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现观庄严论》讲记二十六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8月8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全论分四部分,今天学习的内容是

甲三、论义分二(乙一、造论分支;乙二、所造正论)
乙二、所造正论分三部分
丙一、今天是针对欣乐广讲者之八现观分类,分二
丁二、广讲彼等之义,分三
戊二、(广讲所修之四加行)分二:
己一、广讲自在之因果;己二、广讲稳固之因果。


前面三种智慧从觉知的角度而讲,今天开始讲四加行是从修持的角度而讲。

四个加行也可以说是四种修持,前两个是自在之因果。前面我们讲了三种智慧的很多行相,能够自在这些,意为在自己的相续中能产生这些行相。这些行相、智慧都属于圣者的功德,如果不自在这些行相,没有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这些功德,对自己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

如同一个人给别人放牦牛,每天都数这些牦牛,即使他清楚地知道牦牛的数量和特征,但对他来说也无有意义,也不起什么作用,因为都是主人的,不是自己的。前面我们从觉知的角度宣说三种智慧所含摄的行相智慧,但是从四加行开始,也就是四种修持,如何落实,即让自己的相续中产生这些功德,产生这些行相智慧。

正等加行和顶加行属于自在之因果,让自己相续中产生这些行相智慧,这也分因和果,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正等加行是因,修到最极点的时候为顶加行;渐次加行和刹那加行属于稳固之因果,相续中已经产生了这些行相智慧,为了相续中的智慧能够稳固而修持的。渐次加行是因,修到最后是刹那加行,紧接着就成佛了。

己一、(广讲自在之因果)可分为二:一、广讲自在之因——正等加行;二、广讲自在之果——顶加行。
庚一、(广讲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为二: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二、相续中生起殊胜加行之观修次第。
辛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可分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补特伽罗;三、加行之自体;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一、(加行之相)可分为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对治颠倒增益上述基智、道智以及遍智之相的智慧,为一百七十三种方便与智慧双运的修持。

基智之相、道智之相、遍智之相共有一百七十三种行相智慧,这些大乘修行人以方便智悲双运的方式行持,这些行相智慧能对治颠倒增益。这是它们的作用。

对所谓智相、境相的争辩,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因为其二者只不过是从反体角度而作的分类。其他一些讲义中有一些争论,麦彭仁波切认为争论没有必要,因为这两个是从反体角度分类,不是本体,智相和境相是一个自体。

虽然摧伏作为违品的相执,以及远离生住灭三者也是般若波罗蜜多,但从修持之相的角度而言,为了证达三无生,并趋入四加行,而应依次将三智一百七十三相一次性进行修持。凡夫的心理状态是对一切相执着不放,远离生住灭三种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它可以摧毁一切道智相违品,道智相违品就是对一切相的执着。但从修持之相的角度而言,诸法的究竟实相很简单,但我们要修持,通过有次第、无次第等方式,否则也不可能获得这种智慧与境界。

基道果三无生为是需要证达的。从基的角度讲是不生的,即空性之意;从道的角度讲也是不生的,也是空性之意;从果的角度讲还是不生的、空性的。为了了达这样的真谛,并趋入四加行,而应依次将三智一百七十三相一次性进行修持。这是正等修行,将三智一百七十三行相都合并在一起进行修持。

其原因是因为,所有道相都是广大而无所不包的,一百七十三种行相,广大又包括了所有的行相,因而无有偏堕,与小乘不同。虽然一切万法皆为一体空性,但道之广大方便也应该具备,譬如发心等等就是必不可少的。道是方法,证悟这种真谛的方法。如果不依靠这些方法修持,也无法证得这样的真谛。

资粮道阶段所修持的正等加行,是见断的厌患对治;加行道顶加行,是见断的断对治部分;而渐次加行,则是见断的远分对治。

一切智差别 行相为能相
由三种智故 许行相为三

针对了知基一切法四谛之义的智慧差别而言,所谓的“行相”,也即为对治之相或者境相的能衡量之法。此处,行相分所取行相和能取行相两种。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能取行相,即能对治违品的行相,也是属于能治智慧。或者境相的能衡量之法,如是能衡量境相的有境智慧。

至于遍知所知,这里讲的是佛的究竟智慧,他的所知也是由基智、道智与遍智三种智而趋入之有境的,故而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如果归纳起来,则可以承许此行相为三种遍智之相。以三种智的行相,作为根本的分类。

癸二、(广说)可分为三:一、基智之相;二、道智之相;三、遍智之相。
子一、(基智之相):
始从无边相 乃至无动相
三谛各有四 道中说十五

经云:“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无有波罗蜜多。善现,虚空无有故,般若亦为无有之波罗蜜多……”这都是佛经里宣讲的基智之相。从无边相开始,乃至无动相为止,总共有二十七相,即苦谛、集谛以及灭谛三者,每一谛分别各有四相。

在道谛诸相中,共讲了十五种行相:

从补特伽罗无我反体的角度所宣说的四相,为与声缘共同之所证。这是从证悟人无我的角度讲的,小乘的声闻缘觉共同证得的。

在此基础上,缘觉所证的所取无有自性。诸法分为所取和能取,缘觉将所取部分证悟为空性,但是没有证悟能取心无有自性的真谛。所取无有自性又可分为入定和后得两种。在后得之际,是以证悟如梦、如幻等五种比喻来进行论述的,这里有五种行相。在入定之际有无有杂染等六相。但是遍智讲的是菩萨的境界,可以说菩萨跟缘觉共同的证悟。针对缘觉而言,仅仅是从外境无有自性的角度来安立的;针对大乘宗而言,则必须以诸法无有自性之义来直接认定。

道谛的十五相,其中属于人无我的,与声闻乘共同的有四相;属于法无我的,大乘菩萨与其共同的有十一相。加上苦集灭三谛各有四相,总共是二十七相,这些就是基智之相的数目。

苦谛之相:无常之相,胜义中无生之相,作者与清净等以我而远离之相,再加上以我执而不可危害之相这四相,便是无常、痛苦、空性、无我之四相。凡夫认为自我是清净的,执着我,继而带来痛苦。这些都是不可成立的。

集谛之相:产生痛苦之处不存在之相;无有生灭犹如虚空之相,作为痛苦之因的业和烦恼,也是无有自性的;远离寻伺不可言说之相;以及在胜义中不存在四名蕴的无名之相。这四相,依次是超离因、集、生、缘之相。

灭谛之相:无有来去之所得的无行之相,以相的方式不可掠夺的所取无有之无夺相,胜义中无有垢染灭尽并且不耗尽的无尽之相,以及胜义中无生诸相,则是与灭、静、妙、离之相相结合的四中相;

道谛之相:总共有十五种。

1、通达入道之我不存在的无作者相;2、如理之道的了知者不存在之相;3、从自相续颠倒中修成或转移为不颠倒的转移者不存在之相;4、以从业与烦恼中出离之道来调伏烦恼者不存在之相。以上四相,不仅是与道谛的道、如、行、出四相相关联,而且也属于证悟补特伽罗无我的声缘共同之智。以上所述,为对治烦恼障的见道无漏智慧。

这是从侧面讲大乘的修持,菩萨的境界,但也有很多和小乘共同的大乘境界,大乘的智慧里包含着小乘的境界、智慧。

对于缘觉而言,在声缘共同所证人无我的基础上,以证达所取无有自性,而作为粗大所知障对治的见修道,又可分为入定和后得两个阶段。

首先,在后得有漏修道之际,包括证悟所取无有本体的如梦之相;证悟无生(因缘而生)的如空谷声之相;证悟无灭的如光影之相,眼睛花了,看东西模糊,有重影;证悟本来寂灭的如阳焰之相;证悟自性涅槃的如幻之相。共五种幻相。以上五相,属于作为粗大所知障对治的修道。

而入定之际的智慧则包括:通达杂染之外境不存在,或者因外境不存在,故而外境杂染不存在之本体相;证达外境清净同样不存在之相;杂染习气无有染污之相;外境色法等分类戏论不存在之相;于自证无有所取耽执之相;已经获证外境不存在,从而不从中退转的无动之相。这六相,为见道部分的所知障之对治。

以上所有的基智之相,都可以归纳于四谛当中。前面讲苦集灭三个各有四行相,道总共十五种行相。此处以分类与总摄的差别,而归结成二十七种,继而进行修习。

子二、(道智之相):
于因道及苦 灭中如次第
说彼有八七 五及十六相

道智之相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于因法集谛所断对治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二)从道谛立宗以及合理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三)从苦谛法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四)从灭谛空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依照其中的次第,而宣说彼等四谛所有的离贪等八相;无量等七相;无常等五相,以及外空等十六相,即为道智的三十六相。

佛经当中也曾以“贪欲不可得故”等内容,来对道智之相进行过描述。

(一)从集谛所断对治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针对因相,也即对治轮回首要之因的道智相包括以下三相:

能将渴望尚未实现的欲乐能成为现实的希求断除的对治——离贪相;

对治贪爱或者耽执已经获得之法的无住相(这是已经获得的,前面是未获得);

对治因前者所导致的,希望来世能够获得这些快乐的寂灭戏论之相。

针对诸有产生集、轮回之因——三毒的对治,轮回的根是三毒,包括无贪、无嗔以及无痴三相;轮回的根是三毒。

针对生相的道智相有一种,即能断除分别颠倒过去未来诸法之妄念的无烦恼相;

针对集谛缘相的道智相,为能断除耽著有情之对治的无有情相。

以上所述,即为属于因法集谛的道智八相。

(二)从道谛立宗以及合理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首先,作为道之本体,则具有发动无量有情入道的无量相。

如果有人提出:什么是无量之道呢?

无量之道一定是合理的,因为不系属于轮涅二边的相[不系二边相],同时执著无上菩提的缘故。

作为理之本体,即为证悟一切万法在法界当中无有差异之体相[知无二智相]的立宗。这样立宗是合理的,因为具有不将小乘声缘执为殊胜的相[无胜执相、无见取相]。

作为行之本体,即为不分别于二我之相[无分别相]的智慧。

不分别于二我之相的智慧为什么是行呢?

因为是对法性不可计量之相[无数相]无有颠倒而行持的缘故。

作为出之本体,即为对胜义中的任何法都无有贪执[无贪相]的智慧。

之所以没有针对最后(的出相)而设置问答,是观待所调对象的心境意乐而为的。

以上所述,即为属于道谛的道智七相。

(三)从苦谛法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首先是刹那变化的无常相;其次是具有三种痛苦——苦苦,变苦,行苦中任何一种的痛苦相;再次是以他法之我而远离的空性相;最后是以我之自体而寂灭的补特伽罗无我相。这四相,是从自相的角度而言的。

另外,以上所有诸相,也可以归集为法无我自性之一体的无法相相,则是从总相的角度而言的。

以上所述,即为属于苦谛的道智五相。

(四)从灭谛空性或者离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此处讲了十六种空性。

首先,远离客尘的外空相、内空相以及内外空相三相,外法、内法、内外法都空,为痛苦灭尽之相;

远离客尘的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前后际空(无始无终)、无散空八相,则为超越感受之相的烦恼寂静相;

具有烦恼障和所知障两种清净的本性空一相,为涅槃胜妙之相;

另外,出离之相可以分为两种:即如何出离之相与何者出离之相。

具有两种清净的一切法空、自相空与不可得空三相,是属于前者;而无性自性空一相,则是属于后者。

以上所述,即为属于灭谛的道智十六种空相。中观里讲,空也空,一切都空,不是不性空的,都是自性空——轮涅一切法自性空。虽然空性本身无有差别,空性如同虚空,是不可分类的,但是从空法的角度,观待空处有法,从所空之法的角度,以消除颠倒分别的方式宣说了十六种空性。

为什么要这样分类?讲十六种空性,也是为了断除颠倒的分别念。有的执着大空,有的执着有为法、无为法空,有的执着空空,这些颠倒分别念都是要断除的。

虽然在此阶段,无论十六空分别与灭静妙离四相如何相互对应都是可以的,但我们却应当通达前面所说的对应方式。由此可知,所有道智都可以含摄于四谛当中,其分类一共有三十六种相。这些行相也是对四谛真相的证悟,也是有境智慧,所以都可以归纳到四谛。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