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曲《送别》唱到今天
激起人们多少往日情怀
昔人已去缅怀总有淡去的一天
然而他的一生的传奇却
永远不会老去
纪录片《一轮明月》讲述了李叔同的一生
他出生于天津豪门富户
在音乐、诗词歌赋、篆刻、书法、绘画、表演诸方面
造诣颇深,才华横溢
后出家为僧,闭关修律
法号弘一
为南山律宗一代宗师
半世潇洒 半世为僧
他曾是天津巨富李家的三公子
后是杭州虎跑寺了却红尘的僧人
他俗名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
他的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
一生都在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探险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
最后铅华洗尽,返璞归真
一颗心历尽了世间的奢华百态依旧清澈如水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字叔同,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另外,他还是中国话剧的鼻祖。用他的弟子丰子恺的话说:“文艺的园地,差不多被他走遍了。”而他在皈依佛门之后,则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成为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
传奇人生
商儒相容的世家弟子
李叔同祖籍浙江平湖,其父李筱楼是同治四年(1865)乙丑科的进士,当过吏部主事,后辞官经商,乐善好施,有“李善人”的口碑。李叔同五岁失怙,十八岁时遵奉母命与俞氏(津门茶商之女)结婚。百日维新时,他赞同康、梁“老大中华非变法无以图存”的主张,曾私刻一印:“南海康君是吾师”。因此在当局者眼中李叔同乃是不折不扣的逆党中人,他被迫携眷奉母,避祸于沪上。
浊世风流翩翩佳公子
“我自二十岁到二十六岁之间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时候。此后就是不断的悲哀与忧愁,直到出家。”这正是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时期。他参加“城南文社”的集会,与江湾蔡小香、宝山袁希濂、江阴张小楼、华亭许幻园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个个才华出众。许幻园的夫人宋贞曾作《题天涯五友图》诗五首,其中咏李叔同的一首尤其传神,李叔同诗酒癫狂之态活灵活现:
李也文名大似斗,等身著作脍人口
酒酣诗思涌如泉,直把杜陵呼小友
李叔同竟把杜甫呼作“小友”,真是比盛唐侧帽癫狂的“饮中八仙”还要奔放。他风神朗朗,是俊友中的最俊者,其才艺使四周朋辈折服。
旅日留学生
李叔同天性纯孝,丧母之痛乃是其人生至痛。二十六岁那年,他心中再无牵挂,遂决意告别故里,留学日本。
在日期间,李叔同考取了东京美术学校,该校为五年学制,毕业时已是1911年春,三十二岁。这一年,他家中遭到了两次票号倒闭的池鱼之灾,百万资产荡然无存。对此他处之泰然,不以为意,倒是对于辛亥革命成功,大好河山得以光复,感到异常欢喜:
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
看叶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
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
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
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
魂魄化作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
看从今,一担好河山,英雄造。
他的这首《满江红》并不输给岳飞的那首《满江红》,同样是力透纸背,义薄云天。
现代报刊编辑、学校老师
1910年,李叔同学成归国后,先后在天津、上海、浙江等地包括浙江省第一师范,南京高等师范等在内的多所学校教书。当时的国内裸体写生课是他开创的,南大学第一首校歌是他谱写的,甚至民国的音乐教材也是他所编撰的。李叔同教学上很是用心,培育出丰子恺和刘质平那样的高足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任教,归国后他还加入了“南社”,出任过《太平洋报》的主笔。与柳亚子一起创办了文美会,主编《文美杂志》刊发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一代律学大师
说起来,最初李叔同是因日本杂志介绍的“断食”以修养身心之方法,生入山断食之念的。当然,出家的具体经过还是他自己口述的《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说得更详尽些:“及到民国六年(1917年)的下半年,我就发心吃素了。在冬天的时候,即请了许多的经,如《普贤行愿品》、《楞严经》及《大乘起信论》等很多的佛典,而于自己房里也供起佛像来。如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像,于是亦天天烧香了。到了这一年放年假的时候,我并没有回家去,而到虎跑寺里去过年。”
有这样的觉悟,有这样的愿望,李叔同于民国七年(191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皈依三宝,拜了悟老和尚为皈依师,法名演音,法号弘一。弘一法师以名士出家,钻研律部,发挥南山奥义,精博绝伦,为一代律学大师,海内共仰。
辞世
及至1942年10月10日,弘一法师手书“悲欣交集”四字赠送给侍者妙莲,是为绝笔。这四个字完整地表达了他告别人世前的心境:‘悲’的是世间苦人多,仍未逃脱人生苦难的火坑;‘欣’的是自己的灵魂如蜕,即将告别娑婆世界,远赴西方净土。三日后示寂。圆寂前这最后四字“悲欣交集”正犹如对他这一生深遂高洁的总结。
她唤他:“叔同——”
他回她:“请叫我弘一。”
她强忍着满眶的泪,“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他轻描谈写地回应:“爱,就是慈悲。”
奇人奇才
造物主或许真的偏心,李叔同这样一位奇人,拥有传奇人生的同时,于擅书、画、音乐、话剧、篆刻诸方面都有相当的造诣。对此,他的好友夏丏尊有一个简明的评价,即“做一样,像一样”。果然全是做的吗?当然啦,行者常至,为者常成,总须用心用力去植一棵树,才可望开花结果。但对于造化的助力,即天才,绝对不可低估。
书法上,鲁迅、胡适等都以有一副李叔同题字为荣
绘画上,曾是日本国际书画展上第一位参展的中国人,两幅佳作获得日本文艺界广泛好评。
弘一法师禅画欣赏
音乐上,李叔同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启蒙先驱。接受了欧洲音乐文化的李叔同,把一些欧洲歌曲的现成曲调拿来,由他自己填写了新词。这些歌曾在全国范围内广为传播,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俞平伯曾如是说:“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又岂止“像”,活脱脱就“是”。样样都能从一个“真”(真性情、真学识、真才具)字中抽绎出人之为人的神韵——是真公子自翩翩、是真名士自风流、是真高僧自庄重。
如上图,这幅作品是弘一法师最为著名当然是晚年成就最高的“弘一体”,尽管我们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空灵气息与定化禅意,而事实上,你不!一!定!喜!欢!具体原因不好说,也许太高冷了。对不对?
事实上,弘一法师早期的作品,不是这样的,或许是你很喜欢的那种。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书法之路的三个阶段:
1、早期书法
章法紧凑,笔锋锐利,才气纵横,逸宕沉稳。脱胎于《张猛龙碑》并自成一格。三十九岁之前的书法作品集于《李息翁临古法书》中。
2、中期书法
日臻成熟,跳出北碑影响,骨骼挺劲,笔画稍瘦,起落严谨,放少敛多。一九一八年他出家于杭州虎跑寺,法名演音,号弘一。大师50岁左右的书法能感受到其平淡、恬静、冲逸的神韵。
3、晚期书法
火气消尽, 脱掉旧貌,用他自己的说法是:“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他强调书法如佛法:“见我字,如见佛法。”世人感受到的是涤荡俗念的宁静淡远,超凡入圣的至情,童趣与高度修养相结合的的博大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