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喇荣五明佛学院 汉学院 | 日期: 2015-10-09 | 浏览量: 2635 |
女众部戒律系 成利琼措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因果戒律法门深细,只有断证圆满的佛陀才完全知晓,作为一名学僧,仅仅学习了一年戒律,也没有深入思维,是没有资格写这样一篇论文的,但是通过学习皈依、居士戒使我想起了我做居士时的经历,且看见现在仍有许多欲趋入佛门而担心戒律繁琐而未入佛门者或对皈依戒、居士戒由不了知而触犯、生起烦恼等种种状况,很想将自己的学习感受与道友们共同分享。 本文首先宣说受持皈依戒与居士戒的功德,再详细介绍皈依戒与居士戒的戒条及注意事项、破戒过患及护持方法。 一、略说受持皈依戒与居士戒的功德 有些人听到戒律就会有种束缚感,有些人喜欢讲一些空性“大法”来作为放逸的借口,这多数是因为不知守持戒律的功德。而只要对戒律生起信心和欢喜心就一定能以希求心趋入戒律,从而注意自己的言行,对所触犯处亦能如理如法进行忏悔。 持戒可获得增上生及决定胜的功德,故说戒如大地,是一切功德之所依。 (一)增上生功德——能获得暂时的人天利益。 如果受持不杀生,会得到长寿无病的果报;不偷盗,就会财源富足;不妄语,就会受人尊重、众人信任;不邪淫,今生就会家庭幸福,来世也会感受善业的等流果,在人天善趣中感受无尽的幸福。我们通过身边的事情以及新闻,从正面观察以及反面窥探,即可发现行善法之人快乐富足、行恶法之人感受苦报。 (二)决定胜功德——脱离轮回获得三菩提果位。 皈依戒、居士戒同属于别解脱戒,别解脱戒为别别解脱、分别解脱之义,谁受持别解脱戒就会从恶趣及轮回中解脱,受持一条戒律,得到戒体时就从相应的这一恶业中解脱。所以说戒为人天安乐及解脱之因。 受持戒律如同亲见佛陀。经中有这样一个公案,两位比丘远路去见佛陀,因未带滤水器,其中一位比丘见水中有虫不忍伤害,没有喝水而于中途渴死。另一位比丘为见佛陀喝了水,见到佛陀时,佛说:你未见佛陀,另一位比丘已往生三十三天先见到佛陀,没有守持清净戒律就没有见到真正的佛陀。如今佛陀色身已趋入涅槃,受持了戒律,就如同亲见佛陀。导师在《佛遗教经》中亦说:“吾涅槃后,以戒为师。” 受持戒律,会逐渐获得戒定慧三学功德。持戒本身就是戒学;由持戒使心堪忍、寂静调柔,从而增上禅定;心能寂止则自然引发智慧,如平静的池水中能显现月影。 另外,浊世持戒功德更大。《赞戒论》云:“往昔受持如海圆满戒,浊世一日受持一分戒,佛说此德较前更殊胜。”末法时代五浊炽盛,守持净戒很困难,正由于困难,浊世一天受持一分戒的功德等同佛世时受持圆满戒律的功德。另外,皈依佛门受持清净戒律即便今生未解脱,在弥勒佛出世时也必定成为首批眷属。故而阿底峡尊者非常重视皈依戒,在藏地其被称为“皈依班智达”,尊者亦说内外道以皈依别。 二、皈依戒与居士戒的戒条及注意事项 谈起各自的皈依经历,也是多种多样。比如我的妈妈和几位老居士们是为了进山门方便而办了皈依证,也没有皈依的仪式。我在家的时候也只是泛泛了解了一下,在受五戒的时候,只是想有了戒可以有所约束、免于放逸。也有的人是为了去寺院免门票…… 应以什么发心受持皈依戒、居士戒呢?若想此戒成为解脱之因就要以出离心摄持。声闻乘的出离心是希求自己从三界轮回中解脱,大乘菩萨的出离心是不住有寂二边,为了六道众生从轮回中解脱而求佛果。如果未生起出离心而受皈依,能否得到皈依戒呢?能,但属于小士道的皈依。可以调整发心进而转成另外两种皈依。关于皈依及信心的具体分类、皈依境的观想,若想详细了解,请参阅《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已经得受五戒的居士,在受戒时,若没有以出离心摄持怎么办呢?由难陀出家等公案可以了知,当生起出离心的刹那就转依为别解脱戒体,无需重受。 有的居士说,我只是皈依了,没受过居士戒,是否不叫居士?其实可以称为居士,这种是三皈居士,而且从断除皈依法的所断——不伤害众生来讲,已具足了一分别解脱戒。 皈依戒有不共学处及共同学处。首先不共学处总结为三条,即皈依佛,不皈依其他外道、世间天神 (供养佛教护法神不破皈依戒);皈依法,断除一切损害众生之事;皈依僧,不交往外道及与外道见解相似之人,初学者定解尚不稳定、心容易改变之故。对残缺的佛像、佛塔、经文、僧衣乃至形象出家人也要恭敬。 其次,共同学处归纳为五条,即(一)遇到生命危险及给予奖赏,也不舍三宝;(二)一切皆三宝化现,遇到任何事不寻求其他方法;(三)忆念三宝功德不间断供养;(四)令自他皈依;(五)到任何地方要对三宝所依顶礼。 而作为在家人,则需要面对各种生存的压力、世事的牵绊,所以相对而言,就往往达不到太高的标准。因此,佛陀对在家人戒律方面的要求也就比较低。即便如此,作为在家人,也必须受持不同层次的居士戒。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教徒的起码要求。居士五戒的具体规定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妄语;(四)不邪淫;(五)不饮酒。可根据自已的意愿受持一条、两条、三四条都可以,很多大德要求在戒酒的基础上受持其他四条,因为酒未断除,其他学处很难守护故。受持五条则称为圆戒居士。 对于居士五戒,犯根本罪要具备基(对境)、发心、加行、究竟四支。下面具体解说,首先,讲不杀生的四犯缘。 基:人、人胎、他人相续的命根; 发心:即对所杀之人、人胎确认无误,心里生起故意并且相续不断的杀害之心。此相续不断,指从加行到究竟之间从未生起遮止杀生的念头; 加行:自己做、指使别人做、劝说别人自杀; 究竟:断除了他相续的命根。 不予取学处极其细微,极易违犯。 基:属于他人有拥有权又将财物执为己有的任何财物; 发心:确定是他人财物,想据为己有; 加行:自己或教唆别人进行偷盗行为。以权利强占、在从事商业活动中欺骗、隐瞒质量、贩卖三宝物。答应或已送于别人之物,对方已执为己物,送者后悔不送或索回。被人盗取之物,小偷已执为己有,原来的主人强行索回。把别人寄放之物据为己有,以贪心不还所借之物,逃票、偷税漏税,个人私事使用公家物品、私自使用三宝之物、盗法,均属偷盗。价值过量是指佛在世时以王舍城偷盗判死刑罪的价值为标准。根据《律上分》计算现在以1.11克的银子价钱为标准; 究竟:将盗取之物据为己有,作永离主人想。 不妄语,此处指的是上人法妄语,妄说自己得了四禅八定、神通、是佛菩萨再来,见到本尊和各种鬼神等。 基:对境是神智正常、能听懂别人所说义的他人; 发心:确定对境,故意以欺骗之心、谋取私利之心而言说; 加行:自己口中无误说出来; 究竟:他人已明白所说义。 不邪淫的四犯缘。 基:不是合法配偶。即使是自己的合法配偶,仍有可能犯此戒,下面三条即是可能的犯缘。(一)除小便道外其他处行淫。(二)寺庙、他人前,光明的地方,卧室内有三宝所依,不净行时身上佩戴佛像等加持品。(三)斋日、月经期、哺乳期等非时行淫。 发心:以贪嗔痴等烦恼驱使想邪淫; 加行:已至他处以贪心身体触碰; 究竟:已与境合。 不饮酒:佛经公案讲到,有一五戒清净居士因饮酒而犯其他四条根本戒,可见饮酒过患之大。 基:凡是以米、麦、花、果等原料酿成,能醉人的都称为酒; 发心:以想喝的意乐。酒作非酒想,仍获相应罪,非酒作酒想,获支分罪; 加行:自己将酒入口,买酒送人等; 究竟:酒已入喉。 除了根本罪,其余不善业、同分的罪也要断除,如杀旁生、绮语、离间语等。 三、破戒过患及护持方法 因果不欺,如《百业经》云:“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造作恶业必感苦果,比如杀生感短寿、多病;盗窃会感贫困穷乏;邪淫感妻离子散、家庭不和;妄语感常被人诽谤、上当受骗……从异熟果来讲,以上中下品恶业则会分别堕入三恶趣。当然,并不是说不受戒做了这些事就能逃避因果,这些都是自性罪,不论谁做了,都会承受苦果。 了知以上道理后,应该检查自己,对于以前所造的恶业,应以四对治力如理如法的忏悔,发愿以后不再造作。要想守持清净戒律,就需要断除犯戒四因,尤其要懂得每条戒的开遮持犯,常以不放逸、正知正念摄持三门。此生拥有了暇满人身,若能受持清净戒律,一定会得到增上生以及决定胜的殊胜之果。 此芬芳戒莲,送于诸道友。 发心我等众,生世染妙香。 |
|
上一篇:浅谈四谛 | 下一篇:有我的地方就有你——缘起性空与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