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喇荣五明佛学院 汉学院 | 日期: 2015-05-29 | 浏览量: 3008 |
女众部因明系 释圆阔
顶礼上师三宝!
(一)
唐朝时, 六祖惠能大师有一次来到广州法性寺 , 当时风吹幡动,两位僧人争论, 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惠能大师走上前去,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这个著名的风动幡动公案,后来被一些唯物主义者引用,说这个心动的观点,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因为它强调精神决定物质,是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因此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
在哲学史上,各种思想流派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因为佛教唯识宗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以,佛教就被很多人简单的归入唯心主义。但是,佛教真的像这些人说的那样是唯心主义吗?
如果深入了解,我们会知道佛教极为复杂、层次丰富。若大致分类,则可分为小乘的有部、经部、大乘的唯识、中观。在小乘,佛教承许无分微尘、无分刹那存在。在唯识,则遮破外境,只承许阿赖耶识存在;而到了中观,万法抉择为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所以,把佛教简单的归到唯心主义,是非常不合理的。
即使只从因明的角度观察,我们也可以发现,佛教的真貌超越了唯物和唯心之论。
(二)
因明又叫量学。在因明中,正量只有现量和比量。法称菩萨在《正理滴论》开篇就说:“众人所务,凡得成遂,必以正智,为其先导……正智有二:一者现量,二者比量。”现量与比量是因明中构成正智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现量的法相是无分别而且不错乱的识。比如,一个不共的色法呈现时,眼识如实照见这个色法的本体。这就是无分别的现量。在现量的基础上,比量依靠三相推理,以分别念缘取外境的总相。 在《量理宝藏论》中,作者萨迦班智达在分析所知境时,说“所量唯独一自相”,就是说因明抉择的对境,是有自相的事物,是我们根识的对境,包括所取境、耽著境、照了境。因为因明要得到的是真实的意义,不是虚假的法。在因明中,一切总相的法,包括我们对事物的名称、建立或遮破等分析,都属于分别念假立的法,不是实有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因明并不否认一般人的观现世量,而是以观现世量为基础来安立正量的 。对前面慧能大师的公案, 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一个因明论式 :“ 这里有风(动),幡动之故。”通过现量看见幡动,可以比量推出风动。幡动和风动,在因明中都是不否认的。
那么,因明像唯物主义一样,仅仅停留在观现世量吗?答案是否定的,虽然在抉择名言现相且承认有自相的外境时,因明暂时按经部的观点来安立。但因明在抉择名言实相时最究竟的观点是唯识,萨迦班智达在《量理宝藏论》中通过明知因和俱缘定因,说明了一切外境法其实都是心的显现。
下面通过两种因具体建立万法唯识的观点。
俱缘定因的推理是:“所见到的外境,与取它的识是一体,不是他体,必定同时缘之故,如同二月 。”以见幡为例,我们可以说, 所照见的幡, 与能照见它的心识二者是一体的, 同时缘之故。
有人可能会想,我可以承认当我看见幡时,取幡的眼识和心前显现的幡是同时出现的。但当我下一刹那闭上眼睛,取幡的眼识没有了,难道刚才在外面飘扬的幡就消失吗?唯物主义者这时会说,外面的幡是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的,应该继续存在在外境中。
其实不然。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当见幡的眼识存在时,对境幡也同时出现。如果见幡的识不存在,对境幡是否存在,其实是没有对方所说的客观依据的。因为,唯物主义要证明幡继续存在,必须通过现量看到、或接触到才能证明。这样,缘取幡的识必定和对境幡同时出现。如果二者总是同时,则不可能是他体,只可能是一体的法。既然二者一体,所见的万法,必定是心的显现。
还有人会想,幡明明是无情物,是心外之物,怎么能说具有心识的法相?
其实,我们只有通过在识前显现,才能证明对境存在。明知因这样告诉我们:“所知外境,与取它的心识必为一体,因外境只是明知的显现,具有识的法相之故。”以见幡为例,就是说,现在见到的幡(有法),与能见它的眼识是一体的(立宗),是心所显现的对境,具有心的特征。这就说明,在自己心识前显现的一切法,决定是自己识的本体。
通过上面的推论,按照唯识的观点,我们就能理解六祖说的心动,是指我们所见的幡动,只是我们心识的显现,幡动其实就是心动。如果按照究竟观点来说,心动就是心未安住在法性中,一念妄心而显现了器情万法。当然,若无一定的闻思修行,“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这样的境界,对仅停留在观现世量水平的人来说,不一定能完全理解。
而且,佛教万法唯心的观点,绝对不是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实际。在《量理宝藏论》中,萨迦班智达在说了“现外境乃识本身,此者显现外无有”后,又说:“习气坚固不坚固,能立真实与虚妄。”就是说,外境虽然抉择为心,但还存在习气坚固不坚固的差别。对大多数众生而言,习气坚固而且时间较长的, 可以安立为正确的, 反之,则共许为错误 。比如说,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见一个月亮是真实,看见两个月亮就是虚妄的。如果大家都看见是幡,某一个人因为眼睛的问题把它看成是柱子,多数人看到的就是真实的,那个眼睛有问题的人看见的就是错误的。
在因明中,萨迦班智达把不正确的非量识分为三种,即不悟识、颠倒识、犹豫识,还按现量和比量对不正确的识做了很多分析。由此可见,佛教绝不会把个人随便想象的东西,乃至分别念安立的事物视为真实存在。
(三)
通过因明严密的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发现,佛教对事物真妄的判断取舍极为缜密细致。就像微观的量子力学远远超越了宏观层次的经典力学 , 佛教恢宏深广的思想 , 也远比粗大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殊胜。 吉祥圆满!
|
|
上一篇:幸福 很近 | 下一篇:离不开的心 ——试述某些心所在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