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蕅益大師年譜

分类:净土宗大德传记   弘一大師撰著

己未,二十一歲。
至星家問母壽,言六十二三必有節限。遂於佛前立深誓。唯願減我算,薄我功名,必冀母臻上壽。

庚申,二十二歲。
專志念佛,盡焚窗稿二千餘篇。
天啟元年,辛酉,二十三歲。
聽大佛頂經,謂「世界在空,空生大覺」。遂疑何故有此大覺,致為空界張本,悶絕無措。但昏散最重,功夫不能成片。因決意出家,體究大事。七月三十日,撰四十八願願文。時名大朗優婆塞。

壬戍,二十四歲。
夢禮憨山大師,哭恨緣慳,相見太晚。師云:「此是苦果,應知苦因」。語未竟,遽請曰:「弟子志求上乘,不願聞四諦法。」師云:「且喜居士有向上志,雖然不能如黃檗臨濟,但可如巖頭德山。」心又未足。擬再問,觸聲而醒。因思古人安有高下,夢想妄分別耳。
一月中,三夢憨師。師往曹谿,不能遠從。乃從雪嶺峻師剃度,命名智旭。雪師憨翁門人也。
〔案〕大師字蕅益,又字素華,當時諸緇素撰述中,多稱素華也。將出家,先發三願,一、未證無生法忍,不收徒眾。二、不登高座。三、寧凍餓死,不誦經禮懺及化緣,以資身口。又發三拌:拌得餓死,拌得凍死,拌與人欺死。
將出家,與叔言別詩云:「世變不可測,此心千古然,無限他山意,丁寧不在言。」
大師出家時,母舅謂曰:「法師世諦流布,吾甥決不屑為,將必為善知識乎。」大師曰:「佛且不為,況其他也。」舅曰:「既爾,何用出家?」大師曰:「只要復我本來面目。」舅乃歎善。
夏、秋作務雲棲,聞古德法師講唯識論,一聽了了,疑與彿頂宗旨矛盾。請問。師云:「性相二宗,不許和會。」甚怪之,佛法豈有二歧耶?一日,問古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且如中陰入胎,念起受生,縱令速覺,如何得脫?」師云:「汝今入胎也未?」大師微笑。師云:「入胎了也。」大師無語。師云:「汝謂只今此身果從受胎時得來者耶?」大師流汗浹背,不能分曉。竟往徑山坐禪。始受一食法。
此時即與新伊法主相識,爾後為忘年交,幾三十年,自庚午歲始,每一聚首,輒曉夜盤桓佛法弗置。學人從大師遊者,皆令稟沙彌戒於法主。初出家時,剃度師令作務三年,其時急要工夫成片,不曾依訓。始意工夫成片,仍可作務,後以聲譽日隆,竟無處討得務單。

癸亥,二十五歲。
是春拜見幽溪尊者,時正墮禪病,未領片益。
大師坐禪徑山。至夏,逼拶功極,身心世界忽皆消殞。因知此身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但是堅固妄想所現之影。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非從父母生也。從此性相二宗,一齊透徹。知其本無矛盾,但是交光邪說大誤人耳。是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旋自覺悟,解發非為聖證,故絕不語一人。久之,則胸次空空,不復留一字腳矣。秋,住靜天台。臘月初八日,從天台躡冰冒雪,至杭州雲棲。苦到懇古德賢法師為阿闍梨,向蓮池和尚像前,頂受四分戒本。

甲子,二十六歲。
正月三日,於三寶前,然香刺血,寄母書。勸母勿事勞心,惟努力念佛,求出輪迴。
十二月廿一日,重到雲棲,受菩薩戒。後一日,撰受菩薩戒誓文。
大師甫受菩薩戒,發心看律藏。闍梨古德師試曰:「汝已受大,何更習小?」對曰:「重樓四級,上級既造,下級可廢耶?」師曰:「身既到上層,目豈緣下級?」對曰:「雖升他化,佛元不離寂場。」

乙丑,二十七歲。
是春,就古吳閱律藏一遍,方知舉世積偽。四旬餘,錄出毘尼事義要略一本。僅百餘紙。此後仍一心究宗乘。
同二三法友結夏。
寄剃度師雪嶺及闍梨古德師書。痛陳像季正法衰替,戒律不明。詞至懇切。
乙丑、丙寅兩夏,為二三友人逼演大佛頂要義二遍。實多會心,願事闡發,以志在宗乘,未暇筆述。

丙寅,二十八歲。
母病篤。四刲肱不救。痛切肺仟。
六月初一日,母亡。享年六十七。大師賦四念處以寫哀。
葬事畢。焚棄筆硯,矢往深山。道友鑑空、如寧留掩關於吳江之松陵。關中大病,乃以參禪工夫,求生淨土。

丁卯,二十九歲。
崇禎元年,戊辰,三十歲。
是春出關,朝南海,覲洛伽山,將往終南。遇道友雪航□公,願傳律學,留住龍居。是夏,第二次閱律藏一遍,始成毘尼事義集要四本及梵室偶談。
是年,在龍居閱藏,於一夏中,僅閱千卷。夏初遇惺谷師,乃訂交焉。時惺谷師尚未剃染。仲冬,又獲交歸一師。於是二友最得交修之益,同結冬。
刺舌血書大乘經律。撰刺血書經願文,及書佛名經迴向文。
過檇李東塔,見人上堂,有感。賦偈云:「樹杪聲聲泣露哀,岸舟魚背漫相猜,宗乘頓逐東流下,觸目難禁淚滿腮。」「一滴狐涎徹體腥,當陽鴉立法王庭,卻慚普眼能弘護,猶使天人掩耳聽。」「聾人聽曲啞人歌,跛躄相將共伐柯,今日已成冥暗界,不知向後又如何。」

己巳,三十一歲。
正月十五日,為同學比丘雪航智□師講四分戒本,並刺血書願文。
是春,同歸一籌師,送惺谷至博山,依無異艤禪師薙髮。艤禪師見大師所著毘尼事義集要,喜之。即欲付梓,大師不許。
在博山,遇璧如鎬師,詳論律學,遂與訂交。
隨無異艤禪師至金陵,盤桓百有十日。盡諳宗門近時流弊,乃決意弘律,大師律解雖精而自謂「煩惱習強,躬行多玷,故誓不為和尚。」「三業未淨,謬有知律之名,名過於實」,引為「生平之恥。」
是春,撰持咒先白文。願持滅定業真言(註)百萬,觀音靈感、七佛滅罪、藥師灌頂、往生淨土真言各十萬。次當結壇持大悲咒十萬。
(錄者註)指持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
母亡三周年,乞善友課持經咒。撰為母三周求拔濟啟,及為母發願回向文。
秋,遊棲霞,始晤自觀印闍梨。贈以偈云:「舉世不知真,吾獨不愛假。羨君坦夷性,堪入毘尼社。」
是冬,同歸一籌師結制龍居。第三次閱律一遍。至除夕,第三次閱律藏畢,錄成六冊,計十八卷。
撰禮大報恩塔偈,持準提咒願文,禮大悲銅殿偈,起咒文,除夕白三寶文。
撰尚友錄序。

庚午,三十二歲。
春,病滯龍居。正月初一,然臂香,刺舌血,致書惺谷。三月盡,惺谷同如是昉公從金陵回,至龍居,請季賢師為和尚,新伊法主為羯磨闍梨,覺源法主為教授闍梨,受比丘戒。經三閱律,始知受戒如法不如法事。彼學戒法,固必無此理,但見聞諸律堂,亦並無一處如法者。
是春,歸一籌師作毘尼事義集要跋。
撰閱律禮懺總別二疏,安居論律告文,為母四周願文,為父十二周求薦拔啟。結夏安居,為惺谷壽、如是昉、雪航三友細講毘尼事義集要一遍。添初後二集,共成八冊。雖然盡力講究,不意或尋枝逐葉,不知綱要。或東扯西拽,絕不留心。或頗欲留心,身嬰重恙聽不及半。其餘隨緣眾,無足責者。大師大失所望。
擬注梵網,作四鬮問佛。一曰宗賢首,二曰宗天台,三曰宗慈恩,四曰自立宗。頻拈,得天台鬮。於是究心台部,而不肯為台家子孫。以近世台家與禪宗賢首慈恩,各執門庭,不能和合故也。時人以耳為目,皆云大師獨宏台宗,謬矣謬矣。
〔案〕大師法語,示如母云:「予二十三歲,即苦志參禪,今輒自稱私淑天台者,深痛我禪門之病,非台宗不能救耳。奈何台家子孫,猶固拒我禪宗,豈智者大師本意哉!」復松溪法主書云:「私淑台宗不敢冒認法派。誠恐著述偶有出入,反招山外背宗之誚。」「然置弟門外,不妨稱為功臣。收弟室中,不免為逆子。知我罪我,聽之而已。」
撰結壇水齋持大悲咒願文,為父回向文。

辛未,三十三歲。
是春,撰毘尼事義集要序於皋亭古永慶寺。先是真寂聞谷老人,博山無異禪師,勸將毘尼事義集要付梓流通。乃同璧如、歸一二友商榷參詳,備殫其致。惺谷以此書呈金臺法主,隨付梓人,至今歲於皋亭佛日寺刊成。
春,同新伊法主禮大悲懺於武林蓮居庵。
撰楞嚴壇起咒及回向二偈。
八月,惺谷師示寂於佛日。師病時,大師割股救之。並賦偈云:「幻緣和合受茲身,欲剜千瘡愧未能。爪許薄皮聊奉供,用酬嚴憚切磋恩。」
九月,入孝豐。取道武林,晤璧如師,不旬日,師示寂。著惺谷、璧如二友合傳。
始入北天目靈峰山過冬,即靈岩寺之百福院也。有句云:「靈峰一片石,信可矢千秋。」時山中無藏,為作請藏因緣。
是冬,在靈峰講毘尼事義集要七卷。次夏,續完。聽者十餘人,惟徹因比丘能力行之。
是冬,有溫陵徐雨海居士,向大師說占察妙典。大師倩人特往雲棲請得書本。一展讀之、悲欣交集。撰讀持回向偈。
壬申,三十四歲。
結夏靈峰。為自觀師秉羯磨授具戒。
撰龍居禮大悲懺文,及禮大悲懺願文。

癸酉,三十五歲。
是春,為靈峰請藏至,未裝。
撰西湖寺安居疏。結夏金庭西湖寺,細講毘尼事義集要一遍。聽者九人。能留心者,唯徹因、自觀及幻緣三比丘。
撰前安居日供鬮文。前安居日,大師自念再三翻讀律藏,深知時弊多端,不忍隨俗詴訛,共蝕如來正法。而自受具,心雖殷重,佛制未周。爰作八鬮,虔問三寶。若智旭比丘戒從心感得,十夏行持,當得作和尚鬮。若得戒前,輕犯未淨,當得禮懺作和尚鬮,先行懺法。若未得不成遮難,或已得未堪作範,當得見相好作和尚鬮,禮懺求相。若不成難而未得,當得重受鬮,如法秉受,更滿十夏。若成盜難而通懺,當得禮懺重受鬮。若已成難,當得菩薩沙彌鬮。若不許沙彌法,當得菩薩優婆塞鬮。若一切戒法悉遮,當得但三歸鬮。若得作和尚等三鬮,誓忘身命,護持正法。寧受劇苦,作真聲聞。不為利名,作假大乘。若得重受等二鬮,敦弟子職,誓不藐法。若得菩薩沙彌鬮,誓尊養比丘,護持僧寶。若得菩薩優婆塞鬮,誓以身命護正法,終不迷失菩提心。若得但三歸鬮,誓服役佛法僧間,種種方便,摧邪顯正。並然香十炷,一夏持咒加被。至自恣日,更然頂香六炷,撰自恣日拈鬮文,遂拈得菩薩沙彌鬮。
撰禮淨土懺文二首。
冬,述占察行法。

甲戍,三十六歲。
癸酉、甲戍之際,大師匍匐苦患。徹因比丘獨盡心竭力相濟於顛沛中,毫無二心。
是冬,在吳門幻住庵,講毘尼事義集要一遍。聽者僅五六人,惟自觀、僧聚二比丘能力行之。
撰禮金光明懺文。

乙亥,三十七歲。
春,阻雨祥符。始晤影渠、道山(字靈隱)二師,為莫逆交。是冬,大師遘篤疾,二師盡力調治,不啻昆季母子也。
撰講金光明懺告文。
夏初,住武水智月庵,講演占察經。是時即有作疏之願,病冗交沓,弗克如願。述戒消災略釋、持戒犍度略釋,盂籣盆新疏。

丙子,三十八歲。
是春,大師自輯淨信堂初集。
三月,遁跡九華,禮地藏菩薩塔,求決疑網,拈得閱藏著述一鬮。於彼抱病,腐滓以為饌,糠粊以為糧,忘形骸,斷世故。續閱藏經千餘卷。撰九華地藏塔前願文,亡母十周願文。

丁丑,三十九歲。
是歲夏、秋之際,居九子別峰,述梵網合註。先是如是昉公,遠從閩地,攜杖來尋。為其令師肖滿全公,請講此經,以資冥福。復有二三同志,歡喜樂聞。大師由是力疾敷演,不覺心華開發,義泉沸湧,急秉筆而隨記之。共成玄義一卷,合註七卷。
[案]梵網合註初刊之板,存金陵古林庵,後康熙丙辰歲,沈書準應成時師之請,重刻板,送嘉興楞嚴寺入藏流通。(見沈書準跋)日本元祿五年所刊之板,即據此也。
撰完梵網告文,讚禮地藏菩薩懺願儀。
自觀印闍梨自武水尋大師於九子別峰,商證梵網佛頂要旨。大師見其躬行有餘,慧解不足,設壇中十問拶之。
夢感正法衰替,痛苦而醒,寫懷二偈云:「魔軍邪幟三洲遍,孳子孤忠一線微,夢斷金河情未盡,醒來餘淚尚沾衣。」「休言三界盡生盲,珠繫貧衣性自明。肯放眼前閑活計,便堪劫外獨稱英。」

戊寅,四十歲。
結夏新安,重拈佛頂妙義,加倍精明。
四十初度詩云:「物論悠悠理本齊,年來漸覺脫筌蹄。拳開非實掌元在,□去惟空眼不迷。流水有心終匯海,落花無語亦成谿,剎那生處生何性,卻笑威音劫外提。」
自輯絕餘編。
秋,踐誦帚師之約,入閩。渡洪塘,往溫陵。
十一月撰陳罪求哀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