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八、随信行与随法行

《金刚萨埵修法和如何学修佛法》 ︱ 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2、般若的闻慧和思慧能帮助卸掉重担

以闻思般若而产生的智慧的引导,出离心乃至慈悲心、菩提心都比较容易生起来,而且心里会很轻松,充满了力量。没有我执的人面对任何困难都无所畏惧,而且对有意义的事情,生生世世都不会厌倦。

有些人说我很痛苦,其实是心在受苦,这个“我”其实一点也没有出现过。快乐也是同样,说我很开心,其实是心在快乐,从来就没有“我”的一丁点事。般若法门,就是促使大家认识到这个真相,减轻身上的压力的一个殊胜的方法。

有人还会问:如果证悟了般若空性,当然就不会有各种执著的重担,但是要证悟般若空性,又谈何容易呢!

3、凡夫的大乘般若正见也有巨大的力量

其实,般若的力量并不只是在证悟之后才能显现。凡夫在闻思修中以分别心产生的大乘般若正见,就已经能产生克制烦恼的力量。就像前面提到的,闻思般若产生的闻慧和思慧,就能产生认识一切烦恼和压制一切烦恼的力量。而因为闻思的是般若这一高深的法门,因此所能产生的认识和压制烦恼的作用也更加的强大。

这种通过闻思产生的空性正见,就能和世俗的发心产生相互的促进作用。

随着众生根基和意乐的逐渐增上,能接受的法门随之而加深,观察的对象逐渐从外境转向了内心,见解也越来越了义,越来越接近心的本性,产生的加持力量也越来越强大了。

比如,小乘的见解中已经把蕴聚抉择为空性了,但在外境还留有无分微尘,在内心中还留有无分刹那的心识。唯识宗则打破了外境,宣说了万法唯识的道理,观察到了一切遍计法本来空性,圆成实本来就存在。在万法唯识的基础上,中观宗中的自空中观将心识进一步抉择为是与大空性无二的清净慧,远离一切戏论。他空中观又是在这个基础上,宣说了万法的本来清净如来藏,一切都不离自然智慧而呈现。

这样可以看出,大乘法门抉择的不是迷乱的显现,也不是分别心的境界,不是世俗发心的层面,而是清净的基的究竟本性,是大无为法,并且这些都是心的本性。对于这心的本性,部分证悟的是道般若,全部证悟的是果般若。

一切的有情,不管是天人还是地狱众生,不管是圣者还是魔王,都具足佛性。一切众生都本来是佛,都呈现在清净本基的如来藏之中。险恶的轮回、染污的烦恼等等的现象,只是偶尔出现的客尘。如果苦与集并非客尘,如果众生并非本来是佛,那么不说是三大阿僧祇劫,就是经过千千万万个三大阿僧祇劫,众生也没有成佛的可能。认识到心的这个本性,这是最了义的皈依,具有这样的见解,就能对救度众生产生强大的勇气和力量,自然就能发下乃至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穷的菩提大愿。

在末法时代,尤其年轻人,执著那么重,烦恼那么强,业障那么深,这样的状态下要行持大乘菩萨行并不是很容易。心中如果没有般若正见的引导,以实执心很难生起世俗的出离心和菩提心,甚至连名利都不容易放下。只能装装菩萨。天天说厌离心啊、出离心啊、菩提心啊,然后东做一些事,西做一些事,似乎觉得这样已经在行菩萨道了。

而且没有般若智慧,凡夫事情做多了,烦恼容易增上,最后控制不住的时候,就会退失,会一层一层地往下退。刚开始还想学大乘发菩提心,后来遇到很多不如意。想想还是先救度自己吧,于是学些小乘的法门,但因为实执心重,出离心也生不起来,于是想把因果给守住吧,但是困难依然很多,最后可能就随波逐流了。

般若是佛法的心要,也是证悟的关键

般若正见是随法行的基础,同时也能减少随信行的难度,可见对于般若法闻思修非常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在闻思修的最后阶段,必须唯一凭借般若慧的力量,才能突破一切障碍,获得证悟。因为世俗的出离心、菩提心等的心愿,都是分别心在对世俗显现产生二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直接缘实相胜义空性。并且它们属于微细的所知障,只能压制和转变业力,无法直接断除二障的种子和习气。所以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般若品》中说:“此等一切支,佛为般若说,故求灭苦者,当生般若慧。”又说:“唯空能对治,烦恼所知障,欲得遍智者,何不修空性?”同样,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中也说:“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龙树菩萨和法称菩萨等也作了这样的论述。而且佛陀在讲般若法门的时候,跟讲其他的法门有着明显的不同。佛陀讲法前亲自铺设法座,以此表示对般若法门的敬重。由此可见闻思修般若法的重要意义。

三乘菩提都必须依靠般若法而获得证悟。小乘的阿罗汉们突破轮回,获得寂灭的快乐,靠的就是般若空性中的人无我空慧的力量。对于大乘来说,般若慧就是胜义菩提心,只有获得般若这个胜义菩提心之后,这位修行的菩萨才进入大乘出世间见道位。这个时候以世俗菩提心摄持的一切善行,才都能升华为出世间的般若波罗蜜多。而在获得佛陀果位后,一切微细分别心中的功德,都转化成了无分别的究竟般若慧。在这样的法身自然智慧光明的境界里,再也没有世俗的出离心、菩提心的影子了。即是原先以世俗菩提心摄持时,这些功德成为修行者获得见道的功德,而在以胜义菩提心摄持之后,这些功德能引导这位修行的菩萨获得佛陀的果位,而在获得佛陀果位后,这些功德消除了最后的微细垢障,而呈现出最究竟般若的真相。

另外,三殊胜是宁玛派对于修行的不共窍诀教言,三殊胜是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后行回向殊胜。前行是发菩提心,正行是安住于三轮体空的无缘境界之中,也就是应该安住在般若的正见中进行修持,如果只强调世俗菩提心,就没有能按正行的要求修持,也就不可能产生出相应的修法的殊胜功德。

因此般若慧才是成佛的关键,世俗菩提心是随信行的修行者所首先要发起的,而随法行的修行者是在生起了殊胜般若正见后,能自然而然发起慈悲心、世俗菩提心等功德。

般若是禅宗与金刚密法等殊胜法门的基石

禅宗也是基于六度中的般若度而修持的,有些人把六度中的第五度禅定度理解为禅宗“禅”的涵义,这是一种误解,其实第六度般若度才是“禅”的真正涵义。

在《六祖坛经》的“般若品”中,六祖大师开示了般若的意义,比如:“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以及“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还有“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另外,同样在金刚密乘中的顶严光明大圆满以下,也是不离般若为基石而修持的,比如,修生起次第时必须在真如等持、佛慢心基础上观修。修圆满次第时以无相般若摄持下修炼气脉明点,以及修光明大圆满的直断时本体空性,顿超的四灯中的自然般若灯的修法,都离不开般若空性慧。

我们要知道,金刚密法中对非法器需要保密的,不是世俗菩提心等显教的法门,而是以般若为基石的金刚密法。譬如宁玛派玛哈约嘎(大瑜伽)所讲的大平等、大清净;阿努约嘎(随类瑜伽)所讲的器情世间是普贤王如来的净土及普贤王如来;阿底约嘎(最极瑜伽)所讲的直断、顿超直接六个月等速疾成就佛果的甚深了义窍诀法门。

还有第一怙主普贤王如来就没有发过世俗出离心、菩提心,而以光明大圆满智慧刹那间成就佛果的。在证悟光明大圆满后,包括出离心、菩提心等一切的世俗功德,就都自然具备了。

而且修光明大圆满的时候,会出现无分别、非常快乐等各种各样的觉受。倘若没有安住般若慧,那么就会执著这些觉受,这样就障碍了进一步的修持,并且还会进入歧途。

如圣者法王上师如意宝在《直断要诀依莲花生之窍诀而释——斩断无明网之宝剑》中说:将光明执为自性实有的身体、脸、手臂,将光色之本性执为有相显现,智慧执为有耽著、常有、稳固之本性,即是误入觉性显现之歧途。

进入歧途表现为:认为三身五智是实有的,与自己俱生存在而生起自胜的执著心,我慢一天比一天高涨,说起甚深无生的意义时,则不精通,反而把颠倒的见解执为正见,其他佛菩萨所证也就仅此而已,而失去了对佛菩萨的信心。对其他的各种显现越来越执为实有,完全追求世间八法去了。

这样的后果:因为对外境中显现的有实法顽固贪执,而不能从色界中解脱;因为对于内在觉性之光明执为实有而不能从欲界中解脱;因为对于恒常稳固实有的心识执为三身总体永久的依处,因此与外道大自在宗派一致,无法列入佛教徒中。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歧途呢?应当对空性自相明分中显现的明空无二之义生起定解。这点极为关键!

若无丝毫信心、悲心等正道的验相,则无碍地穿越山崖,在空中如鸟一样飞,在水中如鱼一样游,大的变小,小的变大,看他人一眼,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在山崖、虚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将一般的魔降伏后收作眷属,这些都是魔所作违缘的验相,故不能认为是正道。应以慈悲之心降伏魔众,以般若智慧之眼照见并趣向解脱之正道。以上大恩上师法王如是作了详细的解说。

因此,般若是禅宗与金刚密法等殊胜法门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