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

前行备忘录 不共内前行 一 皈依

2425
2018-01-03
作者: 堪布阿琼仁波切 著 索达吉堪布 译
点击数(9644)
手动
开启自动
自动
开启手动
添加书签
添加书签
跳至书签

不共前行实际上是四摄中的利行。

不共前行分为六个部分,第一是一切道的基石——皈依引导,“一切道”是多数词,它是指什么呢?是指显宗密宗的一切道。显宗和密宗的一切道首先都必须皈依。如云:“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尽管在所有外道中也都有受一分戒的情况,可是没有皈依,就不具备真正的善戒,因此相续中要修行道谛证悟无我的智慧,必须具备它的基础禅定,正如(《入行论》中)所说:“有止诸胜观,能灭诸烦恼,知已先求止,止由离贪成。”禅定的基础是戒律,因此必须守护清规戒律。受戒之先,如果没有皈依,就无法得到戒体。

皈依的含义,自他由于畏惧轮回的痛苦,进而承诺发誓将殊胜的对境作为依怙。打个比方来说,一个小孩被狗追赶,他会到大人面前求得庇护。尤其大乘行人是因为畏惧有寂二边而皈依的。

起初开启一切道之门的是皈依,开启皈依之门的是信心。信心分为四种,一是清净信,这种信心不需了知理由,就对代表佛的佛像、代表法的经书、代表僧的持四尺红黄法衣的补丁在内者生起虔诚的心。二是欲乐信,知晓轮回的过患、忆念解脱的功德以后想要获得解脱的心态。三是诚挚信,对业因果虔诚信受。四是解信,不管是对佛的解信、对法的解信还是对僧的解信,都必须清楚地知道其原因,换句话说,就是需要对“无上本师即佛宝……”三宝的功德有所了解,明晓三宝尤其是上师不欺惑这一点后诚信不疑。怀着真诚的信心而皈依者,就叫三皈居士,也就是前文中《皈依七十颂》所说“虽众皆可受戒律,然未皈依不可得”的意义。一开始没有皈依之前,就不存在以戒守护相续的情况,如果没有受戒,也就谈不上守戒,倘若没有守戒,就无法修行一切道法。假设以四种信心中的诚挚信或者不退转信为基础,从自身而言具足信心,那么对境没有好坏之分,就像老妇女依靠狗牙而成佛的事例一样。

一 皈依

皈依的分类,包括三士道的三种皈依。其中小士道的意乐,是为了自己从三恶趣中得以解脱获得人天善趣果位而皈依。皈依的时间,暂时是有生之年,究竟在没有获得人天果报之前。皈依的对境是佛宝的色身、正法的经函和僧众,僧众不需要是圣者,只要是具戒的凡夫僧众即可,这种皈依无需十分清楚理由。这样的小士道有内与外两种,它们之间的差别,内教的小士道者将三宝执为皈依处;外教的小士道者不把三宝当作皈依处。

中士道是指声闻、缘觉。他们的皈依需要了知理由,皈依的意乐,是认识到三有六道为痛苦的自性,希求自我解脱的心态。皈依的时间,暂时是有生之年,究竟是在没有证得阿罗汉果之前。皈依的对境,是佛法僧三宝。他们只承认佛陀也是声闻缘觉阿罗汉,而不承认佛陀是断证究竟不住二边的涅槃。他们认为佛陀的遍知智慧、相好功德庄严超胜声闻缘觉是来源于在三大阿僧祇劫积累资粮和诞生于转轮王种姓的力量。佛陀的身体并不是皈依的对境,因为它是异熟蕴苦谛不净的自性,是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的种子所生,为此要皈依佛陀的智慧灭谛。法宝是小乘的三藏和三学。证法教法中的证法——道谛和灭谛中的灭谛才是皈依的对境,所谓的大乘并不存在,佛陀也没有宣说过。僧众,有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圣者僧众是预流、一来、不来的圣僧,他们的身体是异熟蕴苦谛不净的自性,因此需要皈依他们的智慧——灭谛。佛陀是阿罗汉,所以本师是佛宝。

关于小乘的皈依方法,正如下文所说是以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为助伴的方式皈依。

大士道皈依的意乐,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利他证得佛果,也就是加行发心殊胜。皈依的时间,是从即日起直至没有证得菩提果之间。

如果有人想:获得菩提之时还需要皈依吗?

到那时,本身具备十力、十自在,因此自身远离一切畏惧,具足救度他者的力量,所以成佛时不需要皈依。

皈依的对境,是具四身五智的佛、大乘教法证法以及一地至十地末际之间的住地菩萨僧众,共同外皈依境是这三宝;不共内皈依境,是加持根本的上师、悉地根本的本尊、事业根本的空行;尤其是殊胜方便金刚乘的皈依境,是处所的脉、动摇的风、庄严的菩提心;究竟无欺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是“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风脉明点自性菩提心,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乃至菩提果间永皈依”。

法和僧是暂时的皈依境,究竟唯一的皈依境就是三宝总集、独一无二的佛宝。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断故欺惑故,无故有畏故,二法及僧众,非永皈依境。”教法,需要证悟其意义,因为在原原本本了悟意义时,词句也就无有必要,就像已经渡过了河就不再需要船只一样,这是“断故”。证法,在获得上上道的时候,前面的道是所舍的无常法,这是“欺惑故”。“无故”,是指声闻缘觉圣者不具备菩萨圣者的功德,圣者菩萨不具备佛陀的功德,所有凡夫菩萨仍然怀着恶趣的畏惧,故而不是永久的皈依境。究竟的皈依处只有佛陀,他是三宝的本性,如云:“能仁法身故,僧亦彼究竟。”其中的“能仁”是指本师佛宝,“法身”是指证法身以及教法身两种,与佛心相续功德的法不可分割者,即是僧众,实际上究竟的皈依处只是唯一的佛陀。关于三根本和风脉明点在下文有阐述。这里讲的本体自性大悲是大圆满的皈依境,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自性菩提心光明智慧,如果归为一种,即是显宗里说的如来藏、密宗讲的自然智慧唯一明点。倘若分为两类,则是本来清净大空智慧和任运自成显现智慧。如果分成三类,即是本体空性智慧、自性光明智慧、大悲周遍智慧。大悲周遍智慧,又包括外明大悲与内明大悲,内明大悲现空无别的本性,是(本体、自性、大悲)三者无二无别。

皈依的时间:依照因相乘而言,在没有安住在外菩提果菩提树下之前,在没有现前内菩提果觉性如来藏之前皈依。或者按照密宗的讲法,在没有苏醒本尊本体之前皈依。大士道具足以上三种特点的皈依,包括因皈依和果皈依两种,因皈依分为相似的承诺皈依和真实的随修道皈依两种。

相似的承诺皈依,通过了知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助伴具足三特点而皈依,念诵十万遍皈依偈。

真实随修道的皈依,依照上面的承诺,通过实地运用佛是本师、法是道、僧是修道助伴的方式修行。

果皈依,是指显宗所说的愿菩提心或这里的特殊意乐。密宗的果皈依是三种自然智慧无二无别,如果证悟了这样的实相,那就正如所谓的“简便迅速救护心识是密宗之法相”,所有相执分别念都自然灭尽、自然解脱、自然断绝、自然融入、自然清净于无相无分别的境界中,得以救护,即是果皈依。或者说,因相乘,缘于他相续前已经现世的三宝而希望在自相续中获得的一种立誓;密宗果位道用,也就是通过二色身道用方便生起次第、法身道用智慧圆满次第的途径使果位三身事业道用,由此称为果皈依。

以上三士道的皈依方法,在这里讲大士道的皈依法,不是为了自我利益而是为了其他一切有情获得三宝总集本体的佛果(意乐差别),从今日起直至没有证得圆满菩提之间,皈依现证的佛陀、圣者及他们相续中具有的一切法。

特别是殊胜方便金刚藏乘等,作为粗大因的风脉明点虽然自己原本具足,自性清净,但还没有现前,这一对境就是密宗所说的智慧勇识,把粗大因的风脉明点观修为誓言尊者,细微智慧的风脉明点观修为智慧勇识,依靠这所有对境而成就清净现前的佛陀。

有关脉的分类,共称主要有三脉五轮。三脉即中脉、左精脉、右血脉。五轮即顶上大乐轮、喉间受用轮、心间法轮、脐间幻化轮、密处护乐轮。如果分为七轮,就再加上所燃火轮、能燃风轮。或者按照大圆满的观点,顶上庄严轮有三百六十脉瓣;喉间集味轮有十六脉瓣;心间忆念庄严轮有八脉瓣;脐间能生轮有六十脉瓣,这所有脉瓣上口朝下。共称的金刚身,处所是脉,脉中运行的是风,风的本体即五大种风,它包括根本的五风和支分的五风,根本的五风是持命风、上行风、下行风、平等风、遍行风。支分的五风是运行在五种有色根中的风。如果以因的差别来分,拿一个正常的壮年人来说,一昼夜风运行二万一千六百次,是外行风。向内运行在细脉支分中的风,有十二万六百次,它属于动摇风。明点依靠风,也就是庄严菩提心红白明点依赖于风,如芝麻遍油一般遍及于一切脉。实相金刚乘的皈依境,所依是风脉明点,能依是菩提心,关于分为一类、两类、三类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说。这样的风脉明点如果与清净法相对应,脉清净为僧宝和化身,风清净为法宝和报身,明点清净为佛宝和法身,本体空性即是佛陀,自性光明即是正法,大悲周遍现空双运的智慧不可分割,即是僧众。前文中所讲的三根本、风脉明点、本体自性大悲都可摄集在三宝当中,并且不超出三宝的范畴。

如果对三宝加以分析,每一宝都有本体、分类和功德三个方面。

其一、佛宝:

一、佛宝的本体,断证究竟就是佛陀的本体。那么,佛陀的断证是如何达到究竟的呢?声闻缘觉证悟了人无我,灭除粗大的法我执而断除了所断业和烦恼障,而并没有断除所知障和习气障。作为菩萨,一地见道证悟法性谛,顿然断除遍计的障碍,在五百大劫中入定以后,在其后得断除吝啬烦恼,究竟布施度。随后从二地开始,依次跨地,断除所断,证悟所证,他们的证悟与小乘相比,更有所提高和进展,因此直接断除了烦恼障。所知障,是从一地开始间接减少,到获得七地时,无余断除剩余的烦恼障,从三清净地开始断除一切粗细的所知障,到了十地相续末际,以金刚喻定的智慧将细微的习气障尽摧无遗,从而无余现前剩余的智慧,自此再没有所断,所证方面再无所提高、无所进展的,因此断证究竟就是佛陀的本体。

二、佛宝的分类,分为所依身体、能依智慧、所为事业三种。

(一)所依的身体,也分为本性身、法身、报身、化身四类。有关佛陀本性身,新派旧派所持的观点,新派认为是远离五蕴的空性,它的这种空性的空分是一种断空,因此他们承许佛陀没有遍知智慧。旧派认为,佛陀的本性身是法界、智慧双运空性智慧藏。

法身,是自性空明的智慧。梵语为嘎雅,引申出来,就称为聚者。也就是聚集二十一种无漏法的体性。本性身和法身这两者都是意—— 一切种智的智慧,因此是从佛陀自身侧面来安立的。报身和化身是从所化他众的角度来安立的,所化有清净不清净两种,在清净者的面前,依靠佛陀的自性大悲、愿力以及所化十地菩萨们的福德力,而显现具五决定的报身。所谓的五决定,处所决定是密严刹土;本师决定,即是五部佛,每一部也都有小部的五部眷属,虚空遍及之处,法身周遍,法身遍及之处,为了调化清净所化有情,报身周遍;法决定,是远离言说的大乘法;眷属决定,是十地菩萨;时间决定,即恒常相续。也就是说,不是本体常有,而是相续恒常。不清净的所化众生面前,依靠受用圆满身的发愿力和所化众生善法增上福德力,显现佛陀殊胜化身。

化身包括殊胜化身、投生化身、工巧化身和种种化身四类。其中佛陀的殊胜化身,只有住于大资粮道和加行道四顺抉择分者才能得以拜见。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佛陀现于世间之际,青蛙、乌鸦等也得以朝见。不管怎样,圆满示现十二相的佛陀,就是殊胜化身。

投生化身,是指在六道之处的六能仁和上师善知识们。依照《涅槃经》中所说的“阿难莫哀伤,阿难莫哭泣,末时五百世,我现善知识,饶益汝等众”,佛陀的投生化身就是上师善知识大德们。

工巧化身,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化现为嘎玛布秀等工巧王;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土匠、石匠、铜匠等等,泛指从事铸像、画像、雕像等增上善法的能工巧匠。

种种化身,船舶、航船、桥梁、台阶,甚至在炎热逼迫之时的凉风,严寒逼迫时的暖流,凡是成为给众生带来利乐之因的事物都属于佛陀的种种化身。

(二)能依智慧:就像我们的心一样无所不现,佛陀的智慧也包括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五种。

法界性智,现前万法实相胜义谛。大圆镜智,就像清澈的镜面上能映现一切影像一样,在法界性智面前,轮涅法显现澄清的部分不灭,就是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例如,镜子里不管映现什么影像,都没有好坏之分,同等只是影像而已。同样,以平等一味一体的方式照见轮涅二者,就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尽管从法性的角度而言,一切法都是等性的,可是从有法的侧面,毫不混杂了了洞悉轮涅的万法,就是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比如,医生的责任就是通过把脉认清疾病,依靠药物治疗疾病。同样,佛陀考虑到如何调化所化众生,而如如不动、不加勤作任运自成调化所化有情,这就是成所作智。这些智慧可以归纳为两种,法界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属于如所有智,妙观察智和成所作智属于尽所有智。所有的智慧都可以概括归集在一切种智当中。

(三)所为事业:佛陀将所有恶趣众生安置于善趣,将所有善趣众生安置于三种姓圣道中,将三种姓圣道的众生,逐渐安置于佛地。声闻缘觉菩萨们只能把众生安置在他们各自的果位,而不能把他们安置到佛地。佛陀,根据所化众生各自的意乐,指示正道,把他们安置在究竟佛地的事业,超胜声闻缘觉菩萨的方面有三法,即恒常、周遍、任运的事业。恒常:佛陀没有先前利益众生现在不利益的情况,因此是恒常。周遍:佛陀没有只在东方行持事业、在南方不行持事业的情况,而是遍及于十方三世。任运:佛陀的事业是不加勤作任运自成的。

三、佛宝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有法身的功德和色身的功德两种。其中法身的功德,就是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二十一种无漏法的自性。佛陀色身的功德,身体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语言具足六十梵音,意具足智悲力的功德。智慧的功德,就是现量照见轮涅诸法的法性,这是如所有智;互不混淆现量照见世俗有法的万事万物,如同湿的庵摩罗果放在手掌中一样,这是尽所有智。慈悲的功德,昼夜六时关注众生,看谁兴盛、谁衰落等等,犹如独子之母一样,无有远近亲疏照见一切有情。威力的功德,如经中说:“大海与波浪,纵会有越时,所化佛子前,佛不会越时。”声闻、缘觉、菩萨们,尽管在调化众生的时机成熟时,也可能有因懈怠、忘记等没有及时调伏众生放弃的情况,可是,佛陀即便是在最后涅槃,仍然使人类中的遍行极喜、非人中的乾达婆极喜现见真谛。往昔,五百名商人去大海取珍宝,结果出乎意外的狂风把船只卷到鲸鱼口里,当时其余所有人都祈祷山神、林神、树神等等,商主菩萨对大家说:“我们要皈依佛陀。”于是众人大声念诵“皈依佛陀”。就这样,那条鲸鱼听到佛陀的名号,惊恐不已,沉入大海,闭上大口,饥饿而亡,由于它听到佛号的缘故,转生到三十三天,得见圣谛。仅仅听到佛陀的名号也能救脱轮回恶趣的恐惧,佛陀具有如此救度众生的事业。

其二、法宝也包括本体、分类和功德三个方面。

一、法宝的本体:成为断或能断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的方便,就是正法的本体。所谓的断或能断,“断”是指声闻缘觉菩萨断除烦恼的灭谛,“能断”是指道谛。

二、法宝的分类:分为教法和证法两种。关于教法,因相乘认为:它分为八万四千法蕴,归纳起来是二十部,再进一步概括,摄集在三藏当中,教法只是存留在僧众心相续中,外在的所有法本,是教法的所依。密宗里,有诠法、诠相、诠称三种。诠法,是指佛典;诠相,是指僧众心相续中显现的教法;诠称,是指所有语言文句。实际上,所谓如来的教法证法宝,举个例子来说,“戒杀”的这个词,在心里决定下来,这是教法;实地修行它的意义,是证法。证法,就是胜道三学。小乘声闻缘觉的教法,能诠是三藏,它的所诠是三学,大乘的律藏是能诠,其所诠——二十根本堕等是戒学;经藏是能诠,经藏的所诠——慈心、禅定等是定学;广中略般若等对法是能诠,其所诠大中观是慧学。密宗的所有灌顶、戒律、仪轨是律藏,它的教义——誓言的一切次第是戒学;四续部或六续部的法是经藏,其教义——共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是定学;大圆满的所有续部是论藏,其教义——本来清净直断和任运自成顿超是究竟的慧学。总而言之,所有能诠词句的部分就是教法,一切所诠意义的部分就是证法。

三、法宝的功德:如云:“正法功德不可思。”能遣除有寂的一切衰败,出生有寂的一切圆满,就是正法的功德。

其三、僧众,包括本体、分类和功德。

一、僧众的本体:具足智慧和解脱两种功德就是僧众的本体。其中,现见、智慧、证悟是同义异名,声闻缘觉的四果,依次以自性现见自性,不同程度解脱所断。菩萨见道,以法性现见、证悟真谛,不同程度解脱所断。从见道起到十地相续末际之间,不同程度解脱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就是僧众。

二、僧众的分类:分为小乘僧众和大乘僧众,或者共同僧众和不共僧众。

(小乘僧众是声闻缘觉,大乘僧众也有菩萨僧众和持明僧众。每种僧众都有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之别。)

共同僧众是声闻缘觉菩萨,不共僧众是指持明内僧众。

共同僧众又包括凡夫僧众和圣者僧众两种。小乘声闻凡夫僧众,受以出离心为本体的八种别解脱戒以后守持清净戒律,修行禅定,增长智慧,一直到没有见谛之前安住加行道、资粮道者。小乘声闻圣者僧众,是在差别基——四谛上,以差别法无常等十六行相的方式见谛,即是预流圣者;还没有完全断除欲界九品烦恼,仍旧需要在欲界中受生一次,即是一来圣者;欲界烦恼无余断除,不需要再来欲界受生,即是不来圣者;无余摧毁三界烦恼敌,即是阿罗汉。阿罗汉分为有余阿罗汉和无余阿罗汉两种。

缘觉,在一开始学道时,有如声闻一样,在一百大劫中积累资粮以后,在最后有者时,发四种愿:第一愿,投生在佛陀没有现世的空刹;第二愿,在没有上师的情况下自证菩提;第三愿,不以语言音声说法;第四愿,以身体神变令所化众生增长福德。结果他们转生在没有佛陀、声闻的刹土,具足少许的相好庄严,不喜在家而渴求寂静,依靠俱生所得智慧知晓把尸陀林的粪扫衣裁剪、缝制成三法衣,穿戴在身,进而观尸林的骨锁,这个骨架是由什么形成的?是生所形成的,生又来源于什么?是从有中产生……通过顺式逆式缘起的方式了解推到是由无明中产生,无明中产生行,行中生识……一直到老死之间,是顺次十二缘起。再认真观察,老死由什么中灭,由生泯灭而灭……灭次第的逆次十二缘起,无明泯灭而使行泯灭,以灭的顺次,直到老死灭之间。结果现见了顺次和逆次缘起的法性,从而与预流圣者等声闻相同依靠基础的四禅,不需要道友助伴的利根者,像独角犀一样离群索居,需要道友助伴的钝根者,如鹦鹉一样众多群居。缘觉也包括有余阿罗汉和无余阿罗汉两种。

菩萨僧众也有凡夫僧众与圣者僧众两种。

凡夫僧众:希望一切有情证得佛果,发殊胜菩提心,进而受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二派任何一种的菩萨戒,以自宗的清净戒律守护相续,修学六度所摄的圆满、成熟、修行法门——住于资粮道、加行道胜解行地的凡夫。从现量见到见道法性谛以上是圣僧。从一地开始现见法无我,断除见断的所有遍计部分,亲睹百尊佛陀,成熟一百有情,前往一百刹土,光照一百刹土,以神变能震动一百刹土,获得禅定百门,显示一百自身,每一身体也都幻现百数眷属,获得十二种百数功德。之后从二地开始,对以往见道暂时现见的入定境界继续加以护持并串习,从而次第断除了修断所有俱生部分,获得十二种十万功德……直到不可言说等同微尘数的功德之间,能成熟如海有情,修行如海刹土,令如海佛陀生起欢喜,而不厌烦,以此圆满如海二资粮。总之,令有情愉悦,不起厌烦,令诸佛欢喜而不厌烦,趋入如海二资粮之门,获得不可估量禅定门,以不可思议功德庄严,这就是菩萨圣者僧众。

持明内僧众:事续、行续、瑜伽续这外三续中,首先入于事续之门,作为密宗,誓言或入门就是能成熟的灌顶。因此,事续,最开始得受共同明觉灌顶,包括不动瓶水、宝生冠冕、无量光金刚杵三种灌顶,结行作沐浴、擦拭、护持。接下来,以事续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是能成熟。实修能解脱的教授,分为有相和无相瑜伽,除此之外并没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名词。首先有相瑜伽,按照宁玛派修四无量,以“藏巴拉”咒把万法观成空性,由空性大悲双运中,观修事续六尊瑜伽 [33] ,并且把自己誓言尊者和智慧本尊,观修成主仆的形式,也就是把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他体,祈送本尊,誓言者摄于无缘之中。后得时,享用三白三甜的食品,以沐浴、清洁行为为主。一直到修行所依的画像笑逐颜开、油灯自然燃起、芳香四处散逸等等成就相纷呈,这之前是凡夫。随后,取受悉地的同时,成就欲界色界的持明果位,面见三部本尊,与之同时修行殊胜悉地,一直到十六世之前修道,最终获得三部金刚持果位。这般实修的行人,取名为密宗持明内僧众。

行续,入门在前面的三种灌顶基础上,再得受不空成就铃灌顶、毗卢遮那佛名称灌顶,随后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修能解脱的教授,与瑜伽续一致来修,将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平等兄弟或朋友的形式,在没有面见本尊容颜之前,是凡夫密宗僧众。当成就与欲界色界本尊身体、受用等同缘分的持明之后得见本尊容颜,成就殊胜悉地,自此至七世之间修道,在没有最终证得四部金刚持果位之前,是圣者男女密宗瑜伽行者。

瑜伽续的能成熟或者入门,得受共同觉性五灌顶、金刚王权灌顶以及结行八瑞相、八瑞物的灌顶。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能解脱的教授,不以沐浴、清洁行为为主,而以内在观修五现前 [34] 的方式把誓言尊者和智慧尊者观成无二无别,通过修行的所依(佛像)闪闪发光、面露笑颜等验相而取悉地,成就欲界色界持明以后,亲睹本尊容颜,按照显宗所说获得见谛,或者是成就密宗的殊胜悉地,自此至五世之间修道,直到没有获得最终五部金刚持果位之前,称为凡夫圣者密宗瑜伽行者。

这以上是外三续的持明内僧众。

无上瑜伽续,按照宁玛派而言,此续包括玛哈、阿努、阿底三种。

玛哈约嘎(大瑜伽),入门或者能成熟或者誓言仪轨,即续部寂猛本尊灌顶或修部八大法行的灌顶,如果没有得受这些灌顶,以其余的灌顶可以代表道灌顶,却不能代替基灌顶。

依照续部必须要得受外十利的灌顶、内五力的灌顶、密三甚深的灌顶。起初,上师要成熟弟子的相续,自开始作准备起到受皈依戒、菩萨戒之间的所有事宜就相当于酿酒一开始要煮青稞一样,堪为灌顶的法器,弟子明观成本尊的三处三文字,清楚地观成身语意三本尊,从中放光周遍虚空,由浩瀚无边的十方刹土尤其是密严刹土等处以身手印、语文字、意标帜的相迎请智慧尊者,融入弟子。如果是上等者,就会证悟灌顶义智慧。假设是中等者,会生起明乐无分别的觉受,即便是下等者,也将对三门是三金刚这一点产生不被他夺的定解,这就相当于青稞发酵。接着依次进行四灌顶,结尾时,归纳所有誓言,让弟子以“主尊如何嘱,我亦如是行……”进行承诺。这个过程就相当于平酒。如果自此之后没有持执灌顶的命脉——以清净的誓言守护相续,那就如同酒虽然开始经过煮青稞、发酵、压平的程序却以魔障和客人冲犯等变腐了一样。《金刚手现前灌顶续》中云:“秉持灌顶命脉即誓言,如若失毁则如种子被火焚。”尽管一开始得受了真正的灌顶,但如果中间没有守护清净的誓言,那就没有利益可言了。其实,具誓言和破誓言两者之间并无太大的差距,把地看作地就是破誓言,把地看成佛眼佛母就是具誓言。本来,后代的诸位密宗行者境界里应该显现本尊、密咒、智慧的游舞,如果一切景象都呈现为妖魔鬼怪,那使自他都不舒畅,如此一来,他们没有一点密咒的味道。别解脱戒主要注重外在身体语言的业,所以容易守护。菩萨戒,单单依赖于善恶心的分别念,较前相比稍有难度。密宗的所有誓言都必须在智慧上看待,就更为困难。可是,当今时代的大多数人认为别解脱戒难以守护,反倒觉得密乘戒随随便便就可以,但实际上这是颠倒妄执。

以玛哈约嘎自宗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能解脱的教授,玛哈约嘎主要修行方便生起次第,智慧圆满次第,只是修风和明点圆满次第中的风圆满次第的一部分。

方便生起次第:通过观修平庸不清净的相分别的对治——方便生起次第,使三境清净,首先意的对境前了然呈现自己的本尊;第二触觉的对境自己的手能明显接触到本尊及其装饰、标帜等有触碍的形象;第三根的对境前,别人也说见到修生起次第的上师是大吉祥怙主和大威德等等。在这样的生起次第明显稳固的八种量达到标准、五种觉受尚未究竟之前一直修习,结果,虽然平庸的相分别依靠生起次第能归摄为本尊的本体,可是由于还没有离开执著本尊的耽著分别念,所以必须修行耽著殊妙本尊的对治法——智慧圆满次第。圆满次第包括风和明点的两种圆满次第。其一,风的圆满次第,如果风没有堪能,那么明点就无法切中要点,一开始生起次第趋于究竟得以稳固的行者,除了外在身体空朗朗呈现本尊以外,平庸人的身体并不明显。当然,仅仅是修气并不代表圆满次第,因此起初生起次第得以稳固至关重要。随后,修具四种双运的宝瓶气,使风心入于、安住、融入中脉。所谓的四空,风入于中脉,依次根识融入意识为空,意识融入染污意为大空、染污意融入阿赖耶为极空,阿赖耶融入智慧为一切空,由这四空引发的喻光明在相续中生起以后,以三现作为光明的因,风五光作为缘,从而使不清净的幻身,能如幻般起现成唯以风心所成的真实本尊身。这样的喻智慧,能修成义光明,增进的行为,有需要不需要玛哈远道六月会修仪轨两种。实际上,正如前文所说,所有上师全部是生起次第、风得以稳固、证得加行道暖智者,要符合坛城圣聚的数目而聚会。具备三层坛城,里面驱敌兵器、除病妙药、维生食品、修行圣物要样样齐全。在众会之中,即便是有一个破根本誓言的人,也使得其余所有人的修行都成枉然无义,不会修成殊胜悉地,只有可能会得到些许共同悉地,除此之外会修没有实义。正如恩札布德所说:“一位破戒者,能毁诸行人,如一有伤蛙,能坏诸余蛙。”如果众会之中的所有人都是具誓言者,那么六月仪轨需不需要酬补,也要看根基的差别。六月圆满之时的黄昏,红黄蓝交错的光芒散射,由本尊处取受悉地,中夜由怨敌处取悉地,具足三种满足而降伏并取悉地。黎明时分,依止她身手印的道,依靠上降明点,相续中生起真实俱生智慧,即不离乐觉受的智慧,依靠下固明点,最后在相续生起自然俱生智慧远离一切明乐无分别觉受耽著的义智慧。在那时,佛父相续中现量生起乐智慧、佛母相续中现量生起空智慧。其后,能起现有学双运清净的幻身,也就是能起现身意双运真实圆满次第的本尊身。就这样,从资粮道逾越到加行道,由加行道逾越到见道,见道越到二地……

如果大家都具足誓言,那么掌握时间的鸡和犬、犏牛等也能走向持明地。倘若会修者全部获得了暖相,那在六个月期间,顶位忍位圆满取悉地时,继胜法位刹那智慧之后,得到显宗所说的见道或密宗所说的大手印殊胜悉地。按照教部索瓦派的观点,诚如《道次第论》中所说:“得未得能力,见道为二种。”依靠禅定的火能清净庸俗的身体,使它变得澄清,证得无生无死寿自在,即是寿自在持明;没有能够清净身体,尽管心成熟为本尊身,可是由于未能清净身体,就是异熟持明;从二地到九地之间,是大手印持明;任运持明,是没有得以成佛的究竟道部分。依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安住大资粮道边际者,身体还没有成熟为本尊身,心已成熟为本尊身,即是异熟持明;之后见道是大手印持明,身体成为澄清以后寿命得以自在,胜法位道圆满,即是寿自在持明;如果没有得到寿自在,那么在即生当中证得见道,中阴越到二地,后得起现有学双运境界,一直到十地末际以上是大手印持明,达到究竟现前佛地,即是任运持明。安住于以上四种持明地者,就是大瑜伽续的勇士勇母,也就是持明内僧众。

阿努约嘎(随类瑜伽)能成熟的灌顶,十种外灌顶、十一种内灌顶、十三种修灌顶,加上两种密灌顶,获得这三十六种根本的最胜灌顶以后,以自道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修能解脱的教授,生起次第的部分、圆满次第玛哈约嘎中讲的风圆满次第为前提,在这里主要切中要点修行明点的圆满次第,具足自身方便,脉直、风清净、明点堪能以后,依靠她身手印之道,首先凭借明点上降的力量引发出真实的俱生智慧,在下固明点之际生起假立自性的俱生智慧,然而在初学阶段,难以生起远离耽著觉受的智慧。当喻智慧在相续中生起时,后得所谓不清净的幻身,实际上能起现唯风心所成的本尊身。当相续中生起义智慧时,能起现清净的幻身,也就是智慧相中呈现的本尊身。在希求心的资粮道,辨别大种姓的加行道,获得大授记的见道,得大安慰的修道,圆满大妙力的无学道,安住以上五种持明地者,就是阿努约嘎自道的空行和空行母,即持明内僧众。

阿底约嘎(最极瑜伽)能成熟的灌顶,得受下面两种灌顶的四种句宝灌顶中特别分出的有戏、无戏等四灌顶,以自宗的清净誓言守护相续。实修能解脱的教授包括懈怠者无勤解脱的本来清净直断和精进者有勤解脱的任运自成。如果从法的角度而言,必须把法性现量相安立为见道。然而,以修行者作为出发点,法性现量相立为资粮道觉受增上相即加行道;觉性如量相为见道;在法性尽地时,外所取境、内能取心、密觉受增上都逐渐灭尽,是圣者有学道;圆满灭尽时,即是无学道。安住在以上道位四相中者,就是持明内僧众。

三、僧众的功德:具备戒、定、慧、总持、辩才等不可思议的如海功德。

这以上所有皈依境,归纳起来汇集为上师,如果广义来讲,就是暂时的九种。由于把他们作为皈依境,尤其是本身具全风脉等,所以在皈依时脉清净为化身……

大士道的意乐,是以为遣除有寂一切衰败的心愿而皈依的。这样的心态,按照因相乘来讲,既是意乐差别,也是果皈依。因皈依是以具足三种特点(即佛为本师、法为道、僧为助伴)而皈依的。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按照中转法轮的意趣,以因皈依作为因,获得佛果,就承许是果皈依,承认(因皈依和果皈依)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末转法轮以上承认:“如来藏智”在基位有情的相续中以基住自然智慧存在着,它是恒常、不变、本体空性,如来三身的一切功德以无改任运的方式存在着。由于离基如来藏的智慧被客尘所障蔽,因此需要遣除它的方式或者二资粮的缘,然而并不承认它们是真正能生所生的因果,认为(因皈依)是能现前的外缘。

首先因皈依,包括相似的承诺皈依和真正随修道的皈依两种。

其一、相似的承诺皈依,以本师、道、助伴的方式念诵十万遍皈依偈。

其二、真正随修道的皈依:继因承诺皈依之后,迈入积累二资粮的所有门,就是随修道的皈依。这样的自然本智,是无则不生的因,没有认识它的本来面目之时就是众生,认识之后现前时就是佛陀。从一地开始,片面证悟了这一本智,从此以后次第证悟、修习,最终在十地相续末际,依靠道位的证法和十地相续末际的对治金刚喻定的智慧无余断除剩余的所断而成佛。本体本来清净、离客尘清净的佛陀就是果证法。佛陀心相续中具有的甚深和广大之法就是它,它包括抉择灭和非抉择灭两种。非抉择灭在众生的相续中,以如来藏智慧本体本来清净的方式存在着。抉择灭,是离客尘清净的部分——佛陀法身。这样的本智在众生相续中是如何存在的呢?就像剑存于剑鞘里、宝珠被淤泥所遮蔽一样,被客尘所障蔽着,消除它的方便——因皈依和果皈依分别是因和缘。

不共内皈依境三根本三宝到底是怎样的呢?

按照显宗的观点承许,殊胜化身是佛宝。在密宗的讲法中,一种承许是佛陀的受用圆满身是佛宝,认为上师是僧众,有信心的本尊和有缘的本尊是佛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师是佛宝,本尊是法宝,其余传承上师是持明内僧众。

关于上师是佛的道理,必须以教证、理证来证实。有关的教证,《五次第论》中所说“此即自然佛,唯一大本尊,尽赐诸窍诀,金刚师胜佛”等等。理证,上师的意是大智慧(法身),上师的现象显似身体,传出语音,心现动念(是色身),法身的现象是色身,色身的本体是法身,这两者不可分割、无二无别就是双运金刚持。

关于本尊是法宝的道理,通常而言,新派旧派共同有四续部,瑜伽续部又包括外瑜伽和内瑜伽。内瑜伽中,宁玛派有甚深内三续部,新派有《胜乐金刚》、《喜金刚》、《密集金刚》,这所有法都包括教法和证法。其中教法,外密宗的教法是现声、闻声、表示,事、行、瑜伽外三续部。证法是能成熟的灌顶和能解脱的教言。恩赐能成熟和能解脱之教授的上师是佛,上师所恩赐的成熟、解脱之教授是法,实修的行人是持明内僧众。恩赐内三续部之入门的灌顶和能解脱之教言的上师是佛,能成熟和能解脱的教授是法宝,如此实修的行者是持明内僧众,三根本归集在三宝的自性中。

类别暂时可以分成九种,但归纳起来,就摄为独一无二的上师。

以上稍稍解释完皈依的含义,接下来实际修行,分为入坐与座间两个阶段。入坐,白天两座、夜晚两座四座或八座都可以。入坐也包括入坐的前行、入坐的正行和入坐的后行。入坐的前行,身的要点、语的要点、心的要点和祈祷这四项在所有入坐时都要运用。身的要点,作毗卢七法,解脱道的七法,身体放松、跏趺端直。语的要点,除垢气,除三次垢气或九次垢气,根据自己的信解而行。在除垢气时,观想自他从无始轮回以来所积的业、堕罪、破誓言、深道的一切障碍违缘通通变成黑气的形象,向外排放。心的要点,就是调整发心,首先去除所有恶劣的发心,改变无记的发心,以菩提心意乐扭转发心。祈祷,上师的形象改不改变都可以,观想:在头顶上十万瓣白色莲花的红黄色花蕊中央,日轮垫上狮子座层层叠放的柔软绫罗垫上,把自己的根本上师观成出家相或密咒师形象。必须以将上师视为真佛情不自禁的虔诚恭敬信心祈求所想之事,在修暇满难得时,祈祷上师加持自相续生起实现暇满人身价值的功德。随后,上师化光融入自己,再入定。同样,不管是修共不共任何加行的时候,就需要祈祷上师心相续中的所有功德在自相续中生起,自己的心与上师的智慧融为一体而入定,要知道这些内容类推普及所有入坐。

入坐的正行:一切菩萨的圆满、成熟、修行三种功德中,这里属于修行刹土,清清楚楚地观想:整个大地是珍宝地,绘制成格,在自己对面的远方,奇珍异宝组成的如意树五枝的中央一枝上面,狮子座层层叠放软软的绫罗垫上,本体是根本上师,形象是邬金仁波切莲花生大士,他的顶髻五光圆明点环绕之内安住着所有的传承上师,法座周围,是自己得过灌顶等法的所有上师,它的周围是四续部或六续部的本尊圣众。右边的树枝上,佛陀等周边环绕男性护法,他们的面向外观,从而完成不许外敌魔障入内的事业;所有女性护法面向内看,完成不使内在悉地失散向外的事业。在护法的周围,是财神宝藏主等,把这一切的一切都观成上师大智慧的幻现,并没有高低贤劣,均具足遍知的智慧,以超越人的明目照见,以超越人的耳听闻,以超越人的心垂念,成为我们的引导商主。

要皈依的众生,把父亲等观想在自己的右方,如同在地面上集会一样,穿衣佩饰,黑压压一片。其后,自己随着维那师的腔调念诵皈依偈。这里不与顶礼在一起修,自他众人身恭敬合掌,语恭敬念诵皈依偈。心恭敬发自心坎深处思维:从今天起,直到没有获得究竟佛果之间,无论我被抛到上面的佛地也好,被抛到下面的地狱也罢,不管是吉是凶、是病是痛、是乐是苦,既不向父亲询问,也不和母亲商量,又不自作主张,就是祈祷上师三宝您明知、您垂念,除您之外不寻找其余指望处和皈依处,修的是您,念的是您,依的是您。这样全心依附念诵皈依颂。特别是以本师、道、助伴的方式皈依,首先要呼唤“本师佛陀出有坏”接着说:“从此年此月此日此时起,直至没有获得究竟菩提果之间,您是我的本师,不依止除您之外的其余本师。”再次呼唤“本师佛陀出有坏,我发誓从今日起,直至没有获得究竟菩提之间,将您亲口所说教法证法体性的妙法,作为实修解脱菩提的道,不依止除正法之外其余的邪道外道。”又再次呼唤:“本师佛陀出有坏,我发誓以通过讲修途径受持您亲口所说之妙法的引导圣僧作为修道的助伴,不依止除此之外俗世中背信弃义的朋友、胡言乱语的朋友、为非作歹的朋友。”

这以后供养上师等内容 [35] 容易理解。

入坐的后行:接下来到了收座的时候,观想皈依境的所有尊众身体放射红光,照耀自他一切有情,从而清净遮蔽断证功德的一切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众生界中本有的如来藏种姓或界性转依而现前智慧。我与一切众生犹如鸟雀被石簧击中一般“扑楞楞”飞到皈依境中,最后上师也从足、垫、座和头依次收摄,消失于心间,在这种状态中入定,就是实相义的皈依。就这般观察、安住轮番交替而修。其后在又开始起心动念的后得时,如前一样明观福田等等。念诵“以此善……”作回向,并发清净愿。座间吃饭、睡觉、行走、安坐的一切时分里,明观皈依境的福田……

当准备再度入坐时,首先解手、擤好鼻涕、洗好脸,将外面的院门、里面的房门都关好,总之凡是该办的事都完成,保证不中断入坐。随后心里想:如果座间的一切繁杂妄念没有中止下来,那后一座也就难保修得成功。所以要发誓:现在这一座里,我绝对不能放任这颗心随着迷乱烦恼所转,宁死不舍此誓愿。接下来,心不跟随过去,不迎接未来,不持续现在的分别念,尽可能安住,这相当于是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时的驱魔、修护轮,身的要点等在所有引导中都相同。

当一座结束时,要观察一下是否履行了前面发的誓愿,如果履行了诺言完全是生起善分别念,那就会满心欢喜。要对治这种心态,就要在心里这般提醒自己:啊,你是因为小小的福德才导致如此的,你真的这么好吗?我还要看你下一座。从而铲除傲慢心。如果没有履行诺言,心随着迷乱所转,而认为现在我什么也修不成,进而悲观失望,这时就要打起精神、提高心力,自我鼓励:啊,你有什么可悲观的呢?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不曾迷惑,那现在你为什么没有成佛,如今这一座已经随着迷乱所转,我在下一座里誓死也不放纵你遗失在迷乱的控制中。除非没有闭关一座,也就另当别论,只要闭关一座,所有的加行、正行、后行必须完整无缺。早晨起来时,以自己是本尊的佛慢起来时,观想整个虚空到处是勇士瑜伽母众,他们用长腰鼓和金刚铃的声音、元音辅音的自声唤醒自己。有关入坐的前行等内容与前面是一模一样的。

皈依戒:简单地讲,正法就是不害他众,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都必须断除害他的一切事,从来没有说过正法是害他众。作为一名内道佛教徒,务必断除害有情。别解脱戒也要从这一点做起。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去除损害有情的心态和行为。密宗当中,上师是一切皈依处的本体,所以,凡是与上师身语意相违的自己身语意所行均要断除,要依止上师身语意所摄的身语意所行。如果让上师心情愉悦,就是令如海皈依境欢喜,如果违背了上师的意愿,那从此之后就无药可救,同时也与如海皈依境的心相违背。所以我们一定要断除令上师不欢喜的事,即生当中实修这唯一的皈依务必达到究竟。一个人在一生当中,要么是痛苦要么是快乐,另外再没有什么出路。痛苦也有苦果与苦因两种。苦果是指受到疾病折磨,着魔中邪,晦气所罩,当遭遇诸如此类不幸时,千万不要认为“我不该遭受这样的痛苦”而要想到,这也是三宝以大悲赐给我灭尽恶业的方便,后世将要感受的业,如今依靠三宝的大悲,使我现在就受报,从而使之穷尽,我真是高兴。苦因是指贪嗔痴的分别念,当萌生这些烦恼时,要想到:这也是三宝的大悲所至,为什么呢?是三宝以大悲在警告我:我的相续中有这样的烦恼随眠存在(,一定要舍弃)。从而把这些看成是值得欢喜、大有必要、必不可少的事,想到是三宝您以大悲关照使我的相续中不能生起这种不善的心行,由此满怀喜悦之情。

快乐也有乐因与乐果两种。乐因,就是生起诸如信心、出离心、菩提心之类的善分别念。华智仁波切亲口说过:如果生起一念善心,那也值得高兴。我们必须生起强有力的善念,使它与日俱增。诚如《入行论》中所说:“犹如乌云暗夜中,刹那闪电极明亮,如是依佛威德力,世人暂蒙修福意。”为了使这样的善念蒸蒸日上,一定要虔诚祈祷上师三宝。

乐果:如果自己丰衣足食,十全十美,要知晓这并不是来自于我了不起的魄力,而是三宝的悲心所致,进而对三宝感念恩德,报答恩德,精进供养。最起码,不管自己吃什么、喝什么,应该准备一个供养献新用的献新杯 [36] ,可后来的人都只是把它看成是供鬼供神的,高低强弱的人谁也不曾想过它本是用来供养三宝的。(我们无论享受什么饮食,首先)在献新杯里加一点献新,口里念诵“ 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供养皈处三宝尊 ”,少少供上一点,这就代表不间断定时供养三宝、感恩图报。而且,身体受用都要供养三宝,权势财富要用在正法方面,就像所说的“辛勤如山王,不如积微福”。我们需要累积福德,而积累资粮的对境就是僧众。噶举派的教言中说:“活生生的佛陀、活生生的佛法、活生生的僧众。”供养僧众能够获得供养三宝的福德,供养佛、法虽然能得到供养的福德,却得不到对境接受的福德,而供养僧众既能得到供养的福德,也能得到接受的福德。尤其是,如果供养上师,就是供养第四宝,能获得无量福德。

四、皈依的功德利益,包括暂时的功德利益和究竟的功德利益。今生今世,能救离病魔、国王的惩治、饥荒的威胁等等八大灾难和十六难,得到增上生、决定胜的一切安乐,这就是暂时的功德利益。皈依的究竟利益:皈依佛陀将获得佛果;皈依法能转三次法轮;皈依僧,能成为本师调柔、眷属调柔,本师寂静、眷属寂静,本师极寂静、眷属极寂静的声闻和菩萨僧众眷属。

33 六尊瑜伽,密乘事续中,修习本尊为瑜伽体,摄为六本尊相:空性本尊、文字本尊、声音本尊、色本尊、手印尊者和相本尊。

34 五现前,密乘生起次第修证本尊五法:月轮现前、日轮现前、种子现前、手帜现前和全身现前。

35 不知是否是指《前行》里,在座间观想皈依境作供养的内容。

36 献新杯:也叫献新碗盏,向佛菩萨、护法神等供茶新、酒新、食新等所用的小杯或高碗。


前行备忘录 不共内前行 一 皈依 - 慧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