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西归直指•疑问指南浅解》 | 日期: 2013-08-14 | 浏览量: 2619 |
周安士居士 汇辑
本文汇辑者周安士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居士,江苏昆山人,他博通经藏,深信净土法门,自号 “ 怀西居士 ” 。因为看到众生造罪无量,以淫、杀二业占有一大半,因此撰写了戒杀的《万善先资》、戒淫的《欲海回狂》,又撰写《阴骘文广义》三卷、《西归直指》四卷,合称为《安士全书》。 印光大师赞叹《西归直指》说: “ 若能一阅是书,谛信不疑,生信发愿,求生西方,不论根机之利钝、罪业之轻重、与工夫之深浅,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号,无不在临命终时,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悟自心于当念,证觉道于将来。其义理利益,唯证方方知,固非笔舌所能形容也。 【《华严经》云: “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 故八万四千法门,无不从信而入。人若无信,便如焦芽败种,无药可施。何况念佛往生,尤为难信之法乎?】 这一段是强调信心的重要性。 《华严经》中说:信心是佛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的母亲,信心能长养一切善根。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都以信心而趣入。人如果没有信心,就像焦芽败种,无药可以施智治(无信心就能生长善法,如烧焦的苗芽、种子,无法开花结果般),何况念佛往生是尤其难信之法,更需要坚定信心,以发起愿力与实行。 【往昔禅宗长老,暨博学鸿儒,皆有阐扬净业,设为问答之词,如天台智者大师之《十疑论》,天如老人之《净土或问》,王侍郎之《决疑集》,袁中郎之《西方合论》。其外复有为集为文,目不胜赏,无非欲人坚固信根,同归安养耳。】 往昔,禅宗长老和博学大儒都有阐扬净业,设立问答的文章,如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天如老人的《净土或问》,王侍郎写的《决疑集》,袁宏道集的《西方合论》。此外多有大德为集、为文,妙义连篇,目不暇接,无非欲使人坚固信根,同归净土。 【兹特统汇群编,撮其领要,间亦窃附管窥,补所未逮,总名之曰《疑问指南》。敢曰制锦以成章哉,聊云酿花而作蜜尔。】
我在此统汇诸编,摄集要领,其间附上我个人的鄙见,弥补原文未说到的地方,总的取名为《疑问指南》。怎敢说是织锦成章呢?只能说是酿花作蜜罢了(自著一部大作是
“
织锦成章
”
; 采集百花的精华酿成淳蜜,表明仅是采集古德述精要,集成此文。)。
第一疑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途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专为自利,舍离众生,毋乃阙大慈悲,障菩提道耶?】 问:诸佛菩萨以大悲拔济苦难为事业。如欲救度众生,只应发愿生在三界,于五浊恶世、三恶道中救苦众生,为何专为成办自利求生净土而舍弃众生呢?不是有失慈悲、障菩提道吗?
【答:菩萨有二种:一、久修行菩萨,已曾亲近诸佛,证得无生法忍者;二、初发心菩萨,未尝亲近诸佛,未得无生法忍者。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有大威力,故能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若初修行人,力量浅薄,虽发菩提之心,犹住凡夫之地,自疾不能救,焉能救他人?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浊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 答:菩萨有两类:第一类、久修行菩萨,就是已经亲近过诸佛、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第二类、初发心菩萨,就是没有亲近过诸佛、没有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 久修行菩萨有大神通、大威力,所以能化现为天、为仙、为帝、为王、为鬼、为畜,出入生死,广度众生。如果是初发心修行的菩萨,力量浅薄,虽然发了成佛度众生的菩提心,但自己处在凡夫地,连自身的生死都救不了,怎么能救他人的生死呢?所以《智度论》说,为惑业系缚的凡夫说自己有大悲心,愿生在浊世中救苦众生,无有是处。
【何以故?五浊世中,声色货利,刻刻纠缠;烦恼怨家,重重密布。略一失足,便成堕落。纵使得生人中,难逢有佛之世;纵使有佛出世,难生信向之心。幸而信向佛乘,修行出家,转生若遇大富大贵,未免耽著尘缘,广造众恶。从此一失人身,何时更当解脱?】
【所以有智慧人,将欲度生,先求见佛,果能一心不乱,念佛往生,业已为金刚不坏之身,然后可行随类度生之愿。】
【譬如救溺,须自乘舟筏,方能引人出水,若徒从井救人,未有不与之俱溺者。非阙慈悲也,正善用其慈悲也。】
这不是缺少慈悲,反而是善用慈悲。“善用”是指在智慧的无误抉择之下,合理地运用慈悲。智慧犹如眼目,其作用是抉择清楚怎样做的方法和次第等。慈悲是与乐拔苦的心,怎么实施与乐拔苦要靠智慧来抉择断定。 还可以说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消防队员救人时,首先要穿上防火衣和戴好防毒面具,如果没有防护装备,就冒然进入,不但救不了人,反而自己会被火烧死、被毒烟熏死。这比喻菩萨在有无生法忍力的保障时,进入三界火宅营救众生,就不会被业火所烧、被烦恼毒烟所熏,而能从容地营救。 第二个比喻:发愿行医济世的人首先应当拜师学医,没有学成之前不能莽撞地给人治病,因为自己还没有掌握医术,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善巧施治,如果莽撞行医,就会庸医误人。完成行医济世的大愿应分成两步走,第一步、拜师学艺、掌握医术;第二步、应病与药,广做救济。这比喻菩萨为了完成普度众生的大愿,首先求生在佛前,依止佛学法成就功德,之后再回入生死界中随类度生。
|
|
上一篇:西归直指•疑问指南浅解(第二疑) | 已是最后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