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研讨会

第七届大会文集

网站首页 > 研讨会 > 第七届研讨会
佛不只度老年人,年轻人也是众生
来源: 黄奕雄 日期: 2019-03-10 浏览量: 2954


大多数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对于佛教的理解多处于烧香拜佛或“迷信”等标签上。然而,如果他们能够了解佛教的教理,就会发现佛教教义有助于解决生活与工作上遇到的挑战和痛苦,并且创造幸福。

关键词:幸福;年轻人;生活佛教

中国改革开放后,快速的经济发展使国人的价值观出现了“真空”的现象。很多人视“金钱”为唯一的价值观,不再关心优秀的传统价值和道德观。人们对于幸福和快乐的定义往往都是通过收入多少来权衡。很多刚刚步入职场的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面临着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年轻人为什么应该学学佛,以及学佛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1

什么是幸福?

幸福,是人们心理和情感上所感受的快乐和积极的愉悦感。哲学家自古以来都在探讨“幸福”的定义。近代以来,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均试图通过实验或者量化模型,来探索如何更加科学地定义“幸福”。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不丹所推崇的“国民幸福总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这一概念。联合国在此基础上,于2012年发布《世界幸福报告》(World Happiness Report),这份报告从六个方面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的幸福指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per capita)、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预期健康寿命(health life expectancy)、人生抉择自由(freedom to make life choices)、慷慨(generosity)和腐败感知(perceptions of corruption)。

2017年报告显示:挪威、丹麦和爱尔兰排名前三;泰国排名32、中国排名79、不丹排名97。这一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当前全球公民的幸福程度,例如经济发展水平;但并不能展现每一个人真实的心理状态。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老年人的幸福可能来自于健康的身体,中年人的幸福可能来自于事业的成功,而学生的幸福可能来自于取得好成绩。对于医生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病人康复,老师的幸福来自于学生正直,而对于销售人员而言,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业绩提升。然而,深入思考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情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似乎幸福的所缘都是外在的。那么,以上情景是否是真实的幸福呢?佛教的观点又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说过:“从佛教的根本观点‘万法唯心造’来看,幸福是一种得到满足的心态,也就是说,幸福的根本是心。”而从上面的举例却看出,现在的人们大多将自己的快乐寄于外境上。这样得到的快乐可能只是一瞬间的幸福,也可能并不是幸福。

当今社会,各种商业信息让人眼花缭乱。人们的心,特别是年轻人的心非常浮躁,很容易被外境所吸引。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开始执着于外境所创造出的名声与物质。但不难看出,这些外境并不能产生永久的快乐,甚至会让人生起贪嗔心。对于外境的过分执着,让我们忽略了心里的健康与宁静,特别是对真实幸福的追求。

社会科学家将上述心理的形成过程称之为“社会构建主义”,即我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均是外界的“操作”。而我们受什么样的影响最大,就越趋向于做什么样的人,也就越贪执于这些影响不能自拔。

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感官所受到的每一次外境“冲击”,都会在我们的神经元上留下痕迹,而这些痕迹将会一直影响我们的生活。外境所形成的痕迹,大多数时候都是负面的,即便是快乐的,也仅仅只是一瞬。一瞬过后,就会感觉到长久的孤单和空虚。

由此可见,所谓的外在物质,并非是真正的幸福,因为幸福并不属于物质范围。

2

佛法有助于年轻人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在不正确的“金钱为主”的价值观、商业影响和复杂的人际环境下,很多年轻人在步入社会后会产生许多消极负面的心态。大多数人无法逃离出与他人攀比、不正当竞争、互不信任和尔虞我诈的生存困境中。为了获取金钱和名誉甚至可以不择手段,最后走向痛苦与不幸福。

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言:“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而在面对人生规划与发展时,佛教的教义可谓是最适合年轻人的实用生存手册。

依于佛教的道理行事,便不会产生如此多的烦恼与压力,特别是对于心识还在塑造期的年轻人而言,佛法的价值极其珍贵。无著菩萨在《佛子行》中,为佛弟子提出了三十七条行为准则,当佛子做到一条时,就可以远离一个痛苦烦恼,生起内心的安详。

例如:“诸苦由求自乐生,圆满正觉利他成,是故己乐与他苦,真实相换佛子行。”这一偈颂告诫佛子:三界中的一切痛苦均来自于自私自利,想要遣除痛苦就要修自他交换。佛教中经常鼓励我们去随喜别人的功德与善根,简单的几句赞美可以减轻对于自己的执着,培养我们的利他心。

而面对幸福与快乐,无著菩萨还教诫道:“三有乐入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可见,很多三藏经典里都包含了佛弟子如何在世间安身立命和寻求解脱幸福的方法。

有次第地修学佛法,可以帮助年轻人在步入社会前竖立起正确、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佛教在当代也在与时俱进的,并不是深居山林、每日禅修才是佛教徒,修行也可以融入于日常生活中。

3

佛法给予年轻人辩证批判思想和贤善人格

佛教从了义上讲,并不是一个信奉鬼神的宗教。释迦牟尼佛也仅仅是真理的觉悟者。面对真理,佛教从来都是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坚定拥护者,而具有这两种思维,也是当代年轻人在为人处事和了知人生、探求幸福真理时必须具备的能力。宗萨仁波切说过:“对于佛教的存续来说,对辩证与批判思维的承许,可能比慈善活动更加重要。”

佛法教理本身即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是经得起科学考验的。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有任何能够因应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可能就是佛教了。”例如佛教在五明(工巧明、声明、医方明、外明和内明)等方面有着卓越的实用成果,还有辩论体系也可以说是维护释迦牟尼佛正法的方法之一。僧人们通过辩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佛陀的教理,遣除内心的疑惑。

年轻人通过建立起辩证思想与批判思想,有利于帮助他们克服填鸭式教育带来的弊端,并让他们更准确地判断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快速指出要害。

另一方面,在塑造年轻人辩证与批判思维的过程中,同样也是对年轻人贤善人格重塑的一个过程。中国的年轻人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庭成员的极大呵护,很少遇到让自己丢面子的事情。而当学习工作中,一旦有人指出其错误时,大多人便面红耳赤,心生闷气。

通过练习辩论与沟通,会让当事双方的性格更加温和与谦逊。这样,年轻人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就不会因为和老板同事的一言不合而怒目相对、歇斯底里了。

由此可见,学习佛法,可以帮助年轻人构建辩证与批判思维,重塑性格,有利于今后工作生活中对于心的调整。

结语

幸福,是众生皆向往的生活。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所面对的环境、困难与挑战是异常复杂的。在这样一个信息化与商业化的时代,如何保持一颗“清净心”即是通往幸福的关键所在。

佛教指导年轻人日常的生活,并帮助年轻人塑造辩证、批判思维和贤善的人格。这对于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估量。大学生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如果仅通过掌握的技能解决生存问题而忽视其他三个层面,依然很难获得幸福、快乐和智慧。而想要获得幸福,或许佛法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样,年轻人才能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和世界做出贡献。

- END -

注:原文标题为《幸福之路:年轻人为什么应该学学佛?》,内容有删改。


已是第一篇 下一篇:富裕不是富足,不代表你过得幸福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