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有关儿童之三相推理
来源: 喇荣五明佛学院 汉学院 日期: 2016-06-19 浏览量: 4078

因明系 圆亚

引 言:

在这个时代,人们对于佛教的看法普遍上可以分为几种。有些人认为佛教迷信;有些虽然是佛教徒但是没有定解;有些虽然想理性地看待佛教,但是却找不到方向;而有些人找到了方向,知道可以用因明来成立佛陀是量士夫(通俗来说,就是能正确了知万法者)来树立正确的信心,但是对因明学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此论文将以几个和孩童智慧相关的因明理论作为例子,来介绍和说明一些因明的术语和内容,说明我们本来就有因明智慧,激发以上几类人学习因明的兴趣,进而深入观察并对佛法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浅谈孩童智慧和因明的关系

出生之后,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逐渐成熟,能够接收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讯息,随后产生五根识以及意识的认知。在好奇心的推动下,我们依靠感官(根)来摸索这个世界,尝试认识事物。这时我们会把东西放入口里面尝尝它的味道,用手摸索物体,看东看西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我们直接认识了事物本身,这种用感官直接认知事物本体的方式就是因明中所谓的现量。依靠这些根现量(根识)和父母的引导,我们开始认识很多事物。比如,眼睛(眼根)看到了红色的衣服(色尘),产生了眼识,此时,通过眼识(现量),我们已经知道了红色衣服是怎么样的(意义),但是,就是不懂如何称呼它。当父母告诉我们 这是红色衣服 的时候,我们开始知道如何称呼这之前已经了解的事物。 红色衣服 这个名称就是我们所谓的名言总相;而我们依靠眼识知道的衣服的意义就是所谓的义总相。这个过程和因明中提到的证成名言因类似 —— 先了知意义,后来才认识名称。另外,直接看到时,这时还没有产生分别,所以现量是无分别的,而认定这叫衣服的念头产生时,这是有分别的意识。

此处,用因明的术语,也可以分:衣服御寒蔽体的特点是法相;红色衣服作为例子是衣服的事相; 衣服 作为语言称呼是名相。孩童认识事物一般就是先看到一个东西(事相),依靠事相的一些特点和作用等等认出它的法相,然后才开始知道这个事物的名称(名相)。这之后,当看到了蓝色的衣服,虽然都是衣服,但是颜色不同,所以我们还不太肯定,而当父母说: 这是蓝色的衣服,和红色衣服都是衣服 ,这时,我们就确定了它也是衣服。在这里,红色衣服和我们一般说的 同品喻 类似。认识了一个事相(红色衣服),可以得知它的某个法相(御寒蔽体),反之,依靠它的法相(御寒蔽体),也可以得知是这种事相(衣服)。用这个事相为比喻(例子),就可以认识它 同性相属 的很多事物,比如蓝色的衣服,黄色的衣服等等。而衣服的概念,其实是个总相,把一切 同性相属 (法相、事相、名相之间同性相属),有衣服特点的事物,归纳为 衣服 。这也就是因明中所谓的 遣余 的一个特点: 多的 可以摄为 。当然,我们也可以再细分,把衣服归类为 红色衣服 ,这时其他颜色的衣服就不能算在内。这又是衣服,又是红色的,有两个法相的,就称为 别相 。《量理宝藏论》云: 遣异类法即总相;亦除自类乃别相。

正量和三相推理

以上,孩童正确地去认识一个事物,这些事物在心中出现时,如果是不欺惑的,是正确无误的,在因明中就称为正量,如云: 不欺及明未知义 。而这些正量里面又可以分现量和比量。现量在上面已经有所介绍,就是我们直接感知的无欺事物。那么比量是什么呢?它是非现量得到的正确判断,是一种推理。不能直接感知一些事物时就通过比量来了知。举个例子,孩童现量看到父母和听到他们的声音,之后产生了一个推理: 只要听到父母的真实声音,父母就在附近 。此处,听到声音时,未必要看到父母,但是却可以推知父母在附近,这就是一种比量。若用三相推理论式来写就是:母亲(有法),在附近(立宗),听到母亲真实声音之故(因),昨天听到母亲声音时,母亲就在附近(比喻)。简而言之,孩童要有现量了知听到母亲的声音时母亲在附近的前例,这就是三相推理的第一相:宗法(有法+立宗)在因上成立。没有这样的前提,这种比量是建立不起来的。当然,要确定这是正确的推理,孩童必定会做其他的观察,其中,他会观察是否每次听到母亲声音时(因)母亲就一定在附近(立宗),这就是第二相同品遍的观察。第三相异品遍的观察,每次母亲不在附近时(立宗)就必定听不到她的真实声音(因)。这些观察智慧,就是《解义慧剑》中说的依靠三相推理可以推出某些隐蔽的事物: 依何能知何,即因彼宗法,同品异品遍,三相全无误。现量所抉择,因中能推测,个别隐蔽分。 在因明中,我们看不到的前世,也是可以用推理抉择它的存在的。

证成佛陀是量士夫

接下来,我们讨论孩童的因明智慧和证成佛陀是量士夫的关系。如果我们思考:为何父母教导我们 红色的衣服 这个名称时,我们会直接相信呢?事实上,这隐藏着一种因明智慧。孩童会观察父母以及自己的需求,然后确信父母的这些指导是值得信赖的。孩童时的所需就是食物等等,而父母都给了(主要之义);我们需要理解的基本知识父母也都知道,而且对于父母能知道的理由也成立正确 —— 他也是从小长到大的,所以一些基本常识必定很清楚(以量成立);还有其他的关怀、呵护等,依靠这些关爱,我们建立了信任(慈悲)。另外我们依靠很多前例知道父母都是对的(同品喻),这时对还不能现量看到的东西,我们都先相信了父母的教导。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因明的比量。而这种智慧,和一位正信的学佛者的想法 虽看不到极乐世界却相信它的存在 是类似的。

我们观察佛陀,轮回中的众生最需要的就是获得解脱,佛陀宣说了我们所需要得到的暂时和究竟安乐的四谛法门(食物等);从是否具足成立为量的理由观察,佛陀多生累世修持大悲等,最终自利和他利都获得了圆满成就,才能宣说出四谛等唯一解脱的法门(父母也走过从小到大的路,才能说出指导孩童的语言);从是否会欺骗众生的角度观察,自身断除了说妄语之因 —— 贪嗔等,并且弘扬慈悲的教义,自己对众生也很慈悲(父母的关爱);同品喻观察,佛陀说的很多可以现量感受的事物,我们通过闻思修行等等去体验后,也证实了他们的存在(父母的话都是正确的),以前看不见的事物,现代科学家也证明是正确的,如此,极乐世界虽然现在看不到,但我们是可以先相信的(圣教量)。对于观察主要的需求,我们可以和 主要之义不欺惑,乃是遍知如众聚。了达一切必要义,诸智者称一切智。 这个教证对应,而对于用一种比量的观察来相信的,可以和 抑或凭借比量者,成立彼为一切智。 对应。此处的比量也同样可以用上面三相推理的论式来分析,而这却是我们孩童时已经具备的相似智慧!

结语

本文举出了几处因明术语,通过孩童学习时的一些智慧做了对应,希望能以此激发读者学习因明的兴趣;进一步举出证成佛陀是量士夫这个过程,和孩童信任父母的观察方式类似,希望能以此引导人们去思考佛教是正信的。若孩童时就有如此的因明智慧,那么现在下功夫学习就一定有所收获,对人生大事有所领悟。

最后我在此感恩上师三宝的加持,让我们有机会学习一点因明的基础,能对佛陀生起信心,寻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祈愿此文章能利益到有缘人。

上一篇:见道是一刹那还是十六刹那 下一篇:关于得绳的几个疑难问题之辨析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