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bar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五)

221
概述:
树立了相应的见解之后,就要进一步地实修。本文首先讲述修行的重要性,然后介绍四法印修法的第一个——空性的修法,如何观修“色即是空”。
2016-06-08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点击数(24478)
分页阅读
全文阅读
手动
开启自动
添加书签
跳至书签

三、四法印的修法

对每个修行人来说,具体的修法是相当重要的,要达到了脱生死的目标,就必须实实在在地修行。通过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通过修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等等,则可以逐步断除烦恼,并最终获得解脱。

念佛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但在念佛的同时,也应当修学相应的见解与修法,要做好两手准备。也就是说,在兼顾念佛的情况下,同时还要选择修密宗,或者是修显宗的中观修法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如果能证悟空性,则自不待言;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证悟空性,如果念佛念得好,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二者要同步进行,这也是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同时,闻思对修行与念佛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闻思与修行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的修行方式才是保险的。

如果没有修行,则不会有了脱生死的把握。比如说,在我们活着的几十年当中,只要肯付出劳动,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生存问题,生活都会有保障。但死亡这个不速之客,却通常是在我们毫无预料的前提下来临的。在生死更替的关键时刻,如何去面对死亡,如何将死亡转为道用,我们却没有什么准备,死亡的到来总是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所以,生老病死是比生存更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比生存的问题更可怕;如果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比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更有意义。所以,修行是十分关键的。

在修行之前,应该有相应的见解。如果没有正知正见,又如何修行呢?连方向都搞不清楚,修行就更谈不上了。现在的很多人就会说一句“要实修,不要闻思”,虽然实修是最终的工作,但前面的闻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当闻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以进一步实修。

所谓“达到一定程度”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意思是指:如果想听完八万四千法门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但最低的限度,是要知道自己所修的修法,自己为什么要这样修,以及这样修的最终结果等等。要了解这些内容,就需要适当的闻思。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凡夫的价值取向都是颠倒的。大家都认为挣钱、过好日子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究竟的生存目标,对生死问题反而显得不够重视。事实上,虽然生存的问题很重要,但修行却更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行,包括我自己,也同样需要修行;因为我和你们一样,都没有断除烦恼,都同样是在轮回中流转不息的凡夫。既然这一世我们获得了宝贵的人身,就要倍加珍惜;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恐怕就是错过多世累劫当中唯一的机会。

当然,我不能说以后完全没有机会,但究竟什么时候还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也许是一世,也许是一百世,还有可能是一千世、一万世,那就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不仅如此,在那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清醒过来,想方设法抓住机会呢?这也说不清楚,也许还是像今世一样,在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之间,便不知轻重地耗费了难得的人身,再次把大好的时机错过了,这样等于是没有机会。

现在有的人十分可怜,不仅眼光狭窄,思维也很简单,总是满足于现状,认为自己该有的都有了,没有必要修行,去操不必要的心。

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因为这种人只看到了眼前短短的一段时间,没有放眼于更长远的前景。要知道,虽然他们现在该有的都有了——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庭美满,但谁能保证自己会永远这样呢?不要说下一世,仅仅在今生,也不会有人敢给予肯定的回答。所以,即使是有权有势、家财万贯的人,也没有资格说自己不必修行。

反之,有些家境贫寒的人又认为,我现在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哪儿有什么精力和工夫去修行、去学佛呢?等到衣食无忧的时候再说吧!

这种观念也是不对的。即使没有吃的,可以想办法,哪怕借贷或乞讨,也可以讨碗饭吃,无论如何,总是有办法解决的;但在生老病死的大问题上面,我们却无法去借贷或者乞讨,如果自己没有修行,就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所以,贫穷的人也不能说自己不需要修行。

总而言之,尽管是否修行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但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同样需要修行。

我们以后的重点,就是修行,而不是烧香、磕头、念经等等。因为,如果早上念《金刚经》,晚上念《地藏经》,这还算不上是修行,只是念经而已。念经虽然在善业方面有很大功德,对修行会有一些帮助,却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是什么呢?就是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等。这次我们讲的,是麦彭仁波切传授给我们的四法印修法,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修出离心、菩提心,或者通过修持中观、大圆满等空性修法,从而证悟无我之智。

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力争修出这三点。如果在离开人世之际,我们既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更没有证悟空性之智,下一世又没有去往三善趣等什么好的地方,那么,在投生恶趣之后,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大家都知道,旁生道是三恶趣中最好的地方了,但最关键的是,旁生道的众生都非常愚蠢,他们根本不可能修行。不但不修行,连基本的行善断恶都无法取舍,贪嗔痴等烦恼依然存在,不善法也屡犯不止。这样一来,投生于旁生道只会造作更多的恶业,其下场,就是永远不能再回到人道,永世不能重获人身。

综上所述,修行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努力修行。在今生今世,至少要把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打牢。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基础,就能很快证悟空性;即使没有证悟空性,如果能有一个不造作的菩提心,下一世就只会越来越好,修行解脱方面只会越来越有把握,离解脱也会越来越近。否则,虽然我们现在处于轮回中比较好的地方,但我们能在这里待多久呢?谁也说不清楚!有可能是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当前世积攒的福报用完之后,就会往下堕落。这既不是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无因无缘的,而是因缘所生的自然规律。在这些自然规律面前,谁都束手无策;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却能使规律作用于我们的方向发生改变。

这就像种地一样。在一般情况下,种子播下去以后,田里应该会长出庄稼;但究竟能否长出庄稼,能长出什么样的庄稼,就要取决于其他的因缘了。如果其他因缘不具备,或者出现一些违缘,就不一定会有收成。虽然有因就应该有果,但当因缘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即使有因也不一定有果。因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因缘也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我们现在要改变的,是轮回的规律。如何改变呢?通过修法来改变。修什么样的法才能改变呢?就是修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的修法。

如果修了这三种法,我们就可以说,虽然我在今生造作了很多恶业,但因为我修了这些殊胜的法,所以我没有白白得到这个人身,没有白白来到这个人间,我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反之,如果这三种法一个都没有修,而只得到了世俗人认为很了不起的名利等等,这样的人身就算是白白获得了。因为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这些东西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而在活着的时候,这些东西也可有可无;死亡之后,这些东西更不能跟着我们前往来世。真正有用的,能够跟随我们一起走的,只有我们自己的修行。唯有修行的结果,才是靠得住的,它永远也不会欺骗我们。

我们不能说,因为我要上班,要发展我的事业,所以不能修行。虽然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要求所有的修行人都要出家,但在兼顾工作的同时,也必须挪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如何平衡工作与修行的关系,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

如果今天以没有时间为由而不修行,明天也以没有时间为由而不修行,我们就永远没有时间修行。本来在家人就很难彻底地脱离生活、脱离家庭,假如一再推迟修行计划,等到七老八十的时候,即便是有了这样的空闲,但那时人的精力与体力都即将枯竭了,纵然想修行,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哪怕修了,也不一定会修出什么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往后拖延,不能等到那个时候,而是现在就要修。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将修行放在第一位呢?就是因为他们缺乏闻思的缘故。闻思是相当重要的。虽然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虔诚念佛,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其中的虔诚从何而来呢?虔诚既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由地而生,只有通过闻思而来。在闻思之后,才会有这些想法——我一定要一心不乱地念佛。只有这样,才会有虔诚念佛的动力和信心。如果没有闻思,则所有的动力和信心都会缺乏来源。

作为在家居士,首先必须把自己所修的法了解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更多的精力、兴趣与机缘,也可以学一些其他的法门;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那也没有问题。比如说,在修出离心的时候,我们只需了解与出离心相关的内容,其他的内容懂也可以,不懂也可以。

藏传佛教的一位善知识曾经讲过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自己已经走到了山顶上,他回过头来告诉山下的人:“你们快点上来吧!上面的风光美极了!”下面的人就会相信。如果他自己都没有上山,却去鼓动其他人说:“你们去吧!山顶上美极了!”别人就不一定会相信。

此处要声明一点,我所宣传的,不是我自己发明的观点,而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法。这些教法从释迦牟尼佛开始一直传到我的上师那里,我的上师又把它传授给我,我只是照本宣科、鹦鹉学舌,把我所听到的内容转告给你们而已。你们做不做是你们自己的自由。

修行的重要性已经讲完了,下面介绍具体的修法。

四法印修法的第一个,是空性的修法;第二个,是无常的修法;第三个,是轮回痛苦的修法;第四个,是人无我的修法。下面依次进行讲解。

空性的修法

(一)预备

关于预备期间身与意的要点,在《入坐与出坐》一篇中已经很详细地讲过了,除了其中所讲的以外,再也没有更深的内容。如果能按照其中的程序一个个地去做,就已经很好了,所以这里无须重复。此处所强调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选择环境。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外境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在那个时候,无论在哪里修行都是一样的。但对于刚刚开始修行的人而言,修行的进步与环境就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如果环境过于嘈杂,修行就不容易修起来。经书里面讲过,禅定的头号大敌,就是吵闹的声音。

一般说来,城市里面比较嘈杂,但有些房子的隔音效果比较好。如果把门窗关严,屋子里还是很安静。

其次,在许多前辈修行人修行过的地方,自然会有很大的加持。在这样的地方修行,就会进步很快。

无论如何,对于修行而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最起码,也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修行。

(2)按照《入坐与出坐》的程序完成毗卢七法、排污气等等之后,就要修一遍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四个外加行。

为什么要修这四个外加行呢?因为,如果能认真地修一遍外加行,就会增加对修行的兴趣与欲望,所以应该修一遍外加行。

(3)四个外加行修完之后,就观想离头顶一肘的上空有一莲花座,释迦牟尼佛端坐其中,诸位大乘菩萨与小乘僧众环绕于四周,所有佛菩萨与僧众都面朝自己。

(4)之后,在释迦牟尼佛前作七支供。此处特意注明,七支供的念诵,是《普贤行愿品》的七支供颂词。一边念,一边观想,所有配合念诵的修法都是这样的。念诵的作用,是提醒我们按照颂词进行思维。如果只是口头上念诵了,心里却没有作相应的思维,则对我们的修行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是有一些善根而已。

之后,对诸佛菩萨发起强烈的信心,并在佛菩萨前诚心诚意地祈祷——请诸佛菩萨加持我在这一坐当中能修出四法印的修法。

(5)祈祷完毕之后,便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以前讲过很多次了,不知道你们修了没有?修了的人又处于什么阶段?是已经修成了,还是正在修的过程当中呢?我现在也没有什么菩提心,但是我在修。你们开始修了吗?有没有什么结果?如果已经开始修了,即使现在没有结果也不用着急,结果肯定会有的;如果不修的话,就永远不会有任何结果。

请大家反思一下,自己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从而确认一下自己在修行方面所处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观察,也许有些人会欣喜地发现,自己的菩提心已经十分完善了;也许有些人会惭愧地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开始修菩提心;也许有的人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于修持菩提心的过程当中。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往上努力,没有修的人,就要赶紧修;像我这种尚未修成菩提心的人,就需要再加把油;已经具备菩提心的人,就可以开始修空性等其他法门了。

以上是作为加行的预备阶段,下面介绍正行修法。

(二)正行

在《俱舍论》当中,所有的有为法被归纳为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所谓“蕴”的意思,就是很多的东西集中在一起。

其中的色蕴,不仅指眼睛所见的色法,还包括耳朵听到的声音,以及重量、光明、黑暗、各种不同的形状等等很多东西。换言之,色蕴也就是上述各种东西综合在一起的总称。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此处我们把这些概念转换成现代常用词来讲解。如果用现代人的用词来讲,佛教当中的“色蕴”,主要是指肉体以及外界物质;而其他受、想、行、识诸蕴,又主要是指精神,以及肉体、物质与精神的运动。下面先从色蕴开始观修。

1.色即是空的修法

(1)人无我的修法。如果平时我们与某个人有仇,一见到这个人,就会生起不可遏制的强烈嗔恨;或者对某个人有贪爱之心,一想起这个人,就抑制不住内心的贪欲;同时,我们对自己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珍爱之心。所以,仇恨的人、贪恋的人以及自己这三种对境,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

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把观察对象观想在自己前面,然后逐步将其分解。

以仇人为例。首先是把他的右眼从身体上分出去,并放在一个地方。当然,这只是观想,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人的右眼从身体上割下来。然后观想把他的左眼从身体上分出去,并放在一个地方。之后,便是耳、鼻、舌、皮肤、骨骼、肌肉、毛发、血液以及五脏六腑等各种器官,凡是能分解的都分解出来放在自己前面。

之后便开始思维:平时我对这个人总是怀着极大的嗔恨,无论如何都不能控制。那么,我所憎恨的对象,是这些东西里面的哪一个呢?是眼睛、耳朵、鼻子,还是肌肉、骨骼、血液呢?

这样思维的结果,就是根本找不到那个人。既然连人都不存在,那我为什么还要对他的肌肉、骨骼等等产生嗔恨心呢?这一块块肌肉、骨骼等等从来就没有伤害过我,无论这一世还是下一世,它们都没有招惹过我,我凭什么要对它们生起嗔恨呢?

虽然这个理论讲起来很简单,但却非常有用,我们以前也这样修过。如果真正按照这个程序去观修,就能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嗔恨心,完全是自己的愚蠢、无知所导致的,是荒唐可笑、无聊至极的。

不过,如果只修一两次,就把这个修法丢掉不用,即使修行时的感觉很强烈,但在停止修行以后,所有的嗔恨心又会恢复如初。所以,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而要反复地修持,只有不断串习,修行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

有些时候,还可以把自己作为观察的对象——我们一直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这个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如果它存在,那是怎样存在的呢?如果不存在,又如何不存在呢?我应该确认一下。

观察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先把右眼分开,再把左眼分开……经书上面说,就像在尸陀林天葬的时候一样,要分解得一干二净。你们很多人都看过天葬,对天葬的程序和结果应该很清楚。很多人在看了天葬之后,都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想必至今应该记忆犹新吧!

本来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当身体被切成一块块并堆积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去寻找一下,以前我们总认为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在哪里呢?肌肉是我吗?一大堆的皮肤、一根根的骨头是我吗?血液、淋巴等这些液体是我吗?都不是。除了这些东西以外,有没有一个“我”呢?也没有。

既然原来我身体上的一根毫毛都没有少,所有构成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堆积在这里,那为什么从中找不到我呢?如果有我的话,就应该能找到啊!但我为什么找不到呢?

这种观察方法是很好的。通过这样的观察,就会出现一种在证悟空性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感受。有些人在这个时候,会因为过于激动而哭泣;有些人在这个时候,又会因为自己原来的愚痴而感到可笑——自己原来一直认为有一个我,为了这个我,作了好多原本不该做的事情,将整个生命都浪费在这个“我”上面,真是荒唐透顶!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虽然反应各不相同,但这些反应都来自内心深处,不是因为经书上说会有这样的反应,就故意去这样做。故作姿态给谁看呢?自己一个人在打坐,无论是哭是笑,谁也看不见。这些都是自己在打坐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境界的反应。

为什么有这些反应呢?比如说:当我们去打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皮肉之苦而哭起来;有些人在高兴或者伤心的时候,他们也会哭泣,而此时此刻的哭泣,则是因为了知了真相,心情过于激动而哭的。

无论是哭是笑都不是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感受到这样的境界。

这个境界,只是中观的一种观察结果而已,还不是大圆满的证悟。不过,中观的证悟跟大圆满的证悟也是很接近的。

按照规定的步骤一步步思维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体会;如果没有这样的体会,就没有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前面的一系列思维,都是为了生起最后的感受。当非常清楚地深深体会到无我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修行阶段。如何修行呢?就是让自己停留在这种状态中,能保持多久,就尽量保持多久,不去想其他的事情,十秒、二十秒、一分钟、两分钟,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无我的修法。

这是非常重要的,将浩如烟海的中观论著,将所有善知识的教言归纳起来,也就是这个体会。虽然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描述的语言千差万别,但所有修行的精华,也就是这个。

刚开始的时候,这种状态不会停顿很久。过一会儿,这种体会就会慢慢消失,其他的杂念就会冒出来;当杂念生起的时候,不要把时间浪费了,又重新回头再观察,既可以观察其他人,也可以观察自己;最后又能清楚地感觉到,我是真真切切地不存在的,我找到的不是有我,而是没有我。

我上次也说过,这当中容易有一个错处,没有找到并不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所需要的,是找到无我的感受。

这种修行不但对暂时控制烦恼有帮助,而且也为我们修完加行以后的大圆满修习铺下了很好的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以后的大圆满修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像古人用的弩弓上的弦,刚开始虽然很紧,但随着天长日久的伸拉、弹射,弦就会变得越来越松。同样,在修行刚开始的时候,感受会很强烈,随着时间的延续,感受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杂念也会纷纭而至。所以,在杂念生起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放松,而要立即开始重新观察思维。

修行当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安住在这种境界当中;其次是要从侧面去监督我们的心。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有两个心了?一个是起监督作用的心,另一个是被监督的心。

事实并非如此,但我们的心却具有这样的功能。为了让它好好安住,一定要随时监督它,看它有没有散乱,有没有离开这种境界。如果不监督,也许它散乱了我们都浑然不知。坐了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以后,出定往回一看,才发现全都是一大堆的杂念,什么都没有修出来。这就太可惜了!所以,侧面的监督是必要的。

为什么要说“侧面的监督”,而不从正面去监督呢?如果从正面直接去看自己的心有没有散乱,有没有安住,心就会被惊动、被扰乱,就不能平静下来。当它正安住于无我体会当中的时候,如果马上去直接看它,它的境界就会受到破坏,因为这个监督的念头本身,就是一种散乱,这样一来,原来所安住的状态也就失去了。而侧面的监督,却一方面可以让心安住下来,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一旦心散乱了,马上就可以发现,立即把它赶回来。

修行好不好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有没有监督。如果没有监督,心就会任意驰骋,过了很长时间我们都不知道;不但不知道,还会跟着它走,最后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一点效果。

在上述的境界中安住,就叫做修行。

这就像汉族人做饭一样,首先要准备各式各样的新鲜蔬菜、调味品等等,然后又是一道道纷繁复杂的工序——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然后做成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美味佳肴。所有的这些程序,就是为了最后放到嘴里嚼碎吞下去的几秒钟,除了这几秒钟的享受以外,没有什么别的结果。同样,前面的分开左眼、分开右眼等等一系列的思维,就是为了这个很短的无我感受。这个感受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前面的思维而来。虽然我们不需要前面的观察,只需要后面的感受;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思维,就不会有后面的感受。感受不会自己冒出来,只有通过反复的思维才会出现。

刚开始的时候,修行的时间不能安排得太长;还有一点,就是修行万万不能勉强。不想修的时候,就不要强迫自己,否则就会心里越来越抵触,越来越排斥。有些修行人就因为强迫自己修行,以至于最后一看到自己打坐的地方,心里就十分反感,这样修行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如果内心不想思维了,就不要再继续;如果感到疲倦了,就让整个身心全部放松,什么善的、恶的、过去的、未来的任何念头都不去思维,这样安静下来的状态,也是一种修行。虽然只是放松而已,每个人都做得到,并没有什么证悟或者智慧的成分,但因为这种状态对修行有帮助,所以也属于修行。

这样修了七八个月或者一年左右以后,心就平静下来了。在那个时候,即使想思维什么东西,它也不会思维;即使想让它出去散乱,它也不会散乱了。处于那种状态的修行人,就已经习惯于修行,整天只想待在家里,哪里都不想去。不像现在的我们,在目前这个阶段,让我们修一两个小时都很困难,那个时候就完全不是这样的了。不过,这种状态是需要一定的功夫,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可以达到的。

具体的修法就是这样。无论是观察自己,还是观察其他贪爱、憎恨、中庸的对境,最后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同样不存在,都是空性。这就是人无我的修法。

(2)法无我的修法。前面我们已经把人“肢解”为眼、耳、鼻、舌、肌肉、骨骼等各个部位,下一个步骤,就是进一步往下分解。如果再继续往下分解,最终将分到空性。

以一个手指骨节的分解方法为例,先把一个骨节打碎成很多很小的碎片,这个过程的分解原理跟物理学是一样的。

在打成碎片之后,如果一再分解,它就会越来越小,最后就会变成空性——不能保留任何东西;即使我们想保留,也不可能留住,全部一无所有。也就是说,刚才明明存在的一个指节,经过详细剖析,最后却是一片真正的虚空,什么都得不到。

那个时候,刚才修人无我时出现的体会又会再次重现——非常清楚地现见一切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思维能力很强,就肯定会有这种感受。

这既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也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才使它不存在的;而是我们自己去看了,看的结果不但没有找到任何东西,反而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不存在,有一种空性或者虚空的感受。

什么叫做感受呢?在此处所说的感受当中,自始至终都要强调一个字,那就是“空”或者“悟”。换句话说,就是证悟空性的悟性或者成分,要深深地体会到一切法是空性。其中的“空”,是指对境;至于“悟”,则是指通达空性的智慧。

一旦离开了“空”或者“悟”的感受,则无论是思维也好,安静也好,哪怕我们的心再平静也没有用。纵然能在七八天的时间内,都保持一个念头不起,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顶多下一世可以投生到无色界,其他没有什么了。

当我们从理论上了解到空性的时候,这叫做见解;没有通过闻思,没有通过看书,而是在自己思维、修行的过程中找到的空性。虽然这种空性的感觉和书上讲的是一致的,但却称之为“悟”。在感觉到“悟”字的时候,至少可以算得上是证悟了中观的空性。

当空性感觉非常强烈的时候,就把心安住于这种境界当中。然后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一方面继续安住,另一方面从侧面去监督,并尽量保持这种状态。等感觉淡化以后,又从头开始。这就是法无我的修法。

通过法无我的修持,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不但我不存在,而且连我的一个手指节都不存在。

(3)证悟空性的标准。我们不需要去问别人自己有没有证悟空性,只需自己去看,这是很容易了解的。如果我们的心只是很平静、很轻松、很舒服,就不能表明什么,只是内心平静、头脑清晰而已;在空性方面没有什么感受,就不算证悟了中观的空性。因为我们在深度睡眠的时候,也是很平静的,却没有什么作用。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还有一些外道,他们在修禅定的时候,已经达到非常平静的境界了,但这些对断除烦恼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以心是否平静作为衡量证悟与否的标准。

什么才是标准呢?就是在平静当中,要有证悟的成分。明白吗?也就是说,心平静的状态正处于证悟空性的感受当中。心不是毫无知觉地平静的,而是空性境界当中的平静。所谓“空性境界”,也就是空性的体会。在那个时候,心既平静,又有证悟空性的感受。其中证悟空性的一面,叫做“胜观”、“智慧”或者“悟性”;而平静的一面,则叫做“寂止”或者“寂静”。

虽然我们的思维可以将二者分开,但实际上二者却是一回事。因为此时此刻,心与证悟空性的感受已经融为一体而无法分开,平静的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感受,而证悟空性的感受也就是平静的心。这叫做“止观双运”。

仍然像前面所说的做饭一样,我们辛辛苦苦地听法、思维,最后需要的,就是这么一截。当然,虽然目前只是小小的一截,但随着修行的积累,这种境界就会慢慢延长,这叫做证悟空性。这不但是一个中观的修法,如果你们自己会修的话,这种修法与密乘的修法也是非常接近的;因为中观的证悟与密乘的证悟都是证悟,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分别。

(4)其他要点。修行时间的长短可以自己安排,无论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可以。其中有一个原则前面也讲了,刚开始的时候,总的来说时间不能太长,而应该分成很多个阶段。比如一天修四座,每一座又可以分成几个比较短的阶段,这样就会好一点儿。当修到比较好的时候,则不要分得那么细,而要把前前后后的阶段连成一片。

还有一点我以前也讲过,就是在一座的观修准备结束之际,最好是在感受比较好的时候停下来,无论修空性也好,修无常也好,都应该这样。

为什么要这样呢?不是要尽量安住于好的状态当中吗?因为,如果在好的状态中停下来,就对下一次的修行有一定的帮助;在下一次修行之前,就会很有兴趣,认为自己刚才都有了很好的感觉,也许现在修还是会有。这样就能满怀期待、兴致勃勃地开始修习。

如果上一次的修法,是在迷迷糊糊的状态当中停下来的,就不会对后面的修行有什么帮助。

之后,便是回向等结行,后面的程序,在前面已经讲完了。

以上程序,可以应用于所有事物。也就是说,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这样观察。如果我们从每一样东西上面,都获得了空性的感受,那么,我们证悟空性的智慧强度就会越来越高。

刚开始的时候,对每一个东西都要思维、剖析。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白色的花思维完以后,还要对红色的花进行思维,而是可以把所有同类的事物归纳在一起,从总体的角度进行思维。

对于人类,就只需对自己特别执著的个别人进行单独观察;对外界的物质,则可以尽量归类,从而抉择出同类物质的空性。以水为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水,但我们却可以把所有的水看成一个整体去思维——原来我认为水是存在的,但这样观察以后才知道,无论是在一条河流、一汪湖泊,甚至是一个海洋里面,都得不到一滴水。

在刚刚修行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其他境界,这种感受就叫做境界。名词时常会把人搞糊涂,一看到境界,就会让人浮想联翩,其实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

通过这些方法,就慢慢证悟了空性。这些都是修行上的窍诀,虽然理论上很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程序,但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四法印的修法

对每个修行人来说,具体的修法是相当重要的,要达到了脱生死的目标,就必须实实在在地修行。通过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通过修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等等,则可以逐步断除烦恼,并最终获得解脱。

念佛是每个人都要做的,但在念佛的同时,也应当修学相应的见解与修法,要做好两手准备。也就是说,在兼顾念佛的情况下,同时还要选择修密宗,或者是修显宗的中观修法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如果能证悟空性,则自不待言;退一步说,即使没有证悟空性,如果念佛念得好,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二者要同步进行,这也是法王如意宝的教言。同时,闻思对修行与念佛都有一定的帮助,所以,闻思与修行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这样的修行方式才是保险的。

如果没有修行,则不会有了脱生死的把握。比如说,在我们活着的几十年当中,只要肯付出劳动,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生存问题,生活都会有保障。但死亡这个不速之客,却通常是在我们毫无预料的前提下来临的。在生死更替的关键时刻,如何去面对死亡,如何将死亡转为道用,我们却没有什么准备,死亡的到来总是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所以,生老病死是比生存更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比生存的问题更可怕;如果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就比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更有意义。所以,修行是十分关键的。

在修行之前,应该有相应的见解。如果没有正知正见,又如何修行呢?连方向都搞不清楚,修行就更谈不上了。现在的很多人就会说一句“要实修,不要闻思”,虽然实修是最终的工作,但前面的闻思也是必不可少的。当闻思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以进一步实修。

所谓“达到一定程度”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意思是指:如果想听完八万四千法门的所有内容,是不现实的;但最低的限度,是要知道自己所修的修法,自己为什么要这样修,以及这样修的最终结果等等。要了解这些内容,就需要适当的闻思。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凡夫的价值取向都是颠倒的。大家都认为挣钱、过好日子才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是究竟的生存目标,对生死问题反而显得不够重视。事实上,虽然生存的问题很重要,但修行却更重要。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行,包括我自己,也同样需要修行;因为我和你们一样,都没有断除烦恼,都同样是在轮回中流转不息的凡夫。既然这一世我们获得了宝贵的人身,就要倍加珍惜;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恐怕就是错过多世累劫当中唯一的机会。

当然,我不能说以后完全没有机会,但究竟什么时候还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也许是一世,也许是一百世,还有可能是一千世、一万世,那就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不仅如此,在那个时候,我们能不能清醒过来,想方设法抓住机会呢?这也说不清楚,也许还是像今世一样,在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之间,便不知轻重地耗费了难得的人身,再次把大好的时机错过了,这样等于是没有机会。

现在有的人十分可怜,不仅眼光狭窄,思维也很简单,总是满足于现状,认为自己该有的都有了,没有必要修行,去操不必要的心。

这是一种愚蠢的想法,因为这种人只看到了眼前短短的一段时间,没有放眼于更长远的前景。要知道,虽然他们现在该有的都有了——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庭美满,但谁能保证自己会永远这样呢?不要说下一世,仅仅在今生,也不会有人敢给予肯定的回答。所以,即使是有权有势、家财万贯的人,也没有资格说自己不必修行。

反之,有些家境贫寒的人又认为,我现在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哪儿有什么精力和工夫去修行、去学佛呢?等到衣食无忧的时候再说吧!

这种观念也是不对的。即使没有吃的,可以想办法,哪怕借贷或乞讨,也可以讨碗饭吃,无论如何,总是有办法解决的;但在生老病死的大问题上面,我们却无法去借贷或者乞讨,如果自己没有修行,就根本没有办法解决。所以,贫穷的人也不能说自己不需要修行。

总而言之,尽管是否修行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但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同样需要修行。

我们以后的重点,就是修行,而不是烧香、磕头、念经等等。因为,如果早上念《金刚经》,晚上念《地藏经》,这还算不上是修行,只是念经而已。念经虽然在善业方面有很大功德,对修行会有一些帮助,却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是什么呢?就是思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等。这次我们讲的,是麦彭仁波切传授给我们的四法印修法,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就是修出离心、菩提心,或者通过修持中观、大圆满等空性修法,从而证悟无我之智。

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力争修出这三点。如果在离开人世之际,我们既没有出离心,也没有菩提心,更没有证悟空性之智,下一世又没有去往三善趣等什么好的地方,那么,在投生恶趣之后,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大家都知道,旁生道是三恶趣中最好的地方了,但最关键的是,旁生道的众生都非常愚蠢,他们根本不可能修行。不但不修行,连基本的行善断恶都无法取舍,贪嗔痴等烦恼依然存在,不善法也屡犯不止。这样一来,投生于旁生道只会造作更多的恶业,其下场,就是永远不能再回到人道,永世不能重获人身。

综上所述,修行是十分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努力修行。在今生今世,至少要把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基础打牢。有了出离心和菩提心作为基础,就能很快证悟空性;即使没有证悟空性,如果能有一个不造作的菩提心,下一世就只会越来越好,修行解脱方面只会越来越有把握,离解脱也会越来越近。否则,虽然我们现在处于轮回中比较好的地方,但我们能在这里待多久呢?谁也说不清楚!有可能是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当前世积攒的福报用完之后,就会往下堕落。这既不是造物主的安排,也不是无因无缘的,而是因缘所生的自然规律。在这些自然规律面前,谁都束手无策;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却能使规律作用于我们的方向发生改变。

这就像种地一样。在一般情况下,种子播下去以后,田里应该会长出庄稼;但究竟能否长出庄稼,能长出什么样的庄稼,就要取决于其他的因缘了。如果其他因缘不具备,或者出现一些违缘,就不一定会有收成。虽然有因就应该有果,但当因缘发生巨大改变的时候,即使有因也不一定有果。因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因缘也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我们现在要改变的,是轮回的规律。如何改变呢?通过修法来改变。修什么样的法才能改变呢?就是修出离心、菩提心以及证悟空性的修法。

如果修了这三种法,我们就可以说,虽然我在今生造作了很多恶业,但因为我修了这些殊胜的法,所以我没有白白得到这个人身,没有白白来到这个人间,我的人生是有意义的。反之,如果这三种法一个都没有修,而只得到了世俗人认为很了不起的名利等等,这样的人身就算是白白获得了。因为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这些东西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而在活着的时候,这些东西也可有可无;死亡之后,这些东西更不能跟着我们前往来世。真正有用的,能够跟随我们一起走的,只有我们自己的修行。唯有修行的结果,才是靠得住的,它永远也不会欺骗我们。

我们不能说,因为我要上班,要发展我的事业,所以不能修行。虽然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要求所有的修行人都要出家,但在兼顾工作的同时,也必须挪出一定的时间来修行。如何平衡工作与修行的关系,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

如果今天以没有时间为由而不修行,明天也以没有时间为由而不修行,我们就永远没有时间修行。本来在家人就很难彻底地脱离生活、脱离家庭,假如一再推迟修行计划,等到七老八十的时候,即便是有了这样的空闲,但那时人的精力与体力都即将枯竭了,纵然想修行,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哪怕修了,也不一定会修出什么结果。所以,我们不能往后拖延,不能等到那个时候,而是现在就要修。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将修行放在第一位呢?就是因为他们缺乏闻思的缘故。闻思是相当重要的。虽然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虔诚念佛,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其中的虔诚从何而来呢?虔诚既不会从天而降,也不会由地而生,只有通过闻思而来。在闻思之后,才会有这些想法——我一定要一心不乱地念佛。只有这样,才会有虔诚念佛的动力和信心。如果没有闻思,则所有的动力和信心都会缺乏来源。

作为在家居士,首先必须把自己所修的法了解得清清楚楚,在此基础上,如果还有更多的精力、兴趣与机缘,也可以学一些其他的法门;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那也没有问题。比如说,在修出离心的时候,我们只需了解与出离心相关的内容,其他的内容懂也可以,不懂也可以。

藏传佛教的一位善知识曾经讲过一个比喻。如果一个人自己已经走到了山顶上,他回过头来告诉山下的人:“你们快点上来吧!上面的风光美极了!”下面的人就会相信。如果他自己都没有上山,却去鼓动其他人说:“你们去吧!山顶上美极了!”别人就不一定会相信。

此处要声明一点,我所宣传的,不是我自己发明的观点,而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教法。这些教法从释迦牟尼佛开始一直传到我的上师那里,我的上师又把它传授给我,我只是照本宣科、鹦鹉学舌,把我所听到的内容转告给你们而已。你们做不做是你们自己的自由。

修行的重要性已经讲完了,下面介绍具体的修法。

四法印修法的第一个,是空性的修法;第二个,是无常的修法;第三个,是轮回痛苦的修法;第四个,是人无我的修法。下面依次进行讲解。

空性的修法

(一)预备

关于预备期间身与意的要点,在《入坐与出坐》一篇中已经很详细地讲过了,除了其中所讲的以外,再也没有更深的内容。如果能按照其中的程序一个个地去做,就已经很好了,所以这里无须重复。此处所强调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选择环境。当修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外境就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在那个时候,无论在哪里修行都是一样的。但对于刚刚开始修行的人而言,修行的进步与环境就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如果环境过于嘈杂,修行就不容易修起来。经书里面讲过,禅定的头号大敌,就是吵闹的声音。

一般说来,城市里面比较嘈杂,但有些房子的隔音效果比较好。如果把门窗关严,屋子里还是很安静。

其次,在许多前辈修行人修行过的地方,自然会有很大的加持。在这样的地方修行,就会进步很快。

无论如何,对于修行而言,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最起码,也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修行。

(2)按照《入坐与出坐》的程序完成毗卢七法、排污气等等之后,就要修一遍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四个外加行。

为什么要修这四个外加行呢?因为,如果能认真地修一遍外加行,就会增加对修行的兴趣与欲望,所以应该修一遍外加行。

(3)四个外加行修完之后,就观想离头顶一肘的上空有一莲花座,释迦牟尼佛端坐其中,诸位大乘菩萨与小乘僧众环绕于四周,所有佛菩萨与僧众都面朝自己。

(4)之后,在释迦牟尼佛前作七支供。此处特意注明,七支供的念诵,是《普贤行愿品》的七支供颂词。一边念,一边观想,所有配合念诵的修法都是这样的。念诵的作用,是提醒我们按照颂词进行思维。如果只是口头上念诵了,心里却没有作相应的思维,则对我们的修行没有太大的作用,只是有一些善根而已。

之后,对诸佛菩萨发起强烈的信心,并在佛菩萨前诚心诚意地祈祷——请诸佛菩萨加持我在这一坐当中能修出四法印的修法。

(5)祈祷完毕之后,便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以前讲过很多次了,不知道你们修了没有?修了的人又处于什么阶段?是已经修成了,还是正在修的过程当中呢?我现在也没有什么菩提心,但是我在修。你们开始修了吗?有没有什么结果?如果已经开始修了,即使现在没有结果也不用着急,结果肯定会有的;如果不修的话,就永远不会有任何结果。

请大家反思一下,自己现在处于什么阶段,从而确认一下自己在修行方面所处的位置。通过这样的观察,也许有些人会欣喜地发现,自己的菩提心已经十分完善了;也许有些人会惭愧地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开始修菩提心;也许有的人又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正处于修持菩提心的过程当中。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往上努力,没有修的人,就要赶紧修;像我这种尚未修成菩提心的人,就需要再加把油;已经具备菩提心的人,就可以开始修空性等其他法门了。

以上是作为加行的预备阶段,下面介绍正行修法。

(二)正行

在《俱舍论》当中,所有的有为法被归纳为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所谓“蕴”的意思,就是很多的东西集中在一起。

其中的色蕴,不仅指眼睛所见的色法,还包括耳朵听到的声音,以及重量、光明、黑暗、各种不同的形状等等很多东西。换言之,色蕴也就是上述各种东西综合在一起的总称。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此处我们把这些概念转换成现代常用词来讲解。如果用现代人的用词来讲,佛教当中的“色蕴”,主要是指肉体以及外界物质;而其他受、想、行、识诸蕴,又主要是指精神,以及肉体、物质与精神的运动。下面先从色蕴开始观修。

1.色即是空的修法

(1)人无我的修法。如果平时我们与某个人有仇,一见到这个人,就会生起不可遏制的强烈嗔恨;或者对某个人有贪爱之心,一想起这个人,就抑制不住内心的贪欲;同时,我们对自己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珍爱之心。所以,仇恨的人、贪恋的人以及自己这三种对境,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

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就把观察对象观想在自己前面,然后逐步将其分解。

以仇人为例。首先是把他的右眼从身体上分出去,并放在一个地方。当然,这只是观想,我们不可能把一个人的右眼从身体上割下来。然后观想把他的左眼从身体上分出去,并放在一个地方。之后,便是耳、鼻、舌、皮肤、骨骼、肌肉、毛发、血液以及五脏六腑等各种器官,凡是能分解的都分解出来放在自己前面。

之后便开始思维:平时我对这个人总是怀着极大的嗔恨,无论如何都不能控制。那么,我所憎恨的对象,是这些东西里面的哪一个呢?是眼睛、耳朵、鼻子,还是肌肉、骨骼、血液呢?

这样思维的结果,就是根本找不到那个人。既然连人都不存在,那我为什么还要对他的肌肉、骨骼等等产生嗔恨心呢?这一块块肌肉、骨骼等等从来就没有伤害过我,无论这一世还是下一世,它们都没有招惹过我,我凭什么要对它们生起嗔恨呢?

虽然这个理论讲起来很简单,但却非常有用,我们以前也这样修过。如果真正按照这个程序去观修,就能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嗔恨心,完全是自己的愚蠢、无知所导致的,是荒唐可笑、无聊至极的。

不过,如果只修一两次,就把这个修法丢掉不用,即使修行时的感觉很强烈,但在停止修行以后,所有的嗔恨心又会恢复如初。所以,我们不能浅尝辄止,而要反复地修持,只有不断串习,修行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强。

有些时候,还可以把自己作为观察的对象——我们一直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这个我究竟是什么样的东西呢?如果它存在,那是怎样存在的呢?如果不存在,又如何不存在呢?我应该确认一下。

观察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先把右眼分开,再把左眼分开……经书上面说,就像在尸陀林天葬的时候一样,要分解得一干二净。你们很多人都看过天葬,对天葬的程序和结果应该很清楚。很多人在看了天葬之后,都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想必至今应该记忆犹新吧!

本来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当身体被切成一块块并堆积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去寻找一下,以前我们总认为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在哪里呢?肌肉是我吗?一大堆的皮肤、一根根的骨头是我吗?血液、淋巴等这些液体是我吗?都不是。除了这些东西以外,有没有一个“我”呢?也没有。

既然原来我身体上的一根毫毛都没有少,所有构成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堆积在这里,那为什么从中找不到我呢?如果有我的话,就应该能找到啊!但我为什么找不到呢?

这种观察方法是很好的。通过这样的观察,就会出现一种在证悟空性的过程中从来没有接触到的感受。有些人在这个时候,会因为过于激动而哭泣;有些人在这个时候,又会因为自己原来的愚痴而感到可笑——自己原来一直认为有一个我,为了这个我,作了好多原本不该做的事情,将整个生命都浪费在这个“我”上面,真是荒唐透顶!所以会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虽然反应各不相同,但这些反应都来自内心深处,不是因为经书上说会有这样的反应,就故意去这样做。故作姿态给谁看呢?自己一个人在打坐,无论是哭是笑,谁也看不见。这些都是自己在打坐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种境界的反应。

为什么有这些反应呢?比如说:当我们去打一个小孩子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皮肉之苦而哭起来;有些人在高兴或者伤心的时候,他们也会哭泣,而此时此刻的哭泣,则是因为了知了真相,心情过于激动而哭的。

无论是哭是笑都不是什么问题,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感受到这样的境界。

这个境界,只是中观的一种观察结果而已,还不是大圆满的证悟。不过,中观的证悟跟大圆满的证悟也是很接近的。

按照规定的步骤一步步思维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体会;如果没有这样的体会,就没有思维的结果。也就是说,前面的一系列思维,都是为了生起最后的感受。当非常清楚地深深体会到无我的时候,就开始进入修行阶段。如何修行呢?就是让自己停留在这种状态中,能保持多久,就尽量保持多久,不去想其他的事情,十秒、二十秒、一分钟、两分钟,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无我的修法。

这是非常重要的,将浩如烟海的中观论著,将所有善知识的教言归纳起来,也就是这个体会。虽然表达的方式各不相同,描述的语言千差万别,但所有修行的精华,也就是这个。

刚开始的时候,这种状态不会停顿很久。过一会儿,这种体会就会慢慢消失,其他的杂念就会冒出来;当杂念生起的时候,不要把时间浪费了,又重新回头再观察,既可以观察其他人,也可以观察自己;最后又能清楚地感觉到,我是真真切切地不存在的,我找到的不是有我,而是没有我。

我上次也说过,这当中容易有一个错处,没有找到并不解决什么问题,我们所需要的,是找到无我的感受。

这种修行不但对暂时控制烦恼有帮助,而且也为我们修完加行以后的大圆满修习铺下了很好的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以后的大圆满修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就像古人用的弩弓上的弦,刚开始虽然很紧,但随着天长日久的伸拉、弹射,弦就会变得越来越松。同样,在修行刚开始的时候,感受会很强烈,随着时间的延续,感受就会逐渐淡化,最后杂念也会纷纭而至。所以,在杂念生起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放松,而要立即开始重新观察思维。

修行当中最重要的,首先是安住在这种境界当中;其次是要从侧面去监督我们的心。

也许有人会问:这样一来,我们岂不有两个心了?一个是起监督作用的心,另一个是被监督的心。

事实并非如此,但我们的心却具有这样的功能。为了让它好好安住,一定要随时监督它,看它有没有散乱,有没有离开这种境界。如果不监督,也许它散乱了我们都浑然不知。坐了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以后,出定往回一看,才发现全都是一大堆的杂念,什么都没有修出来。这就太可惜了!所以,侧面的监督是必要的。

为什么要说“侧面的监督”,而不从正面去监督呢?如果从正面直接去看自己的心有没有散乱,有没有安住,心就会被惊动、被扰乱,就不能平静下来。当它正安住于无我体会当中的时候,如果马上去直接看它,它的境界就会受到破坏,因为这个监督的念头本身,就是一种散乱,这样一来,原来所安住的状态也就失去了。而侧面的监督,却一方面可以让心安住下来,另一方面也能起到监督的作用。一旦心散乱了,马上就可以发现,立即把它赶回来。

修行好不好的关键问题,就在于有没有监督。如果没有监督,心就会任意驰骋,过了很长时间我们都不知道;不但不知道,还会跟着它走,最后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一点效果。

在上述的境界中安住,就叫做修行。

这就像汉族人做饭一样,首先要准备各式各样的新鲜蔬菜、调味品等等,然后又是一道道纷繁复杂的工序——择菜、洗菜、切菜、炒菜……然后做成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美味佳肴。所有的这些程序,就是为了最后放到嘴里嚼碎吞下去的几秒钟,除了这几秒钟的享受以外,没有什么别的结果。同样,前面的分开左眼、分开右眼等等一系列的思维,就是为了这个很短的无我感受。这个感受从哪里来呢?就是从前面的思维而来。虽然我们不需要前面的观察,只需要后面的感受;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思维,就不会有后面的感受。感受不会自己冒出来,只有通过反复的思维才会出现。

刚开始的时候,修行的时间不能安排得太长;还有一点,就是修行万万不能勉强。不想修的时候,就不要强迫自己,否则就会心里越来越抵触,越来越排斥。有些修行人就因为强迫自己修行,以至于最后一看到自己打坐的地方,心里就十分反感,这样修行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如果内心不想思维了,就不要再继续;如果感到疲倦了,就让整个身心全部放松,什么善的、恶的、过去的、未来的任何念头都不去思维,这样安静下来的状态,也是一种修行。虽然只是放松而已,每个人都做得到,并没有什么证悟或者智慧的成分,但因为这种状态对修行有帮助,所以也属于修行。

这样修了七八个月或者一年左右以后,心就平静下来了。在那个时候,即使想思维什么东西,它也不会思维;即使想让它出去散乱,它也不会散乱了。处于那种状态的修行人,就已经习惯于修行,整天只想待在家里,哪里都不想去。不像现在的我们,在目前这个阶段,让我们修一两个小时都很困难,那个时候就完全不是这样的了。不过,这种状态是需要一定的功夫,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才可以达到的。

具体的修法就是这样。无论是观察自己,还是观察其他贪爱、憎恨、中庸的对境,最后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都同样不存在,都是空性。这就是人无我的修法。

(2)法无我的修法。前面我们已经把人“肢解”为眼、耳、鼻、舌、肌肉、骨骼等各个部位,下一个步骤,就是进一步往下分解。如果再继续往下分解,最终将分到空性。

以一个手指骨节的分解方法为例,先把一个骨节打碎成很多很小的碎片,这个过程的分解原理跟物理学是一样的。

在打成碎片之后,如果一再分解,它就会越来越小,最后就会变成空性——不能保留任何东西;即使我们想保留,也不可能留住,全部一无所有。也就是说,刚才明明存在的一个指节,经过详细剖析,最后却是一片真正的虚空,什么都得不到。

那个时候,刚才修人无我时出现的体会又会再次重现——非常清楚地现见一切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思维能力很强,就肯定会有这种感受。

这既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它不存在,它就不存在,也不是因为别的原因才使它不存在的;而是我们自己去看了,看的结果不但没有找到任何东西,反而真真切切地看到它不存在,有一种空性或者虚空的感受。

什么叫做感受呢?在此处所说的感受当中,自始至终都要强调一个字,那就是“空”或者“悟”。换句话说,就是证悟空性的悟性或者成分,要深深地体会到一切法是空性。其中的“空”,是指对境;至于“悟”,则是指通达空性的智慧。

一旦离开了“空”或者“悟”的感受,则无论是思维也好,安静也好,哪怕我们的心再平静也没有用。纵然能在七八天的时间内,都保持一个念头不起,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顶多下一世可以投生到无色界,其他没有什么了。

当我们从理论上了解到空性的时候,这叫做见解;没有通过闻思,没有通过看书,而是在自己思维、修行的过程中找到的空性。虽然这种空性的感觉和书上讲的是一致的,但却称之为“悟”。在感觉到“悟”字的时候,至少可以算得上是证悟了中观的空性。

当空性感觉非常强烈的时候,就把心安住于这种境界当中。然后像前面所讲的一样,一方面继续安住,另一方面从侧面去监督,并尽量保持这种状态。等感觉淡化以后,又从头开始。这就是法无我的修法。

通过法无我的修持,我们就会有这样的感觉:不但我不存在,而且连我的一个手指节都不存在。

(3)证悟空性的标准。我们不需要去问别人自己有没有证悟空性,只需自己去看,这是很容易了解的。如果我们的心只是很平静、很轻松、很舒服,就不能表明什么,只是内心平静、头脑清晰而已;在空性方面没有什么感受,就不算证悟了中观的空性。因为我们在深度睡眠的时候,也是很平静的,却没有什么作用。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还有一些外道,他们在修禅定的时候,已经达到非常平静的境界了,但这些对断除烦恼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我们不能以心是否平静作为衡量证悟与否的标准。

什么才是标准呢?就是在平静当中,要有证悟的成分。明白吗?也就是说,心平静的状态正处于证悟空性的感受当中。心不是毫无知觉地平静的,而是空性境界当中的平静。所谓“空性境界”,也就是空性的体会。在那个时候,心既平静,又有证悟空性的感受。其中证悟空性的一面,叫做“胜观”、“智慧”或者“悟性”;而平静的一面,则叫做“寂止”或者“寂静”。

虽然我们的思维可以将二者分开,但实际上二者却是一回事。因为此时此刻,心与证悟空性的感受已经融为一体而无法分开,平静的心就是证悟空性的感受,而证悟空性的感受也就是平静的心。这叫做“止观双运”。

仍然像前面所说的做饭一样,我们辛辛苦苦地听法、思维,最后需要的,就是这么一截。当然,虽然目前只是小小的一截,但随着修行的积累,这种境界就会慢慢延长,这叫做证悟空性。这不但是一个中观的修法,如果你们自己会修的话,这种修法与密乘的修法也是非常接近的;因为中观的证悟与密乘的证悟都是证悟,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分别。

(4)其他要点。修行时间的长短可以自己安排,无论半个小时、一个小时都可以。其中有一个原则前面也讲了,刚开始的时候,总的来说时间不能太长,而应该分成很多个阶段。比如一天修四座,每一座又可以分成几个比较短的阶段,这样就会好一点儿。当修到比较好的时候,则不要分得那么细,而要把前前后后的阶段连成一片。

还有一点我以前也讲过,就是在一座的观修准备结束之际,最好是在感受比较好的时候停下来,无论修空性也好,修无常也好,都应该这样。

为什么要这样呢?不是要尽量安住于好的状态当中吗?因为,如果在好的状态中停下来,就对下一次的修行有一定的帮助;在下一次修行之前,就会很有兴趣,认为自己刚才都有了很好的感觉,也许现在修还是会有。这样就能满怀期待、兴致勃勃地开始修习。

如果上一次的修法,是在迷迷糊糊的状态当中停下来的,就不会对后面的修行有什么帮助。

之后,便是回向等结行,后面的程序,在前面已经讲完了。

以上程序,可以应用于所有事物。也就是说,对每一样东西,都可以这样观察。如果我们从每一样东西上面,都获得了空性的感受,那么,我们证悟空性的智慧强度就会越来越高。

刚开始的时候,对每一个东西都要思维、剖析。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白色的花思维完以后,还要对红色的花进行思维,而是可以把所有同类的事物归纳在一起,从总体的角度进行思维。

对于人类,就只需对自己特别执著的个别人进行单独观察;对外界的物质,则可以尽量归类,从而抉择出同类物质的空性。以水为例,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水,但我们却可以把所有的水看成一个整体去思维——原来我认为水是存在的,但这样观察以后才知道,无论是在一条河流、一汪湖泊,甚至是一个海洋里面,都得不到一滴水。

在刚刚修行的时候,不会有什么其他境界,这种感受就叫做境界。名词时常会把人搞糊涂,一看到境界,就会让人浮想联翩,其实这里面并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

通过这些方法,就慢慢证悟了空性。这些都是修行上的窍诀,虽然理论上很简单,没有什么复杂的程序,但同样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课程相关资源
  • 本课资源下载
  • 相关课程
* 本文由以下音视频文件整理而成
类别 时长 大小 格式 下载
有声书 0:48:03 22.06MB MP3
电子书 574.46KB PDF

四法印的见解与修法(五) - 慧灯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