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现观庄严论》讲记十一

  • 作者: 达真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12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壬二、(宣说所具法分别念)可分为二:一、所取分别念;二、能取分别念。

遍智是佛的智慧,也是修行人最终要获得的果位。我们通过十种法相来表示遍智,也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今天是第三个法相:抉择分。抉择主要指大乘的见道。抉择分是抉择支分的意思,是大乘见道之因。因有间接因和直接因,四种抉择分都是见道的直接因,所以与资粮道不同,资粮道属于间接因,因为中间还有加行道,与见道有其他道的间隔。

抉择分也修行大乘道,所以其所缘、行相都属于大乘的,远离边戏。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抉择分。所以,大乘佛法里讲的真如是远离一切边戏的。他的行相、境界也要远离一切边戏。但他还是凡夫地,抉择的时候以轮番交替的方式,去遮破所有的边戏。

修行的时候,也是以妄治妄的方式去对治分别。在加行道的时候只能压制分别,断除一些粗大的遍计部分的分别念,没有办法彻底断除。但是通过更进一步的修行,最后可以把所有的分别念彻底断除。它可以引出见道,到见道的时候,现证、亲见了诸法的究竟实相,这种现量可以彻底断除分别念。

我们通过五种特征,即五种法相,来了知抉择分。他也分有暖位、忍位、顶位、胜法位。暖位的时候,如同我们接近火,先感受到火发出来的暖,同样,这个时候对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有了觉受,不久的将来,迅速可以现证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这就是暖位。

这种修行境界增上的时候就是顶位。再修,对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心里没有丝毫的恐惧,能真正接受大空性,也是对空性的真理前所未有地又产生了新的觉受,这又是一个阶段。

增胜到一定程度叫胜法位,接下来就是见道。到暖位的时,是对所取方面有觉受,然后到顶位。忍位时候,是对能取方面有觉受。都是大空性,都是这样观、这样修的,但是产生的觉受是不一样的。

五种特点中所缘和行相这两个是很重要的,总体上说,四个加行道的所缘和行相都是统一的,但是也有各自不同的所缘和行相。各自的觉受方面和所断违品方面都不同,因为他们的所缘和行相有区别,所以觉受和所断也有区别。甚至在一个暖位上,也有上品、中品、下品,并都有各不相同的自己的所缘和行相。它的境不相同,境界也不同,所以觉受、对治违品方面也有所不同,这是有区别的。

因可以产生三乘一切证悟,四种加行道都是一样的,所以没有展开讲。

第四是所断。他所具备的分别念,按自宗观点,这个分别念是以所断的方式具足的。其实所断的方式并不合理,因为四种加行道都属于世间的、凡夫的境界,所以都不能真正断除分别念。真正要断除是通过见道和修道。见道也是由加行道引出的,修道也是之后产生的,也可以称为它们的所断。加行道虽然不能彻底断除,但可以压制分别念,也可以说,以所断的方式具足。

今天主要讲分别念。我们经常讲分别念,那到底什么是分别念,有多少个分别念,今天作一一讲解。

癸一、(宣说所取分别念):

分别念有两种,即能取和所取。先讲所取分别念。其实所取和能取,所取是享受之法,指的是轮回和涅槃。所取分别念就是对这些的分别。能取分别是享受者,也叫自我,有实有和假立两种。

能取和所取各自都有两种分类。先讲所取分别念。

由所依对治 二所取分别
由愚蕴等别 彼各有九种

将所取分别念进行归纳、分类有两种,也有四种的。我们讲两种分类的,一个是染污的分别念,一个是清净的分别念。所取是享受法,主要是轮回和涅槃,人要对轮回和涅槃做取舍,故此二者都属于所取。染污指的是烦恼等轮回方面的,清净是涅槃方面的。轮回和涅槃各有两种所取分别念:染污分别念和清净分别念。对所取分别念进行分类,则所依之基染污烦恼分别念,以及作为其对治的清净所取分别念这两种所受用的分别念。

还可由愚痴等而将染污烦恼分别念分为九类;至于清净分别念,则因为蕴等差别而使该彼分别念各有九种分类。此处指无漏、清净的蕴。蕴有清净的和不清净的,属于涅槃的是清净的,属于轮回的是有染污的。染污所取分别念可以分九种,清净所取分别念也可分九种,总共有十八种分别念。

下面先讲染污所取分别念。

(一)在因果以及真如法性方面愚痴蒙昧,保持与诸法自性相违的颠倒执著,并遮障了真实之义的染污分别念——无明。

我们不明白万法皆空、因果不空这些道理,也是经常所说的“失去自性”。这是对诸法的自性相违的颠倒执着。这样的分别念就是无明,也是最初的无明。

轮回主要是从无明中产生的。十二缘起第一个是无明,无明是不明诸法的究竟实相。诸法的究竟实相就是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的道理,空即是不空,不空即是空。万法皆空,但因果不空,即是空又是不空。显现都可以包含在因果里,因果不一定都属于轮回,轮涅都有因果,都不离因果。所以一说“因果不空”,同时也说了一切法不空;一说“万法皆空”,一切法没有不空的。这是诸法的究竟实相,也是我们的自性。若迷失了自性,就产生了轮回,轮回的根是最初的无明。将诸法作为对境,有境是分别念。这是属于染污所取分别念。

(二)依靠以无明而取受之业而产生的有漏五蕴。

这个五蕴指色受想行识,都是属于轮回的。我们一迷失自性——无明,就产生了五蕴。这里讲的是五蕴的分别执着。它的有境分别就是这里讲的染污所取分别。五蕴产生了,对五蕴执着了,将五蕴的综合体视为我。我产生了以后,就有我所见,有我所执——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车,我的房子。

(三)缘于有漏五蕴的我与我所见,以及依靠我与我所见而使根本烦恼与随眠烦恼增盛的萨迦耶见。

自己并没有进行过观察,把五蕴的综合体很迷茫地视为我,这叫萨迦耶见,也叫坏聚见,因为五蕴都是坏聚法,我执、萨迦耶见就产生了,它是染污所取分别念。

(四)视萨迦耶见的耽执之境为常有或断灭的边执见。

开始产生边执见,把我视为常有,有的把我视为无常,这个无常也是断灭的,什么也不存在。这些分别念叫边执见。

(五)因为边执见而不能了知染污(轮回、烦恼)与清净(解脱、涅槃)之过失与功德的无信。

染污是轮回、烦恼,清净是解脱、涅槃。有了边执见(邪见)之后,就无法了知染净的功过,也不能生起信心,这样的分别念也属于染污所取分别念。

(六)因为不能了知染污(轮回、烦恼 )与清净(解脱、涅槃)的过失与功德,所以不能住于从布施直至十八不共法之间的圣道之懈怠;圣道是从布施开始,一直到最后的不共法,佛的境界、功德。不能住于圣道,这叫懈怠。这些分别念也是属于染污所取分别念。

(七)由上述歧途而颠倒执著于一切痛苦之法的苦、乐以及平庸三受;

这里有两种说法,一个是哦巴活佛的观点,对三轮执着了,而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是有三受——产生乐受、苦受、不乐不苦的感觉。以这些作为对境生起的分别念。有境是分别念,这个分别念属于染污所取分别念。

(八)因三受而妄执自他,从而分别于贪执与嗔恨;

对乐贪、对苦恨或者说对自我的贪心,对他人的嗔恨,也可以说,感受苦的时候产生嗔恨,感受乐的时候产生贪心。为什么说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根?痴是无明,有最初的无明和今后产生的无明。这些无明属于愚痴,对快乐产生贪心,对痛苦产生嗔恨心,贪嗔产生之后,其他烦恼随之而生,有烦恼继而会造业。

很多人都问我会不会带业,会不会造业。有我执肯定会产生烦恼,有烦恼肯定会造业,会带业的。这是没办法的,所以我们想超脱轮回,要断业,即使是有漏的善业也要断,断掉对善的执着。

但是有些人会不明白。有一种说法,“无论是白狗还是黑狗,咬出来的血都是红色的”,所以就认为善念和恶念都不能有,善事和恶事都不能做。其实并非此意,是都要断除,但是无漏的善是必须要修、要具备的,这样才能获得圣者的果位,才可以解脱,否则不可能。

恶业肯定要断除,甚至还要断除对有漏善业的执着,这样才可以超脱轮回。断业就要断烦恼,烦恼的根是我执,所以一定要破除我执,而依靠无我的智慧才可以破除我执,破除了我执才可以断除轮回的根。

(九)以有漏善业虽然暂时可以转生善趣,但这也只不过是厌离之因,故而是间接产生清净解脱涅槃之痛苦。

以有漏的善根间接可以获得清净解脱涅槃,但有漏的善根,直接产生的果报是到善趣,感受善趣的福报和安乐。但善趣依然属于轮回,属于生起厌离心的对境。有漏的善业也不究竟,也会产生痛苦,这些分别念也属于染污所取分别念。

总共讲了九种。这都属于轮回的因、轮回的果。此处讲的是分别念,分别念是怎么执着属于轮回的这些法的?以所断、所弃的方式分别执着。我们要抛弃的要断除的,以这种方式分别执着的。

以上所述,便是因耽执染污烦恼为所断或者所弃,从而执著于染污烦恼的九种所取分别念。

清净的所取分别念又可分为九种。清净指解脱、涅槃。对涅槃是怎么分别执着?所取,有所得,以这种方式执着的。

(一)本体无漏之蕴;

涅槃的本体是无漏之蕴,不是有漏之蕴,指戒定慧三学、解脱、解脱见,这五个叫无漏蕴,对这些分别执着。这是我要获得的,我要所取的,以这种方式执着分别的。轮回是以所断、所远离的方式执着的,涅槃是以所取、所得的方式执着的。

(二)属于清净方面的因缘或者生门——十二处;

我们讲有漏的时候,也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讲无漏的时候也讲这些。产生涅槃的增上缘,无漏之处,要执著这些,这是我的所取,是我要获得的,这属于清净所取分别念。此处“清净”指涅槃。刚才讲的是增上缘。作为涅槃的近取因无漏界,也讲十八界,对这些的分别执著,以什么方式分别执著,这是我的所取,所获得的。这种分别念也属于清净之所取分别念。

(三)作为清净(解脱、涅槃)之因的种性。经中将十八界安立为种性;

(四)清净(解脱、涅槃)的生起方式——缘起流转的还灭,或者有关清净生义的分别。

以上四者,属于尽所有与如所有智。

(五)作为基清净(解脱、涅槃)的十八离戏空性;

中观共讲了十八种离戏空性——色法空、物质空、精神空……一切都空,空也空。这些也可以说是涅槃的根基。

(六)作为一般道清净(解脱、涅槃)或者行为的六波罗蜜多;

还有作为对涅槃之道的分别执著。我们要修习六波罗蜜,最后达到究竟涅槃,对道的分别执著也是所断。对大乘修行人来说,无论是清净的还是不清净的分别念,都是要断的。有些学佛人非常分别执著,当然,刚开始对善法有强烈的分别执著是好事,是有必要的。有些人刚开始就说不能分别执著,不能有任何取舍,结果最后变成了大傻子,这样不好。最初时要分别、执著善法,去对治恶业,最后连对善法的分别执著也要断除,也要放下。但是放下不等于放弃,把有漏的变成无漏的就行了。

(七)殊胜的道清净(解脱、涅槃),即为见道。经中以三十七菩提分法而对此加以宣说;

在佛经里,是以三十七道品宣讲殊胜道。此处暂时不讲,后面会详细讲。对这些的执著分别也要断除。这都属于清净之所取分别念。

(八)以禅定和神通而宣说的修道;

这是修道。对修道的执著,通过修道——一地到十地,最终可以成佛,这种分别执著,也属于清净之所取分别。

(九)果清净(解脱、涅槃)——即以十力等而宣说的无学道。

涅槃之果,此处以十力、四无畏等佛的十八种不共功德宣说无学道。无学道是佛的境界。佛有十种力、四种无畏等十八种不共的无漏功德,是最究竟的果位,是我最终要获得的。这些也属于清净之所取分别念,都是所断。

以上所述的领受清净意乐之耽执,即为执著清净的九种所取分别念。

上面讲了九种清净分别念,即对解脱、涅槃的分别念,属于享受之法,因为是补特伽罗取舍之对境,跟轮回一样可作为对境,所以属于享受之法。

这些都是分别执著的方式,认为是我要获得的,都是我的所取等等。

癸二、(能取分别念):

下面讲能取分别念。分别念根本的分类有两个:所取分别念和能取分别念。能取分别念是享受者,不是享受法。补特伽罗众生执著自我而做取舍:这是轮回,是我要断除的;那是涅槃,是我要获得的。他是这样分别的,所以他是享受者,不是享受法。此处讲的人指的是补特伽罗,指所有的有情众生,而不仅仅是六道里的人类。

由实有假有 能取亦分二
自在我等体 蕴等依亦尔

由能取境(有境)补特伽罗人我的实有成立与假立而有的两种能依,亦可将属于受用者的能取分别念分为二种。

以上两种分别念,又可以分为对自在我的执著等具有本体的九种感受境(能取分别念);至于依靠蕴等染污清净法的设施处而假立的能依(分别念)的分类,也是如同刚才所讲的一样,可分为九种。

关于实有补特伽罗的分类,经中也曾以“人我不可得……”、“色法不可得……”、“眼根不可得……”等九段经文来陈述其内容。偈颂里用一个“等”字都包含了。补特伽罗有情众生(享受之人),分实有的和假立的两种。他没有证悟,所以觉得一切都是实有的;学过佛法的人知道一切都是假立的,不是实有的。对实有的、假有的分别念都要断除。以这两种做分类,又各有九种。

能取分别念分实有的和假立的。先讲实有的能取分别念,分九种。

(一)不观待自他的自在者(人我)的共同能取分别念;

“自我”一般指凡夫,都是这样的观点:我——执著为“我”的时候,认为我是唯一的,尽管并没有这样刻意去想,但是一执著“我”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状态,就是唯一的一个我。还有,一说我,并没有特意的想我是恒常的,但是一执著我,就认为是恒常的状态,。

我们执著“我”的时候,根本就不了知昨天的我和今天的我不是一个。因为都在刹那中生灭,他们只是一个相续,但不是一个。所以就要这样去破我执。其实,知道我是无常的、刹那变化的,就相当于掌握了空性。

我们执著“我”的时候,认为“我”是独立的。独立的意思是不观待他法的,我不观待其他任何东西。到底“我”存在还是不存在?其实是以观待、无常、假立的方式存在。

若真正了知“我”是观待的,不是实有的,而是假立的,就是空性了,已经证悟了无我。

认为“我是独立的、唯一的、恒常的”,这种执著分别念都是所断。或者认为“我不是恒常的、不是唯一的、不是独立的”,这样的执著分别念也是所断。

(二)从自在者(人我)之蕴中产生的无与伦比之唯一人我的能取分别念。

从五蕴当中产生的“五蕴就是我”的执著分别念,属于实有能取分别念这也是所断。

(三)人我作为诸识的开辟者或者十二处、十八界之因的能取分别念;

人我是从十二处或十八界中产生的,所取者是我,就这种分别念。以后学《俱舍论》时会学到,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是一样的,都包含了所有的法。只是针对众生的意乐不同,有的人喜欢简单的,有的人喜欢复杂的,有的人处于二者之间,而有三种不同的宣讲。

此处讲,认为“我是从十二处、十八界当中产生的,这些是我”,也是对自我的执著分别,所以都是属于自我实有的能取分别念。

(四)人我作为从见者直至意识者的能取分别念。

“我是受用者,我看见色法、我做衣服、我是……”这样的分别执著,也属于实有能取分别念。

(五)人我作为轮回染污烦恼之所依的能取分别念。

人我是轮回的根,所有的烦恼都是从人我当中产生,是轮回烦恼的所依。这样的分别念也属于实有能取分别念。

(六)人我作为世间道——四禅色界、无色界以及欲界离贪——之所依的能取分别念。

如果在人间修行,可以获得四禅八定的功德,这样相当于得到了他们的这种心、境界。一般的菩萨、阿罗汉,尤其是菩萨,对治违品、断道障的时候,首先要靠智慧,但智慧也要有禅定的摄持——属于上界(色界、无色界)的心,尤其是色界第四禅的心,特别适合的心态,以这些心断除道障。

修四禅八定里,若没有智慧,即空性无我智慧的摄持,死后可能会投生到天界去。对这些的分别执著也属于实有能取分别念,也要断除。

(七)人我作为现见四谛法性之见道所依的能取分别念;

人我(补特伽罗)通过修行获得见道,他是见道所依。这种是对人的一种执著分别念。所以,这也属于实有能取分别念。

(八)人我作为八解脱以及九次第定本体的无漏修道之所依的能取分别念。

这是无漏修道。刚才是见道,现在是修道。以方便智慧无二而修行,这种补特伽罗是殊胜修道的所依,这样分别执著也属于实有能取分别念。

(九)无学道所依——自在人我的能取分别念;

无学道是成佛了。人、补特伽罗通过修行获得究竟的境界——佛果,这种执著分别也属于实有能取分别念,是所断。

这是把人、补特伽罗、有情众生等享受者视为了实有,觉得是道的所依,最后成佛了,是从轮回、五蕴中获得成就。

接下来是假立的所取分别念。已经知道补特伽罗不是实有的,是假立的,属于假立所取分别念,也是所断,共有九种。

关于以假立补特伽罗而安立的能取分别念,以中也以“须菩提,色法既为他,如幻之受想行识余蕴岂非亦为他……”等九段经文而予以宣说。包括:

(一)假立五蕴为士夫的能取分别念。

我不存在,但是在五蕴上假立的。我们经常这么讲,《中观》里破我的时候,也说没有实质性的我,是在五蕴上以分别心假立的,事实上没有我。这种分别和执著也是所断。属于假立所取分别念。

(二)对眼根等十二处的能取分别念。

刚才讲五蕴,现在讲十二处。

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共有十二个,叫十二处。补特伽罗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十二处上以分别念假立的。这种分别和执著也是所断,属于假立能取分别念。

(三)对十八界以及三界的能取分别念。

自我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十八界上以分别心假立的,实际没有实有的自我。十八界是指六根、六识、六境。

我们抉择无我、空性的时候,都会产生这样的分别念,但是这些分别念最终都是要断除的,所以,在此处是所断。已经修到加行道的时候,这些分别念都属于所断,都不能执著了,是要对治的。

即使不能彻底断除,但是也是要对治、压伏的,不能有这些分别念了。我们念《大圆满愿文》的时候,都觉得这个境界太高深了。其实并非如此,大乘道都是这样的,修资粮道尤其修到加行道的时候,绝对不可以执著,一切分别念都要放下,包括对善恶、轮回涅槃,是实有的我还是假立的我等分别执著念都要放下,都是所断。

以上三者,是对于众生总设施处的能取分别念。

(四)对凡夫设施处——十二缘起的能取分别念。

我不是实有的,所以没有什么轮回者,但是以十二缘起假立了自我,假立了轮回,就这样分别执著。一般情况下,这些分别念、见解都是正确的,但在此处都属于所断,都是假立所取分别念。

(五)对圣者设施处——三十七菩提分法的能取分别念。

对有学道圣者上中下三种设施处的能取分别念包括以下三种:

(六)对见道的能取分别念;

通过修行获得见道——现证诸法的究竟实相,住于见道的补特伽罗也是假立的,不是实有的。“假立的补特伽罗”这也是所断分别念。对修道也是一样的,通过修行获得大乘修道,这个补特伽罗也不是实有的,也是假立的。假立的补特伽罗获得假立的修行道,这个时候都是假立。

(七)对修道的能取分别念;

通过修行获得大乘修道,这个补特伽罗也不是实有的,是假立的。假立的补特伽罗获得假立的修行道,都是假立。

(八)对殊胜道的能取分别念;

也可以指三清净道——八地九地十地,也是通过修行获得殊胜道的补特伽罗是假立的,不是实有的。假立的补特伽罗获得了此殊胜道。

众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惑:若都是假立,就起不到作用了。其实,这跟我们在梦里一样。我们做噩梦时,梦到老虎在追赶自己,自己吓得爬到大树上了,结果老虎还在树下吼,心里特别害怕。此时,老虎是梦境,并没有一只真实的老虎,爬到大树上的人也是梦境,害怕的感受也是梦境,都是假的,但同样起到了作用,

当时害怕得出汗了,醒了还在发抖,这是起到作用了。都是假立的,补特伽罗是假立的,道也是如此,最后获得的果也是假立的。虽然都是如幻如梦的,但是能对我们起到作用。

(九)对圣者阿罗汉设施处——无学道的阿罗汉假立能取分别念。

通过修行最后获得了阿罗汉。获得阿罗汉的补特伽罗也是假立的,也不是实有的。尤其是这种见道、修道的菩萨已经是圣者了,已经超越了。即使观了三轮体空,他们入根本慧定的时候才没有分别念,出定时(后得位)还是有分别的,最后成佛的时候才彻底没有了分别念。所以这些分别念都是要断除的,这是所断。

假立能取分别念共有九个,加起来有十八个。前面所取分别念也有十八个,共有三十六个。三界里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有这样分类的,共有一百零八个分别念,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这都是属于所断。

有些补特伽罗为实有的,那些凡夫才有,圣者没有。补特伽罗为假立的分别念圣者才有,一般普通凡夫没有。佛法里讲了三种分别念,一种是《辩中边论》(弥勒五论之一)里讲的一个分别念,这个分别念是指三界所有的心都是分别念。还有一种是《俱舍论》里讲的,初禅的时候要断除的一种违品,是粗大的分别念。

还有一种是《因明》里讲的,共相和自相混为一体的分别念。取境时,如取前面柱子时,先是取柱子的共相。境有共相和自相,共相是心里的概念,心识把这两个混为了一体,真正见到的是共相,但是共相和外面的柱子自相两个混为了一体,它是这样一种分别念。共相自相混为一体是它的作用,一产生就是这样,无法断除。因明这个地方是个难点,如果真正明白了分别念取境方式也并不难。讲《量理宝藏论》时讲过,萨迦班智达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宣讲了这些道理。

此处讲的分别念是因明里讲的分别念。这是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以及邬巴珠格等等很多印藏大师的观点。

还有一些论师认为这个分别念是《辩中边论》的分别念,三界所有的心识都是这里的分别念。但是麦彭仁波切等论师的观点是,这里讲的分别念主要是因明里讲的自相和共相混为一个的分别念。

还有论师讲重叠的分别念,对境、有境都是分别念,就是两层的分别念。但是自宗观点应该是单层的分别念。因为,比如执着法或人,直接执着的人是和法,不是它们的有境,所以自宗的观点都是单层的分别念。

分别念也是有这种遮破的分别念,建立的分别念。我们遮破的是分别念,建立的也是分别念。这里讲的分别念是建立分别念还是遮破分别念?是建立分别念而不是遮破分别念。因为在这些法和人上面没有遮破什么,都是建立的分别念,不是遮破分别念。

这都是一些不同的观点,都是有分歧和辩论的地方。因为这都是佛的境界,所以很难抉择。如果真正要讲透《现观庄严论》,自己的修行要达到佛的境界。之前很多论师讲《现观庄严论》的时候,比如他的修行境界达到了三地菩萨,三地之下的境界是通过他自己亲身体会讲的,之上的都是依教证理证讲的。处于加行道、资粮道的论师,讲这些道的境界,以自己的体验讲,其他的以教证理证讲。所以,我们这次讲的时候,很多都是念的麦彭仁波切的讲义,这样不会错。如果我在这里随心所欲地讲,就是盲人摸象一般,不可能讲清楚,我也不敢放开讲。汉字读起来也很费劲,但即使出着汗还得读,我是害怕造业,害怕讲错。

壬三、(宣说善知识之特征):
心不惊怖等 宣说无性等
弃舍所治品 应知为摄持

这里主要讲的主要是善知识的摄持。善知识有内在的善知识和外在善知识。三种特征的善知识,以所缘、行相、因缘三者,以及所具法分别念为特法的加行道之产生,需要依靠摄持(善知识)。善知识要具备三种特征。

第一、善巧特征,包括:

按照麦彭仁波切、额巴智者、华智仁波切的观点,这里讲的是内在的善知识。即:对空性的认知,同时要智悲双运,即方便和智慧双运。方便指的是慈悲,智慧指的是内在有无我空性的智慧。大乘所有的道都不离方便智慧,即方便智慧无二无别之道。直接讲的是智慧,间接讲的是慈悲,方便和智慧双运。

这里讲三种无畏,这是要断除的违品。

(一)能压服对本来不应惧怕的般若波罗蜜多甚深空性的恐惧之情,令所化诸众内心不惊怖于空性的小无畏。心里对大空性义理不产生丝毫恐惧。这种畏惧也分大的小的,都是要断除的违品。

另外,间接也讲了慈悲的违品。众生无量誓愿度,众生是无边的,度化这些众生内心不能怯懦。众生难度,很多人刚开始发心很好,后来遇到一些对境时开始退缩了,不发心不做事了。众生肯定难度,因为众生有各种业障、各种根基,是最难调伏的。度化众生、利益众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境。如果没有一定的修行和定力也是很难的。所以度化众生心不能怯懦,“我一定能度众生、我一定要度众生”,要有这种勇气。

这都是内在的善知识,方便和智慧无别双运,即有方便又有智慧,同时要断除它们的违品。

(二)能压服日常恐惧的中无畏;

(三)决定压服一切恐惧的彻底大无畏等等。

以上所述,即为善巧特征之分类。

第二、讲法特征,包括:

根据所调者之意乐,而向其自相续宣说诸佛无有自性、六波罗蜜多、发心以及回向等法。

要依止、亲近一个大乘的善知识。发了菩提心,有能力讲解大乘的空性义理,也能引导你修六度,这是外在的善知识。其实善知识作为榜样,一定能带你走进菩萨道,让你修持六波罗蜜。

第三、断除违缘特征,包括:

完全舍弃作为智慧违品(所治品)的大乘所断之恶魔诸众,作为六度违品的悭吝等等,以及小乘作意等等,我们应当知道,以上内容即为菩萨加行道之外摄持(善知识)。

虽然声闻乘缘觉以及菩萨乘的善知识都一味一体依止佛,都是一个佛陀,后来肯定不一样。如果以佛陀为善知识,声闻缘觉还有菩萨都依止了佛。但在发心、证悟诸法之智慧以及回向三方面,只有大乘加行道才能生起,而声闻、缘觉乘则无法如实生起。这一切并不是与佛陀距离的远近所造成的,佛陀是一样的,声闻缘觉都亲近佛陀,都以佛陀为善知识,但是他们获得的功德境界是不一样的,都取决于自己的善根,取决于所化者自相续之差别。

至于内摄持(内善知识),是指以遍智作意而行持方便、大悲和布施等六度,以及以智慧而证达蕴等诸法以三解脱门之自性不可得的,具备殊胜方便与智慧之法。内在的善知识是方便和智慧,外在的善知识是让你发菩提心,带你修六度,最后教你怎样回向。也可以说,刚开始应该以何种心态去做,中间怎样做,最后怎样结束归纳,即我们经常讲的三殊胜。

前行发心殊胜,先发菩提心,都是为了众生成佛;中间正行无缘,以三轮体空的角度修持。比如念百字明要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念。你们每天晚课念百字明时都没有观想三轮体空。金刚萨埵,降下的甘露,自己,三轮都是空性,没有自性。这样才有能量,才会受益。

如果特别执着地念,不一定能得到真正的功德利益。最后是回向,把善根保存起来,把功德善根都存到法界银行里是最保险、最安全的。如果在开始就能发菩提心,功德就大了,利润特别高,会翻好多倍。教你这样做的人是善知识。

小乘也有这样的善知识。小乘的声闻缘觉当时也亲近了佛,佛亲自摄受,但是也取决于善根。善根没有那么好,福报没有那么大,所以没有得到窍诀,没有得到真正的摄受,还是有区别的。

讲了善知识五个特点、法相。以此来了知抉择分,了知大乘加行道。今天就讲到这。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