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 简体中文版 繁體中文版 English
2022年1月1日 星期六

佛学研究

佛学论文

网站首页 > 佛教研究 > 佛学论文
小凡与大智的对话 --以正理趋入空性
来源: 喇荣五明佛学院 汉学院 日期: 2015-05-08 浏览量: 2811

女众部中观系 释圆诚


在未闻思有关中观的论典之前,我们相续中都会执著外面显现的一切法实有, 正如《般若品释解义疏》云:“世间见有事,执彼为真实”。在本学期对《中观庄严论》这部论典闻思之后,不禁浮现这样一个场面……

一、所见仅如幻
分别心小凡说:“我们眼前所显现的山河大地等一切器情万法,在凡夫心前和圣者境界中是一样的显现吗?”
中观理大智反问:“你们怎么承许?”
小凡说:“见到了就是真实。”
大智听后,说出自己的观点,圣者后得位时显现的种种现象,中观宗也承许,但那仅仅是现而无实、如幻的体性。
小凡略作思维后,辩答到,以眼识现见色法、以耳识听到声音、以鼻识嗅到香气、以舌识尝到味道、以身识感受冷热,这一切都是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怎么是无实呢?
大智不假思索地说,没用胜义理论观察时似乎存在。比如,经堂的那根柱子, 眼睛和柱子有一段距离,是别别分开的两个法, 眼睛并没有碰触到柱子,你只能见到一个显现分,怎么能够确定它真实存在呢?比如,我们也会看见海市蜃楼, 走到近前,才发现只不过是幻相而已,所以眼见并不能证明前方真的存在显现法的本体。
二、所触也如梦
小凡想了想,提出另外一个疑问,手触碰它时,明显感觉到它真实存在啊!你能说我的感受不真实吗?
大智笑了笑,说道:“手触碰到柱子时,是两个法的哪一面接触了呢?是表面接触还是整体融入?只能说手的皮肤和柱子表面接触。但皮肤与柱面也分为外、中、内,外层又分为外、中、内……将两个面分析到不可再分就是无分微尘,而无分微尘的接触方式只有两种,要么全分接触,要么部分接触。
如果是部分接触,那么就存在接触和不接触两分,就不能成立为无分微尘了;如果是全分接触,就成了遍体融入,那谁也不敢碰触对境了,因为接触就成一体。这样一来,吃东西也全融进嘴里,与牙齿舌头成为一体等太多过失无法避免。所以接触在名言中可以假立,观察时根本不成立,因此感受也只是迷乱心的习气所致,就像梦一样。故而《三摩地王经》中云:“ 眼耳鼻非量, 舌身意亦非, 若诸根为量, 圣道复益谁。”
三、能觉之心如虚空
小凡此时似乎明白了所谓的外境并不存在,说:“我也承认外面没有一个真实的法,那我的心总是真实存在的吧?因为我明明感受到喜怒哀乐呀。”
大智看他又对心产生了执著,于是说道:“那你能领受的心是如何产生的?”
小凡:“比如,我们见到喜爱的人,心里必然生起欢喜心。”
大智:“那这个心是以对境人作为因的吗?如果是,对境与心是同时而生,还是次第而生?若是同时而生, 那么作为果法的欢喜心已经有了, 作为因的此人存在没有意义; 如果是先有此 人,然后再生欢喜心,那么心和境是接触还是不接触?接触的话,心与境成为同时,心已经存在又何必再生呢?如果两者不接触,因果没有关系,无关也能生果的话,那么你见到怨敌也应该生欢喜心。
如果欢喜心是以前一刹那的心作为因,那么前刹那是欢喜还是不欢喜?前一刹那欢喜,那再前刹那呢?这样往前推,最初的欢喜心就成了无因生,就应该恒常生欢喜,永不改变。如果前一刹那不欢喜,那么就说明你的心是刹那变化的法,怎么会实有存在呢?
如果说以前刹那的心作为近取因, 那个人作为俱有缘, 因缘齐全才生欢喜心, 不齐全就不生,还是说明你的心不是恒常、实有之法。
小凡说:“不管前刹那是怎样的,我此刻的欢喜心就是存在。”
大智说:“那此刻的心安住在哪里呢?是住在身体外面、中间、还是身体里面?如果住在外面,那我们应该见到,但山河大地哪一个是它的住处呢?即使住在无情物上,砸碎那个住处也找不到心;如果在中间,也应该能见到,但没有看到中间有心;如果住在身体里,那是一体而安住还是他体的安住?如果身心是一体的话,那么切割身体时,是否心也少了一部分?换掉身体的心肝等器官后,是否心已经支离破碎?
即使一体成立,但因为身体可以任意切割,说明身体是一个聚合的假法,那心也应该是一个假法。
如果身心是他体而安住的,那么是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呢?其实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被一直分解到无分微尘,无分微尘也是假立的,所以心终究无有实有的住处。因此能住的心也只是个假法。
小凡狡辩道:“但是我的心刚才欢喜,现在没有了,因为它会消失,所以它就是存在过。”
大智耐心极了,说道: “欢喜心消失了, 如果它有去处, 可以说它去了, 就像你往东边走了,远远而去,我说你消失在远方,那心有没有去处呢?”
从三时来观察,过去的法已经灭了,它去不了;未来的法还没产生,它也去不了;而现在时刻,它并没有消失,所以没有去。
如此详细观察后,心无生处、无住处、无去处,怎么说心的本体存在呢?
如《涅槃遗教续》云:“次寻心来源, 未得证法身; 又寻心住处, 未得证报身; 再寻心去处,未得证化身。”如果你能真正通达以上我说的道理,你就已经开始认识心的本性。
小凡听了之后,陷入了许久地沉思中……
四、见性如雾明
《永嘉大师证道歌》云:“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小凡与大智的对话暂时告一段落了,这次小凡输的五体投地、心服口服,希望依此缘起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以中观正理趋入万法实相,并结合自己的相续实际修行。愿自他一切有情早日斩断轮回的枷锁,获得永恒不变的大乐!

上一篇:论皈依是三戒之基础 已是最后篇
Copyright © 2013-2015 www.wybuddhis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微博 国际佛学网 智悲德育网 香港教育学院
索达吉堪布新浪博客 索达吉堪布腾讯微博 索达吉藏文化博客
本站转载的文章,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权,请邮件到 wybuddhist@163.com 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