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满法

慧灯之光(第八册)

  • 作者: 慈诚罗珠堪布
  • 文章来源: 大圆满法网站
  • 点击数:
  • 分享到:

(五)窍诀是提炼出的精华

所谓窍诀,是指不需要学太多知识,仅仅依靠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找到一条解脱之路。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不叫窍诀;用言简意赅的方式传讲深奥的东西,让大家轻而易举地通达、精通,才叫做窍诀。它是从佛法中提炼出来的精华,文字虽简单,但内容却深不可测。自从阿底峡尊者进藏以后,噶当派上师们传下来的法脉当中,就出现了很多出离心、菩提心、空性见等方面的窍诀。比如:把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从广博浩瀚的佛法中提炼出来,从而形成的三士之道的修法,就是传自阿底峡尊者,后来由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广为弘扬的窍诀法门。

二、正义

(一)“贪爱今生非教徒”

1、释义

“贪”或“爱”,在佛经里的意思,都是指贪着。“教徒”特指佛教徒,即修持大乘佛教或小乘佛教的人。此句教言的意思是:如果只贪爱今生,不考虑后世、解脱,更不考虑成佛,就不算是佛教徒。

不仅是没有任何信仰的人,甚至信佛的人当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仅仅为了现世生活中能够得到健康、长寿、工作顺利等目的而信佛的。虽然他们也相信佛的功德,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教言中指出:他们不算是佛教徒!

我们知道,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的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的修行,都不是为了今生。如果仅仅为了今生而行持任何善法,不仅不是上士道和中士道,连下士道都不是,所以教言里面叫做非教徒。

如果要成为大乘佛教徒,需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要成为小乘佛教徒,必须要有出离心。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则无论做任何善事,都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所以就叫非教徒!

2、修行的底限——不仅为今世

很多人既没有,也不愿意修出离心、菩提心,但为了现实生活的利益——健康、长寿等等,也愿意皈依。从皈依的角度来说,这种人也算佛教徒,但真正的皈依却达不到。因为首先皈依佛,是希望得到佛的果位;皈依法,就是发愿修学释迦牟尼佛的法。所谓的法,包括大乘法和小乘法,既然在三宝座前发誓皈依佛法,又没有修学释迦牟尼佛的法,就算不上是上士道、中士道和下士道的任何一道,也不是真正的皈依。

虽然他们做的善事有福德,但福德却很小,只能在现世中有一些果报。但如果他在过去造了很大的业,比如说杀生,他也是在久堕地狱之后才投胎为人的,则可能因为过去的罪业还没有清净,今生就要继续感受恶果,所以也会出现生病、短命等障碍。而且,由于他仅仅是为了现世而修行,与解脱和后世都无关,发什么心得什么果,所以,在今生过后,下一世他就不会再得到任何利益,这真的非常可惜。

还有一些人,是为了来世的人天福报而修行,但同时也希望现世能健康、长寿、发财、工作顺利等等,这样的修行虽然没有错,但只能算是下士道。

这些划分界限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很多人皈依了佛门,自认为是佛教徒、修行人,但他们仅仅是为了现世生活的一些利益而念咒、诵经、磕头、当义工、募捐等等,就根本不算是佛教徒。

在这个教言当中,我们要汲取的主要内容是:修行的时候,上上的发愿,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假如心力不够,不愿为一切众生而修行,至少也要为自己的解脱而修行;实在对解脱也提不起兴趣,也要为了来世而修。因为来世是漫长的,今生是短暂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鼠目寸光到来世都不考虑的地步。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考虑自己的将来,都会为了将来做一些准备,比如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等。但世间人的眼光,却没有超过今生的区区几十年!

而佛教徒同样也会为了将来做准备,但佛告诉我们,我们的将来不仅是今生的几十年,而是未来乃至成佛之间的漫长岁月。即使不想成佛,不想解脱,也应该考虑来世以后的境遇。为此而修人天福报,还可以算作是下士道,这是修行人最起码的底限。

当然,在回向成佛、解脱或来世的同时,也可以回向此生的健康、长寿、快乐,但前提至少要建立在下士道的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无论在打坐修菩提心、修空性、念咒、诵经,还是行持其他善法的时候,如果仅仅回向现世的利益,那就大错特错了,即使相信佛有加持力,祈祷佛救度、帮助自己,也不是标准的佛教徒,我们一定要分清楚。

3、为来世作准备

包括一些学者在内的不少人认为:佛教徒不求现世,只求来世的理念是荒唐的。

其实,标准的佛教徒是既不求现世,也不求来世,而只求解脱。

当然,佛教徒中修下士道的人,会追求来世的幸福。但这样的追求究竟是错误还是正确,必须先弄清一个关键性的前提,就是要知道来世到底存不存在。如果来世真的不存在,那佛教徒的做法就是错误、荒谬的;但如果不但不能否定来世的存在,而且可以证明来世的存在,那佛教徒的这种做法就是高瞻远瞩、卓识远见的表现。既然大家都在为今生的将来存钱、买保险。农民种庄稼,也是为了几个月以后的收成。为来世作准备,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4、小结

“贪爱今生非教徒”,是从否定的角度阐明:如果仅仅为了贪爱现世的吃喝玩乐做打算,则即使行持善法,也不算是佛教徒。我们可以用这句教言为标尺,衡量自己是不是标准的佛教徒。

(二)“贪爱三界非出离”

1、释义

出离,就是离三界苦,证涅槃乐。修外加行的目的,就是修持、培养出离心。

很多人经常问:什么时候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外加行算是修完了?

检测外加行是否达标的尺度,是观察自己是否仍然贪爱三界。所谓三界,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即六道轮回。对三界中欲界的饿鬼、地狱、旁生三恶趣,应该没有人会贪爱,但还是有人会贪爱人、天两道的人天福报。真正的出离心,是对三界六道非但没有丝毫的留恋,甚至还有强烈的厌烦心。即使修行不是为了现世利益,但只要还存有来世享受人天福报的心,不想成佛,不想解脱,就不是出离心。

分享到: