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依何因如何生起
《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七》 ︱ 宗喀巴大师.造 ︱ 法尊法师.译 ︱ 益西彭措堪布.讲述
卯二、必须遮止自利方面以寂灭为足之心
【 又于自利执惟寂灭为足之心,非不须遮。 】
对于自利执著仅以寂灭为满足的心,并非不须遮止。以下宣说理由。
【 以于小乘惟脱生死,惟有一分断证功德,其自利义不圆满故。 】
因为:小乘只是解脱生死,只有一分断证功德,所获自利并不圆满。
【 又此虽脱三有衰损,然未解脱寂灭衰故,又经宣说圆满自利是佛法身故。 】
又因为:小乘虽然解脱了三有的衰损,但并未解脱寂灭的衰损,而且经中说圆满的自利是现前如来法身。
总之,必须遮止对自利以寂灭为满足的心。因为:
一、小乘寂灭只有一分断证,自利并不圆满;
二、小乘还有寂灭的衰损;
三、佛在经中明示,圆满的自利唯是如来法身,并非小乘寂灭。
【 故于佛德净修信已,则能观见。 】
因此,对佛功德修持信心之后,便能观见:欲求圆满自利,必须成佛。
【 况云利他即办自利,若不得佛亦必不可。 】
何况利他就是成办自利,若要由利他而使自利达到圆满,若不得佛果也绝无可能。
“利他即成自利”,是一则大规律。譬如:舍他资财,自得富裕;为他说法,自得智慧;忍他损害,自得相好;三门敬他,自得尊重。可从无量侧面来观察、证实这一点。因此,利他即是成办自利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由利他达到最大程度的自利呢?以布施为例:受者众生的数量、所施的钱财、布施的意乐等多方面因缘积聚,便能产生自利的福德。而要使这一自利达到究竟,布施的对境、物品、意乐等各方面都要圆满。换言之,欲求最大的自利,就要有最深广的利他,为此也必须成佛才能办到。
【 是为不退小乘最大因缘。 】
按照这样去思惟,是不退堕小乘的最大因缘。也就是说,只要衡量到“什么是究竟自利”,就一定会生起欲求佛果的心,当思惟到究竟时,就会遮止退堕小乘。
寅五、从四缘发心之异门
【 又前所说初二发心,曾未见说慈悲所引,诸余经论亦多仅说,见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发心。 】
“初二发心”,指从四缘发心的前两种,即见闻佛陀神变而发心,以及由听闻法师讲解佛陀功德而发心。
在这两者当中,没有见到说以慈悲引发菩提心,而在其它经论中也多说:见佛的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求成佛的心,称之为“发心”。这是其一。
【 又说誓愿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发心。 】
另一方面,经论中也说到,立誓将一切有情安立于佛位,叫做发心。这是其二。
【 故此二中,虽一一分亦应预入59 发心之数。 】
“此二”,即缘菩提功德发起欲得之心,以及缘众生苦难而发心。
因此,即使只是这两者中的一分,也应算是发菩提心。
那么,圆具体相的发心如何呢?以下对此解释。
寅六、认定真实
【 圆满一切德相发心者。 】
“圆满一切德相发心”:一切体相都具足的发心。
以下从两方面认定菩提心之德相。
【 仅见利他必须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犹非满足,即于自利亦见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 】
如果只是因为观见完成利他必须成佛,而引起希求佛果之心,这还不够,应当是:在自利方面也见到成佛必不可少,而引起欲得佛果之心。
也就是,见到不论利他还是自利都必须成佛才能究竟,由此引起欲得菩提之心。这个上求菩提之欲,是发心的德相之一。
【 又此亦非弃舍利他,亦须为求利益他故。 】
而且,这也不是舍弃利他,也必须是为了希求利他。这个下化众生之欲,是发心德相之二。
【 《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说双求菩提与利他故。 】
《现观庄严论》中说:“发心为了利他、欲求无上正等正觉。”其中说到希求菩提与希求利他两种心,所以真实发心应具两种欲。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释·胜乘甘露喜筵》中说:“菩提心的体相是缘二种义的思心所,即愿我成就无上菩提果位,缘无上菩提而思惟,并缘一切众生思惟,普作利乐,如是具备无上菩提与众生二种义的心与心所相应,即是所谓的发无上菩提心。总之,是为了一切众生自求无上菩提之思,并以发誓而承诺。”
丑二、从四因发心
【 二、从四因发心者,谓种姓圆满,善友摄受,悲愍有情,而不厌患生死难行,依此四因而发其心。 】
第一因“种性圆满”:菩萨的种性具足。按《大乘庄严经论》,即具有大悲、大信、大忍、大行四种相貌。
第二因“善友摄受”:菩萨得蒙诸佛菩萨、善知识的慈悲摄受。
第三因“悲愍有情”:菩萨对众生常起悲愍。
第四因“不厌患生死难行”:菩萨于长夜种种猛利、无间、无缺的生死大苦,难行能行,心无怯弱、畏惧。
丑三、从四力发心 分 三:一、真实 二、坚与不坚的差别 三、 教诫如今必须精勤殷重发菩提心
【 三、从四力发心者。 】
寅一、真实
【 谓由自功力欲大菩提,是名自力。 】
菩萨由自身用功的力量,能对无上菩提深生希求,称为自力。
【 由他功力希大菩提,是名他力。 】
菩萨由他人功力,能对无上菩提深生爱乐,称为他力。
59、 预入:参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