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愿海差别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下)》 ︱ 智圆法师 编述 ︱
(十二)力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此处对于八力一一随文作意,如是发愿。
“速疾周遍神通力”,是祈愿成就一念之间速疾周遍十方无数刹土的神通之力。如同大日轮,在一时之间,周遍映现在千江万河里;愿我也能成就神通力量,在一念之间顿时现在十方无数世界海里,周遍地利益众生。又譬如观世音菩萨所成就的无作妙力——“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我也发愿毫不延误地对众生作利益。
“普门遍入大乘力”,再祈愿能够成就从一切门遍入大乘之行的力量。
此中又分因、果两方面。也就是发愿在因地成就以一切行为一切时处都能入于大乘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做什么,没有不生菩提心,没有不对众生作利益的。如《净行品》所说,遇到任何境缘,都能善巧地将心引入于大乘。同时也发愿成就普门遍入的果位利他力量。对于无数世界中无数种类的有情,随顺他们的界、根、意乐,以无数种乘的方便,从一切门中普遍摄受,将彼等引入大乘。
总之,因上是自心从一切门入于大乘,果上是从一切门摄引众生,愿能成就如是力量。
“智行普修功德力”,是数数祈愿成就以智慧和实行普遍修集一切功德的力量。
智如眼,行如足。以智慧无误地通达缘起和空性;以实行很娴熟地运转法行,如是目足并运,智行合一,普遍地修集一切功德。或者说,以智慧自然明辨取舍,不会误入歧途;由实行而切实到量,符合标准。具备了智慧和实践的能力,无论任何时处都能成办真实利益,修任何功德都有力量做到初、中、后三善。
以要诀来说,是祈愿具有以三殊胜修集功德的力量,从而圆满所修善法。起初能以无伪的菩提心摄持;中间心能无住离缘,行所无事[1];最后能以普贤愿王印持回向,使一切功德得以圆满。这就是我们的祈愿之处。
“威神普覆大慈力”是在与众生乐方面祈愿成就极大威神,犹如大云普遍滋润一切禾苗庄稼般,以大慈心的力量施予有情利乐,普覆一切世间界。“威神”,指极为有效、迅捷地刹那间入于众生心中作利益。
为了利益众生,愿我成就无碍入众生心、立时发挥效力,加持他获得安乐的力量。如蒙弥陀佛光照触的三恶趣幽冥之处,众生都马上转恶成善、慈心安乐,即所谓“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等等。或者以慈三摩地的妙云降下雨流,让热地狱的众生当即住在安乐当中。一切以慈心三昧,极迅捷地普遍施予十方世界无数众生安乐的大威神力,都叫做“威神普覆大慈力”。
我们要随经文作意:愿我成就威神普覆的大慈力。具备此意愿后,再依照愿文反复串习,让它坚固地铭刻在心上。
“遍净庄严胜福力”,此愿重在成就福德力,也就是使内身外器清净庄严的殊胜福德力。
“遍净庄严”是福德力的作用。以无欺的缘起律,具有殊胜的福德力,自然使色身正报以及外界的器世依报呈现出清净庄严。诸佛的微妙色身都是行持无量福德所感,以其殊胜的福德,绝不会变现出丑陋、污秽的身心相。于此我们要在因果律上得到体认——色身的一切相好皆由福德而来;外境的悦意美好,也决定由福德而来。
立志成就色身庄严和国土庄严是大乘行人的必修内容,比如《无量寿经》所说,法藏菩萨在因地不断地修集殊胜福德,处处供养三宝、尊敬师长、利益众生等等,身口意都住在贤妙清净的修行中,才成就了如今万德庄严的佛身与极乐刹土。因此,我们也要再再地发愿,早日成就能使根身器界周遍清净庄严的殊胜福德力。之后受愿力驱使,自然就会主动地趣入修集殊胜福德的行为中。
以窍诀来说,“胜福力”是发菩提心所摄持的善行。菩提心是万善中王,在善心的层面上达到了极大的量——上求无上佛果,具足无量功德海;下化一切众生,对任何一个众生,都给予他暂时和究竟的无量利乐。由具如是无量的缘故,菩提心所摄持的任何善行,下至布施一抟之食,都决定出生超过遍满虚空界的福德,因此称为殊胜福。
“无著无依智慧力”的重点在于,祈愿成就无著无依的智慧威力。
“无著无依”是智慧的相。了达一切法空,行持任何事都“于事无心,于心无事”,没有任何依倚、执著之处,内心旷达犹如虚空。又好比空中鸟迹,无相可得。
修这一句时要再再祈愿:愿我早日成就无著无依的大智慧力量,一切时处都以智慧起用,不住在尘缘假相上。
“定慧方便威神力”[2],是祈愿成就禅定、智慧和方便的不可思议力用。在任何时处都住于三昧不倾动;以智慧明观胜义和世俗,毫无错谬;具足方便的缘故,做任何事都极巧妙而有效力。如是定慧平等,处处以方便利益众生的力量,祈愿拥有。
在念诵“普能积集菩提力”时要注重祈愿:愿我具有能普遍积集菩提之因的力量。其重点落在因上,因为具备菩提的因或者资粮,就必定成就菩提。
这一句是以上七句的总结祈愿。也就是依靠上述诸力,愿能具有普遍积聚成就菩提之因的力量。福德、智慧、慈心、方便、禅定、神通等,不舍任何功德,都能普遍修集直至无余圆满。
总的来说,至心祈愿得到这十种力,还要得到令功德不被违品所夺的坚固住持的力量。也就是说,既然以上是发愿具有力的圆满内涵,分说为十种,那么为了成就这十种“力”,就要消除它的违品——业、烦恼和魔,所以接下来发起修习对治的大愿。
(十三)修习对治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这一颂的前三句是发愿消尽违品,分别对应对治不善业力、烦恼力、魔力,最后一句是结成以消除违品的缘故,圆满一切普贤行海力,即发愿达到普贤行力没有任何障品而无余显发的地步。整个愿文的核心就落在“圆满普贤诸行力”上面——希求圆满出现普贤行的力量,是整个愿王的发愿重点。
我们串修发愿时,就应当一一在心中引起“我要具足这种力”的誓愿,并且让它具体化。
“清净一切善业力”:如何使一切业都成为极清净的善业呢?需要内心的一股力量,能从粗到细逐步净除杂染业。好比水经过净化,一切垢染都得以排除,变得极为清净;同样,在行持一切业时,把不善业、有漏善业等垢染从心中清除,就是具有了清净善业的力量。
这又需要了解违品的状况,才能发愿以“力”净除;继而建立起宏愿,由此确定践行的方向——以行愿力摄持,入于无边普贤行海的修证中。
首先是净除不善业力。不善业决定引生三恶趣,在心中引起对治的力量才能净除它;对治力量没有生起,业力就无欺存在,从而决定发生作用。我们就在心中立愿或一心向往:一定要具足净除不善业的四种力量——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依止力。
我们发愿做到:对于以往所造罪业,自己能呵责、发露忏悔,以后再也不造。其中包含了破恶和恢复两种力量。“破恶”,是自心呵责罪业,对它产生误吃毒药一般的追悔心,使罪业变得轻微;以恢复力发誓再也不造,能截断罪业相续,使其力量变小,乃至消尽。这些发愿需要我们作为努力的方向来实行,乃至由此推展开来,在心中建立一整套的普贤行愿。之后直到成就菩提之间,自心都需要不断地在这些方面努力,才能让自己成为昼夜修习普贤行的行者,成为真正“善得此人身”。
继而发愿具足对治力来清净罪业。过去造罪是由一念愚痴,陷于恶劣的心态和行为中;对治力则是翻转而生起贤善心。比如匝哦之女当初不懂业果,踢母亲的头,(由于对境母亲是极重恩田的缘故,)结果当生就成熟果报而堕入地狱。想当他见到炽热的铁轮在一个地狱罪人的头上旋转时,不禁生悲愍:无数人都造下这种恶业,不得不感受如是苦果,愿他们的苦都由我来代受。发起一念善愿的缘故,不善业当即净除。同样,我们也需要痛改前非,真心祈愿:唯生善心,行一切善。以此颠覆往昔恶心恶行的势力。
还要发愿具足四力中的依止力,即依止三宝和菩提心来净治罪业。包括一心一意发菩提心——在乃至获得菩提果之间的一切时中,都为利益无量众生而求证菩提。以菩提心摄持,自相续成为乃至佛果之间连绵不断的极大善行相续,从而净除罪业。
同时还需要把握,证悟法无我是根除业种的方法;对于甚深法生起信解,能遣除堕罪、净除业障。因此发愿,现证法无我空慧,或对于甚深的如来藏法门生起信解,一旦了解真心本有、客尘本无,确信一切都虚假而毫无实义,恶业也如梦中的虚妄造作,就不难从中解脱。
其次,不仅净除恶业,而且发愿净除有漏善业。有漏善业是指行善过程中,杂有贪等烦恼的状况。比如,行善时求名利恭敬;或想和别人竞争;或想出风头显示自己;或者想以善业,来换取今生来世的享受等。诸如此类善业,由于是夹杂烦恼所造,决定会把自相续牵制在三有中感受轮回果报。
凡是愚痴的造作心都背离普贤行愿,都障蔽本性力量的显发,所以有漏业等负面的势力在此立愿一并净除。之后思维:具足什么样的力量才能净除彼等?如今我已了达四谛,了知以有漏业根本就无法解脱轮回,因此我要依靠愿力回向,完全舍弃三有果报,一心希求无上菩提。
缘起的方向是由愿欲决定。如果内心贪求三有果报,那么所造之业决定会将其心识牵入三有当中;一旦不再希求三有果报,唯一求证无上菩提,他的造作当下就转为菩提之因——清净的善业。
不动业属于有漏善业,不另外宣说。
总之,以出离心和菩提心摄持,一心依止无漏道,净除有漏各层面的业,叫做“清净”。
“摧灭一切烦恼力”。违品需要逐次从粗到细来净除,所以要进一步想到:一切业由烦恼引起,烦恼会扰乱身心,障蔽普贤行海。稍稍现起烦恼,就已经落在妄动中了。因此,我要净除一切蒙蔽自心、引发颠倒心态和行为的烦恼力量。
如何以正面的力量来摧灭烦恼呢?心中立愿暂时制伏乃至究竟根除:暂时修习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可以分别制伏贪嗔痴;究竟而言,生起空慧才能断除一切由执著引起的烦恼。而只有远离烦恼的干扰,本性的力量才能无碍地发挥作用。
“降伏一切诸魔力”,是发愿降伏蕴魔、烦恼魔、死魔和天魔等内外魔的干扰力量。魔的力量一旦兴起,就会对普贤行作障碍,因此我要发愿具足降魔的力量,使得一切魔幻无从干扰。
通过以上三种修对治的发愿,最终结成“圆满普贤诸行力”。达到一切粗细违品都无法作障的地步,达到任运无碍实践普贤行的强大力量。
总之,“速疾周遍神通力”等十力,以及遣除烦恼、业、魔的三种对治力完全具足,使得一切普贤行无所障碍地圆满显发,就叫做“圆满普贤诸行力”。为了圆满达成普贤行力,这个总括大愿需要各方面的支分发愿:有些是加行方面的发愿;有些是遣除违品的发愿;有些是展开支分的发愿等等。
[1]行所无事:做一切事都不著于相。或即使做了,也心无挂碍,像是从未做过。
[2]这一句中包括三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