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愿王——礼敬诸佛
《普贤行愿品讲记(上)》 ︱ 智圆法师 讲授 ︱
(一)标释愿名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
礼指礼仪,体现在身口上,如合掌、曲躬、五轮投地、接足等等;敬属于意业,礼的精神是恭敬,《礼记》说:“勿不敬”。行为举止恭敬,礼就在其中。
礼敬的作用:破除我慢,生恭敬心,得尊贵果报。如何生起敬信的善呢?内心恭敬带动身语,遍礼一切,就能破我慢障,生起恭敬善心。
凡夫我慢深重,自恃高于他人,不肯低头、曲躬。由于心不谦下,贡高我慢,令我执坚固,导致生死轮转,无有了期。现在欲修普贤广大行愿,成就如来功德,首先就要对治我慢。如果不修礼敬折伏慢幢,后面的称赞、供养、忏悔等普贤行都无法成办,一切性德都无法显现,所谓“我慢高山,不出德水”。所以,修持礼敬应放在一切修行的首位。礼敬修得圆满就会显发性德,它是能开启性德宝藏的钥匙。近代印光大师常说:“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
《六祖坛经》上说,法达七岁出家,常诵读《法华经》。他来礼六祖时,头不着地。
六祖呵斥:“礼拜不投地,不如不礼。你心中必有一物,平常修什么?”
他说:“念《法华经》念到三千部。”
六祖开示:“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礼拜本是为了折伏慢幢,既然作礼为何头不碰地呢?心中有“我”,罪过就随着产生,不着自身功德相,福德无伦比。)
关于礼,慈舟法师有段很好的开示,他说:所谓礼,就是体的意思,这个“体”不是本体,而是体贴、体谅,就是我们要体谅佛的境界、体贴佛的心,这样才能现起普贤的礼敬。佛心如何呢?佛心是常恒、周遍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山河与大地,皆是法王身”,所以称性礼应是竖穷横遍的敬礼;又“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所以,礼敬一法身佛时,便是礼敬十方三世佛,这才是称性礼敬,才能与十方诸佛感应道交。
《别行疏钞》中讲了十种礼:
一、我慢礼:像上下捣米那样,内心没有恭敬心。
二、唱和礼:礼拜时高声喧杂,词句混乱,随别人礼念,自己也礼念,但身不端正,意不虔诚。
以上二礼都不如法。
三、恭敬礼:五体投地,接足殷重。以自己最尊的头部顶礼诸佛最下的双足,表示最恭敬的态度。这里,内心殷重是意业虔诚,发愿、称名、赞叹是语业虔诚,五体投地是身业虔诚,由三业虔诚能产生大福德。
四、无相礼: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
五、起用礼:虽然没有能礼、所礼,但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
六、内观礼: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起信论》云:“离念相者,等虚空界,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远离虚妄分别,等同虚空界,就是如来平等法身。)背觉合尘,攀缘外境,是不礼敬。心不攀缘外境,背尘合觉,即皈依礼敬本觉,礼敬自性佛。
七、实相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不住任何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礼诸佛。所以这是实相礼,即顿教礼佛。
《仁王经》上,佛告波斯匿王:“你以哪种相观如来呢?”
波斯匿王答:“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无后际,无中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乃至云:非相,非无相,非取非舍,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而观如来。”
佛说:“善男子!如汝所说,诸佛如来十力、四无畏等恒沙功德诸不共法,悉皆如此。修般若波罗蜜多者应如是观,若作他观,名为邪观。”
八、大悲礼:一一礼敬,都普代一切众生。即以同体大悲,人我无二,我在礼佛,即一切众生在礼佛;我离骄慢,即一切众生离骄慢,叫做大悲礼。
九、总摄礼:就是把前六门总摄为一贯。排除不如法的我慢礼和唱和礼,总摄礼是指我们礼敬,需五体投地,接足殷重,恭敬而礼;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无相而礼;虽离能所,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起用而礼;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内观而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实相而礼;一一礼拜,普代众生,大悲而礼。这样叫做普贤行愿的礼佛。
十、无尽礼:就是入帝网境界,所礼之佛、能礼之身,都重重无尽。
“帝网之境”,是指帝释宫殿的因陀罗网,网上有一千颗宝珠,颗颗圆明。每一颗宝珠中,顿时显现其余九百九十九颗宝珠的影像,是第一重影现;每一珠中所现的一切珠影,又遍现在其余九百九十九颗宝珠中,是第二重影现……这样一重重地珠中现影、影现珠中,就是重重无尽。法界本是如此相即相入,不可思议的。
我们的道场在何处?就在这一念心性中。心性广大周遍,十方三世的一切法都收入现前一念心性,无不包摄,所以心的道场如帝网明珠,十方三世佛都在这道场中一齐影现。而自己能礼的身体也周遍显现在十方尘刹的每一个极微尘中。只要一礼佛,所现的一切身就在对无尽的诸佛顶礼。能礼的身无尽,所礼的佛无尽,所以是无尽礼。
《华严经》云:“一毛孔中悉明见,不思议数无量佛,一切毛孔皆如是,普礼一切世间灯。”经中又说:“于一微尘中,见一切诸佛,菩萨众围绕,法界尘亦然,一一如来所,一切刹尘礼。”若按无尽礼作礼,一一礼都是无尽功德,无有限量。
(二)愿王之相
分三:
1、所礼之境
2、能礼之因
3、礼敬之相
1、所礼之境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这里文字省略,后面称赞如来等愿文中说得详细,完整的表达是:“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每个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法界虚空界”是法喻双举。“法界”是法,“虚空界”是喻,因为法界意义很难懂,故用虚空作比喻。《宝性论》云:“犹如具无分别性,虚空遍行于一切,心之自性无垢界,如是遍行于一切。”(就像虚空无分别地遍行于一切粗细的色法中,心的自性无垢法界也遍行于一切诸法中。)
配普贤,礼敬为贤,遍十方三世佛为普。
2、能礼之因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能礼之因有二:一、普贤行愿力:这是法力,不依行愿不能周遍故。即以普贤愿力见一切境皆是诸佛而为所缘,名为法力;二、甚深信解力:这是自力,印持诸佛,遍于时处,如对目前。即以甚深信解的智慧决定印可,摄持如上佛境,令现在前,名为自力。
3、礼敬之相
分二:
①总明
②别显
①总明
悉以清净身语意,常修礼敬。
对于三世一切诸佛,悉以清净的身语意常修礼敬。(礼敬要点有二:一、以清净身语意,二、常修不间断。)
清净三业,简别染污业,即身无杀盗淫,口离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不起贪嗔痴。我们是由染污业流转生死、堕入恶道,现在修成佛因,须凭净业。三业不清净,不能成就如来功德。
三业清净的必要性:三业清净才能感通佛心。如水清月现,水浊月隐。水喻心,月喻佛,心净则佛现。《宝性论》云:“犹如清净琉璃地,映现天主身影像,如是众生净心地,亦现能仁身影像。(如同清净琉璃地上能现天主身像,清净心地能现佛的色身。)”
三业恭敬也表佛有三种神通。佛有天眼通,能见我们的身,故应身恭敬;佛有天耳通,能闻我们的语,故应语恭敬;佛有他心通,能知我们的心,故应意恭敬。
问:为何要常修礼敬呢?大家想想,佛是常恒、周遍的,何时没有、何处没有呢?一毛一尘中都有无尽佛身,所以应常修礼敬。以自性佛而言,“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所以常应内观,礼敬身内法身真佛。暂时不礼敬,落于染污中。
②别显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以普贤行愿力与甚深信解力,在每尊佛的前面都顿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身体,每一身体都周遍敬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的如来。
(三)总结无尽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直到虚空界穷尽了,我的礼敬才穷尽,以虚空界不可穷尽的缘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像这样,直到众生界穷尽了、众生的业穷尽了、众生的烦恼穷尽了,我的礼佛才有穷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疲”是疲倦,“厌”是厌足。)可见此处普贤礼敬愿是无尽愿,以下诸愿都是如此。
圭峰大师说:“若不以普贤观行之力,如何能念念不断呢?愿智者审思此文,不应以生灭之心、取相之礼而为礼。以此为例,下面九门也不应以生灭取相的赞叹、供养乃至回向等,作为普贤行愿。”
因此,普贤行愿为称性行愿,若以生灭心取相,则不契本性,无法令普贤行周遍法界,念念不断。因为以生灭心取相,境界就狭隘有限量,不能周遍恒常。因此,应当以离生灭的智慧不住相而礼。
普贤行与文殊智需要并运,文殊智如目,普贤行如足。故偈文说:“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