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入中论自释讲记(一)

《入中论自释讲记一(未定稿)》 ︱ 月称论师.造︱智圆法师.讲授 ︱

“大慧!譬如陶师,于一泥聚,由彼自手、艺、杖、水、绳、功用等故,造种种器。大慧!如是如来,于法无我离一切相,由具种种智慧巧便,遂以种种字句异门,说如来藏或说无我。”

“大慧!就好比一位陶师,对于一团泥,通过他自己的手、技艺、木杖、水、绳子、功用等的因缘聚合,制造出各种陶器。大慧!同样,如来就像善巧的陶工,对于法无我离一切相的实际,由于如来具有各种智慧、权巧方便,于是以种种不同的字句、从不同的门类,宣说此法是‘如来藏’,或者说为‘无我’,以及各种不同的名言安立。”

意思是说,虽然佛经当中讲到各种不同的名称,像是涅槃、圆觉、真如、如如、法界、实际、第一义、如来藏、阿赖耶、心地、本性、无我空性等等。但实际上都是指同一法。如来以不同的权巧方便,安立为各类教法。

“大慧!是故我所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神我。大慧!如来为欲引摄,贪著神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故说如来藏,是欲令诸堕实我见意乐有情,由先成就三解脱门意乐,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世尊又说:“大慧!所以我所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的‘神我’。(因为佛是对于法无我、离一切相的真如,立名为‘如来藏’,而外道执著一个具有常、一、自在等差别相的神我。)大慧!如来为了接引、摄受那些贪著神我的外道,宣说如来藏。所以,说如来藏是想让那些堕在实我见意乐中的有情,首先成就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意乐,之后才能速证无上菩提。”

也就是说,那些外道徒习惯于执著一个实法的“我”,所以佛以这种方便接引、摄受。

彼经又云:“大慧!空性不生、不二、无自性相,皆悉遍入一切佛经。”是故如是行相契经,唯识师计为了义者,已由此教显彼一切皆非了义。

《楞伽经》中又说到:“大慧!所谓的空性无生、不二、无自性相,全部遍入一切佛经。”意思是说,一切佛经了义的内涵都是如此,如来最终指向的真实义都是空性、无自性相等的意义。

所以,像这种行相的契经,也就是唯识师计执为了义的法义,现在已经通过《楞伽经》中的教义,显明“依他起识有自性”等一切皆非了义。因此,“依他起自性”在真实中不成立。

次以正理明非了义。

之后以正理阐明 “实有唯识”是不了义教。

首先举例:

颂曰:

佛说所知若非有 则亦易除诸能知

由无所知即遮知 是故佛先遮所知

佛说所知如果没有,那么也就容易遣除对于能知的实执。由于没有所知,也就遮遣了能知。所以,佛首先遮除所知。

意思就是,所知和能知互相观待。只要否认了所知,很快就会悟入能所皆空。所以,先遣除所知,是悟入离二取空的一种方便。

诸佛世尊渐导众生,令入无自性。如修植福德者,易悟入法性故,修福即是悟入法性之方便,故先说布施等。如是遮遣所知,亦是悟入无我之方便。故诸佛世尊先遮所知,以了达所知无我者,易入能知无我故。

诸佛世尊渐次引导众生,使他们悟入诸法无自性。比如,修植福德的人,容易悟入法性,所以,修福就是悟入法性的方便。因此,为了引导众生悟入法性,佛首先宣说布施等作为方便。就像《金刚经》所说:“……有持戒 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可见,持戒修福是能够悟入空性的资粮。因此,为了让众生悟入空性,诸佛先宣说布施、持戒等,让众生培植福德。等到福德培植深厚之后,就很容易悟入空性。

同样,遮遣所知也是悟入无我的方便,所以,诸佛首先遮遣所知。由于了达所知无自性,得不到所知的自体,再观察观待它才有的能知,就很容易悟入能知无自性。因为能知无法独自成立,一定要有所知,才会有对于所知了别的能知。因此,一旦悟入所知自性空,就会很快悟入能知无自性。

诸了达所知无我者,有唯以自力,便能了达能知无自性,有因他略说即能悟者,故佛先说遮遣所知。

那些了知所知无我的人,可以分成两类。其中一类,单凭自己的智慧力,就能了达能知无自性。另一类人,还要通过别人简要地宣说才能悟入。所以佛首先遮遣所知。只要破除所知,就很方便能悟入无有能、所二取。

诸有慧者亦应如是解释余经。

通过以上举例,有智慧的人也应当按这样来解释其余经典。

颂曰:

如是了知教规已 凡经所说非真义

应知不了而解释 说空性者是了义

像这样,了知佛的圣教当中,了义和不了义的教法规则之后,凡是经中所说的非真实的意义,应当知道,要用不了义来解释;凡是宣说空性法义的都是了义教。

首先说,不了义教是悟入空性了义的方便:

凡诸契经未明了宣说不生等缘起者,当知彼是悟入无自性之因。如云:“大种非眼见,眼宁见彼造,佛为破色执,于色如是说。”经云:“无常义者,是谓无义。”

凡是佛经当中没有明了宣说不生等缘起,要知道这些经是悟入无自性的因缘或者方便。意思就是,直接宣说空性的是了义教,没有直接宣说空性的是不了义教,这些不了义教全部成为导引众生悟入空性的方便。

而且要知道,如果一种观点能够破除另一种,就说明被遮破的立论相对不了义,能成立的观点相对了义。以对法藏为例,世尊说:“地水火风四大种是触尘,不是眼根和眼识所见的境,四大种所造的色境是眼识所见。然而佛在指明真实义的时候说,既然四大种不是眼根眼识所见,那么它所造的色境又怎么会是眼识的所见呢?”像这样,后者否认了前者,说明前者不了义,后者了义。

同样,经中先说“诸行无常”,之后又说“无常义就是无义。”针对妄识前的现相而言,因缘所作的有为法,都不安住第二刹那,所以是“诸行无常”。然而相应真实义来说,刹那灭的现相也了不可得。所以说“无常义就是无义,或者空义。” 前者不了义,但是能够成为悟入后者空性了义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