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愿海差别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

继而发愿: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先须将意境放至无量,随后在此广大心境中发愿:愿我的修行达到无限无量、无不圆满,穷尽菩萨广大行海的境地,由此获得智慧、慈悲、三摩地、辩才等无量功德之海。愿我住于无量菩萨行海中,以实证而了达一切诸佛菩萨神通力。

“了达”指现证,否则不可能真正了达。为了完成普贤行海,此处发愿依次有三:一、修行上并非空谈,而是担负起一切广大无边修行;二、功德上并非仰望,而是实证到诸佛难思难量的身密、口密、意密功德;三、神通力上不是比量了知,而是真实安住无量菩萨行海中,以实证而了达。

更具体地来说,应当紧密结合于修学文殊智和普贤行。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一切修行、功德、神通等都源于文殊智和普贤行,因此我把善根回向于一切时处跟随两位大菩萨,修学他们的一切智行。

一旦立定道之命脉般的这一志愿,每一次的所修善根就决定回向到这方面。相反,如果失去了它,则绝不可能出现普贤行海,也无法完成佛果和广利众生。

“文殊勇猛智”表示智慧的力量,也就是说,以宝剑般的根本智能够彻断无明。由于当初一念不明自心,我们在法界中迷失,不认识自心所变现的影像,反而缘它分别、执著,陷入人我执和法我执的无明染污境界中。本具的力用和妙行事业,则显现为梦中惑业苦的各种迷乱力用。

如今我们希求回归本性,发挥出无量的普贤行海,首先就要以文殊智破除无明、现见本性。从本性发挥的妙用才是真正的“普贤慧行”。“慧”表示以智慧摄持,也就是从体起用、从性起修,以此展开无边普贤行。文殊智证体,普贤行起用;或者说,一者为眼,一者是足,二者密不可分,也无法分判哪个更重要。究竟的文殊和普贤是内在本性的智、行,或者见与行,理与事,体和用,应当如是融会。

当然,见性以前的彼等随顺分,是寻求智慧和实行的阶段。而最终是以行到达大菩提果地,因此普贤行代表的是如来长子。希求证入诸佛不思议解脱境界,就一定要修持圆满的因,即普贤行。为了发起最根本的普贤行愿力,每一天,每一座,甚至每一刹那都应当如是回向:我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回向于恒时修学文殊智和普贤行。由此确立尽未来际的根本方向。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这是三世诸佛共同称扬赞叹的最殊胜的菩提行愿,没有比它更圆满、更殊胜、更广大的了,我把它执为唯一的行愿王,并把一切善根都回向于“得普贤殊胜行”。

从上文十大愿王学到此处为止,结归为一句:“为得普贤殊胜行。”这是整部《行愿品》的眼目、心脏、要髓。如果没学懂它,其实就是枉学本品。以下的净土愿也无非是别开成就普贤胜行的方便门,依弥陀大愿加被,使我们一旦往生,必定现前成就普贤殊胜大愿。也就是说,“为得普贤殊胜行”而发愿求生西方,以行愿力跟弥陀本愿的和合,往生见佛、得佛授记、成满行愿、成就无上觉道。因此,全品的关键就在于这句话。

真正学懂此句并不容易,必须从经题开始,一步一步在教理上经过,不再人云亦云,不再被他人语言所转,而在心中确立不夺的信念或胜解信。之后,不必别人强迫,自心会有一种力量,时时刻刻发愿“为得普贤殊胜行”。同时认识到上述文殊智和普贤行则是成办它的如心脏般的要点。

为了在心中真正出现这一句的内涵,首先要认定没有比这三世诸佛所宣说的殊胜大愿更为超胜的。凡夫心往往是认为有更好的就见异思迁、喜新厌旧。但开显本性恰恰需要继承诸佛菩萨的智慧加持,不必企图以虚妄分别另辟蹊径。

三世佛陀都同一心意。如上所述,普贤不是一尊佛的长子,而是一切佛的长子,他代表圆满菩提的大行之海;普贤也不只是一尊菩萨,他是三世诸佛大行的代表,也是我们本性的力用。如果要圆显一切心性的力用而成就无上佛果,再没有较此更殊胜的发愿了。

过去出世的一切佛,都赞此为殊胜的行愿之王;现在出世的一切佛,也如是赞叹;未来出现的一切佛,也必将如是赞叹。既然是十方三世佛的赞叹之处,我们就不必劳神费心:未来佛会不会宣说一个更伟大更殊胜的愿呢?我现在依文发愿万一不值得,该怎么办?如果有更好的,我只是取其次的话,岂不是吃亏了吗?其实,未来任何佛、任何祖师出世,都不可能再宣说更殊胜的行愿。普贤行愿是名副其实的大愿王。

以下以理抉择最为殊胜。

首先内容最胜:诸佛稀有的行为与事业,菩提道从因到果的一切行愿无不含摄在普贤行海当中。更何况每一愿都是称法界心,极法界量,周遍十方三世。法界心有多大,发愿就有多大,怎么可能再超出其上?彻证果地的大行如何,也就如是发愿,哪里还可能有更殊胜的?仔细想一想,有没有比其更殊胜,或内容更多、量更广大的发愿?

再从作用观察:以普贤行愿是不是能速疾证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能引生现前究竟的无边利益,成为现证菩提最殊胜的因?的确如此。如本品后文所说“一念一切悉皆圆”,再加上一经于耳,产生信心,就能速疾除灭五无间罪等等,都证明了它是极其圆顿的大法。

由此不难发现:自己一旦发起了普贤行愿力,就能极快速地证入解脱境界;且以普贤行愿摄持善根回向往生,决定是上品往生。因为心力已经开发,它的量级极大,果自然也随着因的状况而显现。

从世俗缘起而言,它含摄十方三世一切善,达到最究竟、圆满、无尽的量。如果我们没遇到普贤行愿,顶多是发愿修集现前的少许善法,哪里能想到尽十方三世无比广大的量?且于一念间顿时圆成,更是我们做梦也梦不到的。然而依于本品愿文的指点,只要我们能随文起观,现前就成办了如是殊胜的缘起。作为菩提心最充分、圆满的展示,它是世俗缘起当中极其稀有、不可思议的事。

就自利而言,它能从当下直至现证菩提之间,产生无量无边的利益。总集万善的普贤行愿,是以最大量的方式在进行,当然也就成为现证菩提的最强因素。

就他利而言,它是以自他无二的同体慈悲而发心,不视众生在自心之外,所以念念以最圆满的方式,加被法界心中的一切众生。乃至轮回存在期间,使得尽虚空界的无量有情,辗转不断地出生无量的利益安乐。

如是从正理的角度不难确认普贤行愿是最殊胜的行愿。更何况三世诸佛没有一尊不称扬赞叹,各派祖师没有一位不奉行提倡。

通过前文由总到分、由分到总,层层横向展开十大愿王极广阔的内涵,纵向从发出离心、出家持戒、发菩提心等直到趣入胜义不可思议清净境界,整个过程舒展开来有无量无尽的行愿,合集起来则是一大总持句——为得普贤殊胜行。因此,自己心中应当确认:正如龙树菩萨所说,这两颂极殊胜的回向句中含摄了一切大愿,是无量普贤行愿海的总摄句。我们理应生起不夺的信解,并以此作为完成每一天、每一座、乃至每一个善根的结行回向。

(十六)净土愿

“净土愿”是在实现普贤行愿的特别途径上发愿。

如上所述,普贤行愿有着极深广、圆满的内涵,但如何能在短时期内实现呢?这就需要听从普贤菩萨教导,把善根全部回向于往生极乐净土。以得弥陀世尊加被的缘故,一旦往生即可现前成满普贤行愿海的境界。

对于十大愿王和次第修证的发愿,我们不仅深信为不可思议,而且深心向往,愿意时时把所修作的善根往这方面回向。本科判的颂文则进一步说明了快速实现愿王的方便。也就是除了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还需要借助诸佛不可思议的神力加被。诸佛中又以弥陀与我等缘深,能使凡夫以极简易的方便生到极乐净土。往生以后,自身的愿力与佛的悲愿和合,就能迅速完成普贤行愿。

既然普贤行愿的确是在一生过后就能快速成证的事,我们更应信心百倍。弥陀愿海已经设定,往生者都能现前修持普贤愿行,善导大师也说“十地愿行自然彰”。现前在娑婆世界的发普贤愿,就像入学前做预科准备,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得佛加被,即能正式完成普贤行愿。经由往生而现前普贤行愿之道竟如此顿速,我们应当如是依文回向。

为了如量引发本组大愿,不妨分成四步在心中具体引发相应的祈愿,包括见佛往生愿、顿成愿王愿、得佛授记愿和普利众生愿。贯彻了即生往生净土,乃至迅速成佛、普利众生的菩提道全程的发愿。

但关键还是自心愿意做,把行愿作为切己之事,而不只是口头熟溜。因此,需要反复思维:我是不是应该通过往生西方来实现普贤行愿,走这条特殊的成佛之路?如是内心确定以后,再集中心力坚持奉行,就能真正实现大义。

首先是见佛往生愿: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我在临终之时,没有任何身心障碍,面见阿弥陀佛后,顿时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在心中真实地铭刻誓愿,确定自己一生的归宿是唯一往生弥陀世尊的极乐国土。——不留在三界,也不去其他净土。

如何才能往生呢?《无量寿经》讲三辈往生、《观经》讲九品往生,以及《弥陀经》讲一日至七日一心念佛得往生时都说到,依佛愿力,在行者临终时佛与诸圣众现身加被安慰,使他心不颠倒,正念往生。如唐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说:“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可见,往生的关键在于临终离障见佛。“离障”指离违品,“见佛”即具顺缘,是我们应当着重发愿之处。

凡夫到临终生死关头时,自心根本无法做主,此时四大分解,痛苦极重,平生的业障不断现起。如果自心被障碍所转,就必然流入生死和恶趣险地。因此发愿:在我临终之时,各种苦恼、恶相,忘失正念、贪恋嗔恚、邪见怀疑等一切障碍悉皆远离;阿弥陀佛与极乐圣众亲自现在面前加被我,使我心不颠倒,正念分明,直接随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至关重要。

之后发愿顿成愿王: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此处应着重于“顿”,发愿“现前成就”,而不是经过漫长时日,逐渐接续才终得成就。以自身的普贤行愿力、对弥陀的信心和求往生的愿心,加上弥陀佛力加被的助缘,能迅速成满普贤愿王。这便是往生西方的殊胜处,也是弥陀愿力圆满加被的表现。

也就是说,要契合普贤行愿力和弥陀悲愿而发愿。为了真正发起大愿,对于上述一整套愿海的内涵首先要再再思维、研习,直至通达义理;之后缘普贤行发起全分成就的希求心;再由胜解弥陀大愿这一特殊途径而由衷发愿:一旦往生极乐国土,即得弥陀佛力加被,普贤愿海的无量支分内容都无有欠缺地圆满成就,自此以后,直至虚空界尽之间,对于十方刹海的一切众生都普遍施予利益安乐。

“利乐一切众生界”中的“一切”和“界”表示尽十方世界一切种类的有情。由于现前成就了普贤行愿力,自然就开展出浩瀚无边的利他事业,能在一刹那间普遍分身于无数刹海,直到众生界尽为止,应无数种根机而施予利乐。

具备大乘善根者必定关注此后生生世世的历程,考虑如何圆满自他二利。这就需要在心中建立圆满的行愿力,并把握实现它的捷径。出于对这两方面的胜解,自然会按照此颂十分猛利地发愿。

之后是得佛授记愿——祈愿往生后的最初阶段即得佛授记: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具备行愿力,就决定不会去往边地疑城,而顿时生到莲池海会当中。因此发愿:在我断命根时,当即化生到弥陀世尊清净海会云集的刹土中。届时宝色庄严的殊胜莲花开敷,我亲自睹见阿弥陀如来现在面前(上上品甚至不必花开就直接见佛),佛用右手摩我头顶,为我授记:“你将于某时某刹成佛,名号是……”

一旦得佛授记,迅速成道的大事就确定下来,成为自身上无可逆转的事实。

还有普利众生愿: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得佛授记之后,具备极大功德神力的缘故,能在一时间化出无数百俱胝身,以大智慧力在无量国土中,普遍利益一切众生。由此本性智慧而发出的极广大力用,直到众生界尽为止,行者都会周遍分身在十方无数世界,分身在三时一切刹那做极广大的利益。

为了最终圆满利他事业,我们首先应以求生净土为方便。只要发起普贤行愿力,再把握住与弥陀世尊相应的缘起,就必定能够命终往生。随后顿然见佛,顿然得授记,顿然成满功德,顿然化现在十方世界,实现利他事业。因此,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也不应畏惧菩提道的艰难,一定要不退缩地发起随顺净土捷径门的菩提大愿,得阿弥陀佛愿力加被而迅速成证。

以上的“愿差别”,包括了普贤行愿海各方面的内涵。其中每一条都极其重要,具有不可思议的无比大义。我们一旦对此有所确认,才会主动立愿作意,因此不仅需要一一确认所愿境,在心中生起胜解和希愿,而且要按照愿文深深地在自心上立愿。如此才算学习了愿差别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