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喇荣五明佛学院 汉学院 | 日期: 2015-12-11 | 浏览量: 2938 |
女众部戒律系 释圆慎
所谓“毗尼住世,佛法住世”,毗尼也即戒律。由此可见,戒律是佛法延续之命脉、是正法久住之保障。故而佛弟子皆当发愿受持戒律以绍隆佛法。而要真正如理如实护持净戒,则需掌握其关要。下面就对此方面内容试作探讨。 首先对于戒的含义等作简单阐述。 一、戒的分类和含义 内道的戒包含三种: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 别解脱戒指防非止恶之戒法,远离损恼、获得清凉之义;菩萨戒是指具备四种特法的断恶之心;密乘戒是不能违越之义。如果归摄而言,戒律即是规范自己的身语意三门令其不违越如法的范畴。如何才能如理如实地做到这一点呢?关要何在?下面我们再进一步探讨。 二、守护戒律的关要何在? 《教授取舍之道》中说:“智慧如目戒乃足”。智慧也即是正见,正见如同眼目,而戒则如同双足。如同双足以眼目为向导,同样戒律也随行于见解。也即别解脱戒随行于小乘见,菩萨戒随行于大乘见,密乘戒随行于密乘见。如是告知我们要守护净戒,不离正见极为重要。也可以说守护戒律的关要在于具足正见。是否真正如此呢?下面让我们先对三戒的所依见解分别加以了解,之后再详细观察这一点。 (一)、三戒各自的所依见解 1、小乘见 小乘见可以摄为两个方面:人无我正见和出离心。小乘行者了知五蕴之上人我为空性。又见轮回的源头就是最初无我而执“我”,之后起惑造业、流转轮回。源头的错误决定了轮回必然是欺惑和痛苦的自性。由此充分认识到轮回的苦因苦果性而深深厌离。 2、大乘见 大乘见可以摄为法无我正见和菩提心之中。菩萨通达,不仅人我乃至一切万法都没有丝毫自体可得。另一方面又见一切众生对此不知不觉,在虚幻的轮回中无义感受诸多痛苦,由此生起难忍的大悲心。故而菩萨发愿为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轮回而志求无上菩提,如是而发起菩提心。 3、密乘见 密乘见可以摄于净等见和殊胜菩提心之中。密乘了知诸法都是平等一如的大空性,同时又本来清净。即使一个正在感受无间地狱痛苦的众生,当下即是功德圆满的佛陀。但是众生因无明覆心、本具家珍而不知、枉受生死。缘如是众生生起难以抑制的悲心,其悲心较菩萨乘更为增上,进而立誓要快速广大饶益他众而欲求迅速成就双运果位,由此发起殊胜菩提心。 (二)、见解于护持净戒之关要性 1、受戒之初,正见是动力 最初能够发心受戒,源于正见的驱动。 《教授取舍之道》中讲到,由思维四谛,胜解三界无安,立志出离。之后一切身口意的行为就会力求不沾染三界业果的因缘,之后就必定会发心认真持别解脱戒。类推,再比如有更深的大乘见,通达轮回如同梦幻,而一切众生沉溺其中感受种种虚妄之苦。此时发愿普度众生,由此才会发心受持菩萨律仪。又比如再具足密乘的大清净大平等的正见,此时就会引发密乘更殊胜的菩提心,继而会发心趣入密乘律仪。 2、得戒之始,正见是所依 得受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乘戒都会有相应的仪轨,有者认为单单依靠仪轨就可以生起戒体。其实这是不一定的。仪轨只是生起戒体的外所依,生起戒体尚需内所依,内因外缘聚合才能生起戒体。而这个内所依就是正见。 比如得受别解脱戒需具备出离心,出离心可以说为内所依。《慧灯之光》中讲到,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那么受居士五戒等别解脱戒,也得不到戒体,只是属于一种世间法的戒体,只有具备了出离心,所受之戒才能成为别解脱戒。 同样,得受菩萨戒的内所依可说为菩提心。如果在没有菩提心的情况下受菩萨戒,虽然属于一种善法,但是不能得到菩萨戒的戒体。 再者,密乘戒依靠灌顶来获得,而真正的灌顶须具备二因四缘。四缘中的因缘即要求弟子要具备信心和智慧。也即对密法坚定不移的信心,且在灌顶时能够随从仪轨等做如法的观想。这其实已经要求弟子要具备密乘等净无二的见解,并且深信不疑。如果不具则不成合格的灌顶,也就不能生起密乘戒。 3、护戒之时,正见是核心 (1)、持戒的关键在于具足正见 《三戒论》中菩萨戒和密乘戒的最后都做了归摄,也即归纳守护此戒的关键所在。此处仅以密乘戒为例说明,在归摄的内容中讲到,“归纳如若知自身,为身语意三金刚,则集万亿密誓言。”也即是如果通达身语意三门本来安住于与佛陀或者上师的三金刚无二无别之智慧本性中,如是则密宗中的百千万誓言均可任运自成摄于其中、以远离一切过患的方式而守持。 《教授取舍之道》中也说:“要深入密宗的持戒或行为……中观见以上是肯定需要的,在这之上还有法身见、大圆满见,没有见解根本不知道在哪个要点上持?为什么要这样持?什么是随顺、什么是违背?这样怎么可能行得到位呢?” (2)、见解不同导致三戒行持不同 ①见解不同导致三戒对治重点不同 别解脱戒着重对治贪心。 小乘行者志求解脱轮回。而轮回的主因即是贪欲。所谓“爱不重不生娑婆”,《楞严经》中亦云:“纯情即堕。”小乘《俱舍论》也指出,欲界中的烦恼最突出地表现为异性间的贪著。故而对治贪心立为别解脱戒的最主要内容。
菩萨戒着重对治嗔心。
密乘戒着重对治痴心。 痴心是背离实相——光明空性法界的分别念。痴心为根本,从中引生贪心和嗔心。密乘具足殊胜的见解,以及甚深方便,故而直接以如来智慧对治根本的痴毒,从而迅速遣除三毒烦恼。 ②见解不同导致三戒守持方法不同 声闻乘视二谛实有,故而别解脱戒断除烦恼;菩萨乘了知烦恼无有自性从而以大悲方便摄持而转化,密乘将烦恼视为智慧自性而道用。 以杀生为例说明。 声闻需要断除杀生,且无有开缘之时,一旦行持杀生,在具足对境、意乐、加行、究竟四支之时,即会违犯别解脱戒。 菩萨以大悲方便摄持而行杀生,不但无罪,而且积累很多的资粮。佛陀因地为大悲商主时,曾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短矛黑人企图杀害五百商人。而五百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杀害必将在地狱中住无量劫感受痛苦。大悲商主观知此事,而以大悲心杀死短矛黑人。以此业,大悲商主不但未堕入恶趣,反而即刻圆满七万劫的资粮。 密乘具足更为殊胜的见解,故而杀生甚至成为利他和修行的方便。对于杀生,在无上续的五部特殊誓言中讲到,对于具足一定修行境界者,从不了义(相合生起次第)方面,为了使十大应诛的众生中断恶业可以以诛业降伏。从了义(相合圆满次第)角度而言,依靠断绝风的方便使风入于中脉或者令分别念的心相续清净于无生法界中,即是了义的杀生。 ③见解不同导致三戒恢复方式不同
声闻乘执诸法实有自性,着重身语之戒,故而破戒后无法恢复。如陶器破碎后不能复原。
密乘证悟大等净,观一切皆为觉性之游舞,故而即使没有善知识,依靠自力也能恢复。如凹陷的金银器,不须工匠,自行即能修复。 综上所述,可见见解对于净戒极具关要性。如《密藏续》中言:“见解是能持执誓言的命根,只要不离开见解,或以见解摄持,则一切誓言就都不会违背。” 三、知行合一,方为正道 见解固然是誓言之命根,守护净戒须不离正见。但是如果只具正见而不实行,也是歧途。故而上师如意宝教导我们:“凡是有智无戒或有戒无智的情况都应该舍掉,而要取的是‘智戒两分联合并运’。”这两分本来亦互相促进,越是持戒持得好,智慧就越增长;同样,智慧越高深,对行为的把握也就越精微。 故而知行合一、解行并重,方是菩提正道。 |
|
上一篇:寻找快乐 | 下一篇:“桌子”的启示——略谈中观应成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