。像这样,这时就达到了大乐之地。

这里要看到前后的鲜明对比。过去由于被烦恼和业的力量紧紧束缚,一点不自在,到死的时候很悲惨,所以,为了应对死一心修法。最后达到法性尽地,消尽了虚妄,就像雄鹰在高空翱翔一样,得到了大自在的境界。这多么明显,过去那么沉重,一点不能动弹,现在没有了死,一点负担障碍也没有,也就不必再修“我会死哟”的悲观心了。

像这样,以修死作为因,最后会达到无死,以害怕死的悲观作为因,最后会达到无死的境地,那时是真正的乐观。当死来临时,只是在众人面前好像有死,实际入了不生不灭的本性之地。这时就飞到了高空,表示消尽了一切虚妄,契合到法界的圆融之体。法界全体起用的状况不可思议,只能用“雄鹰高空远飞”来表达,那是大自在的境界。我们一直要对准这个目标,努力完成大道,那时就彻底得到大欢喜、大自在了。所以,最开始修乐观是不对的,要修悲观,因为问题还在,自己是具缚凡夫;这样去修,最后就是完全乐观,一点怖畏也没有。应当看准这条路线,知道修死取法要取到什么地步。我们事先必须明白这一点。

如至尊米拉云:“吾因畏死入山住,修而复修死无定,得持无死性坚地,今时已无死畏矣!”

米拉日巴尊者说:“我是对死的确怕了才来到山中,对于死无定期的无常法不断地修,以此我证取了无死本性的坚固地,现在死畏丢掉了,没有了!”

道的四重因果

这里开示了道的四重因果关系。首先是畏死而逃入山中。也就是想到自身的遭遇,一旦死亡来临就要堕恶趣,由于对死很害怕,所以就入山修持。如果没有修到法,那绝对没法过去。这就是以畏死而入道。

第二重因果,指不断地修死无定期,由此发起了精进力。这是连续不断地修持,常常提起“今天会死吧?”“现在会死吧?死的时候只有修法才能抵对”。这么一提就截断了散乱于现世的心而住在法中,这叫“以修死无定期发起恒常的精进”。

第三重因果,由于恒常精进修持圣法的缘故,在因缘集聚之际,住于无死本性坚固地,由此就持了本性之地。由于见到性体本来没有生死,它是金刚体,就有了第四重因果关系——见了本性之后就能了生死。“了”就是见到本无生死,心不再妄动,生死的错觉也就没有了。由于见本无生死故,死畏就从心中消失了。

以上米拉日巴尊者告诉我们,怎么以无常死想来入道;常常提起死无定期,在每一个时位都提起它,让心住在法中,这样来发起精进;以精进力会持到无死的本性之地;由于见到本无生死,死畏由此断除。也就是先利用死畏,最终消除死畏。

初中后三阶段未达到相应的修行标准前需修死无常

无等达波仁波切金口也说:“起初要为生死之畏所驱,如鹿子逃脱地牢一样;中间要做到死而无悔,如农夫努力耕耘一样;最后要做到心安无事,如大事圆成的士夫一样。

这里要由阶段和状况来认识修量。阶段分三:初期,中期,后期。状况又要结合譬喻来了解。

初要生死心切,如鹿子逃脱地牢

最初阶段修死无常要发生的心态,是被生死的怖畏一直驱使着,像鹿子逃脱地牢一样。这种心境透过譬喻来了解。鹿子知道待在地牢里说不定哪天就挨宰,命运很悲惨。它知道在地牢里的结局唯一是死,所以特别迫切地想逃离。这里又有“欲逃”和“为逃”两种。“欲逃”指意乐心态,一心想逃出去,不愿待在里面。“为逃”指行动,它为了逃出想尽一切办法,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就必然把握。

结合自身的命运来看。我们就像那只鹿子,待在轮回地牢里,随时会被阎罗王宰杀,命运很惨。这时,生死的怖畏一直驱使着自己,不想在世间待,一定要超出苦海。这又分别和总两方面。从特别而言,这一生随时会死,死苦很快来临,因此,一想到死,就想一定要度过这个难关,不然太惨。总的来说,轮回就是生死苦圈,三界就是大屠宰场,无论在哪里,最后都要挨一刀。这种生死大怖畏逼在心里,会有两种心态:一、欲出;二、为出。“欲出”,指不想在世间待,一心想超出世间;“为出”,指为了出离死的怖畏全力以赴,想尽办法,要有这样的心。这是初期要发生的心态、心境。

就像晋美朗巴祖师,小时候每年都会做同一个梦。梦到大火周遍焚烧整个世界,自己一心想脱离火海逃到千万里之外。这就表示想出生死苦海,不耽恋什么。生死怖畏一直驱逼着心要解决这事,对现世法来世法毫无兴趣,一心想出苦海。这是初期要达到的修量。

中要死而无悔,如农夫努力耕耘

中间阶段要做到死而无悔,即就算死也不后悔,指尽心尽力,每天都努力了,一点不浪费地在摄取实义而修法,就像农民每天努力耕作一样。这又要从正反面来了解。正面来说,如果农民在春天播种之后到秋天收割之前,中间都尽心尽力,该做的全做了,那到时不会后悔,即使没有丰收,也是天命。反面来看,如果在这期间没有尽心尽力地做,本来该丰收却没有丰收,反而欠债等,那来年生活会非常窘困,特别苦,那时会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努力做呢?要是好好做的话,现在就很安乐了。

同样,我们短暂的暇满光阴、屈指可数的岁月,是由一天一天合成的。我们在生死怖畏的驱使下想解决这个问题的话,首先要知道,不可能凭空脱出生死之难,一定要修法才行。如果每天都忆念死随时会来,现在就会来,那这种迫切感就会驱使自己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时间,修到殊胜妙法。这样尽心尽力去做,一天一天都修死无定期,当即提起往念死上转的欲。一想到死就放下世间事,一心趣向法;想到法有最大利益,最为殊胜,就把全副精力投入到修持中。即使突然死掉也心中无悔,因为已经尽了心。至于得不得成就、得多大成就,那要看因缘,而生不生后悔,就看你尽没尽到心。如果在修法上没尽到心,当然死时很后悔,而天天都尽到了心,即使死也不后悔。一定要做到日日努力地去做,一点不浪费,那最终是不会后悔的。这是中间的标准。

后要无事心安,如士夫大事圆成

最后的标准是达到心安无事,就像已经圆满完成大事业的人一样。也就是,出生死得菩提的壮举已圆满完成,从此再没有事了,心安下来了。所谓“大事已毕、所作已办、梵行已立、解脱已得、菩提已证”等等,最大的事情完成了。真是不愧此生,在佛法里得到了实义,一生圆成大道。就像藏人做完大事情,会说:“哦呀!结束啦,可以了呀!”已经没事了,要做到这样。这是最后的标准。

培养念死的欲

念死与念生

这是缘起上的两条路线。“念生”,指虽然想到将来一定会死,但每一天乃至临终都起“今天不死,这一次绝不会死”的心,终究执著不死方面,这叫做“念生”。由念生就起现世欲,为生做各种追求、努力。“念死”是想:“不仅一定要死,而且死期不定,说不定现在就会死,多半会死。”心一向执著“决定会死”方面,这时就排开了求现世的欲,一心为死做准备。又想到“死时只有法有利益”,由此就转到法上。从念生和念死,分出了俗人和道人。俗人忙现世的事,道人忙来世以上的事,俗人做的是非法业,道人做的是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