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截流行策大师净土警语节要
念佛须具真实信心,一要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昏迷倒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也。
念佛要有真实信心,这里说到了三种信:第一要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在本体上我和众生和佛没有两样。佛有如来觉性,我也如此,没有高下之别,我是还没有恢复的佛,弥陀是已经成就的佛,就如同一梦一醒,虽然一在梦中一在醒中,但是在梦中和醒中的人是没有两样的。我虽然昏迷倒惑,但觉性未曾丧失;我虽然积劫轮转,但觉性未曾动摇。所以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我们虽然沉迷为凡夫,我们的觉性没有减少一点,弥陀虽然成佛,觉性也不会增加一点,只不过是一个在迷中,一个在觉中,只有这么一点差别。因此要信得过自己就是佛,只不过还没有觉醒,在本体上和弥陀完全一样。
次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
其次,要信在现相上或者事上,我和弥陀相差有天壤之别。也就是在修证次第上,我只是理性佛、名字佛。理性佛就是具有这样的理体本性,名字佛是初步地闻了教法,知道自身是佛,然而在修证上还有观行位、相似位、分证位、究竟位的差别,也就是在远离虚妄分别客尘障垢的修证阶次上,我连圣位都没达到,加行位也没达到,还处在名字位,而弥陀是究竟位的佛,所以相差极远。
如果我不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彼国,不用说即生登不退、升入圣位等等,恐怕连生善趣都很困难,这样我就会随着业的冲击,流转在三界中,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这就不叫做佛,只叫做苦众生了。
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石吸铁,无可疑者。
第三个要相信我和佛之间的关系,我虽然障深业重,久久待在这个痛苦的轮回里,但是弥陀的真心遍包法界,所以我是弥陀心内的众生;弥陀虽然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然而我的本心也不是生灭心,我的本身也不是四大幻影,而是与佛同等的法界真心,因此我的心也是包博法界,也因此弥陀是我心中的佛。既然我和弥陀的心性无二,我念我心内的弥陀,弥陀救他心内的我,这样当然会感应道交。我的苦切一定能感,佛的慈悲一定能应,就好像磁石吸铁,缘起一旦接通,必定得救无疑。因此我相信这个缘起,相信我与佛心无有毫厘许的间隔,我的苦切一定能感佛的慈悲,这样的话,以佛愿力不虚的缘故,决定能够即生生到净土,超出苦轮。
这以上就是三种信心。
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有漏。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无须改辙矣。
具有这样的真实信心,即使一毫的善、一尘的福,都可以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经典,供养三宝等等各种的善行,哪里不足以充当净土资粮呢?只是信心不真,所以才沦为有漏的福报。现在修行没有别的要术,只是在二六时中,加上这三种真信,一切修行都不必改变,都可以回向西方,庄严净土。
若娑婆事业,在在萦怀,一暴十寒,心不专笃。遇五欲时,如胶如漆,遭逢逆境,结怨衔恨。及临命终,重处偏坠,净因微弱,难脱苦轮,只是重处放舍不下故也。宜各痛念娑婆险恶,早求出离,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遥,利害天渊,大须猛省!必也生大欣厌,舍秽取净,信此取舍,与不取舍,原非异辙。毋鹜虚名,毋执空见,毋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惑乱,毋求旦夕速效,妄冀心外有佛来迎,动诸魔事。恒以念佛为正行,勉修众善为助行,更于贪嗔习气,刻意揩磨,使重处得轻,生处渐熟,净念相继,愿行相资,自然千稳百当也。
如果娑婆世界的事情再再缠绕在心里,修行上一暴十寒,心不专心诚笃,遇到五欲时如胶似漆,碰到逆境就心里结恨难舍,那到了临命终时,业重、心重的那个地方偏向坠落,净因很微弱,这样难脱苦轮,就是因为在平时重处放舍不下的缘故。
世间的人我、功名、顺逆境界的心特别重,净土的因就很微薄,到了临终才发现不得力,重处偏坠,强者先牵,就被很重的心识牵拉着往轮回里去了。
所以,在平时就要痛念,娑婆世界太险恶,早求出离。匍匐在六道里没有安顿处,在六道里只是挨宰的命,如果能够九品往生,那就是逍遥三界外,从此再不受生死的拘束了。像这样两条路,利害有天渊之别,所以一定要猛省。要知道此世的事情都是险坑,都是往恶趣里拉的,轮回里的事都是欺诳的,只有往生极乐世界一条路。
就像这样,一定要生大欣厌心,舍秽土、取净土,要相信这样取舍跟不取舍也不是两条路,因为取舍到了极处就是不取舍。所以舍秽一定要舍得干净,取净要取到彻底,这样的话就让心完全脱出娑婆世界、趣向极乐世界,修净土的人要这样坚决地取舍。不要去鹜虚名,也不要执著空见,不要受高帽禅和口头三昧的迷惑、扰乱,也不要求早晚的速效,也不要希冀心外有佛来迎,动很多魔事。总之就是恒常坚定一心,以念佛为正行,勉励修持各种的善行作为助行。再加上对自己内在的贪嗔习气刻意地去揩磨,把这个习气磨得越来越薄,让嗜欲重处、贪嗔重处变得越来越薄,把世间心退掉。之后再让生处变熟,也就是念佛、念净土、求解脱、发菩提心等等,这些很生疏的地方要让它越来越熟,而且净念要让它念念相续,愿行也要相资,以愿来导行,以行来完成所愿,能够这样做的话,自然千稳百当。因为平时都刻意地在心上作功夫,已经做好了转换,那临终当然就稳稳当当去净土了。
相反,如果平常没有在心上转换,只是表面上修一点念一点,实际上心完全系在娑婆世界上,就像抱桩摇橹一样,那是不能前进的。一到了临死的时候,就发现在生的时候心根本没转换掉,熟的没变生,生的没变熟,所以依然随着沉重的业力就堕到轮回里去了。所以这事必须得提前操办,而且要真真实实切要地去做,不要做表面功夫,这是非常要紧的。
敬劝诸友:必具真实愿,发欣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韁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信宿舍离,惟以归家为务,如意亦得,不如意亦得,舍得寸阴,一心念佛。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诸佛皆成诳语,愿共勉之!
敬劝各位道友:一定要有真实的愿,发欣厌之心,把三界看成牢狱,把家园看成桎梏,把声色看成鸩毒,把名利看成韁锁,把数十年来的穷通遭遇,都看成昨晚的一场梦,毫无实义,没有什么要留恋的。因为这些是系缚在轮回的因缘,所以就像牢狱、枷锁;它又是使得自身毁坏无量世,不断地在轮回里受苦的根子,所以就像鸩毒。再者,过去所经历的事只不过是心中的妄念,一次的妄分别的流转而已,所以都毫无意义;这里不是久待之地,这里是发生迷惑、痛苦的地方,所以要一心归向西方。这样娑婆的苦看得透,净土的乐思得明,那就会有决志求生的心。这是净土法门最关键的要点,因为一切心的趣向在于欲乐,欲乐不起,就绝对没有方向,也决定不可能出现缘起,所以真愿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在娑婆世界有一期寿命,就好像今晚到一个旅馆里住宿,住一夜就要离开,所以唯一应以归家为重要,应该一心放在归家上面。所以,暂时的一期人生就像住旅店,好也得,不好也得,怎么样心里都不要挂怀,重要的事是一心往家里奔。所以在日常中应当尽量抽取时间一心念佛,这就是在办回家的事。果然能够这样,如果不生净土,诸佛都成诳语。
所以一定要有真实的愿力,发起欣厌的心决定要去西方净土,然后再争取时间一心念佛,那就必定会往生,因为心真的缘故。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
经中说的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也就是念这一句佛,就不被其他的缘所乱动。念阿弥陀佛就只有阿弥陀佛,这叫一心,这里面不间杂别的思前想后、想东想西的念头。如果夹了念头,这句佛号就不纯了,就不是清净心念佛。譬如心中想饮食、男女、竞争、享受、功名、利禄,或者突然之间起嗔恚、嫌恨、气恼等等,就是这些使心全都依在娑婆世界的境缘上,全都是轮回业因。
所以持名就是要把心掉转过来,一心缘在佛上。七日办道要很平稳地一念念专注在佛上,心不杂乱,不是以多念、快念为好,而是以安心念、一心念为好。
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矣。
只要不缓不急、绵绵密密地持,一句过后又是一句,中间没有缝隙,不被其它的妄念隔断,而且心里念得非常清楚,一句佛号历历分明。再者,要让这个佛号逐渐地渗透到日用四威仪中,穿衣也不忘佛,吃饭也不忘佛,行住坐卧都有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就像呼吸一样,既不散乱也不沉没。散乱就是心散在别的地方,沉没就是所缘境不能明显浮现(指一句佛号不能在心中明了地显出)。
像这样远离沉掉两种过失,心里清清净净地一句接一句,这样持名就是事上能够一心精进的人了。
今时净业学人,终日念佛忏罪发愿,而西方尚遥,往生弗保者无他,爱樁未拔,情缆犹牢故也。
现在的净业学人整日念佛、忏罪、发愿,但西方还是很遥远,往生没有保证,这不是别的原因,是由于内心的爱桩没有拔除,情缆还牢牢地系在娑婆岸边。
也就是能不能去西方在于心,如果心上已经除掉了这个障碍,一心往西方走,那就步步靠近西方。这样昼夜勤修,那就越来越熟,越来越有把握。但是现在外面看起来也是整天都在修行,念佛不断,又是忏罪又是发愿,好像做得很勤,但实际观察起来,西方还是很遥远,往生一点保障都没有,还是一个很危险的人。那是什么原因呢?就是里面障碍太大。
所以修行要看里面,譬如善恶不是看外面做法的大小,而是看里面是善是恶。往生西方能否保证,不是看外面做法的大小,而是看里面信愿行的程度。如果真实有了切愿,唯西方是趣,昼夜勤行,那就到念念都是在修积西方的净因,西方的莲池里就有了莲花,而且不断地在繁荣增茂,这样下去,很多人在生时就已经得了授记,自己也明显感觉必然往生西方,甚至看起来身在娑婆,其实心已经在莲花国里了。
就像这样,它是从内在来判别的。假使只是外在做很多,实际里头对娑婆世界的爱特别深,牢牢地扎根在生死界里,那就像抱桩摇橹,一步也前进不了。所以是要看心,就好像一个人外面看起来做很多贤善的事,其实心里毒如蛇蝎,那他就是往下走的了。
就像世人说“要看黑心人,吃素道里寻”,这个就是看起来在吃素,但是心里非常恶毒。或者很多看起来有名望的佛教人士,结果却深陷地狱。所以因果是在心上去考量、去判断,净土是一种特别的因果,它能否成办,一样是在心上看。心上有真愿,那就什么样的法行都是净土真因;心上不真实,怎么样都是弄虚作假,搞一些虚假的事情,给别人看的事情,其实里面一直都是一种好名的心、竞争的心或者做给别人看的谄曲的心等等,那是不能往生的,因为没有真实的西方正因。
在这里大师关键强调要有真信切愿,就是要有一个真实的欣厌,厌娑婆如同牢狱,欣极乐如同家乡。如果真正能破得了娑婆的爱,那才能往生,否则爱桩牢执、情缆牢系,那就没办法去了。所以对比形容像“抱桩摇橹”,桩子牢牢插在地里没有拔出来,然后不断地摇橹,就一点都前进不了。内心非常牢地系缚在娑婆的恩爱、现世的名利等中,对极乐世界的那份心只是个表面,那是不能往生的,因为连欲或向往都没有。关键在欲,有了欲就有缘起,没有欲就没有缘起。
所以一再强调等起或者发心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无论做多少都是假的。有可能种一些未来的远因,要想即生往生,那是不可能的。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你到哪里去要自己愿意去,不是嘴巴说的。很多人口里说一万次“我要到某某地方想干什么”,实际上不是真的愿意去,所以最后发现他就没去。有些人他不必说,他是真心想去,马上就去了。所以要办往生之事,首先愿力真切为第一重要!
若能将娑婆恩爱,视同嚼蜡,不管忙闲动静,苦乐忧喜,靠着一句佛号,如须弥山相似,一切境缘,无能摇动。
所以,如果能够把娑婆世界的恩爱看成像嚼蜡一样无味,完全能够舍得下,根本不思惟什么幸福、快乐,像五欲的享乐、男女的恩爱等,不把它看成真实的乐,不管是动静闲忙,苦乐忧喜,就靠着这一句佛号,像靠定须弥山一样,一切境缘都动摇不了。
须弥山是非常稳固的,一动不动的,任何的风都吹不动它,同样地,这一句佛是非常地重,非常地坚,非常地实,其它的无论苦乐闲忙、忧喜悲欢等,都没办法动摇念佛的心。譬如,看世间儿女就像一场戏,没什么可耽著的,但是一心靠定佛号是不会动的,不会因为儿女的事把一句佛号给丢掉了;或者看名利也是虚假的,得了失了都不挂怀,而一句佛号能拿得稳、靠得定。那这样是真实地在种很深的净土之因,这样的人不是娑婆世界的因缘。
或时自觉疲懈,惑习现前,便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无始情识,销铄无余。
有时候自己感觉疲惫懈怠,烦恼习气现前,这时就奋起一念,犹如倚天长剑,让烦恼魔军逃窜无地。因为凡夫有无始多劫的习气,常常在修持中自然泛起,这个时候应当高举佛号的斩魔剑,当佛号一起,非常猛利的烦恼也逃窜无地,没办法再继续在佛号的光明境中存留了。
再者,就像红炉猛火,使得无始情识销铄无余。猛火烧燃的炽热红炉,飘一点雪马上就化了,也就是在炽燃的念佛心中稍微起一点烦恼、妄念等,马上就销铄无余,一下子就无影无踪。
关键是这句佛号要至心地从心里念出来,它就有力量了。它的确是斩魔剑,念念能除多劫的生死重罪。佛号能净业障,能化妄心,能转妄识成光明藏。佛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力量在心中作加被,佛号就是十二光佛,因此这句佛号要是极力提起,至心恳切,它就具有力量。如果只是悠悠忽忽,口念弥陀心念娑婆,都是在名利、是非当中搅,那是不能得力的。一边佛号在念,一边情识在长,贪嗔烦恼一大堆,在污七八糟的心里是现不出光明的。因此关键是要有真实的信愿摄持,然后加上猛利的修行,这样就能出生效果。
此人虽现处五浊之乡,已浑身坐在莲花国里,又何待弥陀授手,观音劝驾,而始信其往生哉。
这个人虽然现在还处在五浊恶世的娑婆,其实已经浑身坐在莲花国里了。因为按照他愿欲的缘起来看,他的心念念都在西方,毫不挂著娑婆世界的事,对这里的事情没有什么想法,即使偶尔想起也不会相续。这样子他的心密密绵绵地都是在西方的正因上走,他的心想念念都在弥陀、在西方佛国上,因此他的因缘就在莲花国里。而心是没有距离的,自己这么想,就在净土的莲花池里有莲花开放,而且已经标定名字。
这是决定已经往莲花国走了,又哪里需要等到临终弥陀授手,观音劝驾,才相信他是真的往生呢?其实在现世当中,心已经全部转换成了净土的缘起,因此他在现生就已经是莲花国里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