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疏卷第三
《观经四帖疏讲记(上)》 ︱ 善导大师 撰著 ︱ 智圆法师 讲解
三、从“当起想念”下,至“状如悬鼓”已来,正教观察。此明正身威仪,面向西方,守境住心,坚执不移,所期皆应。
三、从“当起想念”以下,到“状如悬鼓”之间,这是正式教导观察的方法。就是教我们首先要跏趺坐,具足威仪,面朝西方,心一直谛观日轮要隐没的地方,使得心坚固地住在这个境上不移动。像这样,久而久之,所期望的都会应验,也就是自己所期望的观想境界会如愿现前。
四、从“既见日已”下,至“明了”已来,辩观成相。此明标心见日,制想除缘,念念不移,净相了然而现。
四、从“既见日已”到“闭目开目皆令明了”之间,这是辨明观想成就的相。这里是标明自心一直都是明见日轮的相。“制想除缘”,就是控制好心,专一观着日轮,除掉其他杂想的缘。这样念念不移,就是念念住在观想境上不离开,最终境相会了然现前。就是说,已经见到日轮以后,还要继续用功,让它坚固成就。最终要达到,无论是闭着眼睛还是开着眼睛,它都是明了地现在心前,这样就得到坚固了。
又行者初在定中见此日时,即得三昧定乐,身心内外融液不可思议。
行者最初在定中见到日轮的时候,就会得到三昧定的喜乐,身心内外的感受不可思议。
当见此时,好须摄心令定,不得生心贪取。若起贪心,心水即动。以心动故,净境即失。或动、或 暗、 或黑、或青黄赤白等色,不得安定。
要注意,如果已经见到日轮,要好好地摄住心,使得它安定,不要被烦恼引动。这里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指观境现前时,你不能生心贪取它,不要非常激动。心里一起了这样贪境界的心,心识就妄动,心水就不平静了,它就动起来了。境界一起,心著在上面就叫起了贪,这样一来,心就失去了平静,它就在动荡中。因为心动荡的缘故,净境当即打失。日轮就变得或者在动,或者变暗、变黑,或者青黄赤白等色,不能安定。
见此事时,即自念言:此等境相摇动不安者,由我贪心动念,致使净境动灭。即自安心正念,还从本起。动相即除,静心还现。既知此过,更不得起增上贪心也。
一旦见到起了贪,打失了境界,那就要调整,要重新恢复。怎么做呢?应当这样想:这些境界摇动不安,是由于我贪心动了念头,想取这个境界,著在上面,致使净境妄动、消失。那就应当再安下心来,把持正念,再从头修起。这样动相遣除了以后,清净的观境又会现前。已经知道了这个过患,以后就再也不能起增上贪心了。无论现什么境,都要很平淡,不要像着了魔似的,认为了不得。修道人的心应该是很平静的。“宁动千江水,勿扰道人心”,道人的心一直应当是平淡的,不要有什么大喜大忧。
已下诸观,邪正得失一同此也。观日见日,心境相应,名为正观。观日不见日, 乃见余杂境等,心境不相应,故名邪也。
下面诸观在判断邪正得失的标准上,完全像第一观一样。换句话说,这里首先做个交待,下面都依此类推。以日轮为例,如果你观日轮又见到日轮,这是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相应,这称为“正观”。如果你观日轮,却没见到日轮,反而见到其他的杂乱境等,那么你能观的心和所观的境不相应,这就叫邪观。
总而言之,我们应当这样判断:如果我观日轮,出现了日轮,这就是相应,是正观。如果我观日轮,结果出现别的境,那就是邪观。明明没观它还出来,这是什么东西呢?这是邪境,不能著在上面。
斯乃娑婆之 暗 宅,触事无以比方。唯有朗日舒辉,寄想远标于极乐。
我们这里是娑婆世界黑暗所在,我们遇到的许多事情都无法比拟西方万物的情形。只有一个相当的比喻,就是在我们这里有明朗的日轮,它放出光辉,以心观想日轮来表征极乐世界的光相。
五、从“是为”已下总结。上来虽有五句不同,广明日观竟。
五、从“是为”以下是总结句。以上虽然有五句,总的详细说明了日观。
【次作水想。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
其次做水想。要见到水很澄清,也要使它明了现前,心不分散在别处。已经见了水后,要把水想成冰。要见到冰内外映彻,作琉璃想。这一想成就后,就见到琉璃地内外映彻。
【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
在地面之下,有金刚无漏体性的七宝金幢擎着琉璃地。宝幢是八方形,具足八楞(正方形去掉四个角成八楞形状)。每一个方面都由百宝合成。一一宝珠有千道光明,一一光明中有八万四千种妙色,映照着琉璃地面,犹如亿千日光,难以了知它的内涵。
【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
琉璃地上以黄金合成的妙道,如同金绳。这里只是以黄金为例,其实有一宝合成、二宝合成,乃至无量宝合成,而且都和地面相配合。比如道是黄金,地面是白银,道是琉璃,地面是玻璃等等。总而言之有无数种的组合,分划出各种的图案。七宝合成的地界,非常整齐分明。
【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华,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华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
在每一个妙宝中,都有五百种色泽光明。所放出的光,有的像花,有的像星星、月亮等,悬处在虚空当中,形成了光明台。而且这是一个大的住宅群落,有千万种的楼阁都是由百宝合成。而且在光明台两边都有百亿根花幢,上面装饰着无量的乐器。从光明中流出八种清风,风吹击着乐器发出苦、空、无常、无我的法音。这就是水想,称为第二观。
二、就水观中,亦先举,次辨,后结,即有其六:
第二、在水观当中,也是首先举出名字,其次辨明观的行相,最后总结,有六段内容:
一、从“次作水想”下,至“内外映彻”已来,总标地体。
一、从“次作水想”到“内外映彻”之间,这是总的标明地的体性。
问曰:前教观日,为知业相等,故令观日。今此观中又教观水,有何所以?
问:前面教导观想日轮,是为了解业的状况等,所以让我们观日轮。现在这一观中,又教导我们观水,这有什么用意?
答曰:日轮常照,以表极乐之长晖。复恐疑彼地不平,类此秽国之高下。
回答:日轮恒时普照,这表示极乐国土恒时光明照耀。接着怕行者怀疑,彼国国土的地面是不是像秽土这样高低不平呢?
但以娑婆暗宅,唯日能明。此界丘坑,未有无高下之处。欲取能平之者,无过于水。示斯可平之相,况彼琉璃之地也。
这是因为娑婆是个黑暗的住处,只有日轮是光明体,能够比拟极乐的光明界。而且此土世界都是丘陵坎坷、高低不平,处处如此。要取平坦的相,那就只有水最好了。
比如,看到海面碧波万顷,风平浪静的时候,就非常平坦。所以,以这个水的平坦相,来比拟极乐世界的琉璃地。因为极乐世界的地面平坦如掌,无有高下的相,因此用观水来打比方。
又问曰:此界之水,湿而且软。未审彼地亦同此水耶?
又问:此世界的水湿润柔软,不明确彼国的地面也同于此方的水吗?
答曰:此界之平水,以对彼地等无高下。又转水成冰者,对彼琉璃之地内外映彻也。此明弥陀旷劫,等行无偏,正习俱亡,能感地轮之映彻。
答:此世界很平的水面是对应彼国的宝地平坦没有高下的相。又把水转成冰,这是取冰内外透明来比拟净土琉璃地内外映彻的相状。这里要晓得,由弥陀旷劫以来行持平等行,没有偏心的相,以心平故感得宝地平。再者,由于内在的烦恼和习气全部消亡了,非常地清净、明彻,所以就感得地轮映彻、洞然,没有障碍的相,或者说没有尘垢、暗淡等的相。
这就要知道,净土的庄严都是阿弥陀佛无漏心所现。而我们处在娑婆世界的人道里面,也是我们宿世的业习。我们这里半天暗、半天明,不是全部的光明。而且除了日轮以外,其他的也不是光明体。这是一种善恶夹杂的业所感的。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类共同的业相。到了天上就明朗多了,因为是纯善的因所感,所以他的福德、受用、光明等等都超过了人类。
其次我们的心不平等,也就是对待各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比如,对于亲人或者有地位的人,表现态度很好。对于疏远的仇敌,或者说低下的人,会表示看不起,心态上有高下、不平等,因此感得这个世界也是丘陵坑坷,到处都是不平的相。如果我们的心一直都非常坦直,没有这样的高下之相,那感得的国土也一定是平坦正直。
又问曰:既教想水以住心,转水以成冰,转冰以成琉璃地者,云何作法而令境现?
问:既然教导想水来住心,又转水成冰,转冰成琉璃地,那么怎样作法而使境相现前呢?
答曰:若住身威仪,一同前日观中法。又欲观水以取定心者,还须对相似之境而观,即易可得定。
答:安住的威仪,就像前面日观中的做法。又想观水来取得定心,还需要对着相似的境来观,就容易得定。
行者等于静处取一碗水,著床前地上,好满盛之。自身在床上坐。当自眉间著一白物,如豆许大。低头临面水上,一心照看此白处,更莫异缘。
行者在静处取一碗水,放在床前的地上,把它满满地盛好,自己在床上坐,在眉间粘一个像豆子那么大的白东西。低头对着水面,一心看着显现白色影像的地方,心不要缘在别处。
又水初在碗,波浪不住,临面观之,不见面像。为观不休,渐渐面现。初时面相不住,乍长乍短,乍宽乍狭,乍见不见。此相现时,更须极细用心。不久之间,水波微细,似动不动,面相渐得明现。
最初水在碗里动荡不能停住,面朝着水看的时候,见不到自己的脸。但是不断地观下去,渐渐地脸就现出来了。
最初面相不稳定,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宽、有时窄,有时能见到、有时不能见到。而这个相现的时候,还需要极细地用心。不久水波微细了,看起来好像在动又不动的这个时候,面相逐渐地明显出现了。
虽见面上眼耳鼻口等,亦未须取,亦不须妨。但纵身心,知有勿取也。唯取白处了了观之。正念守护,勿令失意异缘。当见此时,心渐得住,水性湛然也。
虽然已经很清楚地见到了脸上的眼睛、耳朵、鼻子、口等的细节,也不必去缘取。出现了,也不要以为有妨碍。只是放松身心,知道它有,但也不去取它。心唯一就取那个白处,很明了地观着它。这样用正念守护心,不让心跑到其他所缘上。这样见到这个白点的时候,心就渐渐地安住了,水性也是湛然清净。
又行者等欲识知自心中水波浪不住者,但观此水动不动之相,即知自心境现不现明暗之相也。
又行者想要知道自己心中的水波浪住不住的话,只要看这个水的动相和不动的相,就会知道自己的心境现和不现、明相和暗相的情况。也就是外面的境其实就是我们的心。
又待水静时,取一米许,当水上信手投之水中,其水波即动遍于碗内。自面临上观之,其白者即动。更著豆许投之,水波更大。面上白者,或见不见。乃至枣等投之于水,其波转大。面上白者,及自身头面,总皆隐没不现。由水动故也。
又等到水平静的时候,取一粒米,在水上信手扔进去,这个时候,水波就动遍了碗内。自己的面在上方往下看着,眉间的白点就在动。再拿着豆子那么大的东西扔下去,水的波动就更大了,脸上的白点有时见、有时不见。乃至用枣等投在水里,水波还要大,脸上的白色连带自身的头、脸都隐没不现了,这是由于水动荡的缘故。
以下说明这个譬喻所表达的涵义。
言碗者,即喻身器也。言水者,即喻自心水也。言波浪者,即喻乱想烦恼也。言渐渐波浪息者,即是制舍众缘住心一境也。言水静境现者,即是能缘之心无乱,所缘之境不动,内外恬泊。所求之相显然。
这个碗是比喻我们的身体,它就像一个容器。这个碗里有水,好比身体里有一个心,这个心就好比是水,有的时候是平静的,有的时候是动荡的,这是表达定和散的状态。波浪表示散乱态,就是表示心里起了各种乱想和烦恼。渐渐地波浪止息了,这就表示制好了心,舍掉了其他杂缘,心住在一境上。水平静了,境相现在水里,这就表示能缘的心不乱动的时候,所缘的境也就不动了,内外非常恬淡安和,所求的境相就很明显地现在心前。
又细想及粗想,心水即动,心水既动,静境即失。如细尘及以粗尘,投之寂静水中,其水波浪即动。
心里起了细的想和粗的想,心水就荡漾了。心水一动起来,安然寂静的境相就丢失了。这就像用一粒米,或者更大的豆、枣等投到寂静的水里,水里就动起了波浪,失掉了平静的水相。
又行者等但看此水动不动相,即识自心住不住也。又境现失不失邪正等,一同前日观也。
行者只要看这个水动不动的状态,就会认识自己的心住和不住的情况。而且这个境现失不失坏,或者说是邪观还是正观等,都跟上面说的日观一样。
比如说日观现前以后,要求开眼、闭眼都很明了地现在心前,这就表示观出来了。如果动了贪心等等,就失掉了。这里的水观也是如此。或者,观的是日轮,也出现日轮,这叫正观;观的是日轮,出了别的相,这叫邪观。同样,这里观的是水出现水,是正观;观的是水出现其他相,这是邪观。
又天亲赞云,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此即总明彼国地之分量也。
再以天亲菩萨《往生论》里的一颂说到:极乐世界的境相,胜过了三界,这是总的指明它的清净相。其次,说到它的量庄严的时候,就表达为如同虚空,广大无边际,这是说明彼国宝地的分量。也就是没有一个局限的量,就像虚空一样找不到边际,极乐世界也找不到边际。所以就不必要用有限的数量去说,极乐世界到底有多大范围。
思考题
1、行者在定中见到日轮、得三昧殊胜定乐时,为何不能生心贪取?如果生了贪心该怎么办?
2、如何辨别正观、邪观?
3、佛教导观水有何用意?水、冰各表极乐宝地的何种相?此相由何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