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明憨山大师梦游集节要

《念佛警策》 ︱ 智圆法师讲述 ︱

生死根即今贪著世间种种受用,及美色淫声,滋味口体,一切皆是苦本,及一切嗔怒忿恨执著痴爱之心,与一切邪魔外道邪师所说邪教之法,俱要尽情吐却,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佛者觉也,若念念不忘佛,即念念明觉。心若忘佛,便是不觉。若念至梦中能念,即是常觉不昧。现在若此心不昧,则临终时此心不昧,即此心不昧处便是下落。

要知道,生死的根就是现在贪著世间的种种受用,以及美色、淫声,各种的饮食滋味,比如歌曲、戏剧、电影、电视、明星、足球、饮食、衣服等等,全都是生死的根,全都是苦的根本。对于反面的逆境就非常地不乐意,嗔怒、嫉妒、竞争,对于顺境就生起各种执著、痴爱,见解上秉持各种邪魔外道邪师所说的邪教法,以及世间各种庸俗的言论、论坛,或者世间所谓思想家的论调,然而,这些全是生死之根,只要牵缠少许,污七八糟的内心便根本无法显露念佛之光,而必将陷落生死之中。所以一定要尽情吐却、毫不保留,使自己的见解干干净净,再提起佛念就会有速效,每念一句佛都是一朵清清净净的白莲花。

总而言之,首先把内心打理得干干净净,把对于现世的心和来世的心退弃得干干净净,如此以清净的心、真实的心、恳切的心、与阿弥陀佛全分相应的心来念佛,当然就得速效。出离心坚决的人,世缘放得下的人,心地打扫干净的人,念一句抵过其他人念千句万句,所以叫速效,因此,修出离心对于念佛人来说尤其重要。如果能够配合《道次第》、《前行》法门,把现世心、来世心全部退弃,然后把净土的欣求心修得纯笃、恳切,这时再念一句佛,的确成为速效之法。

“只笃信念佛一门,每日诵弥陀经两卷,念佛若干,或不计数,只是心心不忘佛号”,就是说要把各种的琐事、贪著、烦恼全部舍弃,只笃信念佛一门,每天诵《弥陀经》两卷,早晚各一卷,念佛若干声,或者不计数,只是念念不忘佛号。

佛即是觉,如果念念不忘佛,就是念念都明觉。也就是说,念佛时悟不念迷,一念念佛心里明了,清清净净,不被妄想所转。自心如果忘记念佛,只是念着世间贪嗔痴,就会陷落在迷乱中,被生死业识所笼罩,成为堕入轮回的状况。如果清清净净的一声佛念起来,没有世间妄想,它直接就是净土的真因,因为在这一声佛里,不夹杂任何世间的业因。常常保持一句佛号,也就是一句明觉,所以,“声声唤醒主人翁”,能够保得住一句佛号,就是时时都在觉中,成为念念不迷的本来人。

如何才叫做念得好呢?就这一句佛清清净净。不但白天一句佛明明朗朗,如果念到梦里也念,依然明明朗朗,就是常觉不昧。他就不被梦中的迷乱妄识所夺,这时,莲花已经根深叶茂了。现在如果能够念到常觉不昧,临终的时候内心就一定不会迷乱。这“心不昧处”就是下落处,也就是说,从此处会出现净土。

今国事万机,决不能参禅,惟有念佛最好,不拘闲忙动静,一切处都念得,只是一心不忘,更无别巧法。

此篇应该是跟某个宰官或者王族所说,说你现在国事万机,要处理非常繁多的事务,绝不可能参禅,如此就只有念佛最合适。因为念佛只是换一念心想,把念世间法变成念佛,它不要求脱离念头,这就比较容易做到。走的时候可以一句接一句地念,忙的时候可以一句接一句地念,或者端坐、休息、迎宾、送客、处理各种事情都可以念,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念。

如何掌握它的要点呢?只是一心不忘,没有其他巧法。一心不忘就是一直念佛,心不乱动、不忘失即可。如此坚持功行,具有真信切愿,临终必定往生,也就真正实现了不负此生而解脱成佛。

参禅要离想,念佛在专想。以众生久沉妄想,离之实难,若即染想而变净想,是以毒攻毒,转换之法耳。故参究难悟,念佛易成。若果为生死心切,以参究心念佛,又何患一生不了生死乎?

参禅须要离想,一切时处不被妄想所移,而念佛在于专想,只要你会打妄想,就会念佛。犹如世人思念情人,我们就可以将此心转为念佛;或者心心念念计较名利,就以此心去念阿弥陀佛;或者心中妄想到某某名山胜景处游玩,就把此心转换成思念净土庄严。所以念佛是专门用想,把染想换成净想,这在我们凡夫来说特别容易做。如果要让凡夫离妄想,必定非常困难,因为妄想习气太过深重,无量劫以来久久地沉陷于妄想中,要想顿时脱离,实在困难。然而,在染想上面转成净想,这种以毒攻毒转换的方法,是容易办到的。

什么是以毒攻毒呢?就究竟而言,净想染想都是毒,但现在是首先用一种净想去换掉染想。久而久之,净想就能跟阿弥陀佛相应,能够生入净土。往生证得无生法忍之后,这些妄念都会化除,所以这叫做以毒攻毒的方法。

就一般根器而言,参究禅关难以开悟,念佛却容易成功。只要你真正生死心切,确实想出生死、得解脱,而不是口头泛论,何不将那份参究心放在念佛上,还怕什么一生不了生死呢?参禅者二六时中如丧考妣,隔断妄想,相续用功,若能以如此勇猛、如此专一的心,用如此精湛的功夫来念佛,一念接一念,又何愁念佛的净业不能很快成熟呢?必定可以一生了脱生死,往生现见阿弥陀佛而决定开悟。所以,一般人如果一心放在念佛上,定能即生往生净土。

念佛即是参禅,更无二法,即念佛时,先将自己胸中一切烦恼、妄想,贪、嗔、痴、爱种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无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声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如线贯珠;又如箭筈,相拄中间无一毫空隙处。如此著力靠定,于一切处,不被境缘牵引打失,日用动静,不杂不乱,梦寐如一,念到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便是超生净土之时也。

念佛和参禅都是悟心的妙门,随便选择一门都可以悟心,所以也没什么两种法,能到达证道的地步都是同样的道理。念佛时便要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也就是首先把自己胸中的一切烦恼、一切妄想、贪、嗔、痴、爱,各种杂乱念头一齐放下,放到没有可放处,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历历分明、心中不断,就如同用线贯穿珠子,珠珠相接,又如箭尾,相拄中间没有一丝毫空隙处。佛号用念头穿起来,在佛念当中不夹杂其他,也是同样的道理。由此著力靠定,在一切时都是一句阿弥陀佛,不被境缘牵走打失,平常无论处于动或静中,都不杂不乱,乃至达到醒和梦都一心不乱,这样念到临命终时也是一心不乱,就是超生净土的时节。

此种法门:第一要决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随得缘,随缘即安命也。第四要认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厌苦切,厌苦心切,则欲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诀,单持一念。

净土的念佛法门有五个要诀:一是要决定志,一旦立定往生净土的志愿后,再不改变。无论以任何境缘、任何法门、任何说法,都无法改变,无论别人说得如何天花乱坠,我此生往生净土的志愿都不会改变,就叫决定志。

其次是要放得下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然后才能够心安,能够一心念阿弥陀佛。

第三随得缘,就是要认得命,明白一切都是自然,都是业所安排,内心就不会在这些方面过多地妄想。总而言之,今世随缘即可,有多吃多,有少吃少,有什么境缘都不去勉强它,使内心随遇而安。即使去当奴隶,也要甘心、安然地去做奴隶,之后在心安当中念佛;即使去做老板,也就安心地做老板等等。总而言之,命中该有财就自然得财,没有财也不过如此,今天该吃什么、该做什么,都要随缘而不勉强,在这随缘安心中,一句佛号就能提得起。如果不随缘、不安分,每一碰到境缘就开始按捺不住、患得患失,又怎能心安呢?心若不安,散乱到境缘中,佛号就丢掉了。

第四要认得真,就是不迷惑。一句佛号明明朗朗,认得这是真事,心就不会被其它妄念所迷惑。

第五要厌苦切。我们落在生死中,十分可怕,到处都是夺命的毒药、魔鬼。或者说,面前的这些声色五欲一旦沾染,就如同服毒一般下场惨烈。由厌苦心切,欲念自然就能化除,使心不退不屈,一直朝往西方的路线前进。

总而言之,要以这五个口诀来单持一念阿弥陀佛。

首先是立下决定的志愿,在任何境缘下都不轻易改变。第二是要放得下,哪怕死亡降临,我也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往生,哪怕患病,也放得下自我,放得下身家、活计、事业、名誉,没有什么放不下。同时还需要随缘,这一世都是前世造业而受报,冥冥命中的安排,多多少少心里都不计较,总觉得是自然的、是本该如此。如此不强求,就能一念接一念地念佛,很安心,很安乐。

譬如,宋代黄打铁即是念佛随缘的往生典范:反正自己是以打铁为生,打就打吧!打一锤就念一句,安安心心。又如,过去有个剃头匠念佛往生,他也是每天随缘去剃几个头,能够维持当天的生活就可以,然后他就安安心心地念佛。又有木匠、石匠、农民等,他们也能边做工边念佛。又如明朝一位织布的老太太,她边织边念阿弥陀佛,最后拍掌大笑说“佛来迎接”,随即往生。由此可见,只要能安得分,随得缘,一句佛号就不会丢。命里该上班,路上就可以边走边念,上班的时候就边干边念等等,由于随缘不强求,没有什么妄想,自然就能念得下去。

第四要认得真,就是念佛要真心,不要弄虚作假,一句句清清楚楚,老老实实地念。若能真心念佛,就能够念念明觉不迷惑,毕竟,除了念好这句佛,其它都靠不住、都是虚假,无非是被自己妄想的幻影所欺骗,指使自己求取此法彼法,并为之时喜时忧、患得患失。所以,一句佛号清清醒醒,一个主人翁就由此唤醒,不会颠倒迷惑,不会被现前的事缘、境相所迷惑,这就是认得真、不迷惑。

再者还要厌苦切,想到所处轮回实在可怕,就一心希求脱离娑婆,到达安乐之处。有如此厌苦之心,像是受苦深重的人一心要脱离痛苦般,世间的境缘就都不能诱惑,也没办法使之退屈,从而一心坚持、求生净土。

如果保得这五个要诀,来单提一句阿弥陀佛,就必能即生超出生死。念佛即是如此简易、平实地一念接一念,没有什么其它古古怪怪的想法或者各种各样的计较分别。这是无上法门,依此便能念到业尽情空,念到心佛相应,念到自得心开,念到身心安稳、喜悦、清净、解脱、消业等等,因为一句佛当中无所不具、无德不含,念佛一句当然就能召来万德。如果自己真正铁了心,一心一意靠定,那么的确这一生就太幸福了,再没什么苦恼,也没有什么前途的忧虑,准保稳稳当当地进入佛国净土,登不退地、超凡入圣,之后圆成普贤行愿,决定是做佛去了。对以上五个要点果真能信受、运用,就决定成功。

修行之方,亦有节次,如僧家功课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为主。每日早起礼佛,即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三五千声,或一万声,完即对佛回向,发愿往生彼国。此是早课,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为定课,定不可缺,此法教诸宫眷,如法同修更妙,是为常行也。

修行的方法也是要有时节、有次第。首先,需要固定做功课,按照规矩养成习惯,但是在俗家也不一定与僧家的功课法完全相同,不必拘泥套路,只是要以念佛为主。比如,每天早起礼佛,诵《弥陀经》一卷,持数珠念阿弥陀佛名号,或者三千声、五千声,或者念一万声,之后在佛前回向,念诵回向文发愿:我要往生阿弥陀佛国土。这是早课。晚上也是同样,如此每天将这些作为定课,确定以后,每天都不可缺少。一直贯彻到临终,就必能往生。关键是要养成习惯,养成净业方面的串习力,这也是符合《无量寿经》一向专念的教导。不但自修,如果还能以此方法指导宫中的眷属如法同修,当然就更妙,这是日常的常行功课。

若为末后一著大事,做工夫更要亲切。每日除二时功课外,于二六时中,单将一声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心心不昧,把一切世事都不思想,只将一句佛作自己命根,咬定牙关,决不放舍,乃至饮食起居,行住坐卧,此一声佛时时现前。

其次,如果想到无常,为了临终最后一件大事能够走得安稳自在,做功夫更要亲切,也就是要有效、切实。因此每天除了二时功课外,二六时中,单单将一句阿弥陀佛横在胸中,念念不忘记,心心不迷昧,总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有佛在,心是觉悟的,没佛在,心是迷失的,总要一句佛号清清楚楚。世间的事全部不思虑,只将一句佛号当成是自己的命根,有佛在,就是命根在,没佛在,就是死亡。如此咬定牙关,绝不放舍,一直渗透到吃饭、穿衣、睡眠或者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这一句佛都让它时时现前。

若遇逆顺喜怒烦恼境界,心不安时,就将一声佛号提起一拶,即见烦恼当下消灭。以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今以念佛消灭烦恼,便是佛度生死苦处。

再者,还需要对境修练,也就是平常遇到顺境、逆境,有喜怒烦恼的境界,内心不安的时候,就将这一句佛号提起一逼,便见烦恼当下灭去。因为念念烦恼是生死苦根,如今以念佛消去烦恼,就是佛陀度我们出生死苦的地方。念念能这样度脱过去,到生死关头也就必能出去。不是凭借其他,而只是凭这一声佛,这一声佛就是度苦海的舟航。我们能不能驾驭好这一声佛,就看平时怎么做功夫,做得好,每当碰到烦恼苦,一句佛就能度得过去,这就是一念间度出生死。我们要让它念念相续不断,临终便能度出生死。

若念佛消得烦恼,便可了得生死,更无别法。若念佛念到烦恼上作得主,即于睡梦中作得主,若于睡梦中作得主,则于病苦中作得主,若于病苦中作得主,则于临命终时,分明了了,便知去处矣。

如果念佛消得烦恼,那就可以了得生死,再不必另外的法。生死就在心头,就在烦恼、受苦处,修行了生死就看这里能否过得去。如果修行以后还跟过去一样,烦恼同样地生起,一样地过不去,那就是不得力。如果烦恼起时,这一声佛能够度越过去,那就是了生死的时节。如果念佛念到在烦恼上作得了主,在睡梦中也就能作主,如果睡梦中作得了主,在病苦中就能作主,如果在病苦里能作得了主,在临命终时就能分明了了,有把持的能力,能了知自己的去处。

此事不难行,只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一声佛,再不别向寻思,久久纯熟,自然得大安乐自在,得大欢喜受用,殊非世间五欲之乐可比,舍此更无过此直捷省事者也。

此事不难行持,只要一念为生死心切,单单靠定这一声佛,再不向其他处寻思,如是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念了再念,修了再修,久久达到纯熟,自然得大安乐、得大自在,得大欢喜受用,这实在不是世间的五欲之乐可以比拟,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加直捷省事的了。

我们对此应当牢记在心,把它看成是一件大事,把佛号看成是度出苦海的慈航,凭着这一声佛越过生死关,凭着这一声佛消除烦恼业苦。长此以往地专心用功,达到梦寐不忘,就是真正净业成熟、有把持力的时候,由此便可度出生死。

可见,无始旷劫以来的生死如何能度出?单凭自力,的确甚难甚难,但是凭借阿弥陀佛名号的殊胜力用、佛的慈悲救度,我们决定可以一生就超越生死。而且它是极简易的法门,只要一声佛号作大舟航,即生就超出轮回苦海。不可不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