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入中论自释讲记(一)

《入中论自释讲记一(未定稿)》 ︱ 月称论师.造︱智圆法师.讲授 ︱

《入二谛经》云:“天子,若胜义中真胜义谛是身语意所行境性者,则彼不入胜义谛数,成世俗谛性。

佛在《入二谛经》中说:天子,如果在胜义当中,真胜义谛成为身语意所行的境,那它就不是胜义谛,而成为世俗谛的体性了。

意思是说,二取所摄的法全是世俗谛。如果说胜义谛是身体的行境,或是文字语言的行境,或者是意识的行境,这样就成了一种根识所见的境,根本不是真实的胜义谛,而是世俗谛的体性。这样就很明白了,凡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乃至于意识缘取到的,这些全都是世俗谛性,都属于虚妄境界。

所以,轮回和涅槃就是在这上面区分,这个非常关键。落到二取当中全是虚假的,因为立了一个“所”,就有一个“能”,这就是能所二现的虚妄境。也就是说,当心前还有个境,心可以缘到它,哪怕取的是再美好、再清净、再神圣的境,也全是虚假的。你再怎么认为我缘着一尊不可思议的佛,见到了超离言思的胜义谛等等,无论如何,只要成为身语意的所行境性,全都是世俗谛性,不属于胜义谛。

所以要反过来还源,要脱开能、所。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证道的过程,就是逆流入于法性。从粗到细的六层能所全部脱落了,最后法界全体才显露出来。

天子,于胜义中真胜义谛,超出一切言说,无有差别,不生不灭,离于能说所说,能知所知。

真实的胜义谛超出一切言说,是无差别的,不存在任何此者彼者的差别相,因为凡是有差别的境都是根识所取的境相。而且这是不生不灭的,远离了能说所说,能知所知,因为:凡是能说、所说、能知、所知都是观待心才有的,既然是观待而有,那就是因缘生的法,没有自体,在真实中本来没有。

天子,真胜义谛,超过具一切胜相一切智境,非如所言真胜义谛。

真胜义谛,哪怕是具有一切殊胜功德相的一切智智,都不能以它为境。也就是彻底超过“是境”、“是所知”等二取的范畴。真实中,无论是凡夫、声缘、菩萨、佛,他们的所知境都不是真胜义谛。

这里是退一步说,不必说凡夫心的所见不是胜义谛,假如是诸佛一切智智的所缘境,那也决定要说它是世俗。其实这只是一种说法,就是一概决定“胜义谛不可能是所知”。

一切诸法皆是虚妄欺诳之法。

一切诸法都是虚妄的,丝毫得不到实义。“欺诳”就是指明明是假法,但它看似真实。也就是诳骗了你,让你认为它实有。

天子,真胜义谛不能显示。何以故?以一切能说、所说、为谁说等法,于胜义中皆是无生。诸无生法不能宣说无生之法。”

真胜义谛是不可显示的,所以是“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切的能说、所说、为谁说等三轮所摄的法,都是虚妄的,是错乱力现出来的假相,在胜义当中是没有这些法生的,完全是无生。既然诸法没有生,也就无法宣说真胜义谛无生法性。

是故缘真实义之智,全无有性、无性,自性、他性,实、非实,常、断,常、无常,苦、乐,净、不净,我、无我,空、不空,能相、所相,一性、异性,生、灭等差别。以彼自性不可得故。

这样就知道在现见真实义的圣者智慧面前,丝毫也没有所谓的有性、无性等以下所说的一切自性。

首先,诸法不会持着“有”的性,也不会持着“无”的性。不会持着“自”的体性,也不会持着跟“自”相对的“他”的体性。没有所谓的“谛实”,也没有观待它的“非实”。没有所谓的“常”的体性和“断”的体性,这不会是恒常不变,也不会是前有后灭。没有现出来的苦受等相,也没有与苦相对的乐相。没有一个法真实持着“清净”的体性,也没有一个法真实持着“不清净”的体性。没有凡夫执著的人我、法我存在,也没有二乘执著的无我存在。因为既然“我”根本没有,那么相对的“无我”也不可能有。没有空和不空,这与我和无我的道理一样。没有能相和所相,并不是像隔开来的两个东西那样能所对立,其实是不二的。能相所相包括一切的能见所见、能闻所闻、能尝所尝、能知所知等等。没有“一”性和“异”性,不存在谛实的“一”,也就没有真实的“异”。因为要有真实的此者和彼者,才能安立异,而此者不可得,彼者也不可得,这样连“一”都没有,哪来的“异”?也没有生和灭,因为一个实法先无后有可称为“生”,先有后无可称为“灭”,然而现在得不到一个实法,哪里会有什么“生”和“灭”呢?虽然见到整个器世界、有情世界在不断的生住异灭,但这只是一种虚妄的所见,真实之中本不存在。

为什么没有这些差别相呢?因为这一切仅仅是分别心的妄执所现,而诸法的自性是本不可得的。如果有自性,则可以对它建立一、异、常、断、自、他等等的差别。然而诸法本不可得,所以在见真实义的圣者智慧前,一切的差别相都是没有的。

如是思择真实义时,唯诸圣者方是正量,异生则非。

像这样,在抉择真实义时,唯有圣者的智慧才是正量,其他凡夫的根识不是正量。

若举世间妨难者,观真实义时亦许世间知见是正量者,颂曰:

若许世间是正量 世见真实圣何为

所修圣道复何用 愚人为量亦非理

如果举出有所谓“世间妨难”,也就是在观察真实义的此时,承许世间的知见为正量,那么就会有偈颂中所说的过失:如果承许世间的知见是正量,就说明世间凡夫已经见到了真实义,既然世间凡夫都已经断除无明见到真实义,那么还需要圣者做什么呢?修行人为了断除无明而修的圣道又能起什么作用呢?由此可知,以愚人为正量绝不应理。

既许世间是正量,此量现见真实义故,应许已断无明。故许愚人为正量不应道理。

既然你认为世间知见是正量,以这个量就现量见到了诸法的真实义,这样就应当承许世间人已经断除了无明。但这与事实不符,所以承许愚人为正量是不合理的。

“无明”,就是对于真实义愚蒙、不了知。如果你认为,在观察真实义的时候,世间的现量见是正量,是正确认知真实义的心,那就表明世间人没有愚蒙,也就等于承许世间凡夫没有无明。然而事实上,世间凡夫没有断除无明,是愚人,他见万法的心是不正确的。所以承许愚人为正量不合理。也就是在评论真实义的时候,愚人是没有发言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