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普贤行愿品》,继续讲(八)愿差别。愿差别分十六:1、修炼意乐清净 2、不忘菩提心之道 3、自在无碍行 4、利益有情 5、披精进甲6、会遇同分菩萨 7、令善知识欢喜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9、摄持正法 10、得无尽藏 11、趣入 12、力 13、修习对治 14、菩萨诸业 15、随学诸佛菩萨的回向 16、净土愿。
8、常见如来,常兴供养: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常面见诸如来”:发愿能亲自面对面见到诸如来。不是见到阿罗汉,也不是见到独觉佛。
“及诸佛子众围绕”:一切如来都被诸菩萨围绕着。
“诸佛子”指菩萨。比如,释迦牟尼佛有身子——罗睺罗,语子——阿罗汉,心子——菩萨。为什么说声闻和缘觉是佛的语子呢?因为声闻和缘觉是通过佛的语,就是通过佛亲口说的这些解脱成就的方法而成就的。若是佛不出世、佛不说法,就不能产生阿罗汉和独觉佛。通过佛的教言,通过佛所教的解脱成就的方法,他们证得了阿罗汉、独觉佛的果位,所以称为佛的语子。菩萨是佛的心子,因为菩萨才是佛得意的弟子,才能真正了悟、证得佛究竟的密意和果位。什么是佛的密意?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阿罗汉、独觉佛都没有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没有获得佛真正究竟的密意,没有修持佛真正的果位,所以他们不是心子。
一个真正的学佛人是要利益众生的,应该有很多的所化众生,应该有很多的眷属围绕着,不应该一个人在森林或山洞里呆着。否则,就是阿罗汉、独觉佛,不是菩萨,也不是佛。若想跟佛、菩萨学,就要接触众生,就要摄受众生,就要教化众生,就要救度众生。
“于彼皆兴广大供”:在讲供养支的时候讲过,佛是无量无边的,在每位佛面前都有一个自己,自己是无量无边的,供品也是无量无边的,所以称为“广大供“。做广大供养应该是“皆兴”,即以欢喜心、恭敬心、真诚心,法喜充满地做。不是因为不好意思,不是因为要面子,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也不是心里舍不得却勉强地在表面上做。这里面有很多含义。
首先要了解佛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因而非常地喜欢佛,非常地恭敬佛。对佛有欢喜心,有恭敬心,供养是自然而然的。若是你特别喜欢一个人,对他特别感兴趣,什么都能拿出来,什么都能舍得,包括生命都不会在乎。为他做什么都行,怎样都行,这种喜欢、欲望不是一般的喜欢,不是一般的欲望,而是非常强烈。现在需要这样一种心。
做供养不是因为佛菩萨缺乏东西,不是佛菩萨需要这些有主无主的东西,而是为了众生。应该有这样一种见解。“哦!原来佛需要的是这个。”不是佛需要,这是佛为了度化你。如果你非常欢喜,非常有恭敬,佛的这些功德自然就能在你的相续中产生。之所以能产生这些功德,不是通过佛的神通,而是因为你对这些功德生起了欢喜心。
为什么我们现在积累点福德、功德这么难呢!主要是因为没有欢喜心和希求心,或者这种心不强烈。为什么总要发愿呢?就是这个原因。我们现在无论是对佛还是对上师,虽然稍微有一点点希求和欢喜,但也不是因为他们有功德。一听说佛神通广大,有求必应,什么都能给予自己,贪心就上来了,并因此而生欢喜心。一听说是上师,尤其是藏地来的所谓的活佛、法王,认为他们太神了,一摩一吹就能治愈所有的病,一碰就能飞起来,因此而生起欢喜心、希求心,继而以这样的心态去亲近。根本不是因为这位上师的智慧广大,慈悲广大,具足德行,戒律清净,摄受能力强而欢喜和希求。
具足正见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糊里糊涂地接触。根本不去考虑他的智慧、慈悲、戒律以及度化众生的事业如何。很多人听说藏地的“活佛”、“上师”来了,第一句问的就是“厉不厉害?”意思就是有没有神通。能飞、能治病就是厉害。根本不会问、不会观察他的智慧是否广大,他的慈悲是否广大。要么就问“有没有名气?”,“有没有势力?”,或者问“长得怎么样?”藏地的小活佛长得都比较帅。若认为“长得帅肯定是佛”,天界的的天人都是佛了!因为天界的众生长得都特别英俊。这个标准也太简单了。这种标准是错的,这些都是贪心不是信心。若是没有弘法利生的事业,说他是“活佛”、“法王”都没有用。若是能真正度化众生,就是活佛,就是法王。否则名气再大,长得再帅,也不是真正的活佛、法王。
华智仁波切以及很多上师,尤其是我们的根本上师如意宝都讲过。藏地有这样的情况,家里比较有钱,比较有势力,小男孩长得也比较好看,就把他认定为活佛了。有钱怎么能成为活佛了呢?有势力怎么能成为活佛了呢?长得稍微好看一点怎么能成为活佛了呢?虽然化身佛有很多,肯定他也是化身佛中的一个,但若是这样,就不用认定了。墙、柱子、桥、房屋……都是种种化身佛,都是“活佛”。
化身佛有殊胜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种种化身佛。若是要认定,就要看他有没有转法轮,有没有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示现成佛、转法轮,他们都是殊胜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就是这些具德上师和善知识们,他们在示现上也是在讲经说法、度化众生。如果要认定活佛,就要看他有没有转法轮,有没有讲经说法,是否真正以这种方式度化众生了。有弘法利生的事业,才应该是活佛。释迦牟尼佛可以称为活佛,莲花生大士可以称为活佛,这都是殊胜化身佛。还有投生化身佛,就是真正的具德的上师。他们为什么要讲经说法呢?因为有悲心。怎么能讲经说法呢?因为有智慧。以悲心和智慧讲经说法、度化众生,这都是投生化身佛,也可以称为“活佛”。除此之外不能称为活佛,不是佛在经中讲的活佛,也不是佛在密宗续部里讲的活佛。大家要有判断能力,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否则后果非常严重。
具有功德,具有智慧,对佛、对上师生起欢喜心,生起恭敬,这些功德自然就会在相续中产生。现在我们缺少什么?就是太缺少对佛、对上师的欢喜心、恭敬心了。佛法是从信心和恭敬心中得到的。信心就是特别喜欢,特别有兴趣。就像你们现在喜欢钱、喜欢某个人一样,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而是特别的喜欢,甚至因此而晚上睡不着觉,白天吃东西都没味道。如果能这样喜欢佛和上师的功德,离成就就不远了。为什么那些大德高僧们昼夜不停地求法,昼夜不停地修法?就是因为太喜欢了!他们太喜欢三宝了,太喜欢三宝的功德了。
喀喇共穹格西曾经在山洞里修行,洞门口有个荆棘丛,进出时很碍事,经常刮到衣服。其实砍掉它也就几分钟的事情,但他走进和走出的时候,一想到死亡无常,一想到要修行成就,就舍不得时间,于是一直没有砍,只顾不停地修法。正因为他是这样地喜欢善法,对法和功德有强烈的信心和欢喜心,从而精进修行,就像美女头上燃火一般,最终获得了成就。
若是我们有这样的信心、恭敬心,很快就能把这些功德纳入到自己的相续中。但是,现在我们修行都是特别勉强。其实积累功德不难,因为功德都是本具的。主要是我们的心发不出来,心的力量不够,所以无法启发本具的光明,更不可能把业障消掉。这是很重要的。
我们做供养的时候也是如此。如果真正有信心、恭敬心,做供养都是自然而然的。心里一切都舍了,所以表面上的供养做不做都行。心里装的只有这些功德以及具有功德的佛、上师,除此之外的一切名闻利养、世间法都从心里舍掉、没有位置了,这叫广大供养。那时处处是供养,时时是供养,在此之前没有圆满的供养。
“尽未来劫无疲厌”: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尽未来劫”。“无疲厌”,无有疲倦和厌足。什么时候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进入普贤行愿的境界中才能做到。普贤行愿里讲的境界都是超越的。
这段偈颂中发愿“常面见诸如来”,即一切处、一切时中面见诸佛如来。能吗?太能了!佛菩萨有三种:法身、报身、化身。
法身佛就是我们的自性,无处不在。万法一心,自性只有一个。它不是物质世界,也不是精神世界,它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人、任何物都是一体的,因为是一个本体、一个自性。“我们是师徒关系,我们是母子关系……”这都是假的。有情无情的一切众生都是一个本体,一个自性。所以,若是心真能静下来,跟谁沟通都不难,跟地狱众生沟通也不难,跟十法界最高的如来沟通也不难,因为都属于十法界。有形无形的一切众生都是一体的,都是一个心。若是你回归自性,回归当初了,一切众生和你都是一体的。若是你能真正认识到,真正回归自性了,处处都是自性。这就是所谓的法身佛。这个容易见到吧?
色身佛分报身佛和化身佛。法身佛是在体上讲,报身佛和化身佛是在相上讲。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正见到报身佛,就是一个完全清净的境相。比如,西方的阿弥陀佛、东方的金刚不动佛等都属于报身佛,一般人见不到。《极乐愿文》中为什么说阿弥陀佛幻化?在前面的课里,我讲了一些方便。在此处所讲的是其真正的含义。为什么阿弥陀佛幻化一个自己来接引你?因为怕你见不到。
化身佛是八地以下的菩萨以及一般普通的凡夫也可以见到的。化身佛包括殊胜化身佛、投生化身佛、工巧化身佛和种种化身佛。前面讲过,殊胜化身佛就是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士等。投生化身佛就是具德的上师善知识。塑的、画的佛像;写的、刻的佛经;塑的、画的佛塔,这些都是工巧化身佛。还有塑佛像、画佛像,写经书、刻经书,塑佛塔、画佛塔的这些能工巧匠也是工巧化身佛。我们坛城前面的台阶、台阶上的楼梯等所有的这些都是种种化身佛。种种化身佛有清净的、不清净的,有好的、不好的。也可以说,这一切清净与不清净的显现都是种种化身佛。
哪一个不是佛?哪一处没有佛?主要是自己怎样认识,怎样看待。所以,无论是站在法身佛的体上,还是站在色身佛的相上,处处都可以面见如来,面见菩萨。其实,若是能把自己的心量打开一点,“愿常面见诸如来”就太容易了。若是真正对佛有信心、恭敬心,在你的心里只有佛,尽未来劫无疲厌的广大供养自然而然就不难了。
真的,若是真想学,明理很重要!“阿弥陀佛、观音妈妈,太想你了!”不要这些无聊、愚痴的话。“阿弥陀佛、观音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呀?”看似很虔诚,实际上都是迷信。怎样才能见到阿弥陀佛?怎样才能见到观音妈妈?应该以这样的心态,以这样的方式去面见阿弥陀佛,面见观音菩萨。应该怎样供养?应该以信心、以恭敬心供养。应该把自己的受用、善根、身体都放下,不顾一切地去依止佛,去跟随佛。
9、摄持正法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们是大乘行者,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唯一的方法就是摄持正法。很多人都想走捷径:“能不能给我特殊加持一下啊?能不能教给我一个特殊的方法啊?”没有特殊的。不用说我没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不会有的,也许你很绝望,那没办法。若是给你特殊加持一下,给你特殊照顾一下就能见性能成佛,那就太好了。在佛菩萨面前,根本不用讲人情、讲面子、走后门。对佛来说,众生平等,都是一样的。佛不会对这个众生这样,对另外一个众生那样。若是特殊加持一下或照顾一下就能解脱、成佛,每个众生都能得到这种特殊方法。若是解脱成佛这么简单容易,佛早就把众生都度光了,轮回早就空了。
“愿持诸佛微妙法”:“诸佛”指一切佛;“微妙法”就是一切佛甚深的密意,即他们无上的境界。为什么有“微”和“妙”呢?“妙”指不可思议;“微”指深奥、甚深的密意,无上的境界。“持”指自己去领会,去证得。愿能学习、修持诸佛的密意,诸佛的精神。其实一精通一切精通。一切如来甚深的密意、境界都是等同的。若是你真正能领悟、能证得,一切当下就圆满了。自己持“诸佛微妙法”,这是自觉,自度。
“光显一切菩提行”:这是觉他,度他。阳光普照大地,驱除黑暗,昭朗万物。同样,传法讲法,普照众生的心灵,驱除众生心灵上的无明黑暗,让众生本具的光明、福德、智慧显现,这是利益众生的方法,这叫利益众生。希望大家都能遇到大乘佛法。
修持大乘佛法不容易。遇到大乘佛法,修持大乘佛法,是要度化众生的。但它是有前提条件的,就是自觉觉他,自度度他。先觉自己,先度自己,这是很重要的。不要盲目地去接触众生,去“度化”众生。现在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尤其在汉地,很多人都是以盲引盲。自己没有能力,却去接触众生,那不是度化众生,那是伤害众生,不会有好结果的。我讲过,和众生结缘,去度化众生,都不着急,先把自己修好,先把自己度好,到时候自然而然就有这个机缘了。我们自觉自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觉他度他。必须要有这样的愿力、前提。我们要度化众生、利益众生,但是自己首先要有这个能力。如果有慈悲、智慧了,自然就能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相续,这是很重要的。就像今天我们要去扶一个人,自己必须先要站稳,否则两个人都会倒下去的。扶别人是必须的,但是自己先站稳。不是我们不慈悲,众生那么惨,那么痛苦,虽然着急,但是没办法。不要冲动,稳定下来,自己先站稳再去扶别人,先度自己再去度别人,这是很重要的。
“我要结缘众生,要度化众生,是不是要准备很多的金刚结、甘露丸、舍利子,还要买一些念珠、佛像?”其实这些有没有都行。真正想结缘众生,想度化众生,只要有一个清净的发心,众生自然就会接近你。万法一心,力量不得了。这个电话早就通了,根本不用你打。自己有这个悲心和愿力,有缘的众生是跑不了的,自然就会接近你、亲近你。如果他不来,或者来了又跑了,没办法,就这个缘分,再勉强也没有用,这个时候更要随缘。
若是真正想度化众生,就要让众生明白佛理,明白诸法的实相真理。这是最重要的。众生为什么烦恼,为什么痛苦呢?就是一个字:迷!他迷失了自性。现在你想帮助众生,想度化众生,就要破迷开悟。让他明白佛理,让他明白真理,这叫破迷。其实福德、智慧是每个众生本具的,不用你给,你也给不了。如果开悟了,本具的福德、智慧自然就现前了。现在就是让他破迷开悟,教给他开启宝藏的方法。真正的智慧、福报是本具的,只是现在没有现前而已,因为他迷失了自性。能回头,能回归自性,这叫破迷开悟。这是唯一度化他的方法,这是没有错的。
我们的历代祖师、传承上师们,都是以讲、辩、著这三种方式度化众生的。所谓“辩”,若有辩论的对境,你可以通过辩论打开他的心结,让他破除无明。所谓“讲”,给他们讲这些佛理,让他明白。所谓“著”,可以写论著让众生看。有缘众生看了、读了,也能打开心结,也能开启智慧。度自己的时候,主要通过闻思修的方式。度他人的时候,主要以讲辩著的方式,没有其他的选择。
“一切菩提行”就是大乘佛法,大乘妙道。我们是大乘行者,学的是普贤行愿,所以是“菩提行”。让他明白大乘佛法,让他进入大乘妙道,这就是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普贤道”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道。“清净”是没有被自私自利染污。“究竟”就是最终的果位。
“尽未来劫常修习”:无论是自己学修普贤道,还是令众生学修普贤道,时间是“尽未来劫常修习”,即从不间断。大家要明白这些。很多人认为,成就了以后就不用这样修了,不用这样学了。“解脱了还学什么啊?成佛了还修什么啊?”,这说明他没有明白,心没有到位。学佛修行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就是一种解脱,一种圆满的状态。你解脱成佛以后,难道还要失去这种状态吗?还不愿意享受这种快乐吗?
成佛了以后,也许就更精进,更勇猛了。那个时候享受的是大快乐。那是什么状态啊?完全是轻松自在的状态。“我解脱了就可以不修了,我成佛了就可以随便了。”哪有这样的?所以这里讲“尽未来劫常修习”,这是发愿。也许自己现在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愿是必须要发的。为什么呢?就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这种毅力,需要这样的心态,以利于自己的成就。
10、得无尽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一切诸有中”也就是生生世世的意思。无论是在人道还是在其他道,生生世世所修福德和智慧恒无尽。我们讲道的时候,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二资双运,即福慧双修。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恒无尽”,虚空界尽了,众生界尽了,但是我所修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无有穷尽。虚空不会穷尽吧?即使一旦穷尽了,众生不会穷尽吧?即使有一天众生穷尽了,我所修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也没有穷尽之时。就要发这样的愿。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定慧”指的是禅定与智慧。禅定、智慧、方便、解脱等佛菩萨的这些无漏的功德无穷无尽。
定很重要,我们现在没有定功,总是受到外境的影响,总是心为境转。如果有定功了,就是境随心转。定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一位法师讲过一个事实:日本有一位江本胜博士,他做过一个实验。日本某景区内有一个很大的湖叫琵琶湖,二十多年来这个湖一直被染污,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湖里的水根本不能饮用。有一次,他找了一百五六十人,由一位老和尚带领到湖边做祈祷。他告诉大家,必须要集中精神,一心一意,心不能散乱,就念“湖水干净了,湖水干净了……”念了一个多小时。两天以后,湖水真的干净了,没有臭味了,一直持续了六个月。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当时在日本引起了震动。这就是心的力量。我经常讲,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遇到什么对境,心态稳重一点,一切都会过去的。我们就是心态不稳定,总是胡思乱想,总是心动。心一动,就完了。
“定”有世间的定,也有出世间的定。比如说四禅八定,这都属于是世间的定。刚才讲的那个事件是世间的一种小定。“智慧”有世间的智慧,也有出世间的智慧。佛法里,真正的智慧是无我和空性的智慧。“方便”是指度化众生的方便。度化众生也要有方便啊!现在我稍微有一点点体会,当菩萨太不容易了。众生刚强难化,有各种各样的习性,有各种缘分,很难度化,所以需要各种方便。
今天讲到这里。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