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二、别明一切归处总集——格热自身的名义

《金刚上师莲花生心咒玄义略释》 ︱ 列绕朗巴大师 造 丨 益西彭措堪布 译 ︱

(3)结说

法界自身的体上无差别,然观待分别聚后成立因道果三分,而于现证修习分位,诸道果时中,由净障之力,界之功德如增长般显现故,由此会称为“普贤有差别地”。

在法界自身的体性中,本来没有差别(因此,差别其实是虚妄的法),然而观待分别聚的有无等后,可以安立因、道、果三个分位。而在一地现证、二地之上修道这两个分位所摄的种种道果时位当中,由于净障的力量,显现好像是界的功德在增长。以此缘故,也会称为“普贤有差别地”。

所谓“由净障之力,界之功德如增长般显现”,譬如,虚空由于离云而越来越清朗,同样,修道者清净了多少障碍就现出多少功德。实际界从来不增不减,然而在显现上似乎有增上的相,比如,从一地到十地之间功德越来越大,神通越来越广,力用越来越不可思议等,好像界的功德确实在逐步增长,一直到佛地,就达到了不可说不可说无量无边的功德海,这叫做“如增长般”。

总的来说,法界的自体没有差别,唯一观待分别聚而安立种种差别。也就是法界本来没有三时生灭等,因此不可能立为此种彼种的法界,然而观待有没有分别聚,却可以假立三分差别。比如,在因位完全处在妄识的遮蔽当中,可以立为不净法界;在道位时,由于分别聚在逐渐清净,可立为净不净法界;在果位时,即使是极细的二取习气也已消亡,故可立为极清净法界。好比虚空本体其实没什么差别,但观待有云无云,可立为三分差别:云蔽的虚空、渐次离云的虚空、完全离云的虚空;而且,以离云的程度,似乎显现为虚空界越来越增上。

总之,观待有没有分别聚的障蔽,可以将法界安立因、道、果三分;也可以假立在各个道位,界的功德似乎辗转不断地增长,从这种角度可称为“普贤有差别地”。

由上可知,莲师元成法界远离下至最细能所二现的障蔽,本具的功德之源全分显发,具有无上无等不可思议的身语意三密功德,因此称为“最极尊重”。也就是说,以称“格热”表示最极尊重。此时的“尊重”不是动词而是名词,意为非常尊贵、非常重,因为他就是无上无等、无量无边的功德海。

3、以“班玛”显示元成大悲分三:

(1)略说;

(2)广说;

(3)结说。

(1)略说

以所谓“班玛”显示了无著般柔软而一切处繁盛的大悲。

口里说“班玛”,就显示了莲师如莲花无著般柔软而在一切处兴盛的大悲。

此处表征大悲有离垢和遍显两分德相。“离垢”意为悲心柔软。犹如莲花不著水般,没有我执等杂质的障碍才使得心地最极柔软。再者,“遍显”意为大悲在一切处繁盛。犹如莲花周遍盛开般,莲师在尽十方法界的任何处所,都充遍了大悲。

以下就对此元成大悲分为因、道、果三分来了解。即在未证空性前的悲属于因位悲,还有我执等障蔽,所以必然显现偏于一方;证悟空性以后,大悲逐步迅速地开发,这就是“道位的大悲”;最终,当一切二取客尘的障蔽都消亡时,出现不可思议的果位大悲。

(2)广说分二:

1)理由;

2)德相。

1)理由

彼也,界明无别者何处有,彼处成为他利圆满的一个根本——怜愍或者大悲,此能断苦的自性者不可能无故,

为了成立这无功用的大悲,首先要明白其正因或者道理:也就是说,所谓的界明无别者在哪里有,那里就成为他利圆满的一个根本——怜愍或者大悲,这种能断苦的自性不可能没有的缘故,它成为元成的悲,处处都有,因而就会发生以下因位、道位、果位三种悲的状况。

此处“界”是指元成法界,“明”是指元成光明或智慧。“无别”是指并非东山和西山般别别的两个,而是无二,犹如太阳和它的光一样。“界明无别”是指一切含灵的本性,也是万法的本性。无论它在哪里,其中的悲就如同太阳和太阳光无别中有一种热力般,它本身是元成法,不是因缘所生,而是性中本有。无论凡夫位的处境是多么惨烈,乃至在地狱被烈火焚烧时,这种悲也不会失去;哪怕已经证达佛位,这种大悲也并没有新生出什么,它不是因缘所生,因此称为“元成的悲”。由于元成的缘故,无论哪里有界明无别,那个地方就有这种悲,以悲的力量见到一切同体中的有情受苦就会不忍,会去作拔济,这叫做“能断苦的自性”,它的性质即是如此,而且,最终会以此达到利他圆满。基于这种悲的自性或者怜愍性,它成为他利圆满的根本。

以元成的大悲周遍都具有,而不可能无的缘故,当然会有因位悲、道位悲和果位悲。也就是,观待客尘障蔽的程度,会发现它有从狭小到增大到最终完全遍显的状况。

2)德相分三:

①因位悲;

②道位悲;

③果位悲。

①因位悲

本因之悲,成为近取,无功用而于某方偏现;

“本因”是指本来的因或体性,而并不是刹那性能生的因。如《圆觉经》等了义经中所说三因佛性中的正因佛性,即是此处“本因”之义。它是本来就有的、将来会周遍显现的悲的自性,作为近取或者亲因,它会在见到苦的时候,无功用地往某一方偏向性地显现。

应当了解,正是元成的大悲自性作为亲因,而且有我执等垢染作为障蔽的缘故,即使是那些沉陷在虚妄中的凡夫,下至一只母狗,见到孩子死都会流出眼泪。由于本来具足此元成的大悲,当遇到苦时,不必加什么功用自然会兴起悲,这就是“无功用”。

为什么又说“于某方偏现”呢?因为在凡夫位还有我执作障蔽。当他见到可亲的人受苦时,自然会发起悲;当他觉得可恨的人受苦时,反而会幸灾乐祸;或者对于陌生人,他会无动于衷,所以,因位悲也称为“爱见悲”。

对于怨敌,他有一种我执引起的嗔恚心作障蔽,致使内在的悲被障蔽,显发不出来。但是,一旦他认定可亲、可爱,取为悦意相以后,对方受苦,他的心就会不忍,自然流露出悲,因为本有如上所述的元成大悲而没有障蔽的缘故。

总之,在凡夫位所谓的悲是元成的大悲作为亲因,在遇到某一方可亲的对象受苦时,就会无功用自然兴起悲愍,这叫做“因位的悲”。

②道位悲

道之大悲,无功用现于百方并显现为辗转增长;

证悟空性后,会出现道位的大悲。由于已经开始逐渐去除我执的障蔽,它会无功用地在百方所指的极大范围内开展或显现,而且随着障垢越来越清净,悲心也显现为辗转增长。也就是越来越离开障碍的遮蔽,力量也越来越显发,这叫“增长”。或者说,空性证得越彻底,悲心显现得就越是广阔无边,空大悲大,所以道位悲也叫“空悲藏”。

③果位悲

果之大悲,无量难思、离功用、无方而遍虚空界显现,何时亦无隐灭,

一旦证达佛果,所出现的大悲,就是完全开发了周遍、元成的大悲自性,没有任何遮蔽地显现在一切处,因此称它“无量难思”,意为根本没有数量可计,也无法用思维测到它的量度、力用。“离功用”即没有丝毫分别的造作。“无方而遍虚空界显现”,是指不落在某一方面,而是遍虚空界周遍地显现。“虚空”是个比喻,其实就是遍法界显现,在法界的任何处,轮涅的任何处、圣凡的任何处,都有这种无缘大悲,哪里有苦就在哪里拔济,正如观世音菩萨现三十二应身作普门拔济般。“何时亦无隐灭”,由于它是元成的法,是自性的法,不由因缘造作,是无为法的缘故,何时也不会灭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