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六册)

  • 作者: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三)显宗经典的印证

一般人会认为,我明明看到的是一个人,从来没有看到过什么佛的坛城,难道这个人是佛吗?如果不是,那该怎么理解呢?为了解除大家的困惑,我准备念一下汉文版《维摩诘经》第一品(缘起品,也称佛国品)里面的一个段落。《维摩诘经》里面说得很清楚,不但心的本性是光明和空性(其他很多经论当中都有这种说法,所以不足为奇),哪怕我们今天所在的这个世界,也是清净的世界,只是我们没有看到而已。

在出现这段话之前,释迦牟尼佛给大家说,菩萨通过学道,在心清净之后,刹土也会清净;当心不清净的时候,刹土也是不清净的。此时,舍利子心里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心清净世界就清净,心不清净世界就不清净,那释迦牟尼佛的刹土——娑婆世界这么不清净,难道是释迦牟尼佛修道的时候心不清净吗?佛知道舍利子的想法以后,就和舍利子之间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对话。

这里面说,“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舍利弗,就是平时我们说的舍利子。在这个时候,舍利子依靠释迦牟尼佛的加持,而在心里产生一个这样的念头。

“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如果菩萨心清净佛土才会清净的话,那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在菩萨修道的时候心不清净,所以刹土也不净呢?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释迦牟尼佛知道他的念头之后,立即给舍利子说:你是怎么想的呢?盲人看不见日月,是因为日月不清净、不清晰,还是盲者自己看不见呢?

“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子对佛说:不是这样的,这是盲者的过患,不是日月的罪过,日月本身不会有什么过失,它是很清楚的,只是盲者自己看不见而已。

“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佛陀说道:舍利子,因为众生有罪过,所以看不见佛的刹土是庄严清净的,这不是如来的过失,不是如来不清净,而是众生不清净。我的世界是非常清净的,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尔时螺髻梵王语”,在佛跟舍利弗对话的时候,旁边有一个另一个世界,另一个星球上来的修行长老开始插嘴了。“螺髻”是说他长长的头发像海螺一样捆在头顶,看起来有点像神仙。

“舍利弗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他说:舍利弗你不要这样想,也不要这样说,不要说释迦牟尼佛的刹土不清净。为什么呢?因为我看到的释迦牟尼佛的世界是清净的,就像色界的自在天宫一样。

“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舍利弗回答长老说:我看到的佛土不是这样,而是有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山峦,到处都是不清净的现象。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螺髻梵王对舍利子说:舍利子,你自己的心有高下了,你还没有佛的智慧,所以就看到这个世界是不清净的。舍利子,其实,众生和菩萨皆为平等,内心深处清净的人,才能获得佛的智慧,从而见到释迦牟尼佛的刹土清净。此处的“依”,是指舍利子自身没有佛的智慧,而不是说他不听佛的教言。

当舍利子跟螺髻梵各执一词、相持不下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就示现神通,给大家证明螺髻梵说的是对的。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于是,释迦牟尼佛就用脚指按了一下大地,大家当即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由各种各样的珠宝严饰的,就像宝庄严佛具有无量功德的宝庄严刹土一样。宝庄严佛是一个佛的名称,宝庄严土是宝庄严佛的刹土,这个刹土没有任何不清净的现象,像极乐世界一样美妙清净。

“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一切众生都惊叹无比、稀奇万分,大家都发现自己坐在莲花宝座之上。本来当时在座的人还没有断除所有的烦恼,根本不可能看见佛的清净刹土,但依靠佛的威神力,顿时就看见了世界的本相。

“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子:你姑且看一看这个佛土的本来清净吧!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舍利弗说,佛陀啊!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也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的场景,今天我看到的释迦牟尼佛的国土,全部都显现非常清净。

“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佛告诉舍利子,我的国土自来就是这样清净。只是为了度化下劣根机的人,所以才展现出这些不清净的现象。

接着,释迦牟尼佛讲了一个比喻,“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就像天人都坐在同一个地方,用同样的珍宝容器吃同样的饭,但饭的味道却随着各人的福德而有很大差异一样,舍利子,如果人心清净,就能看到功德庄严之清净佛土。在佛说完这段话之后,当场就有很多人发起菩提心,并证悟空性等等。

这一节的藏文版本跟汉文版本完全一样,一个字都不差,翻译也非常好。这段佛经说明,不但心的本性是光明和空性,哪怕从世俗谛现象的角度来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清净的——众生的身体是具足三十二相功德的佛身,周边的世界都是佛的刹土,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修行,所以看不见。

为了早日抵达这一境界,我们应该快速地修。最好、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生起次第,这是显宗根本没有的修法。显宗只会告诉你发菩提心、积累资粮、修空性,这样慢慢慢慢也会看见,并最终会成佛,其他没有什么了。

请大家注意,这段话很重要,这不是释迦牟尼佛给别人说的,凡是跟随释迦牟尼佛的人,都要承认这一点,无论是密宗还是显宗,凡是自称大乘修行人的人,就不可能不承认《维摩诘经》中所说的这些内容。如果不承认释迦牟尼佛的话,那就是外道了。

(四)密宗见解的殊胜之处

对一个精通显密并善于比较的人来说,显宗与密宗不但不矛盾,而且可以互补,显宗也讲了清净的观点,但讲得很简单,只是提一提而已,既不强调,更不会提供相应的修法。因为显宗根机众生的因缘还没有成熟,如果不择时机、不顾因缘,反而会弄巧成拙。

我们通常都不愿意花费时间去看《大藏经》及各种佛教论典,不愿在此方面投入太大的精力。其实,如果真的看了这些显宗经典就会明白,密宗所讲的众生是佛,世界是坛城等等,实际上也就是《维摩诘经》所讲内容的提炼与升华而已,其他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新东西。

密宗殊胜于显宗的一个特点,是密宗不像显宗一样把清净的概念说得很笼统,而是讲得很透彻。譬如,当世界清净的时候,人的五蕴、贪嗔痴分别是什么都讲得非常细致,这一点在显宗里面既不可能听到,也不可能看到;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密宗提供了清净的修法。

我们不能认为显宗和密宗是矛盾的,虽然它们之间有不一样的地方,但即使是显宗的中观和唯识也有矛盾,显宗的大乘和小乘也有矛盾,但事实上,小乘没有解决的问题,唯识宗解决了;唯识宗自身没有解决,逻辑上有矛盾、说不通的地方,中观给它解决了。越是上面的宗派,就考虑得越周到,但它们相互之间是融通而不抵触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