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

2143
2017-09-14
作者: 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点击数(10554)
手动
开启自动
自动
开启手动
添加书签
添加书签
跳至书签

第四品 业因果

业因果品分四:一、略说本体;二、广说自性;三、结尾;四、回向本品善根。

甲一、略说本体:

若问:如是众生漂泊于痛苦的三有中时,感受各自不同苦乐是由什么形成的呢?

对此作答:是由业形成的。

佛说三有诸苦乐,由昔所积业产生。

众生各自不同的业力成熟为住处、受用、苦乐等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之果。《百业经》中云:“奇哉,世间由业生,以业绘苦乐,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又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白莲花经》中云:“业作一切如画家,业即是行 [9] 如舞者。”《摄菩提资》中云:“具三烦恼及无彼,随力修福解脱业,意故业故等流故,业作者大如种子。”

甲二(广说自性)分二:一、修世间之法;二、修寂灭之法。

乙一(修世间之法)分三:一、略说;二、广说;三、断除之理。

丙一、略说:

黑白二业行轮回,即是十善十不善。

行持十不善业与随福德分十善业是形成轮回之法。十善十不善是指什么呢?《宝鬘论》中云:“戒杀断盗取,远离他人妻,真戒妄两舌,粗恶及绮语,彻底断贪心,害心与邪见,此十善业道,相反即恶业。”以不善业形成恶趣痛苦,以善业获得善趣安乐。《念住经》中云:“不善恶趣受痛苦,善业善趣得安乐。”此外,《业分辨经》中云:“施主斗达之子婆罗门童子尼珠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而使众生长寿短命、健康多病、貌美丑陋、权势大小、种姓贵贱、受用丰乏、智慧高低?’佛告童子尼珠:‘婆罗门童子,一切众生由业力所成而感受自份之业,业之生住者,依业而分上中下、高低贤劣也。众生之业有种种、见有种种、行有种种。以黑业转生于众生地狱、饿鬼、旁生中,以白业投生于人天中。’”

丙二(广说)分三:一、所依;二、能依;三、果报。

丁一(所依)分十: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二、识积业之方式;三、宣说识位;四、各位之识;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六、融入方式;七、各自分类;八、无色界心依四名蕴之理;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十、欲界识一异之理。

戊一、宣说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若问:彼等诸业依于何者、积于何者之上呢?

于此宣说业之所依:

所依无记阿赖耶,如镜无念本体上,

不分别境明清识,作现基故如明镜,

彼中取境五根识,自体无念如镜像。

其后二取辨境识,刹那于彼执不执,

辨别彼即染污意,不辨别彼为意识。

轮回与涅槃的一切业均以种子的形式依存于阿赖耶。《文殊净智经》中云:“阿赖耶乃一切基,轮回涅槃清净基。”也就是说,在真如法界中所谓阿赖耶作为分基是指于何者也不分析的无记法。从依于其上或其本性中觉性本是无为法自性任运自成的角度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从无明作为基,轮回之法六识聚及习气依于它的角度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一切善不善自性有为法皆依靠它,因此显现各种苦乐。也就是说,随福德分之一切因果依于阿赖耶;随解脱分之一切善法也同样依赖于阿赖耶,而它的离垢之果依于佛性。

广说彼等之理:

无记法的阿赖耶上,存在有轮回因果不善业、随福德分之劣善业、涅槃所离之因——随解脱分善业、现前所有证道之菩提业等一切业。道地所摄的一切随解脱分善业也是暂时的有为法,故以离因的方式依存在种种习气阿赖耶上,它的离果依存在如来藏上,如同云是遮障太阳的所净,消散部分依于太阳一样。《宝性论》中云:“地依水依风,风尽依虚空,虚空非依风,非依水地界。如是蕴界根,依于诸业惑,业惑则恒依,非理之作意,非理作意者,尽住净心中,心自性诸法,不住于一切。”如虚空般自性清净的心性上清净佛刹及本来具有的功德等无始善法界,以二种佛性的方式存在于离基中,离基即是涅槃之所依。

此处应当了知离基、离因、离果、所离四者。其中离基是指佛性或如来藏;离因是指能清净如来藏上一切垢染的随解脱分善道;离果是指如来藏远离一切垢染后现前功德;所离是指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的八识聚及习气。这些按照密宗而言,共称为净基、能净、净果、所净四种。虽然名称不同,实际意义上是一致的。在这样的本性中,不清净的轮回之因及识聚和随解脱分的一切有为善法均以无有能依的方式长久依存于无明自性之种种习气阿赖耶。

从涅槃功德依于它的角度而言,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又名为本体空性、自性光明、大悲周遍、如宝珠般功德任运自成、无垢、无离垢、本来光明身智无合无离之密意实相;从自性清净的角度来说,虽可立名为如虚空、无相、空性、无为法等,然而并非是无有一切的断空,而是任运自成身智光明之意趣,也是解脱一切轮回法的空性。《密严庄严经》中云:“皎洁之月轮,恒无垢圆满,因时于世间,分别月盈亏。如是阿赖耶,恒具如来藏,佛说如来藏,名为阿赖耶。不晓此愚者,以自习气力,见其异苦乐,业感烦恼相。自性净无垢,德如如意宝,无迁亦无变,彻知而解脱。”弥勒菩萨说:“于此无所破,所立亦毫无,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

阿赖耶的异名也有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无始善法界、如来藏、佛性、心之自性光明、法界、实相真如义、自性清净之真如、智慧到彼岸等;从所依之基、来源、离因等角度而立名为不可思议。

此外,从心性上存有轮回习气的角度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为什么呢?因为善、不善、解脱、涅槃之业本来就无有自性,但它能作为积累忽然所生之诸业的所依,即善不善业均依赖于它。

阿赖耶之本体是愚痴的缘故属于无记法。

有人认为阿赖耶不是愚痴性,因为它既作为所有五毒之所依,又作为涅槃的所依。

这也仅是因为他们未懂得本义而已。为什么呢?此愚痴并不是指五毒中的愚痴,而是以最初迷乱为轮回时的俱生无明而立名愚痴的。所谓的“作为涅槃的所依”也需要观察。因为阿赖耶并不能作为本来清净与净除一切客尘之具二清净的佛陀智慧及如来藏的所依,因为阿赖耶仍然需要转依的缘故。如《殊胜金光经》中云:“阿赖耶转依为本性法身。”《四大灭尽续》中云:“阿赖耶净乃法界。”

种种习气阿赖耶不是佛性的所依,因为一切垢染于其中是以离因的方式存在,或者与它(形相上)是能依所依的关系。因此说,种种习气阿赖耶仅能作为有为法福慧资粮修道而成就菩提的所依而已,因为二资为道谛所摄,故安立为欺惑无常性,这也是由于它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所致。

若问:如果依靠它,则于其有害如何应理?

答:这也是应理的,诸如依靠灯芯之油灯自燃或依靠薪之火自焚等,由于以依赖于阿赖耶之二资粮道而使轮回习气自净,尽除佛性与界性之垢,能现前真实如初安住的同时现量明了的菩提而称为清净缘。最后能净之对治也毁尽,因为它是由心假立的遍计善法。如《宝性论释》中云:“从现前菩提(一地)位开始,因为遣除道谛故。”《入中论》中云:“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此等教证均可说明这一点。

若问:这样一来,阿赖耶上又怎么具有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呢?

答:它具有佛地所摄之无舍空性与三十七道法而并非有道谛所摄之法,因为彼等是究竟道位。

种种习气阿赖耶也有不同名称,即俱生无明、种种习气阿赖耶、无始无终之障、大黑暗、本住无明等。也就是说,本来具有如虚空般的无始心性法界中,因为解脱依于它而称为本性真实义阿赖耶;因为轮回依于它而称为种种习气阿赖耶,并产生轮涅不同显现中的苦乐与功过。《宝性论释》中所引教证云:“无始终时界,乃为诸法处,具此故显现,众生与涅槃。”

接着宣说阿赖耶与八识聚之差别:种种习气阿赖耶是无记法如同镜子;阿赖耶识如同镜子的明清分;五根识如同显现影像;笼统观察外境或者对于五根的显现境最初浮现出“此法”的识,即是意识;其后对外境相应产生贪心、嗔心、痴心(舍心)即称为染污意。

有些前辈阿阇黎说:如果染污意没有观察,则六识聚不能积业,因为六识聚不包括在三毒任何一者中。

此种说法也需要观察。虽然在了知诸法自性者的见修行位上的确如此,但未了知此理的众生因为具有愚痴,所以还是会积累不善业。也就是说,积业之门是意根及五根的有依根;能积是染污意、思善意与中等意。积于何者上呢?积于阿赖耶上;具有给这些业增加、积累、减少等留有余地作用的是阿赖耶识。如坚慧论师在他所著的《经庄严论广释》中说:“意与眼等五根是业之门,故为趋入之所依;思善、不善、中等之意为作者;色等六境为所作;阿赖耶识留给机会;阿赖耶乃所依,如同处所或房室。”

阿赖耶识是不执著任何境与有境的明清分,从中起现五根识,眼识是认知色法却不起分别之识的部分。同样,耳听声音、鼻嗅香气、舌品味道、身感所触,都是指认知外境而不生分别念之识的部分。从五根的显现境中产生或如实了了分明呈现相同于显现境的行相者,它既是法,也是意识。即从外境的角度而言是法,从认知外境浮现行相的角度而言称为意识。《经庄严论广释》中云:“意识即随前一外境之后相应产生之识或衡量隐蔽分外境的识,它既是境又是识。”五根识及阿赖耶识,即由前面外境或者它们中形成各自识的六部分灭尽的无间分,就称为意。《俱舍论》中云:“六种识聚已灭尽,无间之识即是意。”以色法为例,当时不执著外境明清而住之阿赖耶识与见色法之眼识二者停止下来,便立名为“灭尽”,接着,刹那间浮现出“是色法”的念头部分,就叫做意或者心;因为刹那迅速取境,而不能详细加以分别,由此称为无分别念;又因为最初觉知外境,所以也称为所取分别;随后所产生的一切细致伺察,称为能取分别。诸位瑜伽自在者认为:尽管第一刹那由意来认知,但如果伺察没有继续,就不会积累业。如《斗追道歌》中云:“六境之识聚,不为执著染,无业无异熟,见净如虚空。”

戊二、识积业之方式:

宣说此等识积业之方式:

粗念善恶欲界因,习气依于阿赖耶,

无念明现色界因,无念一缘无色因,

轮回自性二客尘,一切时分依此障。

以粗大的能取、所取分别念与善、不善业而堕入欲界;未以证悟实相所摄之等持,也就是在对显现境不起分别的状态中修持,是转生色界之业,积于阿赖耶上;遮止显现境后不分别任何法而修行,是转生无色界之因,其种子存留在阿赖耶上。《宝积经·禅定品》中云:“以分别念所扰,即以善、不善、中等之行堕于欲界;心于何法亦不分别、不舍外境一缘修行瑜伽且远离证悟诸法体性者乃色界之行;既非色界亦非欲界之心,不见外境之迹,数数而观串习熟练者流转于无色界。此三者永远不能从此等三有中解脱,故当以正闻而闻法、以正修而串习。”

戊三、宣说识位:

心识无念悠然时,不执显现之外境,

一缘阿赖耶分位,明现然不执著彼,

阿赖耶识明清稳,破立二取五根境,

七聚笼统分别境,此等称为七识聚。

如是对任何外境皆不分别,一缘悠然而住即是阿赖耶的阶段;明了觉知显现境时,不分别任何法坦然而住即是阿赖耶识的阶段;当时了了分明呈现行相即是五根识的阶段;第一刹那显现外境所取为意识的阶段;第二刹那夹杂烦恼观察执著为染污意的阶段。以上即是七识聚。《菩萨地论》中云:“不与外境相系且不分别即阿赖耶之分位;与外境相系而不分别即阿赖耶识之分位;分别觉知各自外境之行相即五根识之分位;初分别外境,即意识之分位,后以伺察而生二取即染污意之分位。”

戊四、各位之识:

串习此等转三界,三门迷乱痛苦因。

与解脱道没有关系的阿赖耶位之识一缘寂止的稳固等持;明而无念禅定胜观稳固的部分;由随外境而生六根增上缘产生的粗大识,积累善恶业。由这三种业分别迷惑于无色界、色界、欲界中。原因是,这些没有以解脱摄持、没有超离所取能取。也就是说,无分别等持的境界是所取,从中不散一缘安住为能取。真实的禅定尽管是以大悲方便与不住二边之智慧的方式来修持,然而既无有境与有境之戏论,也无有堕“此境界”一边之修,所以是与不可思议的实相关联的,即使从中获得喜乐、神通神变,也无有自相之欢喜心与相状执著。其余等持则与之相反,因而超越不出轮回。当今多数禅修者已明显误入歧途,并且自己也未见拥有功德。

戊五、宣说三界以何者为主:

思维此等识于自地、他地之主次:

欲界七识聚为主,色界阿赖耶识主,

无色界中则唯以,无念阿赖耶为主,

其余二者随眠附,当知各地所具之。

佛密论师在《观察阿赖耶与智慧论释》中说:“要知道,欲界以眼识等七识为主,其余为附;色界以阿赖耶识与趋入识为主,其余为附;无色界以阿赖耶为主,其余以随眠的方式存在。”

戊六、融入方式:

详细分类:

如是欲界夜眠时,五境根识渐入意,

意识融入阿赖耶,一缘无念无现境,

彼者融入法界故,自性远离诸戏论,

复现阿赖耶识中,意识单起而做梦,

种种破立无而现,从中觉醒六识聚,

趋入外境而造业,夜以继日如是现。

欲界众生睡眠时,五根识与染污意融入意识,意识融入阿赖耶识,顷刻出现明而无念之状态。虽然新派有些上师承许说:“认识阿赖耶识本面的人在此基础上安住,从而无梦享受光明法性。”但(我认为)实际上是阿赖耶识融入不分别任何法的阿赖耶中,阿赖耶又融入法界而使粗细执著隐没,并显现了光明离戏之法性。如果已经认清了这一本面,才可断除迷惑。《集密智宝续》中云:“七识聚入阿赖耶识,后阿赖耶净法界,尔时显现本俱生,明空自然本智,瑜伽士当知此理。”

从中再度起现,也就是从法界中出现阿赖耶,从阿赖耶中产生阿赖耶识,又从阿赖耶识中单独起现意识,由此显现出各种梦境,即是以习气而将意的对境——法执为我所之时。也就是说,分别动念之风与依七识聚之脉内的风由经精脉血脉而入于中脉内时,称为阿赖耶三等之识,因为三风平等合于一处的缘故。尔后此识入于中脉内成为一味一体,是阿赖耶之时,也就是处在酣睡的状态而没有梦境,有人也有整个晚上处于无梦状态中的情况。之后,阿赖耶融入法界是指中脉中央殊胜光明不变之脉具有粗明点及风不运行、明性光的自性。《普明续》中云:“中脉中之脉,不变胜光明,无实明性界,自成本智处。”所谓中脉之风精华叫做自心。当通达心性的时候,就显现出光明。此时,出现明点、光、彩虹等显现光明;现出离戏心性之空性光明;现前明觉觉受大智慧之双运光明。随后阿赖耶、阿赖耶识、意识起现的时候,即是风起现在意念所依之命脉内的时候,其后风入于依各根的能依脉中,醒来后自然对显现境产生二取执著。比如,当分别色法的同一个对境时,也可以分成各个部分,此理下文有讲述。

戊七、各自分类:

色界自识四禅定,住于阿赖耶识中,

偶生取境细微识,多时等持中安住。

禅定正行时,以各自的无分别念为主,分别外境则以随眠的方式附属存在。一禅、二禅、三禅分别具有寻思、伺察、喜摄感受的过失,四禅偶尔会有这三过,如凡夫三地的死迁以及闻法等时。

戊八、无色界心依四名蕴之理:

无色界之自地识,即是阿赖耶自性,

空无边等之四处,住于一缘寂止中。

心相续依极细微,受想行识四名蕴,

一缘寂止劫不醒,亦未播下善种子。

于往昔死亡之处,融入阿赖耶的受想行识四个部分称为四名蕴,心相续依赖于意生身,处在一缘寂止等持中,安住于空无边等四无色处长达数劫,只是像酣睡阶段一样,没有行善。虽然并没有直接造不善业,但因无色界自地属愚痴地所摄,所以自然增长愚痴。

戊九、认识四禅无色界之心:

如是四禅无色心,前果灭尽亦死亡,

本体无记愚痴故,颠倒因果而反复,

投生漂泊轮回处,故当从中得解脱。

《无忧经》中云:“以昔所积善业力,生天界宫亦退转,禅天无色业尽后,复坠地上堕地狱。”

戊十(欲界识一异之理)分三: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三、彼等一异之理。

己一、修习欲心而成解脱因之理:

现在特别阐示欲界人身之识一体异体的道理,

如理修行欲心故,亦成上下解脱因。

欲界众生心识较粗大,虽是善趣人类,但也属于业地之有情,并能作为修法之殊胜法器,故而可以成为解脱之因。《念住经》中云:“欲界众生播善不善种子,其心粗大之故,汝当勤修妙法也。”

己二、宣说白日以何识为主:

白日七识多为主,余二一体为附属,

当知取色之眼识,无念明分普基识,

无分别分阿赖耶,其余六识亦复然。

如是眼见色法的部分为眼识;明而无念之识的明分为阿赖耶识;无分别念的部分为阿赖耶。同样,听声、嗅香、品味、受触以及意觉知回忆对境时,认知各自对境的部分,就是彼等之识;识的明分为阿赖耶识;无分别念的部分为阿赖耶。即使在明清不动阿赖耶识之际,也不遮各自对境的部分为五根识;从明分而言是阿赖耶识;从无念而言是阿赖耶。即便一切识聚融入一缘中时,实际上融入阿赖耶的一切部分也是以随眠的方式存在,就像太阳升起时群星以隐没的方式存在一样。佛铠论师于《观察心智释》中说:“识不分别任何法即安立为阿赖耶;仅就明分而言为阿赖耶识;觉知各自对境乃六识聚,融入无念者为阿赖耶之分位。”

己三、彼等一异之理:

宣说彼等一体异体。

一缘眠时阿赖耶,梦中阿赖耶之识,

意识二者为一体,醒时一切一本体。

一缘睡眠时即是诸识于阿赖耶中互为一体之时,毫无外散;做梦的时候,在此状态中,意识从阿赖耶识上独自生起,所以在从阿赖耶的状态中稍许外散的当时,阿赖耶与从中出现的阿赖耶识、意识是一体存在;醒觉时诸识从阿赖耶中极度外散,所以阿赖耶与八识聚均以一体的方式存在。此等是依照《密藏疏》中所说而述。

此处以极为明确之语归纳而言,即心性光明是一切法的所依或来源,从这一角度来衡量,无论轮回还是涅槃皆无破立、无异体、无迁变,因此称为轮涅之源——本性真实义实相如来藏。《道情歌集》中云:“唯一心性诸种子,从中显现轮涅法,能赐一切所欲果,顶礼如摩尼宝心。”《密严庄严经》中云:“所谓殊胜因,彼能生一切,无因皆成无,无作亦无有。与涅槃同体,阿赖耶无别,若与涅槃异,阿赖耶非常,无现无坏常,断除四边也。亦称如来藏,幻化本智名,互为一体藏,彼如手镯住。异地阿赖耶,亦是如来藏,彼藏阿赖耶,如来所宣说,藏名阿赖耶,浅慧者不了。”

由于是清净本性身智等之因,故而称为无漏真实义阿赖耶;由于作为轮回所依,故而立名为有漏种种习气阿赖耶。所依事是一本体(法界无分类),是以能依法分类而安立不同名称的,此理与《现观庄严论》中所说的“由能依法异,故说彼差别”相同。意思是说,有垢染的阶段根据清净每一所净垢染时的佛性或如来藏而安立不同的名称也是合理的。如《密严庄严经》中云:“愚者虽分别,月有盈与亏,然月无盈亏,普照大小洲。如是诸愚夫,于阿赖耶识,恒分别增减,彼乃无始佛。诸法之本基,为慢等习气,分别所染污,异转则无漏。则获无漏相,彼等恒稳固。”意思是说,虽然月亮本体上无盈无亏,但随着日期,而于四大洲中照射似有增减。同样,尽管于心性光明本性中成佛无有自相苦乐,但因为流转轮回而感受善趣恶趣等不同苦乐。倘若修炼本性实义,即是所谓的“趋至阿赖耶本义”。

关于阿赖耶中所现的阿赖耶识与七识聚的内容已宣说完毕。意识由于无明迷乱而积业,如经中云:“意者为主极迅速,诸法之初意先行。”由于没有认识本性无变圆成实而产生遍计所执法,也就是在依他起心识上出现各种不清净的迷乱相,要想断除如梦般的轮回迷乱也必须通达心性圆成实,通过修持无倒之道——生圆次第方便智慧可以如实现前本基如来藏,因此应当了达此理。

这以上业之所依已宣说完毕。

丁二(能依)分二:一、宣说根本无明;二、宣说不善业。

戊一、宣说根本无明:

现在宣说能依之业:

一切诸法之所依,业之根本即无明,

本体三毒贪嗔痴,所生三有黑白业。

由于最初没有了达光明心性的本来面目而成为二取迷乱之基,进而迷乱为轮回中的一切众生。《般若摄颂》中云:“佛说诸有情,皆由无明生。”下等恶趣众生、中等人类、上等天众均由各自业力而感受种种苦乐,这一切的根本即是无明,由此产生与之相应的三毒、与这相应的不善业,以及随福德分善业的轮回乐果。

戊二(宣说不善业)分二:一、宣说分基;二、宣说分类。

己一、宣说分基:

以善业获得善趣享受安乐,以不善业转生恶趣遭受痛苦。此处宣说不善业。

令堕轮回上下趣,十不善业各自现,

十不善中次第分,身三语四意三业。

什么是不善业呢?不善业就是能令众生从善趣堕入恶趣唯受痛苦的十不善业,其中杀生、不与取、邪淫三种是身不善业;妄语、离间语、绮语、恶语四种是语不善业;贪心、嗔心、邪见三种是意不善业。

己二(宣说分类)分三:一、身业;二、语业;三、意业。

庚一、身业:

宣说身之三种不善业:

故意无误杀他众,同分殴打等害命,

不与取即盗他财,同分狡诈受他财,

与他所属行邪淫,同分非处不净行。

对于乃至蚊虫蜂蝇以上的众生,明明知道却故意断其生命即是杀生,殴打责打等为其同分;盗窃他人财产即是不与取,其同分为以缓和的方式令他人给予财物;与他人之夫或妻、自己的亲友作不净行,以及在其他根门、非处、非时进行交媾即是邪淫,其同分用手指等在彼非处作淫行。《俱舍论》中云:“杀生即是故意中,无误杀害他众生;不与取以力暗窃,他财据为己所有;欲想前往非行处,所行邪淫有四种。”《众生分辨经释》中云:“近似真实者,与彼之分相同,所生之果与彼相似。即以棍棒殴打等(为杀生之同分);依承侍受取他财等(为不与取之同分);自以肢根勤行等(为邪淫之同分)。”

庚二、语业:

语之四不善业:

妄语骗他知词义,同分直言欺他心,

离间言说挑拨语,同分他言复传离,

绮语恶论无稽谈,同分无关非法语,

粗语刺伤他心言,同分令他不悦语。

这些是通过语言而造业,故而称为语业。言说改变他人之想法的不真实语即是妄语,见到以直言可欺骗对方便言说为其同分;口出挑拨他人关系之词为离间语,一人所说之语到另一人前漫说为其同分;供施诗韵等以及违背正法的各种无稽之谈为绮语,谈论与时间毫不相干的话语是其同分;不悦耳并刺伤他人之言为粗语,虽然动听却令他人不悦之语是其同分。《俱舍论》中云:“妄语即转他想法,词义明显被了知。离间即为分他者,染污性心之词语,粗语则指刺耳语,所有染污皆绮语。”《俱舍论释》中云:“虽是直言亦为欺骗之性,是妄语的同分;如其所说而言告他人为离间语的同分;与时无关之语是绮语的同分;虽动听却令他人不悦即是粗语的同分。”

庚三、意业:

意之三不善业:

贪心图财欲己有,同分贪他闻等福,

害心嗔恨损他众,同分不利生嗔心,

邪见常断无因果,同分增损等倒见。

怀有他的资财等若是我的该多好的想法,即是贪心,心怀愤恨暗想对方的多闻等福德若为我所有该多好,为其同分;损害他众的念头即为害心,不愿饶益其余众生并且心生嗔恨为其同分;诽谤业因果堕于常断边即是邪见,对正法及如理讲法的善知识等进行诽谤为其同分。《俱舍论》中云:“贪心颠倒图他财,害心即于众生嗔,视善不善不存在,即是所谓之邪见。”《众生分辨经释》中云:“嗔他多闻等福为贪心之同分;不乐利他且怀嗔恨为害心之同分;诽谤善知识、正法与他众为邪见之同分。”此处仅仅说诽谤正法与善知识是邪见的同分,而《般若八千颂》中说:“须菩提,积谤正法之业者即堕入恶趣转生为邪见众生,于无间大地狱受苦,直至为火坏劫出现时,方转生于他世间界诸大地狱中,至为火坏之劫出现时亦有其余……”其中宣说了此类人将受无量痛苦。《寂灭定幻经》中云:“纵经数多劫,身五百由旬,彼头亦五百,每一头上有,不少五百舌,一舌上耕犁,不少五百数,极炽而耕作,诽谤罪业致。”《宝积经》中云:“迦叶,吾与同吾者方能认定法与补特伽罗,凡夫不可认定法与补特伽罗。否则,会堕落之故。”

丁三(果报)分三:一、略说自性;二、各自分类;三、彼等摄义。

戊一、略说自性:

宣说十不善业之果报:

境心意乐加行劣,行十不善之果报,

异熟果与等流果,增上果及士用果。

此等不善业是由对境不善、等起(即动机)不善、意乐不善、加行不善而产生的,诸大论中说其果报有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窍诀论中说在此三果基础上,加上士用果,共有四种。

戊二(各自分类)分四: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

己一、异熟果:

小品不善转旁生,中品不善转饿鬼,

大品不善堕地狱,感受异熟之苦果。

《念住经》中云:“以此等小品不善之异熟果将转为旁生;如是以中品不善转为饿鬼;以大品不善堕入地狱。”

己二(等流果)分二:一、同行等流果;二、感受等流果。

庚一、同行等流果:

等流分二同行果,经说所行同其果。

《百业经》中云:“因为行不善业之串习力而于后世中亦依不善、行不善、转为随行不善业者。”

庚二、感受等流果:

佛说感受等流果,虽已获得诸善趣,

亦成短寿多病者,资具贫乏敌共用,

夫妻丑陋成怨仇,多遭诽谤受他欺,

眷仆恶劣不和睦,所闻粗言成诤语,

语言无力辩才微,贪欲强烈不知足,

不求饶益他害处,极为狡诈具恶见,

十恶依次各具二,此为感受等流果。

《百业经》中云:“……一旦转到天界、人间,也是以杀业所感而成短寿多病者;以不与取而感资具乏少且与怨敌共用;以邪淫所感夫妻不悦意且与他(她)人共享;以妄语所感多遭诽谤且为他众所欺;以离间语所感眷仆恶劣且互不和睦;以粗语所感闻不悦耳之语且成争论之言;以绮语所感言词无力且辩才不定;以贪心所感贪欲强烈且贪不厌足;以害心所感不寻利益且成损害根源;以邪见所感持执恶见且成十分狡诈者。”《宝鬘论》中云:“杀生感寿短,(损害多灾难,)偷盗乏受用,邪淫敌共享。妄说遭诽谤,两舌亲叛离,粗语闻恶声,绮语言无力。贪心失所望,嗔心招怖畏,邪见生恶执。”

己三、增上果:

成熟外境增上果,不净依他起即时,

杀生环境极贫瘠,树叶花果饮食等,

力微损寿难消化。不与取生畏惧处,

庄稼果实不成熟,常遭霜雹饥灾荒。

邪淫生于粪淤泥,污秽不堪恶臭境,

狭窄悲惨不悦意。妄语生于畏不合,

财富不稳受欺境。离间语业所生处,

深渊狭谷悬崖等,凹凸难行不悦境。

粗语生于盐碱地,瓦砾荆棘枯树干,

尘土飞扬劣果蔫,令人不喜粗糙处。

绮语生处果不熟,不长稳住季颠倒。

贪心生处果等少,糠多见贤时节变。

害心生处稼苦辣,王蛇盗匪野人等,

自然灾害众多境。邪见生处无宝源,

药树花果极鲜少,无有依怙无亲友。

这些增上果是依照《摄抉择论》中所说而述。《辨中边论释》中说:“根据外境不同,善业亦增上。”由此可知,十不善业也可以成熟于内心。

己四、士用果:

不善业之士用果,所作增上生痛苦。

《略念住经》中云:“愚痴之士造罪,其后罪业复增上而受剧苦。”

戊三、彼等摄义:

总之自性十不善,何人行此如服毒,

以大中小生剧苦,当勤弃之如怨仇。

《毗奈耶·教诫圣者嘉哦耨品》中云:“不善业如毒,微小亦生大苦故;不善业如野人,摧毁善资故。”因此,应当精勤弃恶从善。《宝鬘论》中云:“当以身语意,断诸不善业,恒常奉行善,此说三种法。”

丙三(断除之理)分三:一、善趣之因;二、十善之果;三、取舍之教言。

丁一、善趣之因:

善趣之因十善业,即断十恶之善心,

戒杀戒盗不邪淫,不说妄语离间语,

绮语粗语离贪心,以及害心与邪见。

仅仅断除十不善业还不能构成十善业,因为没有守护自相续的缘故。所谓十善业是指断除十不善业的十种善心。《中般若经》中说“吾亦断杀生……”宣说了十种善心。

丁二、十善之果:

小品转生于人间,中品善业生欲天,

大品等持禅无色,能得上二界安乐,

四果与前皆相反,当知十善果善趣。

由行持小品中品善业而生于欲界的人间、天界中,依靠与等持相关联的大品善业转生于上二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说,行持十善可阻塞恶趣之门,获得善趣。《宝鬘论》中云:“依此法解脱,地狱饿鬼畜,且得人天中,王位圆满乐,禅无量无色,能享梵等乐。”

丁三、取舍之教言:

佛说以随福德分,十善投生善趣中,

十不善业堕恶趣,取舍黑白因果者,

世间善道人天乘。以此后世转善趣,

故立真实解脱因,善缘众生当依止。

《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真实行持十善业道者生于善趣,趋入十不善道者堕入恶趣。”《妙法莲华经》中云:“人天乘即十善。”又如《胜藏经》中云:“天乘即四禅、四无色;人乘即十善,此乃妙法之所依。”

从梵语“雅那”引申为乘或坐骑,因为乘坐它可达到各自目的地之故。《般若摄颂》中云:“乘之诸众至涅槃,乘如虚空无量宫,能获喜乐乘之最。”根据众生的意乐次第,佛宣说不同乘,于寂灭根基者前说一乘。《妙法莲华经》中云:“究竟一乘无三乘,说彼三乘不了义。”佛也说过有二乘,如《无垢虚空经》中云:“相合众意乐,我说有二乘。”二乘就是指大乘和小乘。佛又说过有三乘,《妙法白莲花经》中云:“为调烦恼之法门,虽说八万四千种,然诸佛陀真意趣,乃为无别一本体。我虽开示三乘法,亦随众力意乐说。”总之,如画家般的心可幻变出无量相,但是从了义上来说,何者也不缘。《楞伽经》中云:“乃至心流转,乘边无穷尽,一旦心灭尽,无乘无有情。”此处所指即是佛所说的人天乘。《楞伽经》又云:“天乘梵净乘,声闻缘觉乘,我说一切乘。依于人天乘,决定趋涅槃,后则修无缘。”

乙二(修寂灭之法)分六: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三、作解脱因之理;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五、别说同分善业;六、破他宗之邪分别。

丙一、总说随解脱分善业:

必须勤修随解脱分善业,下文依次宣说:

解脱之善离轮回,超越三有上下行,

黑白二业趋寂灭,随解脱分等善法,

乃是无漏智慧因,十善四禅四无色,

六度等善五道摄,证悟人法无我后,

依智方便双运善,不住有寂利众生,

成就佛陀果位故,瑜伽善法超世间。

随解脱分善法既超越了前面所讲的随福德分善业与恶业,又摆脱了投生三有轮回的一切有漏因,是唯一的解脱因。也就是说,十善业与五度等世俗谛善法的有现福德资粮,以及不住二边智慧的无现智慧资粮,此二者双运为五道次第所摄,就可趋向佛地,所以它完全超越世间的善法。一定要认识到应当了知世间的善法有实执和相执,而正在行持随解脱善法时即是无实无相,摆脱福德非福德之心,即是空性大悲藏。《般若摄颂》中云:“如魔术师幻男女,彼亦可做一切事,通达慧行诸菩萨,无念智慧行一切。”《宝鬘论》中云:“以智息有无,故越罪与福,彼离善恶趣,佛说即解脱。”又云:“空悲藏授予,有修菩提者。”在行持善法时,既无有实执之心也无有贪执之束缚,而如幻化般行利众事业,就是菩提的殊胜资粮。也就是说,以如虚空般的智慧所摄持的善法是解脱道,而没有以智慧摄持的善法就不能成为解脱道。《般若摄颂》中云:“俱胝那由他天盲,尚不识途岂入城?佛说五度亦复然,故当获得智慧眼。”《般若一万八千颂》中云:“五度一旦为智慧度所摄持,尔时将趋入遍知大城中。”

初学者以及智慧浅薄的愚者对“诸法无自性故善法无自性”的道理非常恐惧。《宝鬘论》中云:“决定胜诸法,深奥微妙现,寡闻之凡愚,生畏佛所说。”《般若二万颂》中云:“须菩提,当知诸法无本性,六度亦无本性,所伺察、能伺察二者亦不可知、不可得,真实不见。此法不可于初入大乘者、声闻、缘觉种姓者前讲说。何以故?能令彼等惊恐不已、毛骨悚然而舍弃智慧波罗蜜多法门之故。”

丙二、认识随解脱分善业之自性:

什么是随解脱分善呢?

即以有缘福德资,无缘智慧资双运,

净除二障现二身,凡夫有漏圣无漏,

后得入定此二境,次第而行得解脱。

依靠布施等五度之福德资粮与智慧度之智慧资粮双运,从而可现前二身。《宝鬘论》中云:“诸佛之色身,由福资所成,法身若摄略,由慧资所生,是故此二资,获得正觉因,如此总言之,恒依此福智。”

由福慧二资所生的佛色身之诸相好依次向上形成的方式:声闻、缘觉、异生、菩萨所有福德的十倍形成佛陀一毫毛,所有毫毛福德的百倍形成一随好,八十随好每一好福德百倍形成一妙相,三十二相每一相福德千倍形成白毫相,白毫相福德之十万倍形成无见顶相,无见顶相福德之百倍形成法语螺相。《宝鬘论》中云:“不可思福中,出生佛妙相,大乘圣教说,大王如实听。能生诸缘觉,有学及无学,无余世间福,如世无有量。以此十倍福,成就一毛孔,佛陀诸毛孔,皆与彼同成。能生诸毛孔,所有之福德,以彼之百倍,许成一随好。尽彼福德数,感得一随好,究竟即如是,直至八十间。成就八十好,所有福资粮,以此百倍成,大士一妙相。成卅二相因,乃是大福德,此等千倍成,满月白毫相。白毫相之福,十万合为一,能生无见顶,怙主之肉髻,成顶髻相福,广大千万倍,当知能生一,十力者法螺。”

(加行道的)胜法位以下属世间之法为有漏,胜法位以上属于出世间之法为无漏,这是以分界而说有漏无漏的;入定智慧说为无漏,后得说为有漏,这是以道而分有漏无漏的;布施等五度为有漏,智慧度为无漏,这也是以善法而分有漏无漏的。

丙三、作解脱因之理:

若问:诸善业依于何者,起何作用呢?

答:随解脱分善法是由离因之真实道谛所摄,所以依赖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但是,从依靠离因现前离果而言,依于佛性或如来藏,它作为无有迁变之解脱因的原因也在于此。

解脱善法之所依即是如来藏。

佛说心性光明界,无垢自性住佛性,

彼之现分即二身,以九比喻而说明,

大悲自性本住者,即是实修生佛性 [10]

根本觉性光明智,体无三毒故为善。

关于此理,世尊于第三转法轮的了义经藏中已经如理如实地明示了一切佛陀的大密意,诸如《圣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吉祥鬘狮吼请问经》、《珍宝女请问经》、《无垢天女请问经》、《指鬘王经》、《大涅槃经》、《弥勒请问经》、《宣说如来藏经》。此等经中宣说了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法界自性清净之心性或佛性,就是指如来藏,它本来存在、无有改变。从现分而言,是相好圆满之色身的来源;从空分而言,远离一切戏边之法身本来任运自成而安住,并以比喻加以说明,即功德任运自成如摩尼宝;不变他性如虚空;遍润诸众如净水。《宝性论》中云:“如宝空水净,自性恒无染。”意思是说,正当被垢染遮蔽之时,自本体也是安住于无垢真如性中,这就是心之自性本来光明。《般若八千颂》中云:“心中不具心,心性即光明。”一切众生普遍具有佛界或佛性。《宝性论》中云:“佛身能现故,真实无别故,具种故众生,恒具如来藏。”此如来藏称为无始善法界,于本基中即是正等觉。《真实名经》中云:“佛陀无始终,初佛无偏堕。”《二观察续》中云:“众生本是佛,然为客尘遮,障净现真佛。”也就是说,为众生时,心之法性从现分而言具足色身功德;从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圆满功德,然而,因被垢染所障而现量不显露,所以称为佛界或佛性。成佛时远离诸垢,故称为菩提,这也仅仅是本体心性之圆满妙力现不现的差别而已,并非承认最初为众生时无有的功德后来重新产生,因为心性无有迁变。《如来藏经》中云:“无始时法界,诸法之住处,具此故众生,获得涅槃果。如前后亦然,无变真如性。”

心之法性光明自性不为烦恼所染。《宝性论》中云:“心性光明者,无变如虚空,不被妄念生,贪等客尘染。”佛性之分类,有本来安住之自性住佛性与观待净除暂时垢染之实修生佛性两种。

自性住佛性也分二:即空性离戏之心性住于法性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本性身之离因;住于有法自性中的佛性成为殊胜色身之离因。此二者无始以来以有法法性的方式存在着。《涅槃经》中云:“善男子,心之法性自性光明,自性无有本体,即是自性清净之心如何显现与相好灿然之功德皆非异体,然以现空自性而分。”

实修生佛性:通过修行发心等暂时有学道的方便智慧及福慧资粮而净除如来藏上的一切垢染。《华严经》中云:“嗟!诸佛子,此所谓菩提佛性即实修法界,现见广如虚空自性光明而修学福慧大资粮。”又如《宝性论》中云:“如宝藏果树,当知二佛性,无始自性住,实修生佛性。以此二佛性,获得佛三身,前者得法身,后获二色身。庄严本性身,当知如宝像,自性非有为,乃德宝藏故。具足法政故,报身如轮王,影像自性故,化身如金像。”

本性身是心性自性住佛性,如摩尼宝般任运自成,从中出现有法自性佛性如转轮王般的报身,以及于所化众生面前示现的如影像般的殊胜化身。这些在众生时因为被垢染所障而不现,依靠发心等福德资粮而遣除遮障色身之垢,依靠观修空性等智慧资粮而遣除遮障本性身之垢。自性住佛性如澄清水,实修生佛性如映现各种影像,它们是本来存在的能依所依关系;如是住于本基中的自性住佛性如同所知的对境,分位的实修生佛性如同能知的心识,它们是能依所依的关系;自性住佛性以法性与有法之离因方式存在,而无有离果,实修生佛性以能净垢染之对治方式存在,而无有像能生所生因果关系那样二身的直接因,依靠此佛性能够圆满功德,使有学道的证悟在佛地得以成熟解脱。《经庄严论》中云:“自性修习种,所依与能依,有无及功德,当知为度化。”

以九种比喻说明遍于一切众生的如来藏住于烦恼之壳内。

《宝性论》中云:“如莲内有佛,蜂蜜壳中果,不净粪中金,地藏有宝藏,微果有芽等,破衣中佛像,劣女腹中王,土中有宝像。烦恼客尘障,众生具佛藏。”意思是观待凡夫、声缘阿罗汉、见道菩萨、修道菩萨之垢染而说的九种比喻。

其中,凡夫有未入道者、已入道者、资粮道者、加行道者四种,存在于他们心中为四种垢染所遮障的如来藏之四种比喻:(一)存在于未入道凡夫贪心随眠相壳中的如来藏之比喻,《宝性论》中云:“如住萎莲内,妙相庄严佛,具净天眼者,见而去莲叶。佛眼见无间,众皆具佛性,无障住后际,悲尊令离障。”(二)存在于已入道凡夫嗔心随眠相壳内的佛性之比喻,彼论云:“如蜂群绕蜜,求蜜之智士,见已设方便,令蜂群离散。佛以遍知眼,见如蜜佛性,令如蜂众障,尽断永无遗。”(三)存在于资粮道凡夫愚痴随眠相壳内的如来藏之比喻,彼论复云:“如具皮中果,众人无法享,凡求食等者,彼等去表皮。烦恼垢遮障,众生如来藏,未离惑染前,佛业不行有。”(四)存在于加行道凡夫强烈贪嗔痴烦恼壳中的如来藏之比喻,彼论又云:“如人行游时,金坠粪秽内,不坏性如故,彼住数百年。天人天眼见,告人此有金,拭净此珍宝,可成宝饰品。佛见沉不净,烦恼众生德,为令净惑泥,普降正法雨。”

存在于声缘阿罗汉无明习气壳内的佛性之一种比喻:(五)彼论云:“如贫室地下,有无尽宝藏,主人不了知,宝不说我此。意中净宝藏,无破立法性,众生未证悟,恒受贫穷苦。”

存在于一地菩萨见道所断壳内佛性的两种比喻:(六)彼论云:“如芒果等树,果有良种芽,耕耘及灌溉,渐成真树王。众生无明果,皮内有佛性,依此善法界,渐成真佛陀。”(七)又云:“破衣裹宝像,置于路途上,天人见为解,告知行路者。佛见无始惑,所缚如来藏,旁生亦具足,示法为解脱。”

存在于修道所断垢染壳内佛性之比喻也有两种:(八)彼论云:“如孤独丑女,无依无怙住,胎中怀君主,不知存自腹。三有如孤室,众生如孕妇,有怙净佛性,如住彼胎中。”(九)又云:“如内金佛像,圆寂外有泥,见知彼为净,内金遣外障。见自性光明,诸垢亦客性,令如宝源众,净障证菩提。”

此等之垢染也有九种,《宝性论》中云:“贪嗔痴三毒,猛烈现行习,见修道所断,依不净净地,垢染具九相,喻如萎莲等,为随烦恼缠,无数差别相。”

此等地也是如此。又云:“凡夫垢有四,阿罗汉垢一,见道修道垢,分别有二种。”

诸垢与诸地喻义相结合而宣说,《宝性论》中云:“犹如泥中莲,初开人爱恋,花萎人不喜,喜贪亦如是。譬如酿蜜蜂,受扰即蛰人,倘若起嗔心,内心生苦恼。犹如果实等,外为表皮裹,现见如来藏,无明蛋壳遮。譬如厌粪秽,一切具贪者,依欲生惑因,兴起厌如秽。如宝埋地下,不知不得宝,众生如来藏,无明习地蔽。如芽等渐生,突破种子壳,现见真如性,遣见道所断。与圣道相系,圣者以见证,摧毁坏聚见,修道智所断,说如褴褛衫。依七地垢染,如胎中污秽,如离母胎已,成熟无念智。当知三地垢,犹如泥土染,乃由大自性,金刚喻定毁。贪等九种垢,如同萎莲等。”

此外,《大涅槃经》中云:“佛告迦叶:善男子,譬如,国王有一大力士,彼额有一金刚宝珠,与另一大力士较力,双方撞头,其额上宝珠没于肉中,然彼不知宝珠去于何处。因受伤故唤医令治。医师医术精湛,知宝珠入彼肉内故未医其伤,问言:‘嗟!大力士,汝额上宝珠在何处?’彼大力士惊恐不已,告医师:‘吾额上宝珠不知去何处,若无则乃虚幻耶?’心生极大忧愁。彼医为令大力士生喜,而言:‘莫哀伤!汝较力时宝珠没入肉中,于外仅现影像而已,汝较力时,因生起嗔心故宝珠入于肉内亦未觉察。’医师虽言,然彼不信,告医:‘汝莫说妄语,宝珠若没于肉内,则因脓血极脏故影像不能外现。’医师复令其照镜,宝珠已明现于镜中。大力士见之,生起稀有之想。善男子,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因未敬依善知识,虽有佛性而无法现见,为贪嗔痴所障所压而屡屡流转于各趣中受苦。善男子,一切众生身内皆具足十力、三十二相、八十随好。”其中以多种方式宣说了众生皆具如来藏。

《黑班则续》中云:“身中住大智,真断诸分别,佛性遍一切,住身非身生。”

《宝网续》中云:“我与诸众生,本来即正觉,以分别流转,发胜菩提心。”

《涅槃智慧经》中云:“若证悟心,即是佛陀,故莫生起从他处寻正觉之想。”

《赞心金刚经》中云:“如地下有水,无垢而存留,烦恼内智慧,亦无垢而住。”

《密藏续》中云:“十方四时中,不得圆正觉,心性圆正觉,故莫寻他佛,佛寻亦不得……”

总之,应当以巨幅绸缎上画三千世界等比喻来了知一切众生本来即具有佛陀无合无离之四身五智,如同太阳本来具足阳光一般。佛界即是指一切时分自性清净,本体不变,彼之垢染是遍计性、客尘性的。《宝性论释》中云:“大仙人尊者,烦恼即黑暗,清净即光明,烦恼力微弱,胜观具大力,烦恼客尘性,自性净根本……”此佛性本来无有垢染,故为究竟清净;无有迁变,故为究竟胜我;一切时分存在,故为究竟常有;纵然堕入诸痛苦之轮回中也不为痛苦所恼,故为究竟安乐。《宝性论》中云:“常乐净我性,究竟功德果。”如来藏遍布一切众生。《经庄严论》中云:“如空恒常遍,佛性恒常遍,虚空遍诸色,佛性遍众生 [11]

同样,如来藏虽然为烦恼所障,却不被烦恼所染,如同云层中的太阳一般,本来成佛时也是无灭无离而住。《宝性论释》中云:“如来藏分三阶段,皆不为染污法与清净法所改变。”关于此三阶段,《宝性论》中云:“不净不净净,极其尽清净,依次称众生,菩萨及如来。”不清净为众生时,清净与不清净兼具为菩萨时,极清净为成佛之时。能如理如实完全与佛性相同之比喻何处也无有,此等是就与如来藏相似而比喻的,彼论云:“超越世间故,世间不得喻,如来藏佛性,相似而宣说。”如是比喻与意义不是完全相同,本性是一致的,因为阶段不同而说了九种比喻,这些也仅以部分相同表示而已。

若问:谁能如理如实现见此佛性呢?

答:未见实相已被善知识摄受之凡夫、对大乘有信解的声闻、缘觉以及诸得地菩萨,他们依靠胜解信以总相的方式证悟。十地菩萨片面证悟,如实现见者唯有佛陀,除佛之外,他众不能如实现见如来藏。《宝性论释》中云:“犹如云隙之空中日,具您一分智慧之诸具慧眼清净圣者亦非全面见,出有坏您清净法身无边智慧,尽见遍布虚空的无边所知。”也就是说,如来藏或佛性住于具三身五智庄严轮之心性刹土中。若如实现见,则为佛陀,所以此等论典中的说法是合理的。

在有学道时,以诚信而衡量佛性的总相。《宝性论》中云:“自然之胜义,当以信心悟,日轮璀璨光,无眼者不见。”《佛藏经》中云:“仅证一方面并非证悟一切,即凡夫、声闻、缘觉、菩萨皆非如理如实现见如来藏。譬如,一天盲者问他人酥油之颜色,答曰:‘如白雪。’彼手触白雪,而执酥油色为凉。又言:‘如天鹅翅膀。’彼闻天鹅翅声而执雪色为扑拉拉声。复问:‘翼色如何?’答曰:‘如螺。’彼触螺感觉光滑而执翼色为光滑。无论如何言,然天盲者却不能如理了知其颜色。同理,佛性亦极难现见。”

凡夫也难以证悟佛性。《佛藏经》中云:“国王聚集诸多盲人,指示大象后,告诸盲人分别言说大象之特征。触大象鼻之诸盲人言‘象如铁钩’;触眼者谓‘象如碗’;触耳者谓‘象如簸箕’;触背者谓‘象如担架’;触尾者谓‘象如绳子’。众盲人虽未说除大象外之他法,然彼等未全面了解。同理,对于佛性,虽有空性、如幻、光明等不同说法,然并非全面证悟。”

诸圣者菩萨虽有少许证悟,却并非如理如实证悟。《涅槃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一盲人为治眼故往明医处。医持金器除其眼翳,举一手指示之,盲人言‘不见’。医复举二指或三指示之,盲人方言‘见少许’。善男子,我若未宣说此《大涅槃经》,则无量菩萨虽圆满十度后分别住于十地之间,然亦不见佛性,此理与彼相同,经如来宣说后,彼等方见少许。”直到以“仰观虚空鹅雁,为是虚空,为是鹅雁?谛观不已;树有白鹤,观察是水是树;见海上大船楼阁,即作是念‘彼是楼阁或是虚空?’方见少分” [12] 等等比喻说明了见到少许如来藏也没有确定现见的道理。

若问:如来藏如此细微、难以观察,众生时不见,宣说又有何用呢?

答:宣说自他相续中存在如来藏有五种必要:一、是为了断除自己的怯懦心,了知修持解脱并不困难而生起欢喜心;二、断除轻视其他众生之心,从而对一切众生具有与佛同等的恭敬心;三、遣除不了知自己本具真实义身智之意趣,进而生起证悟胜义法界的智慧、了达实相;四、遣除有无常断之增损以后,生起证悟真实义的智慧;五、断除过分贪执自诩我为最胜,从而对自他一视同仁,进而于其他众生起大慈心。《宝性论》中云:“如云如梦幻,所知皆空性。”

若问:诸佛为何说众生有如来藏?

答:《宝性论》中云:“为断彼等有,怯懦轻辱众,执非真谤法,过分贪执我,如是五过说。”远离五过后生起五功德,即指“喜敬众如佛,妙慧智大慈,由生五法故,无过平等观”。

颠倒的庞大身体傲然挺立,用邪分别的金网覆着面部,与了义显密意趣背道而驰的愚痴者一口咬定说:“如来藏是不了义的,经中所说如来藏的密意是指造因会生果,否则与外道的常我相同,佛之二身也是由二资而生。”

哎!如大象用莲网装饰美貌的可怜人,你们不了知佛所转三次法轮之密意,这也情有可原,显然你们是执著了空边。本来,初转法轮是相应初学者与下根者而说四谛为所断与对治法,这是为了让他们摆脱轮回,从所舍而言的解脱方便;中转法轮是针对已经修过心的行道者与中根者,为解脱执著对治束缚的方便,宣说八幻喻与如虚空般的空性;末转法轮是于修行究竟者与利根者前宣说所知本性如何安住。与外道之神我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在不了知的同时增益为“我”,不承认本性无有、大小之量以及身智之法。你们的无我与空执也仅是我执与实执的对治法而已,并非是了义的。《涅槃经》中云:“善男子,譬如,一妇人之婴儿,口腔糜烂,妇人悲伤寻医。医生以药油、乳汁、石蜜混合喂之,告嘱妇言:‘此子已服药,暂时未消化前,切莫喂母乳。’尔后,为使婴儿不吮乳汁而于乳房上涂苦胆汁,且告子言:‘我乳房已涂毒,莫吮也。’其子口干舌燥,虽欲吮母乳,然感受苦味立即不吮。药消化后,妇人洗净乳房,告子言:‘来,现可吮乳汁也。’彼童虽为干渴所逼,然因前时感受苦味亦不愿来吮。母再三言:‘汝以前服药,药未消化前不能吮乳汁,故我涂苦胆汁,今汝药已消化,胆汁亦洗净,现无有苦味。’其子方渐吮乳。善男子,同理,如来为救度一切众生而宣说无我法门,精勤实修此,从而断除所谓‘我’之心,并决定涅槃。即是为遣除顺世外道之恶见,以修无我法门而成清净之身,如妇人为子而于乳房上涂苦胆汁,如来亦与彼相同,为令修空性而宣说诸法无我;如妇人洗净乳房唤子,喂其母乳,我说如来藏亦与彼相同。比丘,汝等莫畏,如母唤其子,子渐吮母乳。比丘,汝亦当分析,如来藏并非无有。亦当了知我昔于波罗蜜多经中宣说空性乃无自性之意趣。否则,仅修无所有之空性,亦不能成就佛陀之身智,果随因而生故。”

如是空性也是指显现的有法正在显现时远执为离一多的戏论,以各自本体而空,如同镜中的影像,而并非是最终一切都不存在,或者最初与现在无有而迷乱显现。《心经》中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中般若经》中亦云:“有法当时说为本体空,若无色,岂有以色空?”《宝性论》中云:“具足相之最,空性说为色。”又云:“于此无所遣,所立亦毫无,真实观真性,见真性解脱。具有差别相,客尘界空性,见无差别相,无上法不空。”此论释中说:“以此云何?自性完全清净之如来藏上无有稍许所遣之染污法,因远离客尘即此自性故。于此所立之清净法亦无有少许,因为是无可分类、清净法的法性即自性的缘故。因此如来藏,有所分类、可以分离以及所断之烦恼一切皆空。无有分类、不可分离、不可思议之佛陀的法超越恒河沙数,为不空也。无有任何法即是所谓之空性,随见真实性;剩有任何法即是所谓之常有。当知如理如实了达真实性。”

众生本来具足佛陀之二身,其障碍是依靠二种资粮而遣除,并非是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否则有法身报身变成有为法而成为无常的过失。法身本无迁变,《入中论》中云:“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宝性论》中云:“法王摧死魔,本无世怙常。”显然也与这其中所说相违。《宝性论》中又云:“无为任运成,非由他缘证,具足智悲力,具足二利佛。”以此可遮破能生所生的因果关系。

所以务必了达无我、空性、无二等本义。如《大涅槃经》中云:“如来藏,乃佛之自性普皆清净,无有迁变。若说有,则智者不应贪执;若言无,则成妄语,愚者说是断空,不了知如来藏密意。若说苦,则不知身具大乐自性,愚者认为身体皆无常,执为如新罐一般;智者对此分析而不说一切皆无常,何以故?自身具有佛性种子之故。愚者执著佛之诸法皆为无我;智者分析认为无我仅是假立异名而已,无有实体,如是了知于彼不生怀疑。若说如来藏为空性,则愚者闻后生断见或无见;智者了达如来藏无有迁变。若说解脱如幻,则愚者认为获得解脱是魔法;智者分析而知如人中狮子之唯一如来是恒常不变。若说以无明之缘而生诸行,则愚者闻后分辨为觉与不觉;智者了悟自性无二,无二即是真实性。若说以诸行之缘而生识,则愚者执行识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无二即是真实性。若说诸法无我,如来藏亦无我,则愚者执著为二法;智者了悟自性无二,即我与无我自性无二。诸佛出有坏皆赞叹如来藏之义无量无边,吾亦于具德诸经藏中广说矣!”要按照这其中所说来理解。

如果认为:《幻化经》中说“邪见者永远无法获得涅槃”,并且也宣说了断绝种姓者,因此一切众生不一定普遍具有如来藏。

答:此种想法是不合理的,《幻化经》中所说的密意是指舍大乘法的邪见者长期不能解脱,以及从道中退转者暂时已断了修道的种姓,而并非断绝了心之自性光明界性。《宝性论释》中云:“经中所谓的‘邪见者永不得涅槃’,密意是指:因为于大乘法起嗔恚是邪道之因,故而为了避免对大乘法起嗔的别时意趣。”因为众生具有自性清净的佛性。有些永远不得涅槃是不合理的,因为出有坏佛陀考虑到众生无有差别皆具有可清净性,故言:“无始然有终,自性净常法,无始障不见,如金色被遮。”因为一切众生都具有无始善法界(佛性),终有一日会得以清净,所以所谓“无始然有终”是成立的。

觉醒二种佛性之相:(一)觉醒自性法身佛性之相:《入中论》中云:“若异生位闻空性,内心数数生欢喜,由喜引生泪流注,周身汗毛自动竖,彼身已有佛慧种,是可宣说真性器,当为彼说胜义谛。”(二)觉醒色身有法佛性之相:《经庄严论》中云:“加行观悲心,胜解及安忍,真实行善法,定说佛性相 [13] 。”觉醒佛性之功德,彼论云:“纵久堕恶趣,亦速得解脱,彼纵受微苦,生厌度众生 [14] 。”意思是说,一次觉醒佛性以后,即使堕入恶趣,也会如线团落地弹起般速得解脱,以其感受微苦及强烈厌离心之缘也可度化众生。

假设众生没有这样的佛性,那么遭遇任何痛苦都不会生起厌离心,有些人有摆脱轮回、趋向涅槃之心也不合理了,甚至欲求解脱的想法也不可能出现。然而,尽管谁也未宣说,却有些士夫对苦难的其他众生起悲心,有些人因为感受痛苦而生起出离心等,这都是由于众生具有无始善法界即如来藏之力所致。《宝性论》中云:“若众无佛性,于苦不生厌,亦于涅槃法,无欲求心愿。轮回涅槃法,视苦乐功过,具有佛性致,无佛性无故。”

如是已广说了众生均具有佛性的缘故本身固有如来藏之理。为总结此理而说暂停偈:

众生皆具如来藏,客尘所遮之壳中,

本具光明法界灯,身智无合无离法,

自即具足任运成。勤修空性大悲藏,

获得所谓菩提名,利乐一切有情众。

虽如空日本自生,然为客惑云障蔽,

如梦三有中受苦,为遣二障当精进。

偶然迷现六趣相,以业习气如梦幻,

无前无后无而现,本具自成光明智,

纵然恒有今未见,如眠不见自住处,

勿执无义遍计法,修炼光明之心性,

自在成办自他利。

若问:既然一切众生普遍具有佛性,为何还漂泊于轮回中呢?

答:众生由于未了知具有佛性,原本无有而执为我,以此为因,以前后屡生的烦恼、恶友、贫穷及随他人所转为缘,从而流转在轮回中。《经庄严论》中云:“串习惑恶友,贫乏随他转,当知佛性过,摄略此四者 [15] 。”《光次第论》中云:“本来光明未觉此,说心为我执我所,外境说他执我所,众生漂于三有界,以业各受诸苦乐。”《普作王续》中云:“稀有稀奇此游舞,离作犹如虚空住,一切不得以愚痴,无间之时由自生。彼即等同一切道,一切众生自性住,凡夫受欺迷惑故。”又云:“诸方光芒集于彼,形成上下四方隅,无有固定彩虹色,现见佛性之差别,如是动尘不动性,五大种即大主尊。”

本来的心性光明明空自然本智,本体空性如虚空;自性光明如日月;大悲现相不灭如洁净镜面。如是从不堕轮涅任何一边之如来藏法报化三身的自性中,因本体空性而无碍显现;因自性光明而于外境中出现自然五光;因大悲觉性本智而产生能辨别之妙慧,从此三者中出现迷乱。《密藏续》中云:“奇哉稀有如来藏,由自分别而迷惑。”尔时,从未认识自然智慧本面的角度而言,称为俱生无明;从自现执为他现的角度而言,称为遍计无明。因为没有了知一切皆从实相中产生,反而执著为我和外境,从而迷乱为外器世界与内情世界各自异熟习气之身心、五毒种种相。《普作续》中云:“未悟普作我自性,观察我所作之法,因生贪执而成相,无常幻性将坏灭,痴如天盲之自性。”意思是说,众生由于根本无明而迷惑。《般若摄颂》中云:“佛说诸众生,皆由无明生。”众生是以我执、我所执而迷惑的。《般若八千颂》中云:“以我我所执,众生转轮回。”《般若二万颂》中云:“一切诸凡夫,无蕴起蕴想,无界起界想,无处起处想,无有缘起生,而作缘起想,执著一切法,颠倒缘起生,业异熟遍执。”

是怎样形成的呢?

如是从两种无明中形成三有之行,从而形成众生各自之有、名、色等。从凝酪等直至出生之间,逐渐形成身体。之后依次是触、受、六处到老死之间,周而复始形成十二缘起,故称为轮回。

如果说:最初实相不成轮回,而从如来藏中不应该形成轮回。

驳斥:事实并非如此。就像无有污秽、清净透明的水以冬季寒风之缘而结成如石头般坚硬的冰一样,从最初的本性中,以所生起的所取能取为缘,而形成种种牢不可破的妄相。《道情歌集》中云:“水为风入所搅动,柔水亦成如石冰,分别所搅愚痴心,无色亦成极坚性。”从如来藏中迷乱时,心性上本来清净之本体无有迁变的本性真实义阿赖耶法身中有圆满的色身、刹土、智慧这一切,由于迷乱为所取能取的无明遮障,而从无始时以来于种种习气阿赖耶上播下各种各样的迷乱习气种子,众生因为强大的习气力而在善趣恶趣中感受种种苦乐,如梦般流转时,执著我与我所,生起贪嗔等五毒,积累业与习气,毫无意义地迷乱产生各种实执,昼夜不停地在迷乱的显现中旋转,这是由于无基而不能迷乱,从中似乎迷现,如同梦中的妄相一样,在苦乐(不定的生活中)随烦恼而漂泊。例如,王子离开父王而流浪街头,正在受苦的当时,虽因生于王族而具有自性圆满的快乐,然而暂时他还是会受苦。《无尽藏窍诀歌》 [16] 中云:“为如生有藤所缠,流浪我执旷野中,犹如太子离父王,无安乐时心苦恼。”

如前所说,众生正当无义地漂泊于三有荒野中时,仍然原原本本具有如来藏。《如来藏经》中云:“嗟!佛子,譬如,有一量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之巨幅整匹绸缎,三千大千世界皆圆满绘于其上。铁围山位置绘铁围山;大地位置绘大地;中千世界位置绘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位置绘大千世界;四洲世间界位置绘四洲世间界;大海位置绘大海;南赡部洲位置绘南赡部洲;东胜身洲位置绘东胜身洲;西牛货洲位置绘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位置绘北俱卢洲;须弥山位置绘须弥山;行地天无量宫位置绘行地天无量宫;欲天无量宫位置绘欲天无量宫;色界天无量宫位置绘色界天无量宫。巨幅整匹绸缎面积等同三千大千世界,令此巨幅绸缎入一极细微尘,如彼巨幅绸缎入一极细微尘,一切微尘无余入于巨幅绸缎中。尔后有具卓越智慧之士诞生,彼之肉眼成天眼且一切皆成清净光明,彼以天眼观而见此巨幅绸缎存于一极微尘中,众生皆未利用。其思筹:呜呼!当以大精进力将此极细微尘展开,令此巨幅绸缎利于众生。彼发起大精进力,以细金刚将微尘打开,如愿以偿使巨幅绸缎成为一切有情生存根本。嗟!佛子,如是如来之无量智慧,一切众生心相续无不具足,一切众生心相续亦同于如来之无量智,然为想执所缚之愚众不知如来之智,不了不觉不现。是故,如来以无贪之智彻见众生遍具法界而作师想。呜呼!此等众生不知如来真如正智,为令彼等趋入如来之智,我为众生开示圣道,以此可摆脱一切想之束缚。”

丙四、觉醒佛性得解脱之理:

觉醒佛性发二心,修悲世俗福德资,

瓶等三灌净生次,空性胜义智慧资,

句灌圆次大手印,勤修增上二次第,

烦恼转依为智慧,一切善法愈增上,

净除佛性之障已,现见无垢法相日。

本来具足自性清净、本体无垢之心性,从本具佛智的自性光明之现分而言,任运自成具有佛陀色身功德,以九种比喻可以说明;从空分而言,具足法身功德,一切经续中用虚空之比喻加以说明。此现空无二无别是指所谓的无始善法界。尽管因无有迁变而称为自性住佛性,因清净垢染增长功德而称为实修生佛性,但实际上根本就是自证之光明智慧。觉醒此二佛性时,通过积累二资粮可以净除二佛性之垢,显现功德,最后获得二身及其功德。六度包括在二种资粮中,同样,生圆次第也完全可摄于二资粮中。如《幻化网》中云:“生圆之次第,福慧二资粮,三灌一自性,余分无有量。”通过宝瓶、秘密、智慧三灌顶能净除生起次第之障,是福德资粮,得受后可以修持本尊坛城等一切有戏法门;通过句宝灌顶能净除圆满次第之障,是智慧资粮,得受后可修持光明等一切无戏法门。通过修炼生圆次第而净除佛性之垢,本来具有的佛性如日离云般从垢染之壳中显露出来。

以上已经广说了佛性,关于密宗(所说的佛性)之次第下文有讲述,在此不作广说。

丙五(别说同分善业)分三: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二、不住有寂之理;三、宣说果。

丁一、圆满二资双运之理:

宣说善法自性之分类:

世间十善禅无色,有现福资后得境,

超越世间极无戏,胜义慧资入定境,

行持二资双运道,成就一切诸善妙。

如前所说,十善与四禅、四无色是随福德分善法,但此处所说的是一位补特伽罗如若以发心方便与智慧摄持时,那么他所行的十善与四禅、四无色定等便成了解脱之因。《中般若经》中云:“须菩提,诸凡夫一旦发无上菩提心时,彼等所行之十善与四禅、四无色等即成随解脱分善而成为一切遍知之因,故当尽力而修行。”

丁二、不住有寂之理:

犹如善业转三有,能得寂灭虽说业,

然已超离三有故,业中解脱实非业。

若问:如同以随福德分十善迷惑转于轮回中一样,此随解脱分善难道不也成了轮回之因吗?

答:不会的。因为了知业无自性而行可以引向解脱,以相应比喻可说明随解脱分善是从三有中解脱之方便,而不是迁流三有之因。(佛菩萨)以大悲心救护三有众生,虽然住于轮回中却不为三有过患所染;了知诸法无生,以大悲方便不堕寂灭一边。《现观庄严论》中云:“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宝鬘论》中云:“无见堕恶趣,有见趋善趣,如实知真义,不依二解脱。”

丁三(宣说果)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戊一、略说:

入道十善果异熟,等流增上及士用。

戊二(广说)分九: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四、士用果;五、六度之果;六、四无量之果;七、二谛之果;八、善恶分别之果;九、甚深缘起之果。

己一、异熟果:

以行小中大品善,暂成人天终定胜。

随解脱分善并不是像随福德分善那样终将灭尽,它的果报暂时感受人天乐果,究竟获得佛果。《般若八千颂》中云:“尊者舍利子,以何善根趋入人间、天界复成就无上正等觉?以发无上菩提心摄持之十善、四禅、四无色定、六度,中间永不灭尽也。”

己二、等流果:

同行等流善自增,感受戒杀得长寿,

断除偷盗受用丰,断除邪淫夫妻和,

无有一切诸怨敌。断除妄语不遭谤,

断除离间互为友,断除恶语言适宜,

断除绮语众悦耳。断除贪心果知足,

断除嗔心具慈心,断除邪见具正见。 [17]

《宣说十善经》中云:“精进行十善业并使之增上:长寿、受用丰富、夫妻和睦、无有怨敌、不遭诽谤、众人悦意、语言适当、众人悦耳、知足少欲、互相慈爱、具足正见。”

己三、增上果:

增上果生圆满境,食易消化药力大,

净处药等具美味,他人不欺离畏害,

众人和合得胜乐,随季成熟丰收果,

地平严饰清凉池,鲜花果实皆繁茂,

叶果药等具美味,资源富饶具亲友。

《十善经》中云:“戒杀者生于环境优美之地;断除不与取者转生于饮食容易消化且具美味、药具强力之境;断除邪淫者转生于具有芳香药树之清净处;断除妄语之人无论生于何处皆无有怨敌、盗匪等危害且不易受骗;断除离间语者生于众人和合、瓦砾荆棘鲜少之境;断除粗语者生于四季无倒、花果应季成熟之境;断除绮语者转生于土地平坦、海湖严饰之境;断除贪心者转生于鲜花、果实、庄稼繁荣昌盛之境;断除害心者生于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香味扑鼻之境;断除邪见者无论生于何处,悉是果实丰硕、富有宝矿且怙主、亲友皆圆满。”

己四、士用果:

士用之果善增上,如意成办诸所愿。

《广大游舞经》中云:“喜善福德资粮增,尽持善妙菩提资。”《普贤行愿品》中云:“一切妙行皆成就。”

己五、六度之果:

此外布施具财富,持戒安乐忍相好,

精进具德禅心静,智慧获得胜解脱。

以菩提心所摄持的布施财物、禁戒罪行、摧毁嗔恨、勤于善法、一缘安住、了知二谛自性,即行持六度善法将获得胜果。《宝鬘论》中云:“施戒忍精进,禅慧悲体性,博施自财物,持戒而利他,安忍断嗔心,精进喜善法,禅一缘无惑,慧抉择实义,慈悲悯众生,一味等心伴。施具财戒乐,忍具相勤威,禅寂慧解脱,慈悲成诸事。此七者无余,究竟至彼岸,智慧不可思,获得怙主位 [18] 。”关于六度加上慈悲,即是以菩提心摄持而修持,下文还有广说。

己六、四无量之果:

四无量之功德:

慈心悦意悲成利,喜心圆满舍无垢,

总之福慧资粮果,暂时增上决定胜。

此乃妙道大车轨,三世诸佛圆满因,

慈心众人皆悦意,悲心利益无边际,

喜心财富皆圆满,舍心自心极堪能。

经中云:“具慈心者有宽广、七大 [19] 、量无限定,与声闻、缘觉不共之功德,令人天悦意、获得妙色……”此外,《宝鬘论》中云:“每日三时施,三百罐饮食,不及须臾间,修慈一分福。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意喜身乐多,无有毒刃害,无劳事得成,感生梵天界,纵然未解脱,亦得慈八德 [20] 。若令诸有情,坚发菩提心,常得如山王,稳固菩提心。由信离无暇,依戒生善趣,凭依修空性,不执一切法。于善不放逸 [21] ,正直具正念,思维得智慧,恭敬证法义,护法具智慧。依凭闻正法,施法无障碍,感得伴诸佛,迅速成所欲。无贪成法利。无吝增受用。无慢成主尊。法忍获总持。以授五精华 [22] ,及作无畏施,诸魔不能侵,成大威力最。佛塔供灯鬘,暗处置灯盏,油灯加油汁,依此得天眼。供养佛塔时,敬献妙乐器,铃铛螺及鼓,依此得天耳。不举他过失,不说诸残疾,随护他心故,获得他心通。施履及车乘,服侍羸弱者,乘骑奉上师,智者得神变。为法而行事,忆念法句义,法施无有垢,故得宿命通。如实尽了知,诸法无自性,故得第六通,永尽一切漏。为度诸有情,了真如等性,大悲润修行,成具殊胜佛。种种愿清净,佛刹即清净。宝献能仁王,得放无量光。故知业果理,随同而行持,恒常利有情,即利汝自己。”这些方式是趋至佛地的殊胜方便。《本生传》中云:“谁具福慧资粮果,即为解脱大津梁,永无其余解脱因,故降善法之甘霖。”

己七、二谛之果:

如是有寂诸行业,依心心性即光明,

无作离戏如虚空,二谛之义缘起生。

如是所说的一切业皆依赖于自心,若加以观察,则心无有自性,本来光明,即世俗谛为缘起而生,胜义谛为自性清净。《三摩地王经》中云:“无罪具足十力佛,说此殊胜之等持,三有众生如梦境,于此不生亦不灭。众生名命亦不得,诸法如泡芭蕉树,如幻亦如空中电,犹如水月如阳焰。有者虽于此世去,迁移往生于他世,然业何时亦不虚,轮回中熟黑白果。非为常有亦非断,无有积业亦无住,若作并非无感受,他者已作己无受。无有迁变不复返,一切非有亦非无,似乎住此亦非入,无众生行无入灭。三有如梦无实质,速坏无常如虚幻,无来亦无自此去,相续恒空无相状。善逝行境佛功德,无生无寂无相处,具力总持功德力,此乃人尊殊胜佛。积累白法胜功德,功德智慧陀罗尼,力及神变皆为最,殊胜五通皆得故。”

己八、善恶分别之果:

宣说无而显现如梦之业的比喻:

本来清净无而现,业作一切如画家,

恒时跟随如身影,不迁他处如苦乐,

自性难挡如河流,能变高下如君主,

极其广大如虚空,黑白不变如莲花。

此等业与烦恼虽无自性,然而显现不灭,为此依赖根本无明,业缘从境而生,业因与三毒相联。《念住经》中云:“业之根源即无明,若觉知则不随业转故。比喻:业如画家,可作种种故;业缘乃思维对境,业如猴子,所行多种;业如鱼儿,住于三有海中;业如家主,积累种种习气;业如幻术,无而显现;业如身影,恒时跟随;业如苦乐,不迁移性;业如河流,势不可挡;业如国王,掌握苦乐;业如虚空,广大无边;业如青莲、睡莲,互不改变……”

己九、甚深缘起之果:

观察诸业无本性,如梦能现异苦乐,

心立诸业无实相,因果无欺深缘起。

非有非无无二性,行何成熟如是果,

此乃如所尽所境,遍知如来所宣说。

我们以寻伺寻找一切内外界,根本无法得到业与烦恼。如《入行论》中云:“惑非住外境,非住根身间,亦非其他处,云何害众生?惑幻心莫惧,为智应精进。”虽然在胜义本性中无有业,却于此如梦般的世俗中,以造罪行善而分别感受苦乐。若以智慧详细分析,则诸业超越有无之边,犹如虚空,无有所积之业,因此郑重教诲说:切莫以心强行积累迷乱所生之业。遍知佛陀彻知此理而宣说,而外道中绝无此理。阿阇黎巴雪于《中观宝灯论》中云:“出有坏您说,因果无欺惑,诸业皆如梦,他论未宣说。”

丙六(破他宗之邪分别)分四:一、破谤因果;二、破斥空见;三、破有顶具识;四、宣说真实业果。

丁一、破谤因果:

何人诽谤业因果,则为外道断见徒,

谁执空见为究竟,堕于断边愈下堕,

此等趣入诸恶道,永不解脱离善趣。

有些具增上慢的愚者不了知诸法之密意,声称:“业与业果均不存在,犹如虚空般的真如中一切皆无。”并且舍弃善法,随意造罪,他们还口口声声地说:“众生是自现,如梦一般,别处不成立,杀生也无有罪过,如同木头一样。”这些人是持断见者,非佛教徒。《妙臂请问经》中云:“有者说:‘无业亦无业之异熟,所谓之业仅是引导诸凡夫之不了义法而已。’彼等多依不善业,当知彼等非佛教徒,乃自诩佛教徒,依止顺世外道,为魔所欺。”《宝鬘论》中云:“简言无见者,谓无业之果,非福恶趣因,称之为邪见。”又云:“无见堕恶趣。”

丁二、破斥空见:

有谓因果悲福资,不了义法不成佛,

言诸瑜伽士当修,了义无作如虚空,

此等说法真可笑!此乃最重断见者,

入于最深劣道中,破因立果诚稀有!

顺世外道对现量对境的显现尚且没有说不存在,而你们这些人破解脱之因(积资等)却承认解脱之果,想通过修无作之义而得解脱(实在稀奇)!

丁三、破有顶具识:

若是虚空何需修,否则虽修徒无益,

修无所有若解脱,虚空识派亦成佛。

承许修亦成因果,故当舍弃此恶道。

请问你们是否承认如虚空一样,如若承认,则无需修持,因为已经成立是(如虚空一样)之故;若不承认,则虽修行也是徒劳无益,因为本来不是,尔后不能修成如是,就像成立虚空空无所有后不成他法一样。请问,修此有何用?

如果说:依此可从烦恼中获得解脱。

驳斥:倘若如此,则成立因果,所以你们再也不要说无有因果了。如果修无所有也能够解脱,那么现世美外道理应解脱了,因为他们修无所有之故。《道情歌集》中亦云:“我言虚空意识派,何时亦无有解脱。”以此也可破遮上述观点。因此,教诫说切莫念念不舍这样的观点。

丁四、宣说真实业果:

所谓真实之正道,即是因果之缘起,

方便智慧任运成,依现无性之业果,

修现无性之道故,获得现无自性果,

现无自性而饶益,现无自性之有情。

即深因果之缘起,故为了义经续义,

依二资粮二次第,速成圆满正等觉。

依靠如是现而无自性如幻的二资粮而成佛。《幻师善贤请问经》中云:“如幻积资粮,如幻成正觉,如幻而利益,如幻之众生。”一切了义经续中已经宣说了此理。诸续部中说:以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而积累二种资粮,从而于坛城中成佛。

甲三、结尾:

此乃无余而断除,三有一切因果行,

当行解脱之因果,速成增上胜菩提。

我们要断除一切罪业,行持一切善法,应当使人生有意义,因为必然要迅速离开人间之故。《亲友书》中云:“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要这样来思维,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都不应造罪,甚至为了堪布、阿阇黎、三宝也不应当造罪,否则,恶果只会成熟于自身,他们不会替你分担。《亲友书》中又说道:“汝为沙门婆罗门,师客父母王妃眷,亦不应造诸罪业,地狱异熟他不分。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关于断除罪业,《亲友书》中云:“诸不善果之种子,即身语意造恶业,尽力不染纤尘许,汝当如是而精勤。”

解脱唯一依靠自力,他人不可能成为修持解脱之助手或修行助伴。因此,自己务必断恶行善。《亲友书》中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具足广闻戒定者,应当精勤修四谛。”

那么如何修行呢?《亲友书》中又云:“贤明君主勤度过,白昼上夜及下夜,睡时亦非徒无果,于中夜具正念眠。恒常真实而修持,慈悲喜舍四无量,纵然未证正等觉,亦得梵天无量乐。以断欲行喜乐苦,四种禅定次第生,梵天光明遍净天,广果天之四天界。恒贪不具对治法,殊胜主田之事生,五种善恶更为重,故当精勤行大善。数两盐转少水味,非能改变恒河水,如是当知微小罪,无法摧毁大善根。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信心精进与正念,等持智慧胜法位,当勤于此称力根,乃为顶位之本体。”应当不超越此中所说之理,依此可成就增上生、决定胜之法。

甲四、回向本品善根:

现将如理广说义理之福德回向众生:

如是大乐法甘霖,令众心田二资盛,

于此业惑三有中,疲劳心性今休息。

以此句义之清凉法雨,令众生心田中的善资庄稼茂盛,遣除充满三有的烦恼以及乏少安乐的贫穷,于圆满功德的佛果虚空藏中得到休息。

今从导师所开法门中,撷取甚深意义此珍宝,

为利他众谨慎而撰著,以此愿众获得胜菩提。

意虚空中烦恼之群星,闪烁非理作意之白光,

愿以广大福德之阳光,湮没彼光升起智慧日。

愿诸众生所愿如意成,越过业与烦恼之大海,

愿恒享受圆满之妙法,愿于无勤之中善自增。

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第四品

业因果释终

[9] 行:五蕴中的行蕴。

[10] 实修生佛性:也叫做随增上佛性。

[11] 唐译:如空遍一切,佛亦一切遍,虚空遍诸色,诸佛遍众生。

[12] 《大涅槃经》原文唐译:复次善男子,譬如仰观虚空鹅雁,为是虚空,为是鹅雁?谛观不已,仿佛见之;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况复声闻缘觉之人能得知见?善男子,譬如渴人行于旷野,是人渴逼,遍行求水,见有丛树,树有白鹤,是人迷闷,不能分别是树是水,谛观不已,乃见白鹤及以丛树;善男子,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在大海中,乃至无量百千由旬,远望大舶楼橹堂阁,即作是念:‘彼是楼橹,为是虚空?’久视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楼橹;十住菩萨于自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

[13] 唐译:大悲及大信,大忍及大行,若有如此相,是名菩萨性。

[14] 唐译:功德亦四种,虽堕于恶道,迟入复速出,苦薄及悲深。

[15] 唐译:应知菩萨性,略说有四失,习惑与恶友,贫穷属他故。

[16] 《无尽藏窍诀歌》:是萨绕哈尊者所著的道歌。

[17] 本段颂词,藏文原文中没有将十善一一列出,只有等流果,但为了便于理解,在翻译时将对应的善业也补充上。

[18] 《宝鬘论》此教证中从“博施自财物”至“获得怙主位”,在原文颂词中没有找到。原文颂词只有“施戒行利他,勤忍为自利,禅慧解脱因,总摄大乘义”。

[19] 七大:所缘大、修习大、智慧大、精进大、方便善巧大、正性修习大和事业大。

[20] 慈八德:长寿、妙颜、种姓圆满、自在圆满、辞严、具大名望、丈夫身、具力。

[21] 于善不放逸:此句在《宝鬘论》原颂中没有。

[22] 五精华:藏医中所说的五种滋补药品:蔗糖、炼酥、蜂蜜、芝麻油与食盐。


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 第四品 业因果 - 慧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