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二、缘生幻相·当体即空

  • 作者: 净空法师
  • 文章来源: 网络
  • 点击数:
  • 分享到:
二、缘生幻相·当体即空
1、无住布施
“应无所往,行于布施”,言语虽然简要,内容却是深广无穷。这两句话不但教我们做人,且把九法界众生美满的生活全包括在其中。如果能依教奉行,真正做到,此人即是菩萨,是佛的真实学生,如来弟子。
“布施”的意义就是‘舍’。譬如家庭主妇,从早到晚忙著家务,若懂得佛法,即是修‘布施波罗蜜’。
这种布施的境界非常广大,不要以为自己为家里的几个人服务,这样的心量太小,眼光也太小,只看到这么一点点,而不知道其影响有多大。做这些家务需要体力;想著应该怎么做,是用智慧,身心都在行布施。照顾一家人生活过得很舒适,这就是行菩萨道。这样的家庭就是道场,家人就是你度化的对象。
《华严经》说,‘布施’有外财、内财。劳力与智慧属于内财;身外之物是外财。内财、外财皆须舍。因此,每天上班将自己本分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对公司是布施;公司服务大众,对于社会是布施。这才晓得就像水的波纹一样,一个小石头投在水里,波纹愈远愈广大。同样是家庭,一个幸福的家庭会影响邻居、社会、国家、世界。佛教导我们在这个世间做一切人的好样子:我们的家是一切家庭的好样子,公司是全世界公司最好的榜样,这就是佛法。佛法里样样都第一,所以佛法是平等的。
《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章,二十五位菩萨所修的法门不一样,个个都是第一。这就是《金刚经》上讲的诸法如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高下就不是佛法,有高下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这个义理无限深广,佛在经上讲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
布施是修因,因必定有果报,所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命’从哪里来的?前生造的因,这一生得果报。因果决定是相应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真理。
‘世间’是‘因缘果报的相续现象’而已,所以佛在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是觉悟的人,众生是迷惑的人。迷人造业不怕,果报现前才害怕;觉悟的人不怕果报,果报来了,逆来顺受。起心动念,待人接物,没有一点恶心、恶意,果报一定圆满。念念福利一切众生,而不想自己,身心清净,自在快乐,才是真实的福报。
‘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其果报。健康长寿是修无畏布施的果报。什么是‘无畏布施’?慈悲、关怀,怜悯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身心安稳,永离忧患恐怖。在因果定律里,绝没有吃亏上当的,也没有占便宜的;若以为吃了亏,上了当,那是自己前生造的因中有此果报。明白道理与事实真相,我们的心就定了,纵然被人欺骗、侮辱,也能看破放下。因为冤结化解了,再次见面就很欢喜。冤家宜解不宜结,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绝不与任何人结怨,将来在菩提道上才是一帆风顺。
一切众生所以结怨,不外两种缘故,一是本身的习气毛病,看不惯就不耐烦,不一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六祖大师在《坛经》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别人的过失与自己不相干,须以清净、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
另外是利害冲突,这是与一切众生结怨最大的因素,佛法称之为恶缘。其实没有利害,一切皆有命运在主宰。若明此理,正如《了凡四训》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用种种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还是命里有的,绝不是用手段才得到的,否则与因果完全违背。因此,明白道理与事实真相,心永远是平静的。清净心生智慧,《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佛教人“应无所住”。“住”是执著;“无所住”是决定不执著。执著是病。宇宙、万物、生命、六道怎么来的?佛在《华严经》上一语道破,即是‘妄想、执著’。因为打妄想,变现出十法界;因为有执著,变现出六道轮回。所以,破了执著,就超越六道;断除妄想,就超越十法界。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也都在寻找宇宙万有的起源,他们可以找到边缘,但是找不到真实。因为他们用思考,思考即是妄想、执著,是有界限的,不能突破意识的界限。
佛教我们,断了妄想、分别、执著,心意识的界限就突破了;突破之后,才能见到宇宙人生的真正面目,才明了事实真相。所以,佛法的修学,任何宗派法门皆是修‘禅定’。念佛得‘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教下修‘止观’,也是禅定。名词、方法虽然不一样,皆是修禅定。‘戒’是正确的方法;依正确的方法,才能入‘定’;入定之后开‘智慧’;有智慧才能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们若能勤修‘财、法、无畏’三种布施,又不著相,就完全正确。如果著相修这三种布施,果报在人天享福,作人王、天王、天人、大富长者,不能出三界,当然更不能超越十法界。佛教导我们“应无所住”,不住‘执著’,就超越六道;不住‘妄想’,就超越十法界。但不住相很难做到,势必要在‘看破’、‘放下’、‘念佛’上用真功夫。
2、归向极乐净土
《无量寿经》上阿阇王子‘皆愿作佛第十’这一品,佛说他们五百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这一次听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生欢喜心,希望将来自己成佛也像阿弥陀佛,而未能发起信愿求往生的念头。这才晓得,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生欢喜心,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人过去生中修积的善根,决定超过阿阇王子,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如来,决定不只四百亿。因为我们能发心求生极乐世界,他们还没动此念头。
所以经上说,净土法门是一切诸佛宣说的,不是一尊二尊佛说的,真是难信之法。《阿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才了解我们的善根有多么深厚,很难得!我们这一生遇到了净土法门,生欢喜信愿求生的心,应当要庆幸。
佛教化众生,真正是真诚、清净、平等、大慈大悲。众生善根没有这么厚,要慢慢的培养,一世一世的帮助他们。善根已经成熟的,帮助他信愿念佛,往生西方。没有成熟的,为他种弥陀净土的善根。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今天听到‘阿弥陀佛’名号,读到‘净土三经’,看到阿弥陀佛的形像,阿赖耶识里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种子。这一生虽然不能往生,来生来世再遇到因缘,他还是会往生。我们不可轻视任何人,不可对任何人轻慢无礼。
诸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是说出事实真相,将自己破迷开悟,修行证果的经验、方法提供给我们作参考,而我们自己必须实行,千万不要以为,我依靠佛菩萨,他会保佑我。《楞严经》上,释迦牟尼佛也不能保佑阿难。阿难原先打妄想:释迦牟尼佛是我的大堂哥,别人要苦修,不修不能成就,我没关系,我的大堂哥很喜欢我,他将来会把禅定般若传给我。遭难之后,才晓得佛也帮不上忙。佛菩萨加持我们的,只是经教。我们蒙佛加持,即是依教奉行,就得佛菩萨保佑。
佛苦口婆心劝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就是放不下。原因是不了解事实真相,以为‘身’是真的,以为‘现前境界’是真的;而不知这是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看法。如果对人、对事、对物,心里有迷惑,有利害冲突,有嗔恚时,想想佛说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多念几遍,心里就会平静。一切现象真的是虚妄,确实不存在。
3、诸法皆空·因果不空
《金刚经》后半部讲‘诸法皆空,因果不空’。‘诸法皆空’就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皆是虚妄不实的;‘因果’也是诸法,也是虚妄的,但是它‘不空’。
为什么性宗说‘因果不空’?法相唯识家说‘相是假有,识是真实’。‘识’是能变,‘相’是所变;所变的是假的,能变的是真的。因果就是唯识,因是能变,果是所变,十法界就是业因果报的相续现象。因此,觉悟的人畏因,这是很有道理。明白此理,于此世间遇任何人对我恶意,也不会介意,而能欢喜接受。我修净因,果报一定好。若别人得罪我,我起心动念报复他,这种报复,必然是愈报愈残酷,罪恶愈造愈重,最后两人同堕阿鼻地狱(害己害人)。无论人家用什么样的手段对我,自己知道过去大概也用这些手段对待他,他今天对我,一报还一报,帐就此了结;心开意解,这多欢喜!没有吃亏的,也没有占便宜的。结解开了,自己成佛,发愿第一个度他。
《金刚经》上有一段公案——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是梵语,翻译成中文是残酷无道,‘王’是国王,也就是‘暴君’。修行人在深山中修道,无缘无故遭‘暴君’凌迟残杀。这位修道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前身,他虽遭残害,却毫无怨恨之心,且发愿将来成佛第一个度他。如今,释迦牟尼成佛了,第一个得度的憍陈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佛的誓愿兑现了。受其残害而无怨恨心,而且第一个度他,为报深恩;报什么恩?凌迟残杀反而成就菩萨圆满忍辱波罗蜜。菩萨是从这样角度看事情:歌利王帮助我,试验我的忍辱有没有成就。别人见此事皆认为是残酷,身体受极大的伤害;可是菩萨确实认为,歌利王对自己有极大的恩德,成就圆满的忍辱波罗蜜,所以成佛第一个度他。
由此可知,是非善恶并没有标准,也没有界限,仅在一念之间。一念极恶,念头一转就是极善,这才入了大乘的不二法门——善恶不二,邪正不二:是非不二。这是极高的智慧!‘相’是虚妄的,‘身’是虚妄的,‘割截’也是虚妄的,虚妄对虚妄,所以没有痛苦。凡夫以为身是自己,执著身相,所以稍受伤害就不能忍受。如果不执著身是自己,则谁受伤害?谁知痛苦?
所以离四相,就没有痛苦了。因为妄想、分别、执著,才有苦受;菩萨没有受。苦乐忧喜舍都放下了,称之为‘正受’,亦称之为‘三昧’,也就是正常的享受。凡夫的一切感受是‘苦乐忧喜舍’,佛归纳为这五大类,皆不是正常的受。
4、凡所有相·皆是虚妾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生活中、境界中,证明佛讲的没错,我们就契入境界了。总因自己没有证实,所以不得受用;证实之后,就得大受用。佛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即是‘真如本性’,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证实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明心见性。
怎么晓得自己有没有证实?《金刚经》就是标准,所以禅宗五祖以后,即用《金刚经》印证。‘印证’就是作标准、作证明。若达到的境界与《金刚经》所说的理论、境界完全符合,就是明心见性;否则所达到的不是佛菩萨的境界。
佛门常讲‘开悟’,大家听了觉得很玄,好像很稀奇,其实‘开悟’是极其平常的话。知道自己的毛病就是‘开悟’;把毛病改正过来就叫‘修行’。‘修’是修正,‘行’是错误的行为;修正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作法,就是‘修行’。每天敲著木鱼,念著经,口里念著「阿弥陀佛’,那是样子,不是真修。‘真修’是要改正自己错误的心行。如果口念弥陀,心里依然是非人我、贪嗔痴慢,即是古德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不但世法要看破放下,也不要以为佛法好,可以执著。佛法是好,如药一样能治人的病;可是吃错了药,不但不能治病,反而把命都送掉。佛法亦复如是。修学佛法如果不契机,反而伤害法身慧命,所以《大智度论》、《华严经》皆说:“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
世间聪明智慧的人也不能理解佛法,因为世间人没有离开‘心意识’。没有离开‘思惟想像’,就不能解佛的真实义,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是从真心本性里流露出来的,并没有通过思考;若通过思考即落到意识里,那就完全错了。所以,参禅、学教皆须离‘心意识’。‘心’是阿赖耶识;‘意’是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的作用是分别,末那识的作用是执著,阿赖耶识的作用是落印象。
如何离心意识?不分别就不用第六意识,不执著就不用末那识,不落印象就不用阿赖耶识,这样学教才能大开圆解,参禅才能大彻大悟。宗门教人离心意识参,称‘参禅’。教下讲‘参究’,不说‘研究’。研究是用心意识,用分别执著,所对的外境是‘六尘’;‘参究’不用分别执著,用的是真心自性,所对的外境称‘性境’,不称六尘。
5、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佛在本经特别教我们:“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为我们讲经说法,就像乘船过渡一样。“筏”是用竹竿编的,也有用木头编的(木排)。佛讲经说法就像过渡一样,到达彼岸,筏就不要了。这个比喻是在《阿含经》常说的,《金刚经》中又用这句话,但所表的意义不一样。小乘里讲,过了河,筏不要了,不该再执著。大乘法里讲,正在筏上,也不执著,意义比小乘经上讲的深得多,也就是空有二边不著,空、有二边同时,真得大自在。
般若经上讲的即相、离相是同时的。“应无所住”,离相;“而行布施”,即相。学佛没有离开日常生活行为,生活过得更美好,工作做得更积极。以前我们工作、生活只是为自己,现在我们工作生活是为一切众生、为社会造福、为法界庄严、为自性流露,现象不一样。为自己做,马虎一点无所谓;为大众做,做不好对不起人,用心不一样了。虽然尽心尽力做,并不著相。“应无所住”,心里若无其事,即是‘大慈大悲’,没有任何条件。生活、工作,为一切众生,皆是无条件的,这是大乘佛法的精神与纲要,确实契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我们要佛法,但正在修学当中就不执著。不要听到“法尚应舍”,佛法、世间法全都丢弃,那就错解如来真实义,就变成消极且不负责任。佛法一定要学,一定要行,但是不能执著。佛法如是,世间法亦如是。我们的身体还生活在这个世间,每天需要穿衣、吃饭、工作、应酬,一样也不能舍弃。尤其是大乘菩萨,若将这些事舍弃了,如何度众生?菩萨度众生,就要接触大众,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
修行要真正下功夫,形式是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早晚功课;早课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这样做早晚课是真实的功德。决不是早晨把经咒念一遍给佛菩萨听,晚上又念一遍给他听,一点也不晓得课诵的意义,完全不能依教奉行。好比小朋友在父母面前背书一样,早晨背了,功课交代了,晚上又背一遍。若这样做早晚课,则有无量罪过。因为你供奉的是泥塑木雕的佛菩萨,早晨骗他一次,晚上再骗他一次,还自以为有功德。
我们在佛堂做功课,见到佛像如同见到真佛。早晨念的经咒是提醒自己,今天要照这样去做。晚上做晚课反省检点:这一天有没有照佛菩萨教诲去做?若做到了,明天要继续做;没有做到的,明天要赶紧做。这才是朝警惕,暮反省。
“法”与“非法”同时,没有先后。“无住”与“生心”同时,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生大菩提心、利益一切众生的心、行六度万行之心。“无住”是不著相,与“生心”同时,不是分成两个阶段;看成两截,那就错了,那不是佛所说的。佛说法,有时说这一边,我们要懂另一边的意义。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就说明,佛法尚且不可执著,何况世间一切法。十法界是妄想所生,六道轮回是执著所生,有因有果。凡是因缘所生法,皆无自性,当体皆空,了不可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