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俱舍论》关于引业与满业的论述
来源: 无藏 日期: 2017-10-04 浏览量: 3015

古今中外,不同文明及宗教,对于宇宙的产生和人类的起源,都依据各自的观点与立场做过立论或清晰的诠释。如中国道家的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认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那么,佛法是如何定义宇宙和有情生命的呢?本文将依据佛教中一切有部的教义阐述佛教的世界观。

一、佛教世界观的核心

《俱舍论》第四品分别业中讲到“形形色色世间界,皆由众生业所生”,大到广袤的宇宙,小到每一个有情生命,这一切的存在皆由众生业力所成。前述的由业力所成,可以表述为“业感缘起”。业感缘起是佛法诠释世界构成的一个侧面,经典中还宣讲了阿赖耶缘起、如来藏缘起、法缘起等等。本文将以一切有部的观点作为解释的依据。

1.业的概念分析

业,古文音译为羯磨,其本义为造作,既然造作就会有力量产生,这种力量即称为业力。此业力能牵引和束缚有情,令其不得自在。经云:“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业为感果之因,称为业因,其所感之果称为业果,或业报。

在不同经典中,对业又有不同的安立,如善业、恶业、无记业,或福业、非福业、不定业,或顺苦受业、顺乐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等。善业能感未来的可爱果或悦意果,比如一个人格善良的人,给他人的感受温和柔软,这种善心柔和的能量将来会成熟在未来自身的生命体验中。不善业与其相反,其所感果为不悦意果,如鞭打有情,令有情心生惊恐、怖畏,其未来会同样在自身上感受苦受。无记业没有善恶属性,如我们吃饭或走路等威仪,其自身没有善恶属性。

福业与非福业,通常指欲界所受之果业。福业招可爱果,能益有情故,与上述的善业相同。非福业同上恶业。

不动业泛指上二界,就是色界与无色界,不动之义是其因中修色界禅或无色定,其果肯定会成熟在上二界,因名为不动业。

上述不同角度的对业的分析,可以通过结果或者现象来做对应,这就能明了对业做不同分类的意义了。

2.引生生命形态的业

以上介绍了诸多的业的差别法,那决定我们生而为人,而不是其他生命形态如天人、恶鬼、地狱众生及畜生类的业是什么呢?或者得到人身后,此生的因缘际遇、相貌智能、家庭财富、六亲朋友等亦有不同,这所有的一切又是由何种业决定的呢?

《俱舍论》宣说由引业和满业决定,引业是总报业,能牵引心识投生某一道,如持有不善引业会投生于三恶道。满业则属于别报业,决定了有情生命依报受用是否圆满,比如同是人类,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物质享受、知识经验等会不尽相同。如果过去世积累的善业多,则此生的满业会可爱悦人,如相貌圆满、出生名门、生活富足、福寿绵长等等,相反则度日艰辛、受用乏少、智不如人。引业和满业的关系,如同画师创作一幅彩画,先以一色勾勒出一个大体的形状,这好比是引业;之后用不同的色彩作填充,使其成为一幅圆满的画作,填充色彩的阶段就是满业的结果。

二、引业辨析

经云:“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有情生命造作诸有漏善恶等法,然后感得胜劣等果报,如此是一业引一生,还是一业引多生?又或是多业引一生?以下具体分析。

首先,依声闻部的观点,是一业引一生,而非一业引多生。如果一业引多生,则时分定业应成杂乱。时分定业指的是顺次生(就是下一生所要受的果报)与顺后生(即第三生及此后所受的果报)。如有情此生悭贪,此生引业尽,来生投生饿鬼趣众生,忍受饮食难得的饥饿果报,下一生投生饿鬼的引业,是由此生悭贪为业因。如果是一生引多生,那么它是否将永远做饿鬼呢?如此第三生本应成熟于畜生道的果报将无法安立,因果次序出现混乱。

声闻经部及大乘所持观点不同于有部。经部认为一业可以引多生,如在律典中有个公案:僧团中有一比丘僧是僧值维那,当时在僧团中有一老比丘,因其在大众中唱诵时,声音极为不悦耳,此维那师呵骂老比丘,你的声音犹如狗吠。维那师以此恶口的果报,五百世做狗。还有在佛陀僧团中,有精进第一之称的二十亿耳比丘,往昔毗婆尸佛出世,其人供养佛及僧房舍,并用白毡铺地,以此因缘九十一劫享受天人殊妙的果报,今世投生人间为大富之子,见佛闻法而生信心,出家修道后证入阿罗汉果。有部观点认为,虽然其所受的果报是五百世为狗,但并非一业引五百世,而是引一生为狗,其作为畜生的等流习气无法彻底扭转,或者承许见解难转,因此下一世又得了畜生身,在没有强烈外缘的干扰下,五百世生而为狗。

如同我们生而为人,并没有天人或圣者的智慧与神通以及美妙的受用等。对于人类自身的受用与惯性思维拼命执著,而造下诸多属于人道的习气。这些习气同样会变成下一世,乃至很多世受生的引业。如果值遇三宝、听闻正法、受持清净的律仪等等,见和行逐渐会发生转变,不再以旧有的模式执著于种种妄见,那么或许依此可成为贤者或天人。见或等流习气在遇见殊胜外力的干扰时,可得以转变。

如果是多业引一生,有部认为也不合理,维护观点的理由是其众同分,分分差别(众同分或叫同类,乃小乘十四种不相应行之一)。如同类之人,其形态、行为极为相似。《俱舍论大疏》认为,所谓的同类与死亡,有几种不同的分类:第一种已经死亡而不舍弃同类,如某人死后很快转生为人;第二种舍弃同类但没有死亡;第三种如某人死后转生为天人,舍去人的同类又死亡了;第四种即不舍同类又不死亡,如某人未死,亦未获得果位。有部认为如多业引一生不合理,会有出生时是人,活到十岁时变成了猪,再活几岁就变成了牛或马,因为众同分的引业变了,引业不一样,原有的生命形态就会跟着转变。

综上所述,有部认为就引业而言,唯有一业引一生合理,多业引多生实际就是一业引一生的另一种表述,因此不必分析。

三、分析满业

满业可以由多业来圆成,如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直到生命的终结,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在经历着与其他生命个体的差异,这种差异的背后,是因为所造业的不同。经典有云:“佛力不可思议,龙力不可思议,众生的业力也同样不可思议,业同样就像一条无形绳索,牢牢系缚着有情生命。”相续中的我执、我见、妄想、妄识等等,这些也都是业的潜在因素。如果我们真正懂得了佛法中的业、因果、心的缘起规律,我们的生命相貌就会大为不同。

四、业的意义

个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渴求向社会汲取财富、名誉、地位等,并追求安乐、远离痛苦是一切生命的本能需求。他人追求幸福安乐的意愿理应得到尊重。如前所述,一个人能够在显现上,有优越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受用,其本质是因为善业力现前。如果自身不具备这种善业力,往昔未曾种下殊妙的善因,而用一种急功近利的手段、心态,来汲取社会资源,人生肯定会焦灼痛苦,活在欲望的不断渴求与不满足中。因为不了解当下生命状态的前因,也无从知晓现前安乐的秘密,所以,很多人会遍寻方法极度希求自我圆满。

当今社会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很多人想通过某种教育训练来快速积累财富,或是通过对阴阳宅的调节来提升自己的运势,或是借网络、人脉急进上位等等,这一切现象的背后,都是人无明心相的外现,是心灵的物化与迷失。无明心相的特点,就是对内在自我的高度关注,从而衍生出了占有、傲慢、冷漠与自我膨胀等不善行为与思维,伴随而来的就是内在的动乱不安。其实古人乐天知命不是因为愚昧无知,被落后的思想蒙蔽,活在统治者诱引的思想圈套下,自我陶醉地度过一生,而是他们真切地了解并认同因果——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有莫强求。既然前因已定,又何必强求不舍、无谓地盲动呢?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只有善心、善行才能消灾免祸,才会锦上添花,因为其符合真实的因缘果报之故。

佛陀以智慧教授了我们正确的生命观,即把对自己的关注,转变为对佛法、对真理的探求,从而解决思想观念与心理情绪的双重困扰。以佛法的智慧观察,其实生命本质,是在于过程而不是结果的。这个过程释放着作为一个有情生命本具的良善,并且展现了扰乱不安褪去以后的淡然、平和与纯粹。佛教中的伟大修行之旅,其实就是对内心探讨的精神之旅。在这趟精神之旅的路途中,佛陀曾无数次地发愿不舍一个众生,这就是佛教的终极关怀。

上一篇:浅析各宗派之二谛观点 下一篇:木人看花鸟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