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八册)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证悟的菩萨从根本慧定中出来的时候,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念头,但这些念头都是远离自性的,也即空性。

凡夫和圣者的差别,就在于一刹那的念头上面。凡夫的境界,大家都很清楚。菩萨或证悟者心里虽然也会产生念头,但在念头出现的同时,他立即就能凭自己的修证知道它是空性,这不是用理论推理,也不是书面文字上的理解,而是像吃糖果的人非常清楚地知道糖果的味道一样有着切身的感受。从中观的角度来说,可以确定这是一种初步的证悟;从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的角度来说,就还要在此上面加一个光明。

但显宗永远无法直接告诉我们,《赞法界颂》与《宝性论》已经用了最大的努力,说出来的也就是这些。只有密宗才会告诉我们光明是什么,而且有办法让我们直接去感受光明。介于密法和显宗之间的禅宗也有办法,但这种法门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证悟。

其实,轮回和涅槃也可以在一个念头当中具备,一刹那的念头既是众生又是佛,既是分别念也是佛的智慧。

证悟以后,每个念头基本上是修行,当修行境界比较高的时候,可以说基本上不会造业了。

大家首先要达到这个境界,方法就是先修一遍完整的五加行,培养出离心和菩提心,当自认为有了出离心与菩提心的时候,就去修人无我、法无我以及四法印里面的修法,这些修法不仅仅是显宗修法,也包含了少部分密宗的修法。除了这些方法以外,再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见闻及觉知,相应法亦空,

了绝诸妄想,见闻理亦非。

上面讲的见、闻、觉、知,以及心的相应法全都是空性。证悟的境界了绝了所有的妄想,见闻自身也是不存在的空性光明。

根尘起妄执,清净体源无,

迷执有根尘,根尘理非有。

“根”是指眼根、耳根等六根,“尘”是指色、声等六种外境。凡夫的妄念执着从哪里产生的呢?第一个,就是来自于我们的眼根。只要有眼根,就会感知色法。当因缘和合的时候,没有证悟空性的众生就会产生妄执。但妄执的本体是清净的,它的本来面目或源头自来就是清净的。在有迷惑、执着的时候,就会有根、尘,但根、尘其实都是不存在的。

世间并出世,空性本无差,

我法由迷起,遍计自轮回。

从空性的角度来说,世间与出世间并没有差别。

“我法”是指我执和我所执。世上的所有事物,都逃不出我与我所的框架。眼睛看到的,属于我的眼识;耳朵听见的,属于我的耳识……无论如何,这些“我法”都是从无明迷网当中产生的。“遍计”是指由我们的意识无中生有创造、假造出来的东西。“遍计”出来以后,自己就只有轮回了。

换言之,不是上帝、造物主、鬼神或其他人让我们轮回,而是我们自己制造了一个这样的世界,然后自己去轮回。

这里要注意,诸法从心起包含了两种意思:第一个是指,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与密宗认为,诸法是从如来藏、法界或者心的本性当中产生的,自空中观则会说一切法都是从空性当中产生的。第二,一切法都是从阿赖耶识当中产生的。但八识当中的阿赖耶识永远都不是涅槃的基础,它只能产生轮回的法。没有任何一个佛教的教派认为阿赖耶识是常住的,都承认这是无常的。

汉传佛教比较强调唯识宗,有些人也有点这方面的意思。此处有必要说明一下,在藏传佛教里面,唯识宗分两种:一种是《甘珠尔》,也即像《大乘入楞伽经》等经典里面的唯识宗,这是佛说的唯识宗,也即经唯识宗。经唯识宗的境界是很高的,实际上和中观的观点完全一样,差别在于他认为,在世俗谛的时候,一切都是心的显现;但在胜义谛的时候,也不存在任何一个实有的东西。论唯识宗就是像《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之类的论典。论唯识宗的境界则比中观稍逊一筹,其主要的错处,就在于他认为阿赖耶识是实有不空的,这与龙树菩萨或中观的见解是矛盾的。

如来藏为什么叫做我呢?

解释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密意的真正权威,是无著菩萨,因为佛经中非常清楚地授记道:佛陀圆寂后,会出现这样的人,他可以区分了义和不了义经典的密意。

他在《宝性论释》中说得非常清楚:尽管我们自来就认为,诸法是污浊不堪的,但这只是凡夫的我执,因为这些都不存在,是无我,这个无我的东西却用“我”来表述。

最近有一个尼泊尔人,他首先是学印度教的,在看到佛教的中观论典后,对破除了自我以后的空性境界非常生欢喜心,随即改信佛教。但在进入佛教以后,却发现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尤其是觉囊派的他空中观经论之后,认为这与吠陀经论所讲的完全一样,于是他写了一篇短文,其中说道:难道我放弃印度教,改信佛教错了吗?他说他诞生于祖祖辈辈都非常崇拜印度教的家庭,他自己也学修过印度教的理论与教义,但他始终想不通我的实有存在。他希望他空中观的上师能给他一个满意的回答,帮他解决这个疑问。

的确是这样,在吠陀外道的经典,尤其是后期的吠陀论著中,也有与如来藏完全一样的名词。如果没有窍诀,仅从字面上看,是看不出差别来的。

如来藏为什么叫实有呢?

轮回当中的任何显现,都是不可靠的,一旦我们的眼球结构发生变化,肯定外界也会随之而改变。当阿赖耶识上的二障全部清净以后,不清净的世界也会彻底瓦解,所以佛不可能认为这些叫实有。

从二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空性的角度来说,如来藏光明也是空性,但因为它始终不变,故而说他是实有。

据说:有些印度的婆罗门教或吠陀外道信徒为了改变佛法,彻底从源头上破坏佛教,就假装放弃他们的宗教,转而改学佛法,实际上是企图把他们的见解,带到佛教的诸如如来藏、空性等概念里面,这样就使佛教实际上变成了吠陀外道的教派。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一直在秘密行动,但他们不可能达到目的,因为成就者的境界无法改变,加上很多佛教徒非常重视传承,每个字都必须要有耳传,以防与外道论典相同的名词混淆。

堪布菩提萨垛在《中观庄严论自释》的后面,用了大量的外道偈颂,其目的,就是用来与佛教的观点加以对比。论中不是往上破如来藏,而是往下破唯识宗:你唯识宗说得再好,你说这是佛的智慧,外道也在说智慧;你说没有任何戏论,外道也在说没有任何戏论;你说没有生灭,外道也在说没有生灭;你说不可思议,外道也在说不可思议;你说没有所取能取,外道同样也说二取都不存在。从字面上根本分不清楚内教与外道。

所以阿底峡尊者到西藏的时候也说过:印度当时有很多班智达,但真正能区分外道和佛教的人,应该只有我一个。

后来藏传佛教的学者根登群培也研究了非常多的外道经典,最后他得出结论:“像我这么懈怠的人,是没有办法区分外道和佛教见解的差别了。但关键问题在于一点,那就是:任何外道最终会紧紧抓住一个“遍计”的自我。”佛教虽然用了‘我’、‘常’、‘实有’的词句,但实际上却不执着,把所有的念头都破掉了,这就是区分的要领。

法王如意宝曾经为了警示大家,写过一篇短短的论文。尽管此论文里面用的全都是大圆满的名词,但实际上讲的是吠陀外道的我,所以根本就是颠倒的东西,如果不小心,就会误入外道的弯路。

虽然觉囊派的见解不是外道的见解,但一些藏传佛教的学者为了警示,仍然会告知他人:觉囊派的观点字面上与外道完全一样,如果不小心,就会理解成外道的观点。当然,其中也不乏人云亦云者。

其他人看了他们写的文章,就会仔细分析,研究觉囊派到底是不是外道,最后才发现,原来觉囊派的见解不是外道的观点,而是佛教内道中非常高的境界,这样就可以防止误解的产生。

觉囊派没有改动佛的本意,而是原原本本地搬用佛经原文而建立的宗派,实际上他们也认为:佛的境界或者菩萨入定的境界,就是远离一切执着、戏论的空性,故而他们的见解,也绝不可能是龙树菩萨驳斥的那种实有,而是根据不同人的根基应机传法的示现。这在麦彭仁波切的《中观庄严论释》当中也讲得很清楚。

法界理清净,贪瞋痴本无,

迷悟从心起,三毒法假名。

从胜义谛实在的角度来说,如来藏法界的本性永远是清净的,没有任何妄念烦恼,尽管从清净的如来藏当中,产生了贪嗔痴,但贪嗔痴三毒本身也是空性的,只有一个名义上的名称,实际上是找不到的。

“迷悟从心起”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法界本来清净就是悟,贪嗔痴是迷,无论迷也好,悟也好,二者的来源就是心:从如来藏光明心当中产生了轮回,这是迷;也产生涅槃,这是悟。贪嗔痴三毒之法也是本来不存在,徒有假名。这个问题,在密宗,特别是大圆满里面讲得非常清楚。

比较完整的大圆满论典,是分十一个内容来讲的。其中第一个,是讲轮回和涅槃或者佛和众生在没有产生的时候是什么状况;第二个,是讲在没有任何佛和众生分别的清净法界当中,第一个众生或者第一个佛是怎样诞生的;第三个是讲,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是众生,已经迷惑地流转于轮回当中,但实际上我们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原始光明,心的本性周遍于我们的任何一个念头,包括贪嗔痴在内;从第四个开始,就讲回归的方式,如何回归最原始的光明境界呢?这就需要修学大圆满。

弥勒菩萨归纳第三转法(分割敏感词)轮的佛经密意,编写了《宝性论》,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有佛经的依据。

《宝性论》中讲道:我们现在的身心五蕴,来自于烦恼和业;而烦恼和业,则来自于我们的非理作意,也即错误观念;错误观念,来自于心的本性光明。而光明就像太空一样没有来去,已经是最原始的源头了。从心的本性当中,产生了万事万物。密宗的证悟者随时都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以前给读者多次介绍过,我们不能认为,只有很遥远之前的轮回之始与整个轮回结束,才是从原始光明当中产生,又回归到光明中去的。其实,在时时刻刻,无论是轮回的起始到结束,众生从诞生到死亡,进入深度睡眠到苏醒,以及每一个念头的诞生直至消失,全部都是从原始光明当中产生,也是在原始光明当中消失的。但这对我们来说没有用,相当于一个传说,因为我们没有修行,所以感觉不到,这是一种解释方法。

“迷悟从心起”的另外一种解释是说:迷与悟都是从阿赖耶识开始的,虽然阿赖耶识肯定不是悟,而是迷,但相对来说,阿赖耶识的执着没有那么粗大,是所有第六意识的念头与眼、耳、鼻等五根的感知来源,所以他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的基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