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轮涅之根——分析有漏根与无漏根
来源: 孟芳伊 日期: 2018-04-08 浏览量: 2776

孟芳伊


一、以根区别凡夫和圣者

是否仅是凡夫有业、圣者断惑,或是凡夫愚痴而圣者具智,其角度有很多种,从各个角度安立也都具有合理性。

但具体来说,对区别凡与圣、轮回与涅槃起到根本性作用的是根。

为什么是根呢?论云: 胜用增上名之为根 ,《心经》中说,究竟空性不增不减,若于自然本来智慧有所增益,一念耽著能所二取,那就形成了根识的状态。因此可以了解,原始基位没有根,也没有觉悟,产生耽著意识的时候,根就形成了。而根的形态有多种多样,如果能把握它们的区别,就能知道哪个是所取,哪个是所舍,哪个是所断,哪个是所修。依之而修行所取,断除所舍,便能由凡入圣!

二、根的定义

,梵语 恩扎 ,有自在、增上、功用之意。其法相即是对任何一法能起到不共的根本性作用,就如同树根有滋养、成熟、生长的作用一样。

根有多少种呢?《俱舍论》中详细分析了有 22 种根。颂云: 缘自境与缘一切,起功用故立六根,身体具有男女根,由此立为男女性。同类存在具染污,以及清净功用故,承许命根与受根,以及信等为五根。于获愈上涅槃等,起到功用之缘故,立为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与具知根。

意思是说,论中安立根有 22 种,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还有身乐受、身苦受、意乐受、意苦受、舍受这五受用根,信、精进、念、慧、定此信等五根,和未知当知、已知、具知这三无漏根。这 22 根总的来说可分为两大类:一为有漏,一为无漏。 就是以烦恼而能将众生安置在轮回中的意思, 无漏 就是断尽烦恼。在本论中,有部宗认为圣者本身虽不会产生有漏烦恼,但其身根还是有漏法,因为他人可能会缘圣者身产生烦恼。因此,虽然不能说具足有漏根就一定是凡夫,但是具足无漏根的一定是圣者。

三、 有漏根无漏根的划分在这些根中,哪些是有漏,哪些是无漏呢?(详见表 1

1 :二十二根的有漏、无漏鉴别

四、如何通过辨别有漏无漏根抉择修行

在前面也提到了这些根有漏无漏的特性,之后就要断除有漏,希求无漏来修行,要如何依此修行呢?

实修的过程,分为了知、觉受、证悟。我们先了知有漏无漏的差别,然后在内心状态上细致辨别,时刻把心调整到无漏的状态,就会趋向无漏的智慧。

(一)略言在禅修中所要辨别的误区

在前面眼等六根、男女根、命根的部分可以直接去了解差别,即是了知。而觉受的部分就是经由禅修后生起的觉受阶段的辨别。

对于觉受,因为还有能所二取,不论如何美妙,比如乐明无念的贤觉受等,因为并未超越意识,仍然是有漏法,还要继续调整,尽量安住于清净的无漏觉性。所以在此处,清楚地辨别五受用根就非常有必要了,当二禅以下的意乐受和三禅的心乐受生起时,要立刻认识到这种乐受并不是究竟的,不要沉溺在其中,认为这就是解脱,而不希求更上的境界了。当然,产生了不好的觉受时,也同样不应对此生起烦恼心。

大宝法王噶玛巴曾说过: 禅修时的确会有许多感受, 好的觉受、善的觉受等,但我们必须了解到,这些觉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禅修的力量如何能对治我们的烦恼;有多少障碍烦恼因禅修而得以降伏净除?这才是禅修功夫的真考验,而不是舒服或特殊觉受的体验。事实上,贪执于这些觉受是会误入歧途的。

当真正安住在无漏的禅修中时,应是无所缘、无所执的。 当觉受生起时,既不应试图阻断也不应追随,不评判也不执着于觉受的好坏。真正的禅修是要避开这些陷阱,心既不沉迷于过去,也不关切未来。它是以一种光明、清晰及平静的状态,安住于现在或当下,不涣散,也不造作。知晓如何让心安住在自然本性之中,既不被外在现象也不被内在念头所干扰,这才是禅修的意义。

所以只要我们不去理会,没有这种执着,觉受就没有任何影响力。若将觉受比喻成海洋表面形成的波浪,只要我们不去理会它,不为它采取任何行动,不去 追捕 它,它自然会融回它所升起的心中。就如同波浪会再度融入它所兴起的海洋中一样。

上面是觉受的阶段,在此时,内心状态的正确认识是极为关键的。

之后就是第三阶段 证悟 ,也就又要提到我们之前说的断除有漏根,修行无漏根了。

(二)以有漏无漏根抉择轮涅净染

从本论十二缘起的诠释中,我们知道众生轮回的初始原因就是无明。因为俱生无明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显现,妄执为心外有法,能所二取的状态就形成了遍计无明,这就进入了意识的流转,从此轮回的现象生生不息。那么我们要超越轮回,要证悟实相,就要了解轮回的起因。了知如何缘起才能掌握如何 还灭。轮回的起因不必认为是遥远的过去,就是要在现前的这 一念心上辨别。慈诚罗珠堪布说过,整个轮回的缘起和还灭, 以及一次的投生和死亡,一次入睡又醒来,一个念头的开始和消失,都同样揭示着生命的规律。我们要找到万法的开始,不必远观天象,不必高推圣境,不必外求芸芸众生,只要认识自己这一念心就足够了。如何认识呢?就是要知道有漏和无漏的状态。有漏的状态就是在分别执着之中,是烦恼法,是轮转因;无漏的状态就是智慧,就是清净法,是解脱果。

而这 22 根,就是以烦恼、清净之基,观待漂泊轮回与灭尽轮回而安立的。

首先从净染的角度分析:眼等六根、男女二根和命根是烦恼性的基;五受根是烦恼的本体,由此五根可令前六根增上烦恼并成杂染故;信等五根能积累资粮,因而是清净之基;三无漏根就是清净之本体,由此三根令前六根成为清净之法故。

再从轮涅的角度分析:(详见表 2

2 :二十二根的流转门与还灭门

五、修行五根趋向涅槃

那么上面说到依信等五根能现前圣道,这也就是我们所要修行的根了。事实上,信、勤、念、定、慧五根的修习,确实是令功德增上圆满的关键所在。因其是能生一切善法之根本,比如种树,若不生根,树干与枝叶,无由生长。植树必先生根,枝干树叶,方得繁茂,才能开花结果。修行善法,亦是这样,于清净法中,五根有增上之妙用,是何道理呢?由此潜伏之势力,能降伏一切烦恼,而引发圣道之故也。但到底为什么说修行五根就能获得圣道呢?

此处主要从其含摄解脱法的角度来说明。

具体来讲,凡学佛修行的人,都希望能够了脱三界火宅,出离六道轮回,生死苦恼,而达到即身成就,超凡入圣的境界。从凡夫发愿修行,由入道而证果,也要经过许多层次阶段,才能圆满究竟。此处的“道”,是能通达的意思。由凡俗而达到涅槃妙境的资粮,渐次修行,有三十七种,即“三十七道品”,又称为“三十七菩提分法” ( 详见表 3) 。凡行此道者,在世得福乐,进而可离有漏的世间法,而成就无漏的出世法。

3 :三十七菩提分法


是如何涵盖的呢?颂云: 谓三十七菩提分,此由名立实体十,即信精进念慧定,舍喜安戒正分别。 即根与力中的两种信摄于“信”中;四正断、根与力中的两种精进、七觉支中的精进觉知和八圣道中的正勤这八种摄于“精进”中;根与力中的二种念、七觉支中的念觉支和八圣道中的正念这四者摄于“念”中;根与力中的二种慧、七觉支中的择法觉支和八圣道中的正见,再加上四念住这八者摄于“慧”中;根与力中的二种定、七觉支中的定觉支和八圣道中的正定,再加上四神足这八者摄于“定”中,如此以上五者,即信等五根就包含了三十道品。剩下七觉支中的舍觉支、喜觉支、安觉支和八圣道中的正思维分别各为一实体,八圣道中的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律的自性,也各自立为一实体。 而在《俱舍论》第六品 分别圣道品 中就讲到,这三十七道品中的三十个都可包括在信等五根当中!

不论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都承许三十七菩提分法是通向解脱的途径,趋向涅槃的因。故而从以上五根可涵摄三十道品的角度而言,就可以说修习它能令我们由有漏转向无漏。

信等五根本来就既有有漏也有无漏,我们通过在资粮 道、加行道的有漏信等五根的修行,就能将其转为在见道、修道、无学道中的无漏境界。在《大般若部第五十三卷》中也讲到: 复次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三无漏根。何等为三。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云何未知当知根。佛言善现。若诸学者于诸圣谛未已现观未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未知当知根。世尊。云何已知根。善现。若诸学者于诸圣谛。已得现观已得圣果。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已知根。世尊。云何具知根。善现。谓诸无学者。若阿罗汉若独觉若诸菩萨已住十地。若诸如来应正等觉。所有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为具知根。

如此可以了知,信等五根的无漏部分在见道、修道、无学道当中都分别具有,故而依靠此还灭的所依 —— 信等五根的修行,终可将有漏转为无漏,获得圣道,现前圣者的境界。

总的来讲,就是在此 22 根当中我们要断除一切有漏轮回的根源,修行涅槃的所依,最后就可以现前究竟清净的无漏解脱果!

六、学习《俱舍论》的深层意义

教法证法不可分割,教法中必然蕴含着实修的智慧。在显宗论典,如被称为声闻乘佛法的《俱舍论》中,就蕴含着辨别禅修境界的正确方法,乃至获得究竟圣道的实修智慧。

所以,我们学习《俱舍论》时,如果只满足于文字上的了解,名言上的辨别,而没有和内心的状态相结合而理解、体验,那么一方面可能分开了教法和证法,一方面对字面的意义也不会理解很深。如果真正了解了文字的内意和密意,那么对外意的角度、立场、诠释方式也能更加清晰。上师说过,大乘显宗的见解,在声闻乘经论中会以隐含的方式表达出来。金刚乘的见解,同样在显宗的教义中会有隐含的表达方式。

所以说,我们今生能够证悟何种境界,并不仅仅取决于所学习的法门,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所学佛法的理解程度和善巧运用。阿底峡尊者曾经在禅定中看到有个印度的弟子学习金刚乘的法门,却误入了声闻乘的灭尽定,从而失去了即生成佛的机会,这不得不令人遗憾。同样,学习声闻乘佛法的修行人,如果悟到了密乘的见解并且善巧运用,那么也一定会即生之中证悟圆满的果位。所以真正的小乘大乘、显宗密宗,不是只在法上安立,更重要的是在行者的内心智慧上安立。

而此处在二十二根的分析上也是同样,如果对有漏根无漏根的原理深入认识,也可以抉择更高的见地。比如以眼根为例,未见色法时未起作用,是无明状态,见色法时即耽著分别,是有漏意识,而且眼根是单一对色法起作用,无法对声香味等发生作用。这就是轮回的状态。而在大圆满禅修三不动摇中,五根不动清如大海,主要就是指眼根,这时眼睛睁开却不取向性看着具体目标,这个状态既不是无明,也不是耽著分别,心里也不辨别是看是听,没有分别念,这时本来在声闻乘中承许为有漏的眼根,在大圆满的见解中,以特殊的方便就成为了增上明分的功德。在此只是略作提及,有志于此的道友可以依此原理深入论典的密意,或许会另见一番天地!


参考文献

[1]《俱舍论释》 [M]. 洛德旺波尊者,索达吉堪布。

[2]《俱舍论颂疏讲记》 [M]. 智敏上师。

[3]《照见清净心 -- 禅修入门指引》 [M]. 波卡仁波切,张老师文化出版社, 2003

[4]《佛光大辞典》 [Z]. 星云大师北京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89


上一篇:世界的真相——结合文学形象从因明… 下一篇:关于大缘起因之浅思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