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何为戒
来源: 释圆髻 日期: 2017-09-11 浏览量: 2618

释圆髻


一、戒不是束缚

世人都妄以为存在一个实有的我,并且为我赋予了常、一、自在等特性。其中自在就是认为我可以主宰万法,但却不被万法所束缚。而戒的诸多律仪恰恰是对自己身口意的种种约束。仅仅从居士戒来看,就要求身不能杀盗淫酒、口不可虚言妄语,更何况出家众的别解脱戒、菩萨戒以及密乘戒的数百条律仪,这些律仪事无巨细地将自己行住坐卧乃至所思所想都约束起来,致使“我”所拥有的能够主宰万法的自性完全无法展现出来,故而世人常常将戒律视为束缚自我的怨敌,不愿意受戒、持戒。

暂且不说世人所执着的我是虚妄颠倒的,其对戒律的认知也完全是一种不了知苦乐真相的错乱分别。《入行论》中说:“众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愚人虽求乐,毁乐如灭仇。”众生由于不了知轮回唯一是痛苦的自性,不了知三界犹如火宅,没有丝毫清凉、安乐可得,反而耽著五欲为乐受,任何限制其享受五欲的戒律都会被视为约束,是痛苦的来源。实际上恰恰是众生为了满足自我对五欲的享受,在贪嗔等烦恼的驱使下,所造下的有漏善业及恶业,才将其深深束缚于轮回中,感受无量的痛苦。

遍知的佛陀了知众生都有避苦求乐的本性,并且通达以何因可以获得乐果,以何因能够感得苦果的缘起规律,在强烈大悲心的驱使下,不忍众生因颠倒迷乱而流转六道,便通过传讲四谛法门的方式令弟子获得在有漏世间享乐与无漏涅槃大乐之间的取舍智慧,又将获得涅槃大乐的缘起法则以戒律的方式传授给弟子。只要我们能如理如法地受持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就可以从恶因恶果中解脱出来,获得究竟的安乐。故而戒律不仅不是痛苦和束缚,还是众生获得安乐和解脱的方便,是圆满具备慈悲与智慧的佛陀对弟子最大的保护。

二、戒是修行之基

由于戒律的存在为修行者汇聚了解脱的因缘,故而是修行之基础。

1. 持戒是获得修行所依身的因缘

首先,如果想通过修行获得解脱,依靠三恶道众生低劣的所依身是无法承办的,必须依靠暇满人身,而得到人身的因缘就是发愿和持戒。《赞戒论》中也讲到:“虽无出离发心所摄戒,然以清净善愿守戒者,将成天女围绕之天子,享受圆满五欲生极喜。”虽然没有任何出离心、菩提心摄持,仅仅以想转生善趣的意愿,受持斋戒或者别解脱戒的少分,来世都可以转生人天善趣,得到修行的所依身体。如果因为没有好好守护戒律而失去了人身,转生到三恶道中,则不可能有机会值遇佛法,进行修行。故而从持戒可以获得修行所依身的角度讲,持戒为修行的基础。

2. 三乘佛法的修行建立在持戒的基础上。其次,戒律是修行佛法的根本,修行没有了戒律,则如同树木等万物离开了大地一样无法生存。《集密意续》中云:“犹如依大地,播下良种子,从中成熟果,依此得生存。若守一切法,根本此誓言,成熟无上果,延续圣慧命。”修行者如果想在相续中生起三乘佛法的功德,却没有以守持戒律的方式断除粗大、中等乃至细微的罪业,内心污浊不堪,则不可能产生禅定,更不可能产生出世间的智慧。相反如果受持了三戒,并在此基础上相应于出离心、菩提心和等净无二的见解精进修行,必将现前三乘相应的果法。

具体来说,如果持戒者厌离生死,希求出离三界,获得声闻乘的解脱,只要在出离心的摄持下受持别解脱戒,行持少欲知足的十二头陀行等,并修行九等至的寂止以及四谛十六行相的胜观,就能够证悟人无我空性,获得声闻菩提。

如果不仅是希望自己获得解脱,更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够脱离轮回、获得佛果,在此殊胜菩提心的摄持下受持菩萨戒,修持不共于声闻乘的三十七道品,行持六度万行等饶益有情的事业,必将证悟人法二无我的空性,暂时获得一到十地菩萨的果位,究竟获得佛果菩提。

如果是密宗修行者,了知自己本来就是佛,本来具足佛陀果位的一切功德,即生就可以行持佛陀利生的事业。灌顶受密乘戒后依靠万法等净无二的殊胜见解以及将果转为道用的殊胜方便,最慢十六世,最快即生就可获得金刚持的果位。

《入中论》中也讲到:“诸异生及佛语生,自证菩提与佛子,增上生及决定胜,其因除戒定无余。 1 ”所以三乘所摄一切道法修行与果法功德的基础,就是如理如法守持三乘戒律。

三、戒是修行

根据宁玛巴自宗九乘次第的观点,显宗因三乘一定要在持戒的基础上修行,才可获得相应的果法,而密宗尤其是大圆满是不需要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法门,“修才能成佛”与“不修就 能成佛”之间,关要就在于相续中以何种见解受持何种戒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真正的修行是以正确的见解来修正自己的言行,其目的就是净除相续中贪嗔痴等烦恼障以及细微习气障,从而现前如来藏上本具的功德法。如同布可以擦拭镜面上暂时的灰尘,让镜面本具的光明显露出来一样,同样,通过修行完全可以净除如来藏上的客尘障垢,令如来藏上本具的功德法如实显发出来。见解越究竟、越相合于法界实相,相应的修行就越有力,如来藏上的功德也就越容易显发。而佛教所有见解和修行又可以完全含摄在三乘戒律中,所以说戒不仅仅是修行的基础,更是修行本身。这样的修行也并非只是参禅打坐、诵经念咒,而是融入修行人的全部。即使像饮食这样的日常生活,一旦有了戒律的摄持,也会成为对治烦恼、增上菩提心、积资净障的修行。

(一)从显宗角度分析持戒是修行

1. 声闻乘的别解脱戒是修行

我们首先来分析别解脱。声闻乘认为轮回的主要原因是对 有情和有情资具的贪执,如果断除了对轮回的贪爱就可以斩断生死瀑流。从居士五戒到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来看,别解脱戒更加着重防范身语的恶行,通过谨慎守护根本戒和支分戒来修正自己的言行,逐渐对治相续中贪等烦恼,从而令如来藏上少欲知足的功德显发出来。

比如说为了对治我们对饮食的贪欲,佛陀制定了过午不食这条戒,因为众生流转欲界的主因就是对食色的耽著,《俱舍论》中也讲过:色界的天人是由于贪食欲界的地味而不能重返色界天,也因为所食用的食物逐渐粗陋而长出男女根,产生性欲,从而造作种种罪业。再有,诸佛菩萨是在中午应供,旁生是在傍晚吃饭,饿鬼是在晚上吃饭,所以当我们受持过午不食这条戒时就断除了转生旁生、饿鬼的因,并且使自己在行为上与诸佛菩萨一致。

即使是应时用餐也要如理观想,不能把受用饮食当做享受美味,来滋长自己的贪心,而是作意为了更好的修道,对治身体四大不调的疾病而受用。这也是在别解脱戒中将食物称为“药食”的原因。所以,相续中一旦有了出离心所摄持的别解脱戒,饮食就成了对治贪心烦恼的修行。从别解脱戒戒条多少来看,居士受持一条以上的戒律,沙弥受持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条戒,所受持的戒条越多,对身语上罪业的防范也就越细微,相续中烦恼垢染也会越轻,相应于如来藏上少欲知足的功德也就更容易显发。

2. 大乘菩萨戒是修行

再来看菩萨戒,因为菩萨乘着重建立慈悲观与空性见,通过空性见建立我与众生本为一体,故而不存在自他的分别;通过慈悲观断除自私自利心,培养利他菩提心,而这样的本体空性和大悲周遍在如来藏上是本自具足的。所以菩萨戒与别解脱戒相比更重视调伏嗔心的烦恼,在持戒的过程中逐渐增上利他菩提心,让如来藏上本有的功德显发出来。

同样是饮食问题,对大乘修行人来讲,已经不是为了对治自己身体的四大不调,顺利修道而受用,也不是为了防止自己转生恶趣而不受用。已受持菩萨戒的大乘行人在断除对食物自相贪心的基础上,受用与不受用完全取决于哪个对众生更有利。由于饿鬼在晚上听到勺子刮钵的声音,喉咙就会着火,痛苦难忍,为了悲悯这类众生而选择过午不食。相反如果仅仅为了守护自己清净的戒律,不想给施主培集福报的机会而不接受施主的宴请,反而会造下与布施相违的恶作罪。所以对于大乘修行人来说,有了菩萨戒的摄持,饮食就成为饶益有情、增上菩提心的修行。

假设有人说:受持菩萨戒利益有情只是培养了悲心,而成佛必须在持戒的基础上修习禅定,获证二无我的智慧,所以持戒也只是修行的基础。其实这里所说的禅定和智慧也没有离开菩萨戒的范畴。菩萨戒分为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和饶益有情戒,其中摄集善法戒的本体就是行持六度,而六度又含摄了静虑度与般若度,所以大乘显宗的任何修行都不会离开菩萨戒而单独存在。

(二)从密宗角度分析持戒是修行

既然持戒是修行,而金刚乘尤其是大圆满是不需要次第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法门,如此一来,密宗行人是否不需要持戒,每天享受五欲妙就可以即生成佛了呢?其实不然,莲花生大师曾说:入密宗后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成佛,一条是堕金刚地狱,就像竹筒中的蛇,非上即下。而上下的关键就在于能否谨慎守持密乘戒。只要没有毁坏密乘三昧耶戒,即使今生没有修持生圆次第,最迟将在十六世,最快则可即生获得金刚持果位;如果失毁了密乘戒来世必将转生金刚地狱,感受无量的痛苦。《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守护誓言之功德:今生一切如愿以偿,受到众人喜爱,蒙受诸空行加持,圆满资粮,不出违缘,即使是下等精进者及下根者,若未失毁誓言,则于七世或十六世中必定解脱,获得究竟佛果。”而誓言本身也具有此等含义,《誓言庄严续》中云:“所谓萨者即生起,所谓玛探寻真相即若不失,则赐一切诸悉地,雅即失誓受痛苦,所谓誓言若不失,则从束缚得解脱,如若违越受火苦。”

如此看来密宗行人更应重视戒律的守持,尤其是大圆满自 宗将密乘戒视为修行的关要。无垢光尊者在《实相宝藏论》中指出“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所有大圆满的修法都已包括在了三昧耶戒范围之内。”《大幻化网根本续》中也说:“不坏入精进,六个三十天。”也就是说只要不失坏三昧耶戒并如理精进守护,即可在六个月之内得到普贤王如来的果位。在如理如法得受金刚上师灌顶后,便得到了三昧耶戒,此时今生得到普贤王如来果位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植入相续中了。由于无上续部的见解是确定蕴界处所摄万法本来就是佛,密乘戒的本体就是普贤王如来身语意三金刚的体性。在如此殊胜见解摄持下的密乘戒完全可以对治我们对法界实相不了知的愚痴心。

还是从饮食的角度分析,如果以观现世量角度,也就是迷乱的世俗谛来看,万法是无常、不净、苦的自性;如果从胜义谛角度看,万法是诸佛的平等大法身;若以圣者的净见量,清净世俗谛的角度观察,万法本来清净,五蕴就是五方佛或者五种智慧的自性。所以在本来清净平等的实相境界中,自己身体是诸佛如来的坛城,饮食是等净无二的甘露法味,受用饮食就是对诸佛菩萨的会供。如果耽著声闻乘过午不食是最殊胜的,在会供、火施时身语采取拒绝接受会供品的行为,则违犯了密宗十四条根本戒中的第十三条不依圣物。反之密宗行人如果受持了与实相相合的见解,自然会断除对有漏身体及食物的耽著,一切有漏法最终会消融于实相法界,而现前它的真实本性,即佛陀的金刚身。可见,依靠密宗的殊胜方便,可以直接将果法转为道用,不仅能够像声闻乘受持过午不食一样,断除对身体以及食物的执着,也能够像菩萨乘一样,断除自私自利的心,还可以籍此积累无量的福慧资粮、清净密宗誓言,迅速成就佛果。所以对于密宗行人来说,密乘戒以最了义的见解摄持身语意的行为,是不修而修,故为最殊胜的修行。

四、戒是心性本具的光明

由此了知,三乘戒律可以含摄三乘佛法的修行,而一切修行都并非仅仅是身语的造作,而是要规范自己的心,转动内心,净化相续。从实相的角度讲,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但是从现相的角度,要通过持戒修行才能让如来藏显现出来,成为真正的如来。正如《涅槃经》中所说:“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依靠持戒来修行是完全相合于如来藏缘起的,因为三戒并非心外之法,其本身就是如来藏上的功德分,是心性本具的光明,所以持戒修行不仅要对三乘戒律中所行所止的学处依教奉行,更重要的是在心上用功,才能真正净除如来藏上的客尘垢染,最终让心性本有的光明显发出来。如果自己的起心动念、所作所为与三乘见解相违背、与三乘戒律相违背、与如来藏的实相相违背,自心相续一直缘在我执上,在烦恼上起起伏伏,则相合于无明创造着轮回的缘起,是不可能获得解脱的,更无法成就无上佛果。

所以三乘戒律是佛陀赐予弟子成佛的窍诀,它不仅是修行的基础,也是修行本身,更是我们心性本具的光明。对于真正的修行人来说戒律不仅是要听闻了解的,也是要对照自相续深入思维的,更是要用三门谨慎践行的。

-----------------------------------

参考文献

[1] 《自性大圆满支分决定三戒论释》云丹嘉措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出自《戒律辑 要》。

[2] 《入行论》寂天菩萨著,索达吉堪布译。

[3] 《赞戒论》邬金丹增诺吾著,索达吉堪布译,出自《戒律辑要》。

[4] 《集密意续》出自《三戒论释》。

[5] 《入中论》第二品胜义菩提心,月称论师著,法尊法师译。

[6]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无垢光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智悲文化中心出版。

[7] 《誓言庄严续》出自《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九品。

[8] 《实相宝藏论》无垢光尊者著,索达吉堪布译。

[9] 《大幻化网根本续》出自《走向解脱 . 别解脱戒品》。

[10] 《大般涅槃经》第七如来性品第四之四,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 12 NO.0374


上一篇:木人看花鸟 下一篇:和谐社会的基石:对治烦恼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