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八册)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守护稻谷种,芽茎必得生,

守护菩提种,菩提从此起。

保护好稻谷的种子,就会有稻芽的产生,之后才会收获稻谷。种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丰收的前提。同样,守护好菩提的种子,菩提就会从菩提种中诞生。

菩提在此处指的是佛的法身。菩提种是指大乘修行人,也即菩萨。成佛必须要有成佛的因,因就是菩萨;菩萨要有菩萨的种,种就是菩提心;菩提心要有菩提心的种,种就是慈悲心。进而可知,慈悲心是一切法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保护好。

《饶益众生九观察》(见《慧灯之光》)当中又讲道:大乘初期的修行人,也即资粮道或加行道的菩萨需要保护自己的菩提心。其他都可以损失,唯有菩提心不能受损。若是菩提心受损,成佛就遥遥无期了。

因此,从现在起,就要把修行和生活统一起来,这也是在家人最现实的问题。《百业经》里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一个老比丘怅然若失地说,我从在这个钵里吃饭开始,头发已经换了三个颜色,现在不要说成就,连心平静下来都没有做到。亚洲的青少年一般头发有点黄,成年后头发转黑,到了老年,头发又变白了。就这样从小出家,经历了一生的出家人,也没有做到让心平静,我们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从现在开始,要有实际行动。修行和生活有些时候虽然有一点矛盾,但如果能协调好,也有办法平衡。佛也没有要求所有修行人都要出家,最关键的,是要守护菩提种。菩提种很多人也有,若是在修菩提心,就是在朝一个比较好的方向走。

大乘菩提种有两种:慧资粮与福资粮的种,或者智慧和方便的种,也可以说是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的种。

在听到《入中论》、《宝性论》等空性、光明法门的时候,心生欢喜、汗毛竖立、眼泪直流,就说明这种人不仅有智慧种,而且已经成熟了。

在听到大乘佛法中所讲的伟大思想与行为,譬如要毫无自私地奉献,凡是自己认为很珍贵的东西——身体、寿命、财产,都要不计回报地布施的时候,不但不困惑、不反感,而且心潮澎湃、激动万分、喜不自胜,就说明此人已经成熟了方便的佛种。

就像现在有些人认为我没有必要学佛、没有必要往生极乐世界,我目前的状况已经很好了一样。在小乘行人看来,阿罗汉已经非常不错了,不成佛也可以。小乘还认为,有些众生有佛种,而有些众生没有。在他们看来:若是承认众生都有佛种,就会全都成佛,这样一来,就否定了阿罗汉是最终的果位。

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种,只是成熟与否的差别。如果没有菩提心,但对空性和慈悲心都非常喜欢,就还不是资粮道,只是离资粮道不是很远了。若能继续努力,很快就可以进入资粮道。

譬如于黑月,光明未能见,

有情烦恼缠,真如未明显。

汉文版的“黑月”一词,在藏文版中的意思为下旬的“十四”,也即每个月的二十九号。在农历或藏历每月二十九号的时候,只能见到一点点月光(三十号则完全看不见)。以此比喻资粮道和加行道的菩萨只能见到一点点佛的法身。汉文版里是说“光明未能见”,见不到月亮的光明。

因为凡夫有情被烦恼所缠,所以在资粮道时还看不到真如,在加行道的时候,也只能见到一点真如本心的形象,所以说“真如未明显”。

“明显”这个字用得很好,因为假如证悟明显了,就是菩萨一地,那是真正的证悟。这个偈颂的藏汉两个版本所用的比喻和遣词,都非常恰到好处。

佛的化身,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显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有色有声的都不是佛,佛就是我们心的本性,所以说佛在心中。

佛在心中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只要对佛法有信心,时常祈祷佛,这是最低层次的解释;另外一个是:佛祖永远没有离开过我们心的本性,心的本性就是佛。当看到心的本性的时候,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见到佛了,但这与真正的成佛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认为顿悟以后就不需要修行了,真正的成佛还早得很!

下面总述菩萨初地到佛地的境界。

月初光虽有,渐渐而增长,

初地证菩提,菩提未圆满。

在每个月初的初一到初三,虽然有了一些月光,但这种光还需要渐渐地增长。初地菩萨虽然证悟了菩提,证悟了佛的法身,但境界还是比较模糊,不是很圆满。尽管如此,度化众生、弘法利生等所有事情都可以从此时开始了。“渐渐而增长”,包含了从一地,经过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直到十地的境界。

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主要是自己去修行、去保护佛种,还不是真实度众生的时候,即使想做度众生的事情,也做不了多大的事,弘法利生的能力很有限。到了菩萨一地的时候,就真正能弘法利生,包括头、手在内的整个身体,都可以真正布施,在此之前,这些都只能作为我们的目标而已,真正行持很难。

十五月圆满,处处光皎洁,

解脱显法身,法身理无缺。

十五的月亮丰盈圆满、明亮皎洁,以此比喻菩萨的十地以后的十一地,也即佛的果位。此时的证悟境界已经非常圆满,显现出完整无缺的法身本体,此时随增佛性也完全圆满了。

下面进一步广说:

染污意相应,缠缚俱生灭,

解脱一切障,三世悟非有。

首先是资粮道和加行道:

汉文版中,资粮道和加行道讲得比较省略,只有“染污意相应,缠缚俱生灭”这两句,对应的是凡夫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境界。此阶段的修行人还是凡夫,有执著和染污烦恼的存在,不但有烦恼,而且这些烦恼还会对修行有影响、有缠缚,还没有达到烦恼缠缚不生不灭的境界。

在藏文版本里面是说:资粮道和加行道是指对三宝有非常稳定、坚定不移的信心,在此基础上发菩提心、行善断恶,就称为资粮道和加行道。

初地或第一地:

“解脱一切障,三世悟非有”,是指菩萨一地时的境界。此处的“解脱一切障”,并不是指像佛陀一样解脱了所有的障碍。

佛经或论典中的任何词句,都必须与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进行分析思维,还要与其他论典作比较,否则无法解释清楚。

从凡夫最粗大的障碍到最后最细微的障碍,一共可以分成十个部分,在一地时,可以断除其中最大的障碍,或者说可以断除十分之一的烦恼,其他的烦恼暂时还没有能力断除,所以说在一地菩萨时已经断除了需要在此时断除的一切烦恼。“三世悟非有”,一地菩萨证悟了,十方三世都不存在,都是空性。

初大僧只满,三檀普遍修,

断除分别障,欢喜智难俦。

“初大僧”是指刚刚开始的真正大乘比丘,也即证悟了初地的菩萨。“只满”意即刚刚圆满,在此之前还不是三宝当中的僧宝,从此之后才是真正的僧宝。

三宝里面的僧宝和僧众是有差别的,只有证悟了初地,才是真正的圣者,才称得上是僧宝。

“三檀普遍修,断除分别障”,一地菩萨主要修持十度当中的布施,并断除了一地时需要断除的那部分烦恼障碍,遍计的烦恼和我执全部断除,在此基础上,还断除了一部分俱生烦恼。

“欢喜智难俦”因为知道自己已经证悟空性,而且这种证悟是不会退转的,从此以后可以真正地弘法利生,因此欢喜心无法比拟,故称为欢喜地。

三业误兼犯,防非重及轻,

尸罗圆满戒,离垢独标名。

第二地:身、口、意三门的三不善业和违犯小乘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等犯戒方面的轻重烦恼与错误,都能防止或不做,戒律很圆满,故称为无垢地。

二障恒时染,俱空慧刃除,

发光能照曜,破灭渐无余。

第三地:在三地之前,二障都与自己如影随形、密不可分。空性智慧好比锋利的宝剑,可以断除二障,显发出证悟的光明,并能逐渐破除、消灭在三地时应该断除的所有障碍,故称为发光地。

远离根随染,渐增焰慧威,

菩提称最胜,烧照转光辉。

第四地:远离了诸根的随眠染污,证悟智慧逐渐增长,如同火焰一样威猛无敌。这时证悟的菩提,称为胜义谛。智慧的火焰,可以烧掉所有烦恼。让修行人断除黑暗,见到光明,故称为焰慧地。

真俗称二智,相应互起违,

合令无所碍,难胜事恒时。

第五地:对五地以下的菩萨来说,胜义谛的智慧和世俗谛的智慧相互有点儿矛盾,此时不太能做到无二无别。到了第五地的时候,此二智慧则无有障碍地相互结合起来,因为五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二谛无二无别,故而能攻克难以战胜的烦恼,也即四地以下菩萨没有断除的烦恼,故称难胜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