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积善之方

《改造命运的窍诀(未定稿)》 ︱ 智圆法师.编述 ︱

6、兴建大利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什么叫兴建大利呢?小的一乡之内,大的一县之中,凡是有益于大众的事,都应当兴建,或者开辟水道;或者建筑堤岸,预防水灾;或者修建桥梁,方便交通;或者布施茶饭,救济饥渴。随缘劝导别人,同心协力地兴建,不要为避嫌疑而放弃不做,不要怕苦、怕人嫉恨,就推辞不做。

7、舍财作福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

什么是舍财作福?佛门万行,以布施为先,就是六度首先要修布施。所谓布施,只是一个“舍”字。通达的人内舍眼耳鼻舌身意,外舍色声香味触法,内外无不放舍。舍得干干净净,一丝不挂,就是波罗蜜多。

【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

做不到这样,就先从财上布施。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世人都是以衣食为命,所以,对世间人来说,钱财非常重要。如果我能随顺人心,舍财给他用,内能破我的悭贪,外能救他的急难。最初做是有一些勉强,但做习惯了,心里泰然,没有舍不得的。这样,最能消除私心,去除对钱财的执著。

以下说一则公案:

明朝华亭县有位顾正心,官至广西参议。他平时喜欢行善积德,有一次捐出十万四千七百两银子,买了四万八百亩义田,全部施给华亭、青浦两县。做为徭役费用,让老百姓免除负担徭役的困难。

一次,代巡抚来到松江府,禁止除夕燃放爆竹,很多人违反命令被关进监狱,顾正心也被误捕入狱。

顾正心入狱以后,看见饥寒的人,就给他们送衣食;有罪犯可以赦免,就出钱代为赎出。最后,整座监狱快变空了。随后,他又出资修理监狱的房屋。他是如此舍己为人,从不希求回报。

后来,两台大上报他的事迹,皇帝任命他做光禄署臣,他被敬奉为乡贤。

《感应篇例证》中有这样一则公案:

倪闪是沙县人,性喜布施。每次外出,身上总要带些钱财,遇到穷人,就把钱放在他家,不管别人知不知道。

倪闪考试多次落选中,有人嘲笑他:“先生日日周济穷人,为何还多次落榜?是不是老天不长眼睛?”

倪闪并没有退失信心,反而更加努力地布施,心里没有一点后悔。

有一年闹饥荒,路上饿死的人一个接一个。倪闪搭了个粥棚,亲自煮粥周济灾民,救活了上万人。

第二年,倪闪又去考试,很多乡里人梦到倪家的门外高竖一面锦旗,上书“饘粥阴功”四个大字。这一年,倪闪果然中了状元,后来官至尚书。

8、护持正法

【何谓护持正法?】

什么是护持正法呢?以下先阐明正法的重要性,再教诫对法护持。

【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

“生灵”,就是一切具灵性的生命。“万世”,是世世代代之意。

如同没有眼目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一样,没有正法,见不到万法的缘起性,不知生命从何而来又如何还灭,不知如何修行才能获得善趣、解脱和成佛;没有正法,不见万法的空性、以分别心执著的都是戏论;没有正法,更不知自己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自性是佛。

而有了法,能见到缘起、见到空性,见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善道。依靠法,时时能增长俱生智慧,最后照见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所以,法是万世生灵的眼目。

正法是遍智佛陀无误现见诸法的真相之后,宣说敷演的。真理永远不会改易,诠说真理的正法也就具有永恒的价值。它超越时空,不因时空的改变而被推翻,正由其历古今而不变,世世代代的生灵依靠她,决定能见真相。所以法是万世生灵的眼目。

【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参赞”是参与、赞助的意思。天地具有孕育万物、生长万物的作用。“参赞天地”,就是帮助天地的造化之功。

“裁成万物”,就像量体裁衣那样,契合众生的根机、意乐,让他们得到相应的成就,叫做裁成万物。也就是,对世间根性者,以人天乘法,裁成善趣人天;对小乘根性者,以声闻乘法,裁成声闻缘觉;对大乘根性者,以菩萨乘法,裁成诸佛菩萨。而且,每一类根性中又有种种差别,有种种法、种种阶段的法,让有情去除垢染,成就果位。

那么,谁能裁成万物呢?只有圆满成就道种智的佛陀,宣演八万四千种法门,才能巧度有情,裁成万物。离开佛的八万四千法门,决定无法成办。

“脱尘离缚”,就是可以解脱各种束缚。世亲菩萨认定法的作用为:“对治一切烦恼敌,救护众生离恶趣。”佛法不只断一分烦恼,它能圆满对治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摄的一切烦恼;不只断烦恼障,它能断除包括最细微所知障在内的一切障碍。

以暇满、无常、苦、因果的教法,能脱开对现世和来世的耽著,趣入解脱。以菩提心的教法,能脱开自利的耽著,趣入成佛。以人无我的教法,能断人我执,远离烦恼障。以法无我的教法,能断法我执,远离所知障。以因果、四谛、唯识等缘起的教法,能远离对缘起的愚昧,无误取舍。没有正法,有情如何脱尘离缚呢?束缚是从不相应实相产生的,缘着颠倒邪法,一刹那接近解脱也不可能。所以,唯一依止佛法,才能脱尘离缚。

“经世出世”:“经世”是治理世间,“出世”是超出世间。没有佛法,怎么会有菩萨以大慈悲现身世间,以无量方便度化众生呢?没有佛法,怎么会有菩萨不受三有束缚,出淤泥而不染呢?所以,“经世出世”依于正法才能做到。

理解了上述佛法的利益之后,应当对法敬重、护持。

【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圣贤”就是佛菩萨。圣贤寺庙和经书典籍是承载正法的所依,依靠这些才能接引和教导众生,让他们趣入正法。所以,见到圣贤的寺庙、经书、教典、教言,都要恭敬尊重,如果有破损、杂乱,都应修补、整理。至于传扬正法,上报佛恩,更要努力实践。

做为佛子,自己点滴的功德成就,都是法所化现、以法出生。推己及人,一切众生的利益安乐,也唯有依正法才能出生。所以,欲报佛恩、众生恩,唯有生生世世修行法、护持法、弘扬法。

皈依三宝之后,要随分随力听闻法、思惟法、受持法、供养法、宣演法、修习法、护持法。修学大乘的人,更要发起护法的大愿。《普贤行愿品》说:“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9、敬重尊长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

所谓敬重尊长,就是家中的父母兄长,国家的君王、长官,以及年龄高、道德高、地位高、见识高的人,都要倍加用心敬奉、承事。

“加意”,是说内心虔诚、殷重,比对一般人更用心。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尊长是特殊的对境,稍做一点损害或利益,都有极大的果报。佛菩萨宣说因果的经论中都说,敬重尊长,能产生大福德;轻慢不敬,则有大罪过,很快会损坏福德。

那么,敬重尊长怎么做呢?首先从敬奉父母开始,这一点做不来,更大、更广的就更难做到。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深爱婉容”,就是内在对父母有深深的敬爱。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父母恩德天高地厚,所以要以感恩心对父母敬爱。“婉容”,就是外在的态度、容貌,连表情、动作、说话,都有一种孝顺的样子。“柔声下气”,就是声要柔和,气要很平和。

了凡教导我们,在家奉侍父母时,要让“深爱婉容、柔声下气”逐渐串习成性,这是以和气感动天地的根本。

这个地方关系到人能否真正成就,是教育学上的大问题。

按照缘起来观察,因果中有一条造作等流的规律,现在造作什么,以后就会以同样的方式造作。以这条规律衡量,才知道学孝对人有多么重要。

孝敬能习以成性,在在处处可以发展出善行来。也就是,在家养成好孝敬的态度和行为,推而广之,对国家会尽忠,对兄长会尊重,对朋友会尽友道,对尊长懂得怎么尊重。如果是出世间学佛,也知道如何依止上师、承事上师,如何皈依三宝,报答佛恩,成为佛家的孝子、释迦的忠臣;对于道友,也懂得怎么尽佛法上的友道;修学菩提心,见众生都是前世父母,也知道如何对待众生。所以,学孝是真正的奠基。能在这里串习坚固,就有了成圣成贤的基础,相当关键。

不然,步入社会,不懂得为人处世,人都做不好,怎么能建功立业?进入佛门,了解了很多知识,贤善的品性却没有养成,内在的恶性仍然转化不了。对上,不知依止善知识;对道友,不知和合;对众生,不知慈悲。所以,不学孝存在很大的问题。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

“君臣”是一种关系,领导者是君,下属是臣。比如,我们在常住的单位发心,负责人是君,下面办事的人是臣。在任何组织当中都有君臣关系。但一般人抗上、叛逆的心态很强,连三个人在一起,也不能安分,都是各自为王,不服从管理。按业果来判断,在团体中不听从君长合理的吩咐,都是破坏团体秩序、破坏事业的恶行。

这里说:出门在外,承事君长,每做一事,都要忠诚,不要以为上级不知,就可以随便。处罚一个人,也不能认为上面不知,就作威作福,胡作非为。凡事要凭良心,对待罪犯罪过的轻重,要仔细审查,公平判断。

像这样,凡是处理君长吩咐之事,都要尽心做好,不敢马虎随便,这才是为人忠诚之道。不能亏了良心、失了本分。

【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

古人教诫:承事君长,要如面对上天一般恭敬。今天来说,就是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尽好责任和义务。这个地方关系阴德很大。

【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从显现的事实来看,凡是忠孝人家,子孙没有不发达久远而世代昌盛的。所以此处切切要谨慎。

以出世间来说,任何佛法上的成就都源于依止善知识,历史上任何成就者的功德、事业,无一不是从敬重上师、承事上师而来。所以学佛修行,一定要尽好佛法中的孝道。

10、爱惜物命

【何谓爱惜物命?】

“物命”就是万物的生命。

我们要懂得,什么才是最值得珍爱的。五欲六尘,虚假的名利、包装,都不值得珍爱。真正值得珍爱的是生命。

学习了大乘佛法,对于生命的本性有所了解,就会知道生命何等宝贵,自然会对有情发起珍爱之心。或者,能了解有情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妻儿、兄弟、姐妹,我们也会普爱众生,报答他们的恩德。

珍爱有情,是大乘修行的重点。《修心八颂》中说:“愿我以胜如意宝,饶益他众之意乐,时时刻刻倍珍爱,轮回一切诸有情。”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恻隐之心:就是见到众生遭遇不幸而心里同情、怜悯的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仁慈的开端。

人之所以算作人,唯一是有恻隐之心,求仁者是求这恻隐之心,积德者也是积这恻隐之心。

【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周礼》上说,每年正月祭祀,祭品不要用母的,因为春天是动物最容易怀孕的时期,以母的做为祭品,会摧残很多胎中的小生命。孟子说:君子不肯住在厨房的附近。一般人家的厨房成天杀生,宰割动物的躯体。君子不忍见闻动物被杀。这样做,都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恻隐之心。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为了保全人的恻隐之心,前辈有四不食的禁戒,就是听到动物被杀的声音,不吃;见到动物被杀,不吃;自己养的动物,不吃;专门为我杀的动物,不吃。学者还不能做到断肉,应当暂时戒吃这四种肉,凡是修慈心的人,先初步这样做起。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

按这样培养,渐渐增上,慈心会日益增长。

【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于杀生等。】

不但杀生要戒除,就连微小的生命也不能伤害。譬如用丝做衣服,把茧放在水里烧,要伤害蚕的性命;种地耕田,不知要杀死多少地里的小虫。想想衣食是以众生的生命为代价换来的,怎么能随便糟蹋、浪费呢?所以,浪费的罪过和杀生等同。

【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

至于随手误伤用脚踩死的生命,又不知有多少,既然在学习慈爱生命,这些地方都需要小心设法防止。

【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宋朝苏东坡有两句诗说:慈爱老鼠,常留一点饭,让它不要受饿;怜悯飞蛾,宁可不点油灯,也不能伤害它。这是何等仁厚慈悲!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善行的数量无量无边,无法一一说明。总之,由上述善行推广开来,就可以圆满无量功德。

以上的善行,能在所缘境、时间、希求的果位、深度广度上拓展开来,完全可以成为大乘菩萨的六度万行。

唐朝的白居易问道鸟窠禅师,禅师开示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连三岁的孩儿也这么说。”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心服其言,作礼而退。所以,学习积善之方,关键是实行。能步步实行,决定可以速趣圣贤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