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喇荣五明佛学院 汉学院 | 日期: 2015-08-14 | 浏览量: 2917 |
女众部现观系 释圆乾
一、引言 滚滚红尘,茫茫人海,人们大多忙于追逐名利。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却有另一类人,世人连做梦也想不到的一类人——佛陀的追随者! 他们不顾一切的去追随佛陀,最终极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 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成佛啦! 真的是这样的吗?下面我们就对这一大家高度关注,且务必搞清楚的问题进行阐述、论证。 二、辨析修行最终极的目标——是成佛?还是利益众生 (一)两种不同目标所对应的两种不同发心——是为利众生而成佛?还是为成佛而去利益众生? 我们知道,果必随顺于因,这是无欺的缘起律,谁也改变不了。那么由修行最终目标如果是令自己成佛,可以肯定当初的发心也必然是与真实发心大相径庭的,因为已经落到自利上了,自然不会最终考虑众生的利益;相反,最终极的目标是利益众生,这已然是一种完全利他的行境,丝毫没有一点自利的色彩。一者最终为自利,一者最终唯一为利他,已泾渭分明。最终为己者,最初也必是为己,故其发心则是为成佛而去利益众生;最终唯一利他者,最初也必定有清净的利他心,其最初的发心必是为利众生而成佛。这都是必然的规律。 (二)两种发心之间的差别 一者:为利众生而成佛,我们仔细分析,这其中充满了对众生的无限悲心,成佛是为利益众生而服务的,成佛只是利生的方便,暂时是利己,究竟是利他。 另一者:为成佛而去利益众生,意味着利益众生是为自己成佛而服务的,是一种权宜之计,暂时是利他,究竟是利己。正如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接引下根之人时所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决。”此乃方便引导。
(三)从正面成立,修行最终极的目标——利益众生,及其发心——为利众生而成佛。
其实这是我们没有真正读懂佛经论典,没有读懂祖师们的密意。对于一般众生和刚入佛门的人而言,他们没有清净的利他心。为了接引这些初学者,让他们发起利他心,祖师们才不得已而权巧地说,必须要利他,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佛。就如在《入行论》中首先通过讲解菩提心的功德利益,从而让我们发起菩提心,正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此时的发心当然是随顺于自利、相应于我执的。毫无疑问,这也是不清净的发心。 当我们逐渐对佛法有了深入的了解,导师们才会引导我们说,修行唯一的、究竟的目的就是为了利他。这时我们才能接受真正的大乘思想,也才真正愿意按大乘思想去改造自心。事实上,真正的菩提心何时都不会相应于自利的。华智仁波切在《现观》总义中讲的很清楚:“需要了解究竟所得之果[遍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不能了知愿菩提心之所缘;需要了解能获得该果的道之法相[道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不能了知行菩提心的修法;需要了解远离该道之歧途的方法[基智],如果不能通晓这一点,则既不能令胜义菩提心在相续中生起,也不能使空性与大悲双运。由此可知,大乘行者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发起清净的菩提心。毋庸置疑,依靠菩提心的点金剂可将业惑之身变成具无量功德的佛身。 至此,大乘行者最终极的目标不是成佛,而是为了利益众生已昭然若揭。正是为了能最大化的利益众生,所以才要发愿成佛,因为只有成佛才能任运自成的利益众生。 (四)从反面成立:如果发心不正确——为了自己能成佛而去利益众生,则必不得果。 有些修行者对此道理不太明白,一直认为修行最终极的目标就是成佛,而利益众生是成佛不可或缺的因,所以为了我能远离轮回痛苦,为了我能成就佛果,我一定要发起利益众生的“广大菩提心”。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但稍加分析就会明白,这种想法永远无法达成成佛的愿望,因为这种想法完全与大乘旨意背道而驰,全然不懂大乘的核心——“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 有些凡夫人表面上看来利益众生的心很强烈,但实际上他的内心一直想的是:“我要成佛!为了我能成佛,所以要去利益众生。”果真如此,那岂不成了众生是为我成佛而服务的,岂不是我在利用众生,算计众生,这样怎么可能成佛呢?因为还是落于深重的我执当中,所作所为都围绕着“我”而展开,既然如此,就不可能证悟无我,更不可能趋入诸佛圣者的行境。 更有甚者,自认为自己是大乘行者,但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罢,实则都是为了自己能获得快乐和解脱。实际上,这种人是把小乘道误认为是大乘道。因为这种人实际与小乘的发心、目标是一致的。如果我们从来都没有想到过去利益众生,说明我们连愿菩提心都没有生起,又何谈是大乘行者。甚至都称不上是小乘行者,因为小乘行者也要修四无量心,与一般凡夫相比,其人格也是非常贤善的,心胸也是非常宽广的。大恩上师再再强调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能成佛、为了自己能往生极乐世界而修行,而根本不考虑众生的利益,这种只为“果求”的发心,对大乘行者而言,实际上是一种颠倒作意。如此下劣的作意、发心,怎么可能取得一个无比殊胜、善妙的果呢?必定无有是处! 三、以理证、教证成立上述观点。 我们来看看佛在因地时,到底是如何发心的呢?他真实的想法到底是怎样的呢?在《释迦牟尼佛广传》,在《悲华经》等诸多经论中讲了无数催人泪下的感人事例,相信只要是一位有心的佛弟子,都不会不为之动容。故在此不再赘述。简言之,“若一众生未得度,我佛终宵有泪痕。”这就是十方三世诸佛殷殷悲心的真实写照。 已得圣位的菩萨们又是怎样观待众生的呢?《光明藏论》云:“按佛经所说,得一地后,若欲求,七日能成佛。”这可是了义之说,但即便如此,有多少圣者菩萨因为一直忙于度化众生,而无暇顾及自己成佛之事。正可谓“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如果说,成佛就是最终目标,那么成佛之后就没有必要转法轮了,因为最终目标已经达成,何必还要多此一举呢?但我们知道《现观庄严论》顶礼句中“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的意思,就是为了说明“诸佛依靠遍智之方便,其果即为转妙法轮”,明确教导我们修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遍知智慧,而是获得遍智以后转法轮饶益有情,这也正是《现观庄严论》的究竟意趣。因为只有具足遍智,才可以最大化的转法轮、随机施教、利益无量众生。所以,遍智也是方便,般若波罗蜜多的究竟果唯一是利益众生。 佛于百劫修相好,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为了让我们这些喜欢着相的可怜众生能对佛的相好庄严生起无比的欢喜心,从而种下善根,以至最终成佛。由此可知,佛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正如论典中所说“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 佛陀以二十七种事业恒时利乐有情,根据不同众生的根基而给予相应的果位,比如,将有些众生安置于道的所依,有些安置于道的本体,有些安置于道的果位。正是“纵然有大海,离开波浪时,所化众生前,佛陀恒不离。” 我们再通过以果推因的方式来观察,正因为最终的所求不是成佛,而是利益众生,所以才会有在因地时再再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我们的大恩上师不正是这样在引导我们吗? 没有不转法轮的佛陀,也没有不出定利益有情的菩萨。所以,我们依止上师闻思修佛法,当有因缘,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为了利益众生而转法轮。唯有此才能真正报佛恩,报师恩。唯有此才能真正令诸佛上师欢喜。 四、总结 我们在这些关键的问题上绝对不能含糊,我们修行最终级的目标——不是为了成佛,而是为了利益众生。 也许我们做的事情是一样的,但由于发心的不同,结果就会截然不同。比如,为了利益众生而要成就佛果。如是因如是果,因果相顺,结果就会无欺成佛,并真正走上了从乐趋乐的康庄大道!而另一者,为了自己能成佛而去利益众生,因果不相顺、因果互逆,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不仅不可能成就佛果,也不可能获得圣位,趋入圣流,而且在此修道过程中势必充满了无谓的艰辛与痛苦、煎熬与磨难……两相比较,为己和为他的发心、修行、得果就是有着如此的天壤之别。 总之,我们一定要明确,真正大乘的修行,无论从暂时还是究竟,直接还是间接,唯一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均非大乘。大乘行者必须要有勇猛的发心,时时披上精进铠甲,敢于荷担如来家业,没有这样的浩然气概,想要直窥大乘圣者的堂奥,无有是处。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才是佛子的誓愿,神圣的向往!
|
|
上一篇: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 下一篇:应如何理解“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