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愿海差别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
(七)令善知识欢喜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我们为了圆满完成普贤道,就需要一直得到善知识的摄受和加被;为了得到加被,就一定要使善知识欢喜。这就是本愿的中心内容。
首先明确愿文中每一个要点的涵义:“益我善知识”,指纯粹出自悲愍,以无染心开示大乘道的善知识。“无染”即不求名闻利养,唯为利他而显示普贤行的修法。我们对于如此善知识祈愿:一、愿我在未证菩提之间,能够和善知识恒时共处;二、愿我何时也不违逆善知识,专一地成办依止的意乐和加行,使他常生欢喜心,尤其在成办“生欢喜心”的途径上发愿,并契合自己的修行。
如是生起胜解而时时发愿。
依止的要点,如《菩提道次第》所说,意乐上总的要修出华严九心,特别要修出信心和恭敬;加行上,要行持三种使师长欢喜的行为——供献财物、身语承事和如教修行。以如是修持依止意乐和加行的缘故,会使得善知识常生欢喜心;以生欢喜的缘故,能迅速消除业障、成办功德。
通达依止法的理趣之后,就需要实际发愿:我一定要做到,而且把它作为成佛之前依止善知识永不改变的誓愿。以此使得学习具备更深广的意义。
如何使善知识生欢喜心?时时修行华严九心,特别是常念功德来修信心,常念恩德来修敬重。从生起意乐到付诸实践和修持三喜,都如同善财童子那样以胜解和信念再再祈愿、修行。
(八)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这是非常重要的发愿。读过《华严》就不难知道,登地菩萨每一地都有此愿,不离念佛、念法、念僧,而且对于三宝常兴供养等。只有常常见到如来,对于三宝兴起供养,才能成就无量行愿,满足功德大海。菩萨们了解,其中的缘起和诸佛加被是完成佛道的极大助缘力量,此处修法的关键也归摄于见佛和供养这两个要点上面。
也就是说,诵持此愿不仅是要作为我们尽未来际永无疲厌的大愿心,而且也应该实际以此内心的誓愿来规范未来世行菩提道的方向。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首先明确发愿的行境:前两句是发愿常见诸佛佛子,第三句是愿在诸佛佛子海会中行广大供养,第四句结成无尽行愿。
之后,对于每个环节都具体化地现出所愿境。“常面见”,指恒时没有障碍地亲见十方世界里成为众生怙主的诸佛,以及围绕佛陀的佛子海会众。
如是面见诸佛菩萨,当然应该兴起最广大的供养,而且要发出尽法界虚空界,至极广大、周遍的行愿力。在十方一切佛菩萨海会里,祈愿每一刹那都对他们献上最胜妙的供养,兴起周遍、圆满、如虚空法界般的广大供养。如是恒时亲见、广兴供养,穷尽未来无边的劫数,也没有刹那疲厌的心。以此不断作意而加强愿力。
在供养愿中,需要把握供养境、供养具和供养时三种最大的量。供养境是十方一切佛菩萨;供养具是遍虚空界一切胜妙供物、殊胜的修法或者修持的功德;供养时是尽未来一切劫。
此愿同样也是《十地品》所说初地菩萨的发愿。经中说:菩萨住在欢喜地中,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大勇猛和大作用。也就是生起了广大清净的决定胜解,对于尽法界的一切佛,无一遗漏地以一切供养具恭敬供养。这种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的境界,这种无尽的行愿,尽于未来一切劫数都无有间断。
内心具足以上要点而再再祈愿,即是此愿的修法。
(九)摄持正法
此愿极其重要。经中说,“住持正法愿”含摄了佛子菩萨的无量行愿。《胜鬘经》中也明确指出,菩萨所有恒河沙数的无量行愿,都应摄在一条大愿中,那就是护持正法。既然这四句话堪称是无量行愿的总持大愿,我们就要格外殷重地在心中确立。而且,以当前立愿为因,会使自己尽未来际自然趋入修习摄持正法的行为;只要对此生起了胜解和希愿心,就会有尽未来际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首先学习此愿的纲要:第一句是愿持一切佛的教法;第二句是发愿宣扬开示成佛之道的教法;第三句是发愿在自心中究竟完成普贤道,也就是祈愿在心中摄持或实证佛法;第四句是结成无尽大愿。
随后还要细致地把握四句所愿之处的要点:这圆满、周遍、无尽的普贤大愿王的行相,每一处都达到了极广大的地步,不会有局限或不足。
第一句中“诸佛”,指三世一切佛。“微妙法”,指每尊佛所说的一切显密教法,包括文句和义理。对此我们要作意:凡是三世诸佛所说法,无论是教法的能诠文句还是所诠义理,我都以不忘陀罗尼清清楚楚地摄持。由此才能不舍弃任何佛法,不但不舍,而且以殷重心住持于心,以勇悍心再再祈愿这一切利乐的根源——正法。
第二句则祈愿能够宣扬正法。“光显”,意为光扬、显扬。就像光明能显示一切万物的相状,说法则能使一切有情见到成就菩提的道法。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说法如光,能让听者内心明朗,如同睁开双目般见到通向菩提果的每一分道路。“菩提行”,指能成就菩提的行门,也就是心上所走的修心成佛之道。在此发愿:我一定要为众生开示成就菩提的内心之路。
第三句祈愿“究竟清净普贤道”(“普贤道”指菩提心),是使菩提心达到究竟清净,实证到无不贤妙的大乘佛道,包括世俗、胜义两分。这是在自心中实证菩提的发愿。
第四句是把前三句的行愿全部拓展为无尽。无论是住持教法、宣扬教法,还是内心实证证法,都要在尽未来劫一切时处恒无疲厌地修习。依于这一愿力,我们尽未来际都会恒时摄持正法,永无停歇,永无懈怠,使自心一切时处入于“心依于法”的正道中。
这也同样是《十地品》所说的大乘行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第一句,愿能领受一切佛陀所转法轮,对应于“愿持诸佛微妙法”。第二句,愿在心中摄持一切佛菩提,在心中出现佛法现证的功德,相当于“究竟清净普贤道”。第三句,愿护持、弘扬一切佛的教法,相当于“光显一切菩提行”。最后一句是总结,因为护法、传法、证法都叫做“持法”。
学习此颂,关键是要在自心上出现如是行愿,由此得到极大的功德利益。
(十)得无尽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龙树菩萨说:这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利益安乐,而发愿获得积聚种种无尽功德之身。
此处关键是要了解发愿的理趣,也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发愿?它的义理上的思路是什么?把握住以后,才能非常明确地发起此愿。
应当思维: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希求无尽功德藏。因为只有自己获得无尽功德藏,才能做到三业不空。换言之,我无论显何种身相、说何种法,乃至内心如何关注都能让众生不空过而得利益,就只有自身成为无尽藏才能办到。为了成就无尽藏,则须在受生一切三有期间,所修的福德、智慧,或者三昧、智慧、方便、解脱等都达到无尽。
发愿的目的,即利益安乐一切众生;发愿的行境,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愿我受生在一切三有中时,不断地修功德,使每一方面都达到无穷无尽的地步。
愿文中以福智为代表功德,宣说例如为利益众生,愿我在福德方面集聚无穷无尽。由此,平时非常注意修福德,下至供一支香、施一碗饭,都以菩提心驱动,以普贤行愿力印持,以不住相来安住等,使所修福德如虚空般无有边际,称为“修福德”无尽。再者,我修持智慧也要让它成为无尽,了达一切世俗和胜义的真实体性,最终成就无有限量的大智慧。
在禅定方面,愿我得到首楞严三昧、法华三昧、海印三昧、狮子奋迅三昧等等,由此无论修行何法,都能住在百千三昧的定境中;从方便而言,愿我在诸有中修行时,出现无量教化众生的方便力;解脱方面也同样,愿我在三有中,能够“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成就大乘大悲解脱等等。
如是任何一种功德都使之达到无穷尽、无边际的地步,获得共与不共功德的无尽大宝藏,真正实现利他大愿。
清凉国师解释说:“愿于一切时,恒时作利益众生事业,无空过故,亦名三业不空愿。”最终得到无尽藏时,能够恒时利益众生。从众生分上说,只要见闻念触,就能得到利益,绝不会空过;从自身来说,无论身口意三业做什么,也决定会利益众生。
此愿应当结合往生西方净土来完成。正如法王开示里所说:“我们一旦往生西方以后,就像《普贤行愿品》这一颂所讲,再回入轮回时,方便、智慧、精进、禅定、神变等等获得自在。”届时利益众生将有极大能力的缘故,我们理应如是作愿。
(十一)趣入
分八:1、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之刹界;2、趣入十方刹海悉皆如是普见;3、趣入佛语;4、趣入转法轮;5、趣入一念入诸劫;6、趣入普见如来入佛境界;7、趣入佛刹;8、趣入往诣如来前。
1、趣入观见一微尘中即十方极微尘数清净器情安住之刹界
一尘中有尘数刹, 一一 刹有难思佛,
一一 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我们每一次念诵都应当有发愿的内涵。
发愿时,其实是“我见”要放到最前面,也就是愿我趣入或现见如是不思议境界。首先在最小的单位——一个极微尘里,有极微尘数的刹土;在每一个刹土里,都有难思难议的无数诸佛;每一尊佛都处在无量眷属海会中,恒时宣演成就菩提的无量妙行,愿我能现见或趣入此等境界。
有人会说: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根本不存在的果还殷勤发愿,岂不是成了空愿吗?譬如,在一个微尘里连一个佛刹中的所有事物都无法见到,此处却说到“三重无量”——每个微尘中有三世极微尘数的佛刹土,每一个佛刹里都充满了无量佛,每一尊佛都处在无量菩萨海会当中宣演无量妙法,这三重无量怎么可能在一个微尘里见到呢?既然见不到,何必如是发愿?不过是一种极其超常的想象罢了。
其实,如果只是想象,确实没必要发愿,然而“三重无量”是法界的真实状况,我们现前所处的境界才是虚妄,所以须要一心发愿,求证本地风光。不以世间虚假的功名利禄为所愿,不以三界里的任何果报为所愿,也不以小乘暂时的寂灭涅槃为所愿,这是以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彻底还归法界为志愿,是每个求道者必具的行愿、大志向,也是无上菩提心的体现。
因此,以下首先解决这类疑惑。只有在内心产生确信之后,发愿才成为证入法界的缘起,并促使自己每天如是发愿,在心中确立殊胜的行愿之王。
回答:这并不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以对比抉择:凡夫虚妄心不可思议的业力所变现的人间境界一重一重,无量无数,上、下、左、右各方都有无数相,乃至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有不为人知的无数信息内容。既然以凡夫妄执所起的业力,都能变现无量无数的幻相,何况以不可思议的智慧,难道还不能在一个微尘里显现无数幻化吗?绝对可以。
此处关键是要掌握万法无自性的原理——在一切皆不是中可以显现一切。若有自性,就无法出现一中含容无量的玄门境界;然而以佛力不思议故,万法无自性故,决定能如是显现。或者说,正因为是幻相,所以可以显现任何法。
其实,这种境界也是当修行者消尽虚妄分别时所现前的。法界本来如此,并非来源于某个人的臆造或空想,而是每位有情需要回归之处。由于无始以来的妄执,我们把诸法看成彼此隔阂、有障碍,不能相容;只有消除妄执,才能发现万法原本融通。以譬喻来说,把一个盛满水的碗放在庭院内,夜空中一切星辰等的庄严,就可以顿时显现在这小小的容器里。天上有多少星星,里面就相应显现多少,岂不是小大相容、广狭无碍吗?
总之,诸法犹如幻影,可以出现三重不思议。一旦对此产生“决定如此”的胜解,确信佛语所指示的现证境界真实不虚,确信它正是回归后的境界(虽然它暂时在凡夫心前成为秘密),以此缘起,就能证入空性。
也就是说,对我们而言,首先需要产生胜解,坚信是所归之处,之后就要一心朝向这方面祈愿。因为,经文所提供的范本是在成道以前始终不应舍离的发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